本书是港台知名作家、新闻评论家、亚洲周刊主笔,南方朔先生近年唯一的自传体散文集。本书分六部分旧情绵绵、开放生命、歌颂琐碎、最好的爱情、灵魂的重量,每一部分都有近二十篇杂文,这些文章尽管是杂文,但是亦非淡淡的抒情,南方朔先生通过自身经历与感受,笔下展现的一幕幕场景,有着戏剧般的力量,不论是在自序中对私德与公德的思考,还是记忆不堪重游中的感叹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南方朔先生作为港台最为知名的时评家和书评人,他的文字被广泛的阅读,他被誉为李敖之后台湾第一支健笔,但是南方朔先生的文字比李敖的文字更为理性、思想性与文字的穿透力更强。
本书为南方朔最为别样、诗情的励志作品。全书共七十八篇散文,抒写了旧情绵绵、开放生命、歌颂琐碎、最好的爱情、灵魂的重量、时间之末六个主题。
如南方朔所言,励志乃是在走向自己与面对别人时所体现的人之良善。在书中,南方朔回归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格锻炼,撰写了一部给本世代的希望书:在世相纷繁的当下,唯有谦卑、自尊、善良、勇敢、公正这些基本感情的培养,才能构筑我们文明的根基。
暑假打工的回忆
又逢暑假,就想起以前暑假的打工岁月。
以前不像现在这么富裕,暑假打工二至三个月,不但形同度假,每个月还有六、七百块可拿,抵得上大半年的伙食费,因此,一到五、六月间,大家就拼命寻找打工的机会。
除了服兵役外,我总共打过四个暑假的工。有一年替某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写通知信封,兼当股东大会会场的工读服务生。那真是最难过的暑假,一百个信封才七元,手都快写断了,也写不到几百元,如果不是好在有基本薪,那个暑假就亏极了。至于股东大会,则真是让人眼界大开,一堆股东骂成一团,我们几个工读生都看得笑歪了腰。
除了那次暑假工读让人懊丧外,其他几次都毕生难忘,分别在乌来山里的那哮部落、南投水里坑再进去的深山,以及嘉义的畚箕湖(后来改称奋起湖)等地度过。
那哮部落当时还默默无名,多数是原住民,靠捡拾百香果以及种杂粮等为生,满山都是百香果野藤,顺手抓住用力拉扯摇动,百香果就像下雨般落得满地。一个暑假下来,牙齿都吃软了。我们两个工读生住在农家,没有电灯,肉类都用塑料袋包紧,放在清凉的溪水里,可以多日不坏。每天清早起床去山里工作,日暮而回,常邂逅野蛇,都有惊无险。两个月打工下来,每日餐风饮露,真是快乐无比。
至于南投水里坑深山的那一次,印象至今犹存。山里到处长满萱草,加以深山大谷,气象壮丽,山里的人又格外亲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别看它只是几十户的小野村,居然还有一间超小型的电影院,座位都是竹条凳,我在那里看的都是平地看不到的老版《桃太郎》。至于那里进出都是用小小的柴油拼装车,看起来破烂不堪,跑得却飞快,而且有惊无险。台湾中部始终有一种“山民”,他们离开平地到山里垦殖,而且常涉及滥垦,我遇到的就是那样的山民部落。
P11-12
《世纪末抒情》出版后,有许多杂志,包括几家公司的同仁刊物都转载了若干篇章,甚至《读者文摘》也选录了几段。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来信说,他们觉得很“励志”。
在台湾,一个作者被人说很“励志”,多半心里都不会太高兴。“励志”代表了太正面,太没有批判性。在这个事事都必须批判,不批判就意味着缺少了主见的时代,愈来愈没有人愿意接受“励志”这个有点贬义的标签。可是,当别人说我的书很“励志”时,我却委实喜欢。“励志”代表了对未来有积极的向往,也对记忆和过去有着正面的怀想。我们每个人在年少懵懂的时候都有一阵子喜欢在桌边墙上黏贴座右铭。我们相信有些东西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善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名缰利锁的恩恩怨怨里做出与年少所学到的善良相违背之事,当世界的善良愈来愈少,怎么还会有其他?而“励志”所说的,多半也就是善良。
最近这几年应《自由时报》副刊之邀,开始重写久已搁笔的抒情散文。最先,心里很是忐忑,害怕自己长年从事有关思想及时事的研究,心和笔都已硬化。但写着写着,情意和怀念一一涌现,由于摆脱了批判来批判去的套式框框,心灵反而一片清爽。写抒情散文已成了我最大的快乐,我可以借此回忆,可以在里面神游,可以说论文里无法表现的深层感喟。长期以来,我一直未曾荒废中外诗词和古人的灵修文学,它们是我灵魂体操的功课。所有的这些,都得以驰骋随想。
而我写这些,打从一开始,可绝没有丝毫“励志”的用意。被别人说了以后,再回头重看,才发觉到这些散文果然都很“励志”。尽管它和传统的“励志”很不一样,但它的讯息都很正面健康。事后我一直在想,这种不自觉的“励志”,所反映的究竟是我的本性?或是后天的教养?或者是年岁渐增后心情的改变?
而我没有确切的答案。我有一个好母亲,尽管她不识字,但她总是教我必须一生善良,不怨恨、不自弃。但她的耳提面命,我却听进的少,遗忘的多。但我相信她的训诲一定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些什么“励志”的基因,到了后来才渐渐发酵。
或许让我变得那么“励志”的,仍在于后来的摸索。近十余年来,由于研究思想的历史。自然而然地必须向西方神学及伦理价值的变迁等基本的学问靠近。经由这些方面的思想,终于能体会到人类由野蛮而文明的不易,而推动进步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公平”、“正义”之类的抽象概念,而是比这些概念还要根本的感情因素。这些感情因素,才是让人从动物状态不断升级的最重要原因。它就是“对别人的感觉”。它会衍生出两种感情:
一是走向自己,当人们能够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他就会产生愈来愈高的“羞耻”标准,对许多以前做了也无所谓的事,后来会因羞耻标准的提高而不再去做。愈来愈高的羞耻标准里,会诞生诸如谦卑、自尊、忏悔、善良等向内的品质。它是私德的起源。
一是面对别人,当人们能体会别人遭遇到某些事情的感觉,他就会愈来愈提高“不安”的门坎。以前他对别人做了某件事会无动于衷,但随着“不安”的门坎提高,这种事将来就会逐渐地不再敢做。愈来愈高的不安标准里,会诞生诸如不忍、勇敢、公平、正义等外向的品质这些公德的胚胎。
因此,“对别人的感觉”才是文明的根本。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心中只有自己,而对别人别事却失去了感觉的能力和意愿,纵使人人自鸣正义,大家都知识水平不差且聪明,最后也只不过落得相互间聪明的折磨、聪明的谩骂、彼此聪明的伤害而已。而这种对人对事的感觉在我们社会里又恰恰好最为缺乏,因而我们的人心,以及由人心所建造出来的社会,遂无法像经济一样的随着时代而升级。
在目前这样的时代,寻找善良已愈来愈重要。我最敬仰的前代神学家,德国的潘霍华牧师(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曾说道:“除非我们有勇气为保留人与人的良性关系而奋斗,人类的一切价值即将沦于纷乱中。”而林语堂先生在《吾土吾民》及《生活的艺术》里也一再说过,要在生活中锻炼人品。善良即人品,只有善良的人,一生才会安稳。而且我也相信,将来人在天上的位置,将会拿掉尘世的荣华虚名,而根据善良与否重新排定。就像古埃及人所相信的,人的最后将由灵魂的重量而决定。
这些想法是否很“励志”?我不知道。但我以这样的心情看待事物,并写下自己的感触。婆娑的世界,我留下的其实只不过是自己心灵的见证,而我觉得清爽自在。
最后,抄录一段中世纪灵修文学的好句子,和好朋友们分享:
先安己心,才能安人心。和平者比博学者更有用处。坏脾气的人,甚至好事也弄坏,并轻信人的恶。良善的和平人把万事都弄好。一个真的和平人不疑惑人,但是一个心里动摇而不知足的人,常起各种的疑惑。自己既不安静,也弄得别人不安静。他常说不该说的话,所应该做的事却置之不理。他留意人所应当做的,自己所应当做的却置诸不问。所以你先要对自己关心,然后才能关心邻舍的事。
是为序。在廿一世纪开始的希望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