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忠诚、责任、创造性执行的管理书!百年经典全新呈现!《没有任何借口》姊妹篇!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影响世界发展的潮流,但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是每个人都能三头六臂、八面玲珑,但每个人都可以安于其位,从日常一点一滴为家庭、社区、社会增加价值;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将军、总统,但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成为“罗文”。正是千千万个“罗文”,创造了个人人生的丰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荣耀。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情怀,更需要“平凡”胸怀,而更珍贵的是从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职业精神。
每个人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聆听他人的教导,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能够担起上级的托付,立即行动,全心全意地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责任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你为自己赋予的使命。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会失去社会对他的认可,再次会失去周围人们对他的尊重与信任,最后会失去他本来可以拥有的成功人生。
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操心。因为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全力以赴的人到处都缺。
如果说智慧像金子一样珍贵的话,那么还有一种东西更为珍贵,那就是忠诚。
请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精通它。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会在将来深深地影响到自己的命运。
代序 健康的心智资源是中国最大的生产力
导读 呼唤“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商业信条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人生信条
原著出版者手记
阿尔伯特·哈伯德自述(1913年版作者序言)
上篇 把信送给加西亚/15
第一章 寻找“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一项紧急任务/17
寻找罗文:“没有任何借口”的人/18
服从是一种美德/20
“不可能”其实都“可能”/23
告诫有才华的不成功者/25
第二章 对职责要有清醒充分的认识
拥抱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28
责任在身——进发!进发!/30
一心一意地负起责任/33
用责任感促进能力提升/35
第三章 向罗文学习。做完美执行的典范
执行,无条件地执行/39
组织最需要能够独当一面的人/42
多些实干,少些空谈、抱怨/45
主动工作,主动开拓/48
做思考的脑,不当等令的手/50
创造性地完成任务/52
热忱是工作的灵魂/55
执行到底,奉献结果/58
第四章 一盎司忠诚胜于一磅智慧
忠诚是一种义务/62
投机取巧等于自欺欺人/65
维护组织利益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67
机遇总是寻找忠实可靠的人/71
第五章 从平凡中做出不平凡
不要看轻你的工作/74
问问自己:我有能力做好小事吗/78
关注细节,精益求精/81
持之以恒,铸就非凡/84
第六章 收获荣誉与奖赏
为荣誉而奋斗/87
加西亚将军对罗文的赞赏/90
美国总统的公开信/92
不计较得失才能收获更多/94
立志做一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97
下篇 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过程/99
临危受命
下一刻就出发
涉险牙买加
海上历险
密林枪声
目睹将军的风采
吹响号角,歌颂职责与荣耀
附录 书中真实人物简介
安德鲁·萨默斯·罗文中尉(1857~1943年)/133
威廉·麦金莱总统(1843~1901年)/133
卡利斯托·加西亚·伊尼斯格将军(1839~1898年)/134
结束语 一本可怕的书
译著者后记 本书诞生的过程
“把信送给加西亚”大型军事体验培训
西点军校“打造没有任何借口”铁军团队全国巡讲隆重启程
“西点没有任何借口”骨干训练营
用责任感促进能力提升
我们敬仰的林肯总统曾说:“人所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这样才磨炼自己。”
我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用镜框镶起来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以催发自己有更多的责任意识,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名头脑清醒的员工不会声讨他的老板,而是佩服他的老板:看到老板有更强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向老板学习。老板为什么会比员工能力强呢?因为他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把这份责任担起来。
许多职员抱怨雇主要求自己对工作负责,却没想过雇主也要对自身承担的责任——发薪水的责任,交纳保险的责任,提供办公环境的责任,保证工作场所人身安全的责任……如果让普通职员当上半个月的老板,他们会叫苦不迭:担子太重了,责任太大了,心理太累了。是呀,老板很不容易当,但当过老板的人很少会失业,因为他们的能力摆在那儿。
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我看到很多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前不会做饭,不会熨洗,也不懂得基本的家庭护理知识。可是当她有了宝宝后就什么都会了。对子女的责任感促使她学会烹调各种美味,收拾家居物品,包扎偶尔碰破的小手,安慰那抽抽噎噎的孩子。为人母亲的责任感把她的能力激发出来,让她变得无比强大。
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体内蕴藏的能力,如果有机会担起某种责任,则有益于把这种能力激发出来。
琳达是百货公司销售部门的助理,协助处理销售后勤工作。有一天,一家企业要订购一大批礼品送给客户,要百货公司销售部门帮助推荐。怎么办呢?部门经理正在出差,其他同事正在休假。老板把琳达叫到办公室里:“你来负责接待客户和推介商品,怎么样?”在老板的期待目光中,琳达郑重地点点头。当天,她在办公室里加班到很晚,研究客户的需求,推荐相应的商品。她把推荐的商品做成目录,注明推荐理由,打印出来,准备交给对方。她还排演了接待对方的全过程,自己怎么说话,怎么推荐商品,怎么促成成交……这些工作做完后,她才放心地休息。次日,企业客户来访,琳达的接待颇具风范,让对方既接受了她本人也接受了她推荐的商品。
是什么促使琳达付出这般努力呢?是她的责任感,她不想辜负老板的期望。这次经历也让琳达万分欣喜,生出前所未有的信心——她还可以做更重要、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她的职业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空间。
如果你是琳达的雇主,会不会从此关注这个女孩呢,再锻炼几次后给她升职?答案是肯定的。
能力其实很像一粒埋在体内的种子,有了环境和压力就会涨大、爆裂,吐露新芽。环境是机会赋予的,压力是责任感带来的。拒绝承担责任就等于拒绝机会,缺乏责任感就是排斥压力,这样一来那粒名叫“能力”的种子会萎缩并窒息在体内,永无见天日之机会。
在企业里,影响职员能力发挥的最大因素是他的心态,是他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我再重述一遍:担起责任将获得机会,负起责任则展现能力。有责任感的人会把事情办得更为出色,从而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被委以重任,最后成就一番事业。这种人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受到锻炼,借以提升自身的能力,最后跟优秀的人站在同样的高度,哪怕当初的起点很低很低。
没承担过任何责任的人则不会取得什么成就。他们能力低下,在岁月流逝中蹉跎一生,当死神前来召唤时,他们也许会后悔地说:“我这一辈子……真恨自己……没多努力……”
为了不让自己有一天痛苦悔恨,请承担起责任吧。瞧,那些担起历史使命,作出巨大成就的人多么为人称道。他们不仅活着时精彩,逝世后也被人们永远怀念。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美国第3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尤利西斯·S.格兰特……这些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是应历史使命而起,担起责任创下辉煌的人。今天,我们的麦金莱总统也是一位拥抱责任的人,我希望美国政府部门的职员都能够效仿我们的总统,做负责任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创下佳绩。
其实,“负责”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不管你工作在商界、政界或军界,如果不想庸庸碌碌地过一生,做社会的负担和累赘,就请拿出责任心来,用责任感促使能力提升,作出令人骄傲的成绩。
P35-38
如果说,2004年,前中海油CEO卫留成先生刚到任海南省代省长,即给全省各厅局级干部和县市负责人每人派发一本本书,干部和职工们颇感新奇的话,那么,最近一两年,党政领导及党政机关批量订购《把信送给加西亚》和《没有任何借口》等,推荐给干部职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学习型政党的辅助读物,则已经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部委领导到乡镇干部日常生活中普通一事了。
透过表象看背后,或许能够体悟到党和政府这几年执政思维的变化轨迹:执政能力的提升、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逐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的基本诉求。如果说政治家、学者们看到的是宪政的进步、政府体制的创新、政治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那么,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希望遇到的则是,政府办事大厅中公务人员的一张笑脸、一个便民举措和一点公平。而《没有任何借口》和《把信送给加西亚》无疑是最佳的读本,它们告诉我们最简单的道理: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勇气、敢于创新、服务他人的人;通过“没有任何借口”的生活和做“罗文”一样的人,实现个人的丰裕人生和组织的持续成功。
这两本书是给普通的公务人员和企业职工读的。《没有任何借口》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人们“服从上级没有任何借口”,它的核心理念,是“自我责任”,一切生活、工作,都是建立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的——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家庭、对社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把信送给加西亚》也不是要求人们机械地执行,他的核心价值观,是激发人们的“担当意识”和提升人们的目标管理能力,为了使命和责任,敢于横刀立马,敢于一往无前,有勇气,有担当,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全力以赴。“担当意识”是“自我责任的另一种表达”。他们是领导力、执行力、沟通力等一切能力和素质的基石和逻辑起点。
《把信送给加西亚》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影响世界发展的潮流,但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是每个人都有三头六臂、都能八面玲珑,但每个人都可以安于其位,从日常一点一滴为家庭、社区、社会增加价值;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将军、总统,但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成为“罗文”。正是千千万万个“罗文”,创造了个人人生的丰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昌盛。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情怀,更需要“平凡”胸怀,而更珍贵的是从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职业精神。这也是我们推出这本小书的热情所在吧。
前几天,陪《没有任何借口》(员工版)作者瑞芬博瑞先生为近5000人作演讲,回来的路上,谈起中美社会发展问题。我告诉他,中国30年来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两次大的解放生产力的变革,一次是思想解放;一次是制度创新。两大创举至今仍泽福中华,是中华民族迈向更高层阶的原动力。如果还有第三次变革的话,一定是心智资源的创新,从国民心态、社会伦理到政府公务员和企业职工职业精神的重新建构与提升;健康的心智资源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生产力。瑞芬博瑞先生稍作沉思,认真地说,反思金融危机,美国也缺这个,这也是他到处演讲的使命感所在。
这也正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感所在。
路卫军
2010年4月15日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阿尔伯特·哈伯德花了很短的时间写就它,用来填补杂志的空白版面。他没有想到这本书随后被无数人争相阅读,影响力无限扩大。美国铁道部门的员工、俄国的士兵、日本的公务人员都是它的读者。今天,阿尔伯特已经逝世将近100年,但这本小书还在世界上迷倒横跨商界、政界和军界的无数人士,被翻译成几乎所有的语言。
这本小书只有24个段落,被人们形容为“薄得像煎饼一样”。确实,把它塞进书架里,它会被别的书夹在中间,连书脊都没有机会露出来;把它放进书堆里,它则会被淹没。所以,美国的原出版者在出版《把信送给加西亚》时,往往会同时收录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其他文章,结集形成一部著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本书译著者读到美国英文原版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作品集。在这部书里,除了收录最著名的《把信送给加西亚》这篇文章外,还收录了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其他许多文章,从中可以瞥见他那惊人的、闪光的思想。
当我阅读英文原版《把信送给加西亚》作品集时,常常禁不住感叹作者——一个生活在100年前的人——居然有那么现代的观念,同时也折服于他的连珠妙语。阿尔伯特·哈伯德是个智者。他的思想永不落伍。他选择了去给人谆谆教诲。他的话对100年前的人管用,对生活在今天的人管用,对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代人都管用。
有幸读到英文原作真是我的运气。我禁不住萌生出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念头。在翻译《把信送给加西亚》作品集的过程中,我发现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很多文章讲的都是相同的主题:忠诚、敬业、责任、执行……它们跟罗文送信给加西亚将军时彰显出来的高贵品质是一样的。于是,我边翻译边融入阿尔伯特·哈伯德在其他文章中体现出来的闪光思想,用读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写出来,并结合现实需要来给文章划分篇章,由此诞生了您现在阅读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上篇。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围绕着安德鲁·罗文送信给加西亚将军的过程展开的,有必要对当时的战争背景和罗文送信的历程加以解说。所以,本书的下篇收录了罗文送信的故事。在送信的过程中,他历尽千难万险,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您现在读到的《把信送给加西亚》并非对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原作的简单翻译,因为原作太短,不足以成书,译著者以原作核心思想、文字为基础,进行了扩写。然而本书里包含的观念全是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它攫取了阿尔伯特·哈伯德在其他文章中的文字和思想。译著者本人花去很多心思来传达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观点和口吻,也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够认真地阅读这本书,读一遍、两遍、三遍……直至吸收《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髓,把罗文的精神化为己有,让自己在行动上成为一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任月园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