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生三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者每每感慨《傅雷家书》中的舐犊情深,但《家书》更深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严父慈母”式的传统中国家庭的教育蓝本。读完《历程》和《简史》,你可以通晓中国文化的精粹表现和思想脉络;读完《家书》,体会到的是中国文化已经深入骨髓,寄托于生活化的字里行间。本书可伴随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经常翻阅,用心细读。若能彻底消化,做人方面,气度方面,理解与领会方面都有进步,不仅仅是增加知识。

内容推荐

“学生三书”由《傅雷家书》《中国哲学简史》和《美的历程》组成,皆为现代大家的通俗名著。其中,《家书》的舐犊情深,《简史》的深入浅出,《历程》的恢弘气度,各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粹表现和思想脉络。作为“打底子”的书,本书可伴随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经常翻阅,用心细读。若能彻底消化,做人方面,气度方面,理解与领会方面都有进步,不仅仅是增加知识。

目录

出版前言

傅雷家书

中国哲学简史

美的历程

试读章节

首先让我对你道歉,隔了这么久才给你写信,我前不久是给你写了信的,可是我没有寄,因为我的心情非常坏,写的信尽出错,自己看了也讨厌。

我十月三十日才回到华沙,在莫斯科最后给拖住为苏中友协成立大会演出了。回来初期因为想到又要开会等等就心烦得要命。我太渴望着要投人到音乐中去了!最近我已正式开始工作,在弹Prokofiev[韭罗科菲耶夫]、Shostakovich[萧斯塔科维奇]和Schubert[舒柏糊的Sonatas[奏鸣曲],都是新的,兴致很高,成绩很不错,所以我的心情也好多了。

国内的生活和国外的太不同了,假如要能在艺术上真有所成就,那是在国外的条件好得太多了,主要因为生活要丰富得多,人能够有自由幻想的天地,艺术家是不能缺少这一点的,不然就会干枯掉。我是还有许多问题想不通的,我现在也不愿去想,人生一共才几何,需要抓紧做一点真正的工作,才能问心无愧。我实在需要安心下来,要是老这样思想斗争下去,我可受不了,我的艺术更受不了。

在苏联的演出非常成功,在列宁格勒简直是轰动,特别是ProkofieV[普罗科菲耶夫],得到了最高的评价。节目单我要不到多的,一份寄到家里去了,苏联方面答应以后给我补寄,等有了再给你寄吧。

我现在需要安静,我希望少一点人事的接触,这样好一点,我要安心工作。说老实话,我实在没有心思去解释什么,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妈妈的信附上,谢谢你,我没有什么意见。

也许我的信很奇怪,也许有一股狂妄的味道;可是我自己觉得问心无愧,我不过是希望孤独一点,我要到音乐中去,不然我就不能问心无愧。再谈了,祝你好,不要为我的信不高兴!

P13-14

序言

傅雷先生在一九五四年底给其子傅聪的家书中说: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这是一代翻译巨匠的切身体会,也是一个中国父亲的肺腑之言。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学生,需要在课本之外找到一条学习“语文”的贯通之路。无论你想决胜考场还是开拓人生,请静下心来,从阅读经典开始。

读李泽厚《美的历程》,以书画、雕塑、诗文、建筑等等“美的巡礼”直观了解何谓青铜饕餮,何谓笔走龙蛇。文章高屋建瓴、眼光独到,用美的语言诠释“美”,诠释中国文化。

后记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勒克(Rena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设定。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是可以尝试的工作了。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过这个问题。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凝冻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是不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生三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雷//冯友兰//李泽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6420
开本 32开
页数 7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3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