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父子之间共同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
图书 | 傅雷家书/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父子之间共同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 内容推荐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各、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目录 代序:读家书,想傅雷 楼适夷 傅雷夫妇给孩子的信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编后记 傅敏 试读章节 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一九五四年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全家在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出站时沈伯伯(即沈知白,一九○四一一九六八,中国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原名登瀛,又名君闻、敦行。浙江吴兴人,傅雷挚友,傅聪青少年时期的乐理老师,“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像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 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余。后因傅雷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陪同母亲接傅聪回家,双方才和解。)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十八日晚 P14-15 序言 傅雷先生在一九五四年底给其子傅聪的家书中说: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 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这是一代翻译巨匠的切身体会,也是一个中国父亲的肺腑之言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学生,需要在课本之外找到一条学习“语文”的贯通之路。无论你想决胜考场还是开拓人生,请静下心来,从阅读经典开始。 读李泽厚《美的历程》,以书画、雕塑、诗文、建筑等等“美的巡礼”直观了解何谓青铜饕餮,何谓笔走龙蛇。文章高屋建瓴、眼光独到,用美的语言诠释“美”,诠释中国文化。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你可知何谓选材精当、文笔精妙又意在通俗。这是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用哲学体系让文化有章可循,从而可读、可解、可记。 读者每每感慨《傅雷家书》中的舐犊情深,但《家书》更深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严父慈母”式的传统中国家庭的教育蓝本。读完《历程》和《简史》,你可以通晓中国文化的精粹表现和思想脉络;读完《家书》,体会到的是中国文化已经深入骨髓,寄托于生活化的字里行间。 之所以将这三本集中国文化大成之作题名为“学生三书”,实在因为它们特色鲜明,堪为世人之师。读完这三书,你已经可以搭出一套完整漂亮的“文化积木”,但对于有心人来说,这仅仅是“深阅读”的开始。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不管识字不识字,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现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与“学生三书”扩编为“深阅读丛书”,在今日流行的“浅阅渎”“轻阅读”之外,提供另一种选择。 后记 《傅雷家书》自一九八一年刊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近三十年来,先后出了八个版本,至今畅销不衰,显示了这本家书强大的生命力。 父母给孩子的信主要是给家兄傅聪的信。他虽然定居英国,但几经搬迁,丢失了一些信函,据统计丢失的信函有四十七通(包括一九五五、五六、五七年间的中文信三十二通;一九六一至六六年间英文信十五通);父母给我的信,由于残酷的十年“文革”浩劫,本人受到残酷迫害,自己的生命几乎沦于九泉之下,全部信函荡然无存。本版《家书》收录了父亲给我的三封信,来自“文革”抄家退还的书稿中,而且是母亲的抄件,弥为珍贵 本版家书精选母信函二百○六封,其中父亲信锨十○ 封,母亲信四十六封。这些信函还包含了英文信十八封,法文信五封。 文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注解,圆括号内楷体的小号字,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注解,为金圣华教授译注;全部英法文家信均由金圣华教授摘译:由于父亲当年的英法文信,主要是给儿媳弥拉的,所以内容很多与中文信重复,故摘译。 愿《傅雷家书》展现的傅雷精神,永远活在真诚善良正直的人们心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傅雷家书/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傅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3609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