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进行研究的专著。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本书对美国华裔小说的起源、发展与繁荣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介,试图在文化身份的构建和变化、强势文化/话语与弱势文化/话语的冲突与美国华裔文学的关系、美国华裔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的多样性等问题上有所突破,并试图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尤其是当代华裔文学对丰富美国文学、推进美国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图书 | 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进行研究的专著。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本书对美国华裔小说的起源、发展与繁荣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介,试图在文化身份的构建和变化、强势文化/话语与弱势文化/话语的冲突与美国华裔文学的关系、美国华裔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的多样性等问题上有所突破,并试图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尤其是当代华裔文学对丰富美国文学、推进美国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目录 华裔美国文学的普世审美价值与译介和学术研究的文化积累——读《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 第一章 美国华裔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美国华裔文学概述 第二节 美国华裔小说的发展 第二章 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探索与传统重建 第一节 水仙花:“世界一家人”的理想追求 第二节 谭恩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 第三节 任璧莲: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新探索 第三章 异质文化语境中华裔形象的构建 第一节 赵健秀对美国华人刻板印象的解构和华人男子形象的重塑 第二节 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意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附:蝴蝶夫人形象与黄哲伦的文化策略 第四章 种族、历史、性别:美国华裔小说中的“身份”主题 第一节 地图、照片、梦境:重塑华裔被压制历史的诉求 第二节 否认、商讨、杂化:族裔身份追寻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从文化“大我”到文化“小我”的转变 第四节 被父权话语压抑的女性自我的觉醒 第五章 家园、记忆、乡愁: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家族意识”主题 第一节 《中国佬》、《女勇士》与思乡情愫 第二节 《接骨师的女儿》中骨的意象与家族历史的发掘 第三节 《吃碗茶》、《华女阿五》与家族延续情愫 第四节 《华女阿五》与家族荣耀思想 第六章 中西小说结构模式的兼收 第一节 章回体叙事结构:《女勇士》、《春月》和《喜福会》 第二节 《喜福会》及其麻将式叙事结构 第三节 《接骨师的女儿》的嵌套叙事结构 第四节 《骨》的点辐射叙事结构 第七章 中西小说叙事策略的共用 第一节 族裔自传与华裔自传性叙事 第二节 华裔小说中的中国叙事:“说故事”与话本小说 第三节 《唐老亚》的后现代叙事 第四节 《华女阿五》中的第三人称叙事 第五节 “离散”叙事:《天堂树》与《梦娜在希望之乡》 附一 国内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附二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述评 附三 美国华裔作家作品名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程爱民//邵怡//卢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0658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6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2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