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沙疑冢/考古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满腹疑问的村民各自散去。村民翟某回到家中,正好碰上亲戚老刘从县文化馆回来探亲。午饭时。翟某绘声绘色地向老刘讲述起昨夜发生的大爆炸,并语带神秘地说起他刚去过岗上,看见了那个大黑洞。在文化馆工作的老刘听完翟某的描述,当即否认了村民们所认为的地震将来预兆的观点,他觉得这两声爆炸必定是另有隐情。他赶紧招呼着翟某带他去岗上看看。一路小跑,两人来到龙岗。半夜发出“咚咚”巨响的黑洞四周,已经布满鞋印,前来观看的人似乎不少。具有一定文物经验的老刘在一番查看之后。拿起手机,拨通了县文物管理所张涛所长的电话:“张所长,郭庄可能发生盗墓了。”

上蔡县文物管理所的张所长接到电话后,内心十分沉重。河南,这块中原腹地,保留了太多的文物古迹。倘若发生盗墓事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情况紧急,事不宜迟,张所长急忙驱车,直奔龙岗。

经过一段紧张地跋涉,汽车终于沿着泥泞的村路到达了距离爆炸地点不远的一处废砖窑址,前面的小路已不能通行。张所长赶紧下车,快步来到相距不远的岗地上。他仔细观察了爆炸留下的大黑洞,随后又在龙岗的断崖上发现了很长的斜坡墓道。初步断定。这可能是一座古墓。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张所长急忙安排了5个人昼夜看护现场,同时向县委、县政府和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作了紧急汇报。

对于发生在文物重地的盗墓犯罪行为,省文物局的领导十分重视,当天就委派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部主任的陈彦堂赶赴现场调研。

接到这个任务的陈彦堂大吃一惊,自己前几天还在郭庄龙岗地周围转悠,怎么才回家拿点换洗东西的工夫,岗地就被炸了呢?难道是有人发现了什么秘密?

陈彦堂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具有近20年的发掘经验,学术功底很深,曾在上蔡故城内主持过发掘。接到任务后,陈彦堂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现场。初步认定这是一处盗墓贼所炸的盗洞后,决定亲身下到黑洞里进行侦察。县文保所钻探队长张六林找来了一根粗如鸡蛋、长15米的大棕绳,一头绑在陈彦堂的腰上。另一头由4名钻探队员拉住,把他往黑洞里面慢慢放下。陈彦堂脖挂手电,双手紧攥棕绳,双脚蹬着东侧的洞壁一步一步向洞底进发。一开始下行的还很顺利,但随着深度的加深,洞内变得漆黑一团,下到12米深的时候,突然双脚蹬空,身子在空旷的黑洞中旋转着打起了秋千。陈彦堂吓了一跳,急忙仰头对洞口大喊:“拉紧!”在身子平稳以后,他打开了手电四下探照,发现上部的洞壁非常直。而下面的近5米宽的洞壁却向四周明显扩大,直径在5米以上,形成了一个高5米的大瓮形状,洞壁布满爆炸产生的大小裂缝,洞底却比较平坦。

用手电仔细探照了洞壁以后,陈彦堂忽然发现土的颜色非常纯净,不像一般墓葬里的“五花土”。所谓“五花土”,是考古学上的专门术语。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原始地层叫生土,距今的年代最少在一万年以上,一般颜色单一,质地一致。生土按照地质时代也分好多层,质地和颜色大多区别很大,从上到下时代越来越早,厚度也不一样,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从表面上看都有着一致的肤色,但剖面上却是皮肤、脂肪、肌肉、骨骼等多个层次,只不过人的身体各层没有时代差异罢了。古人掘坑挖墓时不考虑皮肤和肌肉。所做的只是要挖到一定深度,这样就把不同层次的地层同时挖透了,不同的土堆搅到一块儿,形成了各种颜色土块的集合,肉眼看起来非常花哨,所以叫做五花土,它和墓外纯净的地层土区分很大。人类的挖掘活动就如同在给大地做手术,做过手术的人皮肤一定有明显的刀疤,一辈子都难以消失。这种疤痕历经万年之后,仍可以用肉眼区分开来,这也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各种迹象的原理。

陈彦堂随手在洞壁上抠了一块土放到衣服口袋里,因为绳子只有15米长,而黑洞却深达17米,观察清楚后,他招呼洞口的钻探队员往上拉绳。出洞后,他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掰开刚才抠下的土块,阳光下,土块的质地非常纯净,肯定是生土。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自己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不是盗洞吗?可是,龙岗上分明残存着两米高的封土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真的是自己曾经怀疑的疑冢吗?

陈彦堂的思绪涌动:春秋时期,盗墓之风日益兴盛,墓葬防盗技术因此得到长足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发展至高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谜。想当年,曹操为了筹集军费,养活自己的军队,他公然盗墓,用出土珍宝来换取世俗的钱财。在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器物狼藉的场面,为了避免自己的墓葬重蹈覆辙,曹操在力求“薄葬”的同时,更采取了广设疑冢的非常措施,这便是传说的七十二疑冢之谜。相传,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一个千古之谜也随之悬设:七十二疑冢到底哪座是真的呢?

曹操入葬后,盗墓者并没有因其疑冢之多而退却。但是,尽管耗费了大量的劳力与精力,却依然碰不到曹操的一丝一毫。七十二疑冢的神秘色彩越来越浓。期间产生的传奇小说无数,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曾提到在河底发现曹操墓的故事。宋代诗人俞应符曾在他的诗《七十二疑冢》中对曹操的广设疑冢行径进行嘲讽: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

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也许,宋人俞应符错了。曹操的尸体就一定会在这七十二疑冢之内吗?凭着曹操的多疑生性,凭着无数盗墓者的争先恐后地寻找。至今却依然成谜,这也正应了鲁迅所说的话:“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之内乎。真是没法子想。”

强烈的阳光刺痛了陈彦堂的眼睛,把他的思绪从历史的回望中拉回现实。如果,这里真是疑冢,会是谁的呢?曹操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曹操统御江山的总指挥部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陵寝建在千里之遥的河南上蔡。陈彦堂推翻了自己的假设。另一疑问随即冒出:洞里的生土又该如何解释呢?为了弄清楚真实的情况,他绕着这高高低低的岗地转着圈,随后,又围着四周的断壁仔细察看。突然,他发现盗洞是打在墓道上的,这个部位墓道里边的夯土只有3米厚,很显然盗洞是打穿了墓道的。从夯层夯窝看,这个墓的时代为东周。

夯层夯窝如何断定年代呢?古人为了填实挖好的坑穴或加固房屋地基,需要将挖出来的五花土逐层夯打结实。在古代遗迹中,夯土层是非常明显的,两层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用镢头、耙子用力~创,上层夯土层就会自行分离,在下层夯土的表面上可以看到夯具击打造成的明显夯窝,上层夯土的底面上也有反向的窝痕,通过对这些夯窝痕迹的考察,考古工作者一般可以断定夯土的年代。如商代以前的夯窝是直径小于5厘米的圆窝。是用捆到一块的圆木棍打的夯;西周至春秋时,采用的夯具是单个的粗大木棍,夯窝直径多在5厘米以上;战国时期发明了圆形平底的铁夯头,打出的夯窝都是圆形平底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从夯层的分布情况看这座被炸的古墓,墓上有高大的封土(俗称坟头),墓室很大,估计长宽在20米左右,应是一座级别非常高的东周墓葬。于是。他建议县文物保管所马上进行钻探调查。P10-14

后记

这本书完稿了,但青铜器的修复和发掘报告的整理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许多青铜器的碎片还没来得及去锈,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所以本书中对墓主人身份的推断只能停留在已经发现的资料上,可能存在缪误之处,请读者谅解。

这里要再次感谢为我们的发掘提供了无私援助的上蔡县领导李海洲、臧海生、王巍、王建军、张涛等同志,没有他们的奉献,这次发掘不会取得如此圆满成功。

马俊才

2009年12月20日

目录

第1章 爆炸疑案

第2章 楚墓流沙

第3章 疑冢迷雾

第4章 残宫剩殿

第5章 道高一尺

第6章 姗姗来迟的夫人墓

第7章 千年渔村大排档

第8章 铜锈掩盖下的大秘密

序言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考古学是非常神秘的工作。许多人不知道考古到底是干什么的,对考古的作用缺乏了解。当前,社会各界对考古人及考古工作、中国古代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限于专业的考古发掘报告生涩难懂,考古发掘现场又不宜长时间全面地公开,使社会各界走近考古的愿望始终难以得到满足。为了宣传考古人和考古工作,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使考古走向大众,使社会了解考古,河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编写了这套丛书,如久旱甘雨,可喜可贺。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套《考古中国》丛书,是依据中原考古人在考古现场的辛勤汗水谱写的,反映了考古工作的真实状态和考古人的切身感受。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数十万年前,中原地区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史前时期,文化谱系不断,“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与河南密切相关。自夏至元,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至河南,河南长期居于中国的政治中心。目前,河南省的地下文物点数量居全国首位,现已探明遗址类4053个,墓葬类1809个,共5862个。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主要类型有洞穴遗址、聚落遗址、城市遗址、手工业遗址等。在这众多特色鲜明、学术和社会意义重大的遗址中,丛书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先期选出10个遗址,独立成书,10本则成一套。每一本的主题都是考古人用不同的话题,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在书中,读者将看到精美的彩陶和石器,神秘尘封的陵寝,埋藏着大批青铜器、玉器以及墓主人的传奇故事,作者力求让中原大地上五千年深积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每一位读者阅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让公众透过考古发现的全过程,来认识考古、学习历史,把历史发展的原始动态,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世人看一看神秘考古大发现的精彩。

通过作者们的辛勤创作,把古老的文明与人们现实生活紧紧地连在一起,透过历史文物,让世人走进离我们久远的年代,走进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得以有缘一睹那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岁月。这是丛书作者们所追求的目标,我想,也是编写此套丛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镜头快退,2000多年前。中原腹地,弥漫着神秘色彩的灵坛前,华丽的香案、瑶席、玉瑱、桂舟,在鼓、竽、瑟、篪、箫、钟的映衬下,更显庄重。灵坛四周跪拜着一群人,他们满怀虔诚地等待着……

一名巫师,在众人的注视下,手捧香草而来,他整脸修容、头戴长羽、身着华装、腰饰美玉,全身散发着沐浴后的芳香。他在灵坛前叩拜,口中念着楚地言语。少顷。香草点燃,在徐徐升起的烟雾中,钟声清脆、琴瑟齐鸣,巫师和着鼓声,踏着鼓点,宽袖细腰,长裙曳地,飘然起舞……

一阵微风拂过。裙角飞扬。若神若人,飘忽不定,就在这神人交接间,他又一次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离灵坛不足百里之处,却是另一番场面。侍女、卫士、奴隶们正紧张而有序地搬运着一件件价值不菲的器物。珍宝。领队的指挥声,急促的步履声,奴隶们节奏低回的号子声,夹杂着细小的喘息声,随着厚重木门的关闭而远逝。

2000余年后。同一块土地,一位戴着眼镜,身穿白衬衣的男子,围着一处土台转悠着,或是手捻着混着青草的泥土沉思,或是捧着细腻的黄沙端详。这个神秘的白衣男子是谁?他又在寻找着什么?从他的兀自言语中,隐约能听到“疑冢”的字样,难道他是……

见惯了刀枪剑戟,风云变幻的大地静默着,周围的一切静默着……

编辑推荐

午夜,巨响,惊扰了夜的美梦。人影晃动,黄沙之下,迷奇的通道将他们引向何方?当点点红晕与片片光芒交错,层层泥土下的骸骨,掩藏着怎样的故事?在世人期待的眼光中,繁华零落,一个贵妇在诉说千年的愁哀……无数个谜团升起,又消散,他是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沙疑冢/考古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俊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2266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8.8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