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菰蒲深处(插图本)/童年故乡经典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描写作者的家乡旧人旧事的小说集,充满真情实感。

书中人物大多真有其人,事也大多真有其事。翻开这本小说集,就象展开一幅幅旧时代风俗人情的浓泼重彩的长桢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那封闭的家乡小城的深深眷念和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作者的描述是用一种说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的。就象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几个友人,围坐在带竹檐的阳台上,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叙述家乡旧事。听者跟随着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忽喜忽忧,不能自己。

内容推荐

童年,是一个人时间上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空间上的“根”。寻“根”之作,常常是作家最投入心力的作品,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营造着与现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寄托着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现代人在精神上寻找“回家”的路。这样的文本,有着独立于作家现世生存环境的脱俗气质,常常直抵心扉,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本书精选著名作家汪曾祺关于童年、故乡题材的精品佳作,期望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搭建一座属于作家也属于读者的精神家园。

目录

自序

小学校的钟声

鸡鸭名家

异秉

受戒

大淖记事

岁寒三友

王四海的黄昏

故乡人

晚饭花

鉴赏家

故里三陈

昙花、鹤和鬼火

故人往事

试读章节

小学校的钟声

瓶花收拾起台布上细碎的影子。瓷瓶没有反光,温润而寂静,如一个人的品德。瓷瓶此刻比它抱着的水要略微凉些。窗帘因为暮色浑染,沉沉静垂。我可以开灯。开开灯,灯光下的花另是一个颜色。开灯后,灯光下的香气会不会变样子?可做的事好像都已做过了。我望望两只手,我该如何处置这个?我把它藏在头发里么?我的头发里保存有各种气味,自然它必也吸取了一点花香。我的头发,黑的和白的。每一游尘都带一点香。我洗我的头发,我洗头发时也看见这瓶花。

天黑了,我的头发是黑的。黑的头发倾泻在枕头上。我的手在我的胸上,我的呼吸振动我的手。我念了念我的名字,好像呼唤一个亲昵朋友。

小学校里的欢声和校园里的花都融解在静沉沉的夜气里。那种声音实在可见可触,可以供诸瓶几,一簇,又一簇。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我没有数,但我知道它的疾徐,轻重,我听出今天是西南风。这一下打在那块铸刻着校名年月的地方。校工老詹的汗把钟绳弄得容易发潮了,他换了一下手。挂钟的铁索把两棵大冬青树干拉近了点,因此我们更不明白地上的一片叶子是哪一棵上落下来的;它们的根须已经彼此要呵痒玩了吧。又—下,老詹的酒瓶没有塞好,他想他的猫已经看见他的五香牛肉了。可是又用力—下。秋千索子有点动。他知道那不是风。他笑了,两个矮矮的影子分开了。这—下敲过一定完了,钟绳如一条蛇在空中摆动,老詹偷偷地到校园里去,看看校长寝室的灯,掐了一枝花,又小心又敏捷:今天有人因为爱这枝花而被罚清除花上的蚜虫。“韵律和生命合成一体,如钟声”。我活在钟声里。钟声同时在我生命里。天黑了。今年我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续荒唐的年龄。

十九岁的生日热热闹闹地过了,可爱得像一种不成熟的文体,到处是希望。酒阑人散,庭堂里只剩余一支红烛,在银烛台上。我应当夹一夹烛花,或是吹熄它,但我什么也不做。一地明月。满宫明月梨花白,还早得很,什么早得很,十二点多了!我简直像个女孩子。我的白围巾就像个女孩子的。该睡了,明天一早还得动身。我的行李已经打好了,今天我大概睡那条大红绫子被。

一早我就上了船。

弟弟们该起来上学去了。我其实可以晚点来;跟他们一齐吃早点,即使送他们到学校也不误事。我可以听见打预备钟再走。

靠着舱窗,看得见码头。堤岸上白白的,特别干净,风吹起鞭炮纸。卖饼的铺子门板上错了,从春联上看得出来。谁,大清早骑驴子过去的?脸好熟。有人来了,这个人会多给挑夫一点钱,我想。这个提琴上流过多少音乐了,今天晚上它的主人会不会试一两支短曲子。夥,这个箱子出过国!旅馆老板应当在报纸上印一点诗,旅行人是应当读点诗的。这个,来时跟我一齐来的,他口袋里有一包胡桃糖,还认得我么?我记得我也有一大包胡桃糖,在箱子里,昨天大姑妈送的。我送一块糖到嘴里时,听见有人说话:

“好了,你回去吧,天冷,你还有第一堂课。”

“不要紧,赶得及;孩子们会等我。”

“老詹第一课还是常晚打五分钟么?”

“什么?——是的。”

岸上的一个似乎还想说什么,嘴动了动,风大,想还是留到写信时说。停了停,招招手说:

“好。我走了。”

“再见。啊呀!——”

“怎么?”

“没什么。我的手套落到你那儿了。不要紧。大概在小茶几上,插梅花时忘了戴。我有这个!”

“找到了给你寄来。”

“当然寄来,不许昧了!”

“好小器!”

岸上的笑笑,又扬扬手,当真走了。风披下她的一绺头发来了,她已经不好意思歪歪地戴—顶绒线帽子了。谁教她就当了老师!她在这个地方待不久的,多半到暑假就该含一汪眼泪向学生告别了,结果必是老校长安慰一堆小孩子,连这个小孩子。我可以写信问弟弟:“你们学校里有个女老师,脸白白的,有个酒窝,喜欢穿蓝衣服,手套是黑的,边口有灰色横纹,她是谁,叫什么名字?声音那么好听,是不是教你们唱歌?——”我能问么?不能,父亲必会知道,他会亲自到学校里看看去。年纪大的人真没有办法!

我要是送弟弟去,就会跟她们一路来。不好,老詹还认得我。跟她们一路来呢,就可以发现船上这位的手套忘了,哪有女孩子这时候不戴手套的。我会提醒她一句。就为那个颜色,那个花式,自己挑的,自己设计的,她也该戴。——“不要紧,我有这个!”什么是“这个”,手笼?大概是她到伸出手来摇摇时才发现手里有一个什么样的手笼,白的?我没看见,我什么也没看见。“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船上。梅花,梅花开了?是朱砂还是绿萼?校园里就有两棵的。波——汽笛叫了。一个小轮船安了这么个大汽笛,岂有此理!我躺下吃我的糖。……

“老师早。”

P10-12

序言

潜心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少,可是偶尔翻看《诗经》或者《庄子》,却总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古人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描摹,因而显得鲜活有力。也许,那是因为他们更少身外琐碎之事的束缚,比今天的我们更具纯正的天性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这样一个天性纯正的阶段,可是童年稍纵即逝,于是常常化为我们成人之后思之念之的对象,它像故乡一样,越想念越向往。历史上无数诗人写过思乡的文字,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其实,无论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还是对故乡深切的思念,都是对逝去时光的追怀,亦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童年、故乡,它们早已经不是原本所指,童年即故乡,故乡即童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心灵家园,承载了太多原本不具有的意义。

童年,是一个人时间上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空间上的“根”。寻“根”之作,常常是作家最投入心力的作品,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营造着与现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寄托着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现代人在精神上寻找“回家”的路。就像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表白的:“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样的文本,有着独立于作家现世生存环境的脱俗气质,常常直抵心扉,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藏着一个象征着美好的童年,这就好比见月思乡,“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每念及此,总觉得若能够甄选一些以童年和故乡为母题的优秀作品加以出版,当是美事一桩。因为不同作者总有不同的视角,看看他们笔下的世界,也许会让我们有更多的体悟。于是想到了“童年·故乡经典书系”这样一个丛书标题,我们将遴选古今中外名家关于童年、故乡题材的精品佳作,期望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搭建一座属于作家也属于读者的精神家园。

如若广大读者能够开卷有益,抚今追昔,温“故”知新,我们的美好愿望也就实现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菰蒲深处(插图本)/童年故乡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曾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8614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