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悬挂的绿苹果
内容
编辑推荐

《悬挂的绿苹果》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以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的主题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生活、受教育经历等等。在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再到这些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的作品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之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目录

悬挂的绿苹果

状元境

试读章节

小说一开始,难免不说些无关紧要的废话。我们先从玩扑克牌开始说起吧。

那时候“提壶”刚刚在剧团里风行。只要有空,无论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四处都可以看见打牌忘了吃饭睡觉的激动场面。这一天演出结束,几个牌友搬了一张小桌,凑在大楼间的路灯下面,轰轰烈烈摆开阵来。因为第二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出第一张牌时就说好:不到天明,绝不鸣鼓收兵。

几圈下来,各有胜负。输一局者,脸上沾上口水贴一白纸条以示惩罚。夜深人静。下弦月升了起来,这几个人只怕影响别人,都闷声打牌,认认真真动脑筋。又是一圈下来,轮到坐东首的人往脸上贴白纸条。他下巴上已经有了两条三寸长的纸条,如今又添一条,是像模像样的一副山羊胡子,随着下巴一动一动,因此邻家悄声说:

“半仙,你若上台做戏,这胡子就行了。”

另一位邻家也说:“老魏,你输就输在出牌上,譬如这一局,你若扣住了小王八——”

这时又开始抓牌。对家不是位喜欢埋怨的人,只说:“半仙,我们不能再输了,杀他们一局。”说着,见老魏探头往远处看,心里觉着怪,也回头看。自然什么也看不到。出牌出到一半,老魏不经意地说:“刚刚有个人从那梯子上爬到三楼去了。”同时把牌打出去。

三位牌友听了,吓了一跳,心想这种事只有魏半仙这号人才能沉得住气。夜人民宅,不是盗贼还能是什么,于是扔下手上的扑克,往那梯子处走去。梯子离他们打牌的地方约五十米。这一阵正在修房子,梯子搁在这,大约是民工忘了收。不过谁都知道这梯子是放在西边拐角上的,现在却是往东挪了挪,恰好搭在三楼的窗台上。

三楼是女单身宿舍。几个牌友注视的这个窗户里住着两位姑娘,一位是化妆师,今年二十六岁,很有些风流的样子,对象已经谈了三四年,剧团里的人都知道,凡是第二天是休息的日子,她便住回家去。另一位姑娘三十岁出头,她是食堂的炊事员,以宿舍为家,是剧团里最出名的女光棍。

一个牌友说道:“半仙,你真看到有人进去了?”另一个牌友便驳斥,说这难道还有疑问,要不这梯子哪会到这里来。老魏却说:“我只担心要是贼的话,姑娘家可能会吃亏,要不是贼,而是那种事的话,我们最好也不用管了。”

正说着,只见那房间里灯光一闪,又灭了,隐隐地有一种听不清的声音。一个最好多事的牌友难免见义勇为,对老魏说:“你守在这,我们三个上去看看。”

老魏说:“我一个人怎么行。”

其他的人便说,你把梯子抽掉就是了。说着三个人卷了卷袖子,准备上楼。待这三个人进了大楼,老魏想:哪来的什么贼,年轻人,年纪到了,什么荒唐的事做不出来。要是歹徒的话,早喊了,因此弃下梯子不管,往牌桌那边走去,走出不多远,听见竹梯吱吱地响,回头一看,见一个人猫着腰正往下爬。老魏想喊抓贼,见那身影似乎熟悉,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脚底下还在继续往前走。那黑影匆匆地也朝这边走过来,到楼梯过道那里,一闪身,进了大楼。

第二天这新闻就爆炸了。团领导把老魏找了去,炊事员张英两眼哭得通红,坐在放着打字机的办公桌旁边。团领导说:“老魏,你不应该不知道这人是谁呀,你肯定看见了。”老魏急得脸发紫:“我凭什么,凭什么,小张和他在那房间里待了那么长时间,都没看清他是谁,我怎么能知道。”团领导知道老魏生性最怕多事,最不喜欢干涉别人的私事,心里有些恨这人没原则,因此说道:“老魏,你想,要不是李平、王东剑他们,还不晓得会出什么事。你当时为什么不喊一声呢,就让他从你眼皮底下跑掉?”

老魏说:“我喊什么,这有什么好喊的。”他想说小张为什么不喊,但回过头去,看到她那双哭得通红的眼睛,没有忍心说出来。

这剧团里风气最不好,随你什么事,都要死命地瞎议论,尤其碰上有关男女的事,那更是没完没了,平均每个人都要说他个十遍才肯作罢。有时只是捕风捉影,为着蛛丝马迹般的小事,渐渐地议论下去,最后竟能有鼻子有眼,有血有肉,变成完完整整的一个风流故事。

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许多人家加了锁。女人们临睡前,都要检查一下窗户是否销上。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住集体宿舍的女青年一过晚上八点,便不敢出来上公共厕所。这种状况,直到张英后来结了婚,才有所好转。一来时间长了,什么样的事迟早都得忘记,二来当时就有人觉得这不是流氓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怀疑逐渐占了上风。

张英有一段时间日子真不好过,因为几乎剧团里所有的女人,都拿同样的问题问过她。有的老妇女的话极难听,即使法院里的审判员也不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剧团到医院去例行体检,有的女人竟然下作到偷偷地去找医生打听。女人们的好奇心,永远也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尽管张英对一个简单的问题,已经重复了不知多少遍。

“我那天正在睡觉,醒来时有一个人站在床头。我想开灯,他不让开。后来他脱了外衣要上我的床,我不让,他就走了。后来其他人就来了。”

“你不会不知道他是谁的。”女人们总要拿这类问题纠缠她,“好吧,你说,他究竟是不是我们团的?”通常最初都是问问,然后是纠缠,最后便是审问:“小张,他肯定就在我们团,你包庇他有什么用?”

张英呢,最初是说明,然后是解释,最后只有流眼泪。有一点对张英很不利,那男的临走时,留下了一件运动衫,这运动衫是剧团里发的练功服。光凭这一点,便可以确定这个人是剧团里的。既然一个单位,张英就不应该不认识。

老魏无意中又提供了另一条线索。

剧团的人都把老魏当作一个怪人。所以怪,怪就怪在本分上。他有一半人的性格,这就是也要吃,也要喝,也要玩,也要乐,还有一半仙的性格,这就是不管凡人俗事。有一回,有人看见两个有夫有妇的男女,躲在后台亲嘴,忙喊他去看,被他冲了一鼻子的灰:“我老魏眼睛瞎,见不到这种事,你少来跟我哕唆。”

有人知道老魏的脾气,故意用话引他:“半仙,你上次说那个人个子高高的,这会是谁呢?”

老魏于是又把脸涨得发紫:“瞎说,哪个存心造谣,我什么时候说过个子高高的这种话?”

说的人做出不屑一辩的样子,仿佛老魏明明说过这话,现在只是在抵赖。老魏发了急,只得进一步辩白:“你想,我怎么可能说这话,要是那个人真是个大个子也罢了,他根本就不高——”一条线索便这么得到了。

接下来的推理并不复杂。一件运动衫把这个人限定在男演员之中。剧团并不大,女演员也比男演员多得多,搭上白发的老头子,三五个十三四岁的毛孩子,男演员的总数也过不了四十。运动衫的尺寸和老魏提供的线索,又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张英显然知道这个人是谁,她不肯说出来,说明她和这个人关系不错。于是结论也就有了,按照剧团的一个老妇女的说法,女人过了三十岁,再没有男人,你要想叫她解下裤带,就跟拿糖和冰棍哄小孩一样容易。

不知不觉地,或者说自然而然地,这镜头的焦点就对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王至强。他是个还算不错的演员,在舞台上常演许仙或者王魁一类的风流小生,但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不检点的事。他声称他的运动衫从来不曾遗失过,并且特地继续几个月都穿这件衣服。很明显这是他对剧团里有些人对他的怀疑表示愤怒,然而有人说他做贼心虚,故意装出来的,因为类似的衣服在附近的百货店就可以买到。舞美组有两个人吃饱了饭没事可做,专门用业余时间监视他和张英的接触。他们常常故意拿着饭盘在楼道说话,然后等王至强来了,一起跟着去买饭。王至强这一天买什么菜,在饭堂里和张英说了些什么话,爱管闲事的人很快就会打听到。各路小道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到一次综合。剧团的某些人兴趣就是这样,就好比美国人喜欢吹口哨,巴西人喜欢踢足球,你要想叫他们改变这个话题,除非你能在他们身边找到一个更刺激的话题。

更刺激的话题当然不容易找,幸好不久有了比较刺激的话题。这是王至强一个好朋友透露的。因为有一次王曾经向他发牢骚,说:“他妈的都怀疑我,其实我这种事根本做不起来。”剧团的人都知道王是个温文尔雅的人,轻易不骂人,骂了人,自然也有他的苦衷。况且说他有毛病的流言,很早就传播过,他结婚七八年依然没有孩子,如今好好想一想,的确也是个很好的证据。他老婆虽然只是普通工人,却是个极其风骚泼辣的货色,住在剧团宿舍里,骂起王至强来,就跟骂儿子一般。于是同情心起了作用,大家尽管弄不清那毛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想他毕竟可怜,也就不忍心再议论。

再说张英,她是个炊事员。炊事员在剧团里当然不是高等的工作,但却有一个不能看轻的位置,除非你永远不在食堂吃饭。人们在好奇的欲望之外,还有追求实惠的私心。这私心使剧团的人,不会过分地得罪张英。谁也不愿意为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凭空地少半两饭和半勺菜。人总有好恶,盛饭舀菜,手上总有差错,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因此,议论还是要议论,但毕竟不怎么议论了。最重要的是,天长日久,张英自己也把这件事忘了,她又变成了原来的张英。当事人无动于衷,议论也就没有意义,自生自灭。

P3-10

序言

黄山书社的一位年轻的编辑来信告诉我,出版社正在策划出版一套当代作家的选集,编辑宗旨是通过作品来反映当代作家的成长道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作家的童年经验、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等。她说:“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作家的精神源头。”我注意到信中用了“我们选择”这组词,猜想大约这些作品不光是作家自己选出来的,而是编辑与作家共同商量、一起挑选出来的,自然也有了编辑的主动与理解的投入。这样的通过出版社编辑主体参与策划的一套作家文丛,应该是独具一格的。

从编辑部给我提供的目录来看,大多数是当代最重要的一代作家的早期作品,反映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的信息。我是这代作家的同代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虽然我现在没有时问重温一遍这些作品,但看到这些熟悉的篇名,都会让我的思绪回到那个时代,——一个作家与时代的起落同命运的时代。我想提一下的是选人方方的作品集里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这篇小说是在一个沉闷的年头发表的,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处于相当疲软的时候,但是一股刚劲的清新的气息却在地下慢慢地流淌,我正是在那个时候先后读到了方方的这个中篇以及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阎连科的《年月日》等等,慢慢的,文坛的风气出现了转机,萎靡的风气冲淡了,中国的作家终又找到了一个嘹亮的音符来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与作家们在八十年代发出的稚嫩的声音不同,既继承和深化了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部分;又体现出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独立思考和我行我素的追求。1993年人文精神讨论兴起,人们主要是藉了媒体力量,对“两张”的走向民间的创作趋向有很多推崇,而对于当时文坛上最有风骨的一批知识分子写作,诸如方方、王安忆、杨争光、阎连科、刘震云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却远远重视不够。而这些作家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写作实践,各自形成了自己成熟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方的厚重而开阔的知识分子的叙事特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个亮点。

再往上推,那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我看到了选人叶兆言选集中的《悬挂的绿苹果》,也让我想起很多往事。这篇小说发表之初,我为之写过评论,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起过不错的反响。但当时关注的人似乎不多,叶兆言兄至今还把它列入选集,可见私心里还是喜欢的。这篇小说发表在探索风气弥漫文坛的八十年代中期,许多打着“先锋”、“探索”、“创新”的稀奇古怪的作品满天飞,而这篇作品却以日常生活为描写题材,以不动声色的笔法进行了人心深处的探索,表达了在社会舆论的认知定势与人性自由流向的对照下,人在选择生活道路时本能所起的作用,还涉及到非理性和神秘的领域。作家把这些现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表现,解构了时代生活的本质论和因果论。这种叙事方式,为后来成为创作主流的新写实小说开启了先河,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这一代作家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崛起于文坛,在艺术创新、形式探索、寻根以及先锋等一系列思潮的激励下,一步步走出了笼罩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长达几十年的政治阴影,靠着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审美经验,凭借着文学表达的独特形式,慢慢地走向成熟,经过了三十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片绚烂风景。我在论文《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中描述过当代中年作家如何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三十年的理由和原因,这真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道奇观,如今,出版社愿意用这一套文丛来保留或者说体现,这三十年来文学道路和作家成长的痕迹,以示后人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迪。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创意。这是这套文丛在一开始策划时就含有的独特意图,我希望通过读者的流通与阅读,能够使这样的编辑意图得到很好的传播,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慢慢地产生的。

2009年12月11日于上海黑水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悬挂的绿苹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兆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10059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3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