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祖父在父亲心中
内容
编辑推荐

《祖父在父亲心中》是八十年代末期“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方方的全新长篇力作,用编年的方式记叙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新知识分子坎坷的悲剧命运。这部作品写得不动声色、朴实自然,从中闻不到多少阶段斗争的硝烟,听不到多少政治话语的喧哗,有的只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但就是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却消磨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智和才情,消磨于无声的悲剧较之那些痛苦哀号的有声悲剧更为震撼人心,灿烂之极归平于淡。

本套丛书的主题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生活、受教育经历等等。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上人情,加之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的主题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生活、受教育经历等等。在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再到这些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的作品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之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目录

祖父在父亲心中

风景

试读章节

他们在杀人的时候,是丝毫也没能想到这一摊乌红的血迹是怎样漾成一片巨大的阴影而笼罩在几代人的心头。

这片阴影有一天在父亲的心里突然变成一块巨石或说是一座山峰。父亲的呼吸因为它的缘故而变得急促和沉重起来,渐渐地上气接不住下气。坐在父亲旁边的席先生说:“你父亲那时在发抖在发抖呐!”

父亲直面着疯狂的杀人场面。刺刀和鲜血在他的眼睛里闪来闪去,仿佛有人扯着他的耳朵死命地将一声声凄厉尖锐的呼号和哭泣强塞进去,还有杀人犯的笑声。大滴大滴的汗珠从父亲高高的额头上滚到他的面颊又滚下他泛黄的白衬衣上。父亲觉得晕眩无比,世界在他的那一刻变得血淋淋的,而他则是这个血淋淋世界上的一个成员。他的心抽搐着,恐惧感从心底漫向他的全身。

这是祖父死去35年后的一个日子。虽是初秋时分,但每一权树枝都仍挑着夏日的盎盎生机,面对这浓郁的空间只能令人想到生的兴旺而很难去作死的玩味。而死的幽影却悄悄地潜入到父亲身边。

父亲的四周昏暗极了,许多张朦胧的脸环绕在他的周围。九月的热浪隔着门窗和厚厚的墙壁顽强地挤了进来。枣红色的窗帘从高高的窗户上垂了下来,散发着浓重的灰尘气味。很多人在狠狠地抽烟,青烟腾腾地缭绕在人们的头顶,空间为此而浓稠得仿佛可以捏揉。父亲便是坐在这窒闷而肮脏的环境之中。

1973年9月2日,武汉长江电影院放映内部影片《军阀》。父亲的单位发给了他一张票。并不爱看电影的父亲以为是政治任务而不敢不去。为此他看到了日本人是怎样地杀人。

刺刀和鲜血、铁骑和东洋人使父亲的记忆如一个鼓胀的气球突然间地进裂了。密封在心灵深处的往事如血喷一样涌出,然后像千万条小虫缓缓爬入他体内的每一个部位。父亲痛苦难忍。他咧张着嘴,手指如鹰爪一般剧烈地抠着他坐下的木椅,他的两腿颤动得无法支撑他壮实的身躯。

父亲前面坐的是个女人,她是一个怯懦的女人,每逢有恐怖画面,她便轻叫一声且立即将头埋在手臂弯里。这种习惯几乎同我的一样。所不同的是,我不叫并且只是将头扭向一边。如果是如我一样的女人坐在父亲前面,或许父亲不会受到什么刺激,然而那儿坐的却是那个女人。那女人是个高个子,她的头一直遮着父亲三分之一的画面。对于这种状况,父亲是向来不多说一句话的。他什么也不在乎地看剩下的三分之二。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父亲将电影的几乎一半内容承受了下来,虽然他已痛苦万端了。当一个老苍苍的身影从父亲的视线里幻化为祖父的影子时,前面的女人尖叫了一声,然后迅疾地趴下,就在这一刹那,银幕在父亲面前豁然展开,而刺刀和它上面的滴滴鲜血亦猛然地伸到了父亲的鼻眼之下。很多的“啊”声蓦地轰响,而父亲那一刻却只“啊”了一声,仿佛轻微地叹了一口气。

这之后几秒钟,他便扶着前排的椅背吃力地站立起来。席先生说:“他站了好几次才站起来,好像还站不稳,又定了定神才离开座位。我以为他上厕所呐。”

父亲的座位在电影院的楼上。楼上的过道是阶梯式的,父亲的双腿宛如灌了铅,每迈出一步几乎都要费尽全身的力气。父亲那天穿的是一双翻毛皮鞋,鞋很厚重。我至今仍奇怪父亲为什么在那样暑热未尽的季节里穿那样一双皮鞋。父亲喘息着走完一级级台阶。很短的一段路他却走了很久很久,仿佛比一个世纪更长。他走得那样艰难那样沉重。影院里所有人都注目着与父亲行进方向相反的地方,注目着杀人和被杀。只有父亲走了。谁也不曾介意步履维艰的他。黑茫茫中父亲在刺耳的惨烈的背景音乐伴奏下走得好孤独好寂寞。

二  已是黄昏时分。蓝光和紫光已悄悄消散了,太阳剩余的色彩将西天染得如火如血,余晖开始变得黄晕晕的,把走廊的红漆木栏斜拉得长长,长长。厨房里的油烟飘到窗外,母亲炒菜的“嚓嚓”声高一阵低一阵地响着。邻家自来水龙头哗啦啦急促地放着水。老远老远的地方传来一支口琴曲子。那是一支忧伤的知青怀念武汉的歌。我至今仍记得它的歌词和旋律。“武汉英雄的江城我们怀念你。”第一句就是这样。口琴在渐渐黯淡下去的天空中如怨如诉,恍惚让人能看见曲子中飘零的黄叶和立于这无边落叶之下的伶仃之人。一个平凡的黄昏在这口琴中蓦地变得无比伤感起来。

那一刻我正躺在竹床上看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那是1955年在我出生那年的版本,辗转几道借到我的手里。看《诗人之死》全然不是因为它是名诗,仅只为不知哪一位读者在那首诗的诗行里划下了许多红线。“——他不能/忍受这最后的痛苦了;/熄灭了,像一把炬火,这稀有的天才,/凋残了/那壮丽的花冠。”

邻居彭妈妈跌脚嘶声地呼喊我的名字,黄昏的情调一瞬间如浸入了鲜血,变得凄厉起来。

我冲下楼,惊恐着问:“是不是……是不是……”我想说是不是我爸爸被汽车撞了。因为父亲总是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行走在窄狭的有许多汽车奔驶的一条名叫“工农兵”的路上,我们成日价为他的安全提心吊胆。

“快快快,在医院里。快去,快,在电影院,快,在医院里。”彭妈妈语无伦次。她那如歌吟般的南京话几乎变了调。

父亲出事了,这是一个基本弄清了的事实。厨房里正炒着的菜立刻糊了。糊味充溢得到处都是。母亲套她那条蓝绸长裤套了好几分钟。她仿佛没有了意识。她坐在邻居一个小青年的自行车后架上匆匆去了医院。而在那之前,母亲从没有胆量坐自行车后架,也从没坐过。

我赶到医院时,母亲早到了那里。她一个人肃穆地坐在长椅上,那神情仿佛已经坐了一百年。她瞥了我一眼,淡淡地说:“你不要把辫子盘在头上,这不像个女孩子。”我的辫子盘了整整一个夏天,我常同母亲笑说我是藏族人,母亲多报以一笑。而在这一刻,却莫名地提出异议,我始终不明白这句话的来由。

我放下辫子,去往急救室。隔着玻璃门,我看见了我的父亲。

父亲仰躺在一张窄床上,他双目紧闭,棱角分明的嘴抿得紧紧,脸色一如他惯有的严肃。一个强壮如牛的男医生骑跪在他身上,他搓揉着父亲。我知道他这是在施行人工呼吸,但心里却觉得他似乎想杀死父亲。他摧残他折磨他凌辱他。父亲一动不动。我背过身子,贴墙而立,再也不敢看那屋子里的事情。很久很久以后,那强壮如牛的男医生搬进了我居住的宿舍区,此刻的他已变得苍老而臃肿了。任凭他对我作出如何友善的微笑,我都对他视若仇人。我对自己说:不管怎样,父亲死在他的手上。

天黑得很厉害的时候,医生出来了。暗夜从走廊尽头的窗口递入一点星光和风,同时也将母亲嘤嘤的哭声送进夜空。医生说:“人完了。”他用三个字把父亲的一切都结束了且连同母亲的幸福。

P3-8

序言

黄山书社的一位年轻的编辑来信告诉我,出版社正在策划出版一套当代作家的选集,编辑宗旨是通过作品来反映当代作家的成长道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作家的童年经验、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等。她说:“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作家的精神源头。”我注意到信中用了“我们选择”这组词,猜想大约这些作品不光是作家自己选出来的,而是编辑与作家共同商量、一起挑选出来的,自然也有了编辑的主动与理解的投入。这样的通过出版社编辑主体参与策划的一套作家文丛,应该是独具一格的。

从编辑部给我提供的目录来看,大多数是当代最重要的一代作家的早期作品,反映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的信息。我是这代作家的同代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虽然我现在没有时问重温一遍这些作品,但看到这些熟悉的篇名,都会让我的思绪回到那个时代,——一个作家与时代的起落同命运的时代。我想提一下的是选人方方的作品集里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这篇小说是在一个沉闷的年头发表的,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处于相当疲软的时候,但是一股刚劲的清新的气息却在地下慢慢地流淌,我正是在那个时候先后读到了方方的这个中篇以及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阎连科的《年月日》等等,慢慢的,文坛的风气出现了转机,萎靡的风气冲淡了,中国的作家终又找到了一个嘹亮的音符来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与作家们在八十年代发出的稚嫩的声音不同,既继承和深化了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部分;又体现出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独立思考和我行我素的追求。1993年人文精神讨论兴起,人们主要是藉了媒体力量,对“两张”的走向民间的创作趋向有很多推崇,而对于当时文坛上最有风骨的一批知识分子写作,诸如方方、王安忆、杨争光、阎连科、刘震云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却远远重视不够。而这些作家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写作实践,各自形成了自己成熟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方的厚重而开阔的知识分子的叙事特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个亮点。

再往上推,那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我看到了选人叶兆言选集中的《悬挂的绿苹果》,也让我想起很多往事。这篇小说发表之初,我为之写过评论,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起过不错的反响。但当时关注的人似乎不多,叶兆言兄至今还把它列入选集,可见私心里还是喜欢的。这篇小说发表在探索风气弥漫文坛的八十年代中期,许多打着“先锋”、“探索”、“创新”的稀奇古怪的作品满天飞,而这篇作品却以日常生活为描写题材,以不动声色的笔法进行了人心深处的探索,表达了在社会舆论的认知定势与人性自由流向的对照下,人在选择生活道路时本能所起的作用,还涉及到非理性和神秘的领域。作家把这些现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表现,解构了时代生活的本质论和因果论。这种叙事方式,为后来成为创作主流的新写实小说开启了先河,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这一代作家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崛起于文坛,在艺术创新、形式探索、寻根以及先锋等一系列思潮的激励下,一步步走出了笼罩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长达几十年的政治阴影,靠着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审美经验,凭借着文学表达的独特形式,慢慢地走向成熟,经过了三十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片绚烂风景。我在论文《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中描述过当代中年作家如何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三十年的理由和原因,这真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道奇观,如今,出版社愿意用这一套文丛来保留或者说体现,这三十年来文学道路和作家成长的痕迹,以示后人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迪。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创意。这是这套文丛在一开始策划时就含有的独特意图,我希望通过读者的流通与阅读,能够使这样的编辑意图得到很好的传播,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慢慢地产生的。

2009年12月11日于上海黑水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祖父在父亲心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09008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