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作者努力在近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中观照当代文学现象,同时注重探讨文学转捩点或重大文学现象的文学史示范意义。全书内容所涉广泛,研究类型各异,行文和文体风格多样,代表了作者近年来的文学思考和写作实践。
图书 | 向着无穷之远/学院批评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作者努力在近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中观照当代文学现象,同时注重探讨文学转捩点或重大文学现象的文学史示范意义。全书内容所涉广泛,研究类型各异,行文和文体风格多样,代表了作者近年来的文学思考和写作实践。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作者努力在近现代文学史的视野中观照当代文学现象,同时注重探讨文学转捩点或重大文学现象的文学史示范意义。其中,关于中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实践和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政治”及权利博弈等,是本书的主要探讨对象。作者试图由此把握并勾勒当代中国文学进程的主体特征和逻辑线索,呈现可能会被遮蔽的文学史中的某些真相。 全书内容所涉广泛,研究类型各异,行文和文体风格多样,且旧文新作杂陈,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作者近年来的文学思考和写作实践的概貌。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后被其他刊物转载,有的还获得过各种学术、文学奖项,或被译成外文发表。最后的两篇外国文学批评,则说明了作者写作中的另—种兴趣所在。 目录 第一辑 三十年文学片断:1978—2008我的个人叙事 文学的政治:国家、启蒙、个人——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三种话语方式或权利诉求 文学批评、公共空间、社会正义或道德律法——在“批评和文艺·2007北京文艺论坛”上的发言 新媒介文学“革命”刍议 网上的博弈之辨 “新概念”文学的评论——作文、作品选、文学史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暗示》的文体意识形态 “中国作家”赵本夫 90年代诞生的新一代作家——关于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作家现象分析 第二辑 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概说——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新中国的第一场“文艺整风运动”——文艺整风学习运动(1951—1952)与《人民文学》 组稿: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中心 另一种权利割据:当代文学与地方政治的关系研究 政治变局的文学见证——关于《人民文学》的复刊 环绕文学的政治博弈——《机电局长的一天》风波始末 第三辑 政治和性:昆德拉的文学——以《帷幕》和《无知》为例 评论:萨德侯爵和三部译作 “新知识分子”之疑——关于安·兰德的《致新知识分子》 略萨的文学大道理——关于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成熟的果子适时坠落——关于《洛丽塔》(全译本) 第四辑 鲁迅:暗夜独行的希望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在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讲坛”的讲演 夏著心史:学理逻辑之书,亦同情体悟之书——夏中义著《王国维:世纪苦魂》评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向着无穷之远/学院批评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6239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31 |
宽 | 17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