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我们一同回忆从前--中国往事30年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举世震惊的成绩。如今,水已经变深了,河里的石头已经摸不到了,中国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紧要关头。

知道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想跟大家一起回忆从前。把过去的故事捡起来,让故事中的智慧照亮我们今后的路途,让故事中的落败成为我们今后成功的基石。《让我们一同回忆从前》由张志勇编著。

内容推荐

过去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成为历史的碎片。碎片是零散的,作者将这些碎片捡起来并镶嵌在我们用30年编织的幕布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

也许碎片不都是光鲜的,甚至是苦涩的。但当我们把这些或熟悉或淡忘的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一切都在斜线上升。《让我们一同回忆从前》由张志勇编著。

目录

引言 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

前言 民营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经济

第一章 春来草自青1978年的前前后后

 1 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

 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

 2 为什么是温州

 哪里受“左”的影响越深,哪里就越要寻求突破。

 3 解放思想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

 4 不仅仅只是小岗村

 17个指印,三方图章,一片血红。

 5 “科学的春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6 36天与5天——历史的转折

 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

 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第二章 示范下的燎原之势1979~1983

 1 五老火锅宴

 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

 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2 包产到户是对“私”的承认

 “《人民日报》能给你饭吃?”

 3 知青大返城“逼”出的“新生路”

 “我要告状”,“我们要见华主席,邓副主席”

 4 一纸执照,个体户有了“身份证明”

 做小商小贩低人一等不说,关键是没有一个正经的身份

 5 剥削、雇工,“鱼塘风波”与“太爷鸡”

 “不准雇工”。而剥削更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不容的

 6 “投机倒把”直逼温州“八大王”

 “投机倒把是个筐,什么罪都可往里装”

 7 必要的、有益补充与个体经济入宪

 为什么一谈市场经济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

 8 雇工7个人还是雇工8个人

 看一看,不要动他们

 9 “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

 “胡耀邦说我们是光彩的”

第三章 从隐蔽走向公开发展1984~1988

 1 知识分子下海

 “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

 2 “倒爷经济”和“价格双轨制”

 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可以说是“价格双轨制”的直接收益者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两个模式”的出现

 苏南这个地区的经济,现在看来已经可以成为一种模式了

 4 理论突破,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有了一席

 43岁的任正非和5个朋友一起创业,合股组建华为公司,注册资本为2.1万元

 5 私营经济入宪

 1988年底才有了私营企业统计数字

第四章 在低回中缓行1989~1991

 1989年的关键词:“风波”、“傻子”、“红帽子”

 1990年的关键词:治理整顿、证券交易所

 1991年的关键词:姓“社”姓“资”

第五章 滚滚春潮势不可当1992~1996

 1 小平“南方视察”谈话

 谁反对十三大路线谁就下台

 2 民营企业家走向前台·市场经济入宪

 提“大哥大”的政协委员

 3 光彩事业·《福布斯》推出中国富豪榜

 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

 4 恢复本来面目·戴出麻烦的“红帽子”及万言书

 “红帽子”: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5 “桃子”不是那么好摘的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

第六章 从“重要组成部分”到“建设者”1997~2001

 1 重要组成部分的提出

 直面“万言书”,冲破所有制崇拜

 2 国退民进

 没有不准出生的人

 3 1999年修宪218。

 这是所有制平等的又一进步

 4 “双思”,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资本的力量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5 信用经济·“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

 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

 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七章 一个更加充满挑战的时代到来2002~2007

 1 “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现在不怕当有产者,还要争当有产者。”

 2 中国富豪的“多事之秋”

 网上的一些消息和对民营企业家的谩骂,表明大众对民营企业家的理解是错误的

 3 第四次修宪法·保护私产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4 “非公经济36条’’颁布·资本的“魔咒”

 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

 5 新社会阶层·“原罪”问题不再讨论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6 《物权法》·“两个平等”

 主要的问题还是私权利受到公权力不合法的侵犯

第八章 不平凡的2008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重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告别一个旧时代,一个全新的、探索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转型经济的起始点。

全会公布中明确提出:全国范围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重心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今天来看,告别过去,实质是对过去的颠覆。这次全会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就是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的错误理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有近20年的历史,它的论点逐步升级,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人们一次一次地经受着这一“革命”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灾难。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反对“资产阶级路线”、“反对修正主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一“纲”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并以斗争、划清界限、政治恐吓、对人性扼杀和暴力手段来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时代,当权者把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列宁、斯大林继续坚持这种学说,视为治国法宝,而毛泽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权威者,这使得“阶级斗争为纲”更有继承和发展的独特地位和极高的不可质疑的理论色彩。可以说,正是这个“纲”搞得党无宁日、国无宁日。

而“阶级斗争为纲”由坚持“两个凡是”的人们继续奉行,这个时候的提法是“抓纲治国”。但现实使人们不能不对权威和领袖提出的“纲”提出质疑。

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主题。要实现这一转移,就必须清除“左”的思想禁锢,冲破“两个凡是”设置的禁区。由此而来,肯定真理标准的讨论,解决历史遗留的大案,进一步拨乱反正,显然就成为工作重点转移的前提。全会正是围绕这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使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现代化建设转移成为与会者的一致共识。而当时老百姓的心态是,希望变,人们已对“左”的、“文革”的一切所做所为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和厌倦。

如何面向未来,全会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拉开了中国第一次解放思想的序幕。中国经济的转轨路径选择也从此开始。

工作重点的转移,符合亿万人民的要求。而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渴望,已成为几代人的理想追求。关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现代化的目标,至少有三次: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提出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并明确提出现代化的目标。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现代化建设变得渺茫起来;第二次是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拖着癌症晚期的病弱身体,在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唤醒人们的声音。第三次,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重新燃起了几代中国人的希望,使中国人有决心和信心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要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上“进行新的长征”。这一决定,深得民心。

全会公报指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虽然公报中只有两处提到“改革”,“开放”一词还没有出现,但当时已采取了许多开放的举措,公告也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可见,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国策已初步确立。

公报还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大胆下放权力,扩大企业管理的经营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认真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

这“四个应该”,30年后来看,都让我们无不钦佩当时领导者的智慧。这也成为中国要实现改革的正确路径选择,是在之后要实现全面改革的纲领和雏形。

“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的确立,使“中国奇迹”在30年里上演,使个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势不可挡。

序言

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举世震惊的成绩。如今,水已经变深了,河里的石头已经摸不到了,中国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紧要关头。

知道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想跟大家一起回忆从前。把过去的故事捡起来,让故事中的智慧照亮我们今后的路途,让故事中的落败成为我们今后成功的基石。

王健林、柳传志、王石、宗庆后、任正非,还有马胜利、步鑫生、胡志标和年广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传奇不仅记录着一个个伟大企业的诞生,同时记录着一个个逝去企业的警示,也记录着我们这个国家在改革中所走过的不同寻常的风雨岁月,当然,更记录着一个伟人指点江山后留下的丰功伟绩。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短短35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从原来不足10万家发展到目前的1000万多家,数量不仅占据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占全社会资本的比例也超过60%。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8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转折的时间点。这一年,我们党和国家勇于面对历史教训和现实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讨论。随着1977年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就此拉开,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也播下了发展的种子。

1979—1983年,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得到试点和普及、城市个体工商业也得到鼓励和支持,在中国农业经济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中国民营经济也蓬勃发展,由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1984—1988年,国家为中国民营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正式亮了绿灯。随着知识分子下海经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出现,中国的民营经济走向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就在这时,中国经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众多问题,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慢了下来。

1989—1991年,中国民营经济在低回中前行。一场政治风波波及到了快速发展中的民营经济,姓“社”姓“资”的论证深深困扰和阻碍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1992一1996年,中国民营经济呈现大河奔流之势。随着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市场经济被写入宪法,国有企业改革风起云涌,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春天,从此,中国民营经济正式走上市场经济舞台,拉开了中国经济向纵深改革的序幕。

1997一2001年,中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扮演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199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世长辞,整个国家沉浸在悲伤和缅怀之中,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退民进”、“1999年修宪”等重大决策的不断推进,民营经济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002一2007年,一个对民营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挑战的时代到来了。加入世贸组织(WTO)、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这都促使民营经济获到了极大发展,也使其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有产者——民营企业家们却命途多舛,陷人多事之秋,种种事件的爆发,也凸显着民营企业家们的无奈。

2008年至今,中国民营经济在健康发展的同时遇到的挑战也多了起来,但问题终将过去,未来必将光明。

201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辰110周,为了纪念这位伟人,为了激励我们以更大的胆魄开拓前进,经济日报出版社特地重版这本5年前的畅销书,并更名为《让我们一同回忆从前》,以此作为献给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重要礼物。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我们一同回忆从前--中国往事30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志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7169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2014237545
中图分类号 F121.23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