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祚密码(16张图演绎中国历史周期律)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年表中隐秘的数字法则,驱散迷雾;轮盘上旋转的纪年里,隐藏着华夏民族的历史真相和盛衰荣辱。

姬轩亦所著《国祚密码(16张图演绎中国历史周期律)》力图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为经,以信息媒介和人才流动机制为纬,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对中国历史进行模型化处理,并由此对中国历史给出新的认知,以周期性变化作为结论。

内容推荐

姬轩亦所著《国祚密码(16张图演绎中国历史周期律)》以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再现了公元前841~公元后1949年的华夏民族兴亡史,这种再现的手段和纬度是前所未有的:作者用一半的篇幅从国际关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点背后的强大动力,同时在另一半的篇幅中以汉赋式的咏叹再现了站在这些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的思想轨迹和悲怆人生——从理性和智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论证和行文无情到了极致,作者不仅试图证明华夏民族的历史存在着钢铁一般不可动摇的数字规律,甚至还试图证明只有符合这种规律的民族才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和强大下去。“谁能够继承华夏世界的威烈和荣光,谁就配承担华夏民族的英名”,这就是历史对饱经忧患的华夏民族唯一的正面回应。同时,从感性和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又并非失之枯燥的论文——作者的行文极富魅力,而汉字的有机组合本身就具有传递潜意识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之下,这场探寻华夏民族至高奥秘的游历并不乏味,同时,那些在过往岁月中曾经照亮过这片土地的伟大人物都伴随着这场漫长而奇特的旅程。本书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论述模式都紧扣“数理逻辑”四个字,这种用经济学和社会学解读历史和现实的思路是市面现有书籍所缺乏的。可以说,这是一部“理科生”大胆突入“文科”核心区的代表性著作。读者可以感受到立基于冷峻理性的滂沛激情。

目录

楔子

第1童 年表中的魔鬼:治乱数列和经济大周期

第2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1):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法则

第3章 谶纬中的细节

第4章 朱雀的葬仪

第5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2):竹简、军功爵制和秦汉时代的经济结构

第6章 白虎的醒觉

第7童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3):造纸术、募兵制和隋唐时代的经济结构

第8章 玄武的吐息

第9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4):印刷术、军户制和明清时代的经济结构

第10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5):经济周期内部的权力运行规则

第11章 紧锣密鼓的未来

第12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6):大分裂时代的经济要素递变

第13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7):递变性与相似性——三个周期间的比较研究

第14章 未来之后:我们所处的时代

第15章 伯约的民国手稿修订(8):站在又一个经济体制转型的门口

附录1 试管中的神州

附录2 伯约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齐王韩信兵法通神,陈平、张良决胜千里,奋天下英雄之力,决四海财货之利,西楚霸王在各路诸侯的围攻下自刎,汉王刘邦统一了天下。

这一年,华夏民族的历史运转到了第一周期的第五阶段:持久的和平到来了,西汉的胜利和楚汉之争的短暂象征着大一统趋势的不可逆转。

比起秦朝,西汉初年的郡县范围大大缩小了,一系列异姓王和宗室王成为了新的贵族,但是在皇帝直接控制的区域,秦朝的成果被保留下来,这是必要的妥协。自汉高祖和吕后消灭英布、韩信和彭越之后,汉朝的皇帝们代代致力于削弱藩王和大族的势力,并终于在汉武帝时期确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这种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一直持续到东汉的终结。

西汉的历史经历了初期的休养生息和对匈奴的妥协,中期的富裕和对匈奴的反击,以及后期的鼎盛和衰朽。同秦朝相比,西汉享有漫长的寿命,这首先是得益于汉初人口的凋敝。同时,从制度上讲,西汉初年全面继承了秦朝所创造的一切(分封诸侯王除外,这可能是楚国政治的遗存),军功贵族阶层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行政人员的配置上,同秦朝一样,懂得法律和文案工作的官吏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在西汉中期,儒家的力量开始得到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为皇帝提供了君权合法性的巧妙解释。然而终西汉一世,商鞅确立的刑法制度和以军功爵为基础的社会奖惩机制还是坚持下来。本质上来说,西汉和秦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儒家经典已经在牵绊着帝国前进的步伐,但是皇帝们并不真正相信这些东西。扩张和军功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同时,黄老学派取得了执政地位,修正了三晋学派过于严苛的法令,并主导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在稳定了内部政治局面并完成了力量积累后,汉朝对又一次逼近中原的匈奴人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并将长城和烽火台一直延伸到国境线之外,在汉宣帝时期,汉朝确立了对匈奴的全面优势,并将分布在西域的大部分城邦国家都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汉朝在西域驻扎了自己的军队,来保护通往贵霜、安息和罗马的贸易通道。以人类历史上那些一流帝国的标准来衡量,西汉已经获得了彻底的成功——自此,华夏族开始自称为汉,而这个象征着富庶和强大的名字被我们一直沿用到现在。

而随着汉朝在宣帝时期达到极盛,汉朝的人口数字也开始向历史红线慢慢推进。西汉末年,气温下降,粮食连年减产,旱灾不断,这些都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局面,王莽能够篡位,跟汉朝政府无力处理这些危机有直接关系。然而,上位后的王莽并无力改变人口膨胀和粮食减产的局面(事实上也无人能够改变),他采用了复古主义的政策来暂时挽回民心,如禁止农田和奴婢买卖。当然,这些政策都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抵制。随着人口膨胀,历史红线轰然逼近,农民起义的浪潮伴随着复兴汉朝的运动一起爆发,也结束了王莽短命的执政。至此,西汉和新朝维系的230多年的和平局面结束了,内战全面爆发,历史也进入了本文模型的第六阶段:漫长统一时代的中断期。

第六阶段和第四阶段是相似的:起因是人口膨胀,暴发于农民战争,收尾以群雄逐鹿。第六阶段的时间略长于同一周期的第四阶段,人口损失也略小于同一周期的第四阶段,这是因为社会心理出现了变化,漫长的统一导致地方势力的重新生长和壮大——这一点,我们在总结周期内阶段间关系的时候还要提到。但统而言之,第六阶段不过是第四阶段的重演而已,当起义军拥戴刘氏领袖们消灭了王莽后,中国大陆再一次陷入类似秦末的政治无序状态,农业生产无法进行,个人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等到汉光武帝刘秀这位杰出的汉室远亲和军事家最终建立起新的统治时,全国在册人口已经下降到2000多万,即使将西汉末年大规模的人口瞒报计算在内,东汉初年的人口也仅仅在3000万以下,而这已无法和西汉宣帝时期的鼎盛现象相比。

第七阶段开始了,统一的局面得到了恢复,但是,第七阶段的时间会小于同一周期的第五阶段,同样,这也是长期的和平导致地方势力壮大的缘故。刘秀虽然复兴了汉朝,但是同西汉相比,中国的政治生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皇帝带头提倡经学(光武帝曾求学于长安太学,学习《尚书》),皇帝的功臣也纷纷效仿,他们解散了自己的军队,并督促子弟们一心向学,以此向皇帝表示自己没有彭越、英布一般的野心,而皇帝也向他们保证了生活的安逸和子嗣的继承权。西汉末年的庄园主们并没有消失,相反,他们是汉朝复兴运动中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后的得利者,政府的税收工作变得困难,大规模的庄园主正在成为东汉实质上的统治者,虽然,他们和地方基层文法吏的斗争仍然在激烈进行中,但最终他们会取得胜利(这一点可以从魏武帝曹操早年的从政经历中清楚地看出来。虽然曹操严守法令,并冷酷无……

P99-P100

序言

学界公认史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能够科学化,尤其是能否模仿自然科学的科学化,有较多争论,本书力图构建一个理论模型。作者的意图是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为经,以信息媒介和人才流动机制为纬,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对中国历史进行模型化处理,并由此对中国历史给出新的认知,以周期性变化作为结论。作者走的是将史学加以科学化处理的例子,也能自圆其说。

从读到的内容看,作者下了很大功夫,阅读了较多史学著作,而且思路也较为开阔,不受现有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所限制。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思考是十分有益的。试图突破以往的模式,不失为可贵的探索。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传统史家通古今之变的理想在现代科学知识熏陶下的另一种表达。

同时,直言不讳地说,本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种鸟瞰式的通史,除了要有大气势外,一定要有丰富的积累,没有多年的学术浸润,往往无法很好地驾驭通史类型的研究著作。当然,通俗读物可以不考虑这个前提,但作者显然不仅仅是将其当做通俗读物看待,而是试图对中国历史给出全景式的新解,因此,作为对学术著作的要求,我以为本书尚有商榷的余地。

作者力图表现出理论思维,引用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著作,但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研读和引证仍略显薄弱。作这样的大题目,要了解顾颉刚的《古史辨》,金观涛和刘青峰夫妇的两本代表作,以及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内关于中国历史循环论的讨论。

对于国外的著作,应了解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了解年鉴学派,计量学派的基本研究路数,以及地理环境对历史影响的论述。在方法论方面,应参照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著作。采取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实验室方法,则要了解科学哲学中的方法论进展,尤其是上世纪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人进行的方法论大论战,不管赞成和引用、批评还是反驳前人的观点,都需要建立在全面理解前人学说的基础上。

本书既然数次提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那么就必须进一步严格要求,我以为光凭理解政治课教科书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涉猎《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本书在这些3-面,坦率讲是有所不足的。

另外,这种对历史的模型化解释,需要进一步辨析历史上的各种模型化解释,从邹衍的五德循环论,司马迁的历史观,到《白虎通》的历史观,一直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梁启超的《新史学》等,有了这种辨析,方可深入探讨。

诚然,本书从学术角度而言,尚有诸多不足。然而作者以26岁之限,就能够进行这样的深入思考,敢于攀登传统史家的思维高峰,作为师长,聊可称慰。

后记

公元前842年,西周王朝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镐京国人暴动,周厉王出奔。

次年是公元841年,而这一年成为了共和行政的元年。更重要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将这一年确定为庚中年,使这一年成为中国历史记录进入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行政维持了14年的时间,周宣王即位,西周王朝进入短暂的复兴时期,随后又继续走向衰败。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灭亡,天子的权威不复存在,中国正式进入长达550年的动荡分裂时期,即东周列国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并统一中国。但是14年后,秦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崩毁。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农历二月甲午,汉高祖刘邦即位,建立西汉,漫长的统一时代终于来临,而这种大一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年。也就在这一年,王莽篡汉。随后不久,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和内战又一次宣告了和平的终结,这一次,内战持续了更久的时间。

公元36年,汉光武帝刘秀统一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到来了,但是东汉的国内和平时期要短于西汉。公元184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著名的三国时代开始,此后,中国陷入长达96年的内战和分裂之中。

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东吴,天下一统。但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291年,八王之乱爆发,中国再次陷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和混战,而和平再一次到来的时候,已经是公元589年的事情了。

此后的中国历史仍然没有逃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一治一乱,一乱一治”的怪圈:隋朝不比秦朝长命多少,而唐朝则成为与汉朝并称的伟大时代,五代和两宋的战争象征着又一个华夏文明的低谷时期,而随后的明清则部分恢复了汉唐的疆域和繁荣。

以上的史实中隐藏着中国历史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疑问,这个疑问也成为了本书最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中国历史上这种反复出现的长期分裂和长期统一时期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种显著的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东亚大陆上而不是别处?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人关注到,换言之,试图从各个角度阐述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著作汗牛充栋,但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往往停留于对统一——分裂这一显著的历史规律的表象描述上,而没有对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做出深入的解释。

毕竟,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都是独一无二和首屈一指的,传统的纪传体史学方法很容易把研究者的目光吸引到影响历史的重要人物身上,而掩盖了这些人物背后的时代背景。相对而言,要想对统一——分裂的中国历史周期律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可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竞,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大陆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地理隔绝,传统的天下观更是将这片土地视为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中心,所以,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并不能够用王朝史、国别史甚至民族史来概括。以漫长对峙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就能够更好地概括当时中国政治的特点。而当我们观察一个统一王朝的兴衰时,社会学和经济学上的某些结论也是有令人惊喜的启发意义的。

故而,对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探索涉及到各个学科的内容,甚至这种涉及会远远超过社会科学的范围。例如,当涉及到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讨论时,气候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往往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依靠的是环境史方面的研究结论。

在借助了大量非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后,一个针对中国历史周期律的研究思路逐渐出现了:要想探索中国历史周期律背后的逻辑关系和动因,首先是要彻底明确这个周期律是什么,而事实上,这一点,学者们并没有说……轻虑,陨身匡国。——赞关云长(关羽)、张翼德(张飞)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赵云)

那是已经逝去的壮烈和卑微,已经凝固成青铜塑像的怯懦与雄峻。

拔剑四顾,竖子成名。

史笔如铁,是为了凝固过往岁月中的献给华夏民族和秦汉帝国的背叛和忠诚。

闻鸡起舞,是为了能有击楫中流的那一刻。

《三国志》完成的那个晚上,已故的魏武帝曹操和他开创并维持的时代已经被所有人背叛。

此去泉台招旧部,英雄死后再征西。

那一夜,陈寿在洛阳寂静地搁笔,张华在台阁不安地弹琴。

战国雄强,三国悲慨,是谁站在漩涡中心,主导大势?

两晋妖艳,两宋颓靡,是谁静卧太学墙外,屏听天罚?

1932年的燕大之夜,又是谁道破天机,说破了未来20年的真相,引得英雄折腰,豪杰倾心?又是谁静静生活在2014年的京师,在世相红尘中透视古今的心怀,参悟这大时代的周期并用永恒警惕的目光迎接着这个大时代的命运?

作者

2014年6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祚密码(16张图演绎中国历史周期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姬轩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702726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4260601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