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内容
编辑推荐

同名影片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

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文组织观看。

吴保安、田运章编剧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表现1960年饥荒;第一次表现高官剥开假象寻找真相;第一次正面表现打破社会主语大锅饭;第一次表现领袖向草根道歉。

内容推荐

吴保安、田运章编剧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书中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目录

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纪实

伯延人永远怀念周总理

引言

第一章 来到伯延革命老区

 1.火车上的会议

 2.千年古镇伯延

 3.一片忙碌的伯延公社大院

 4.公社主任带头换新装

 5.队长们忙梳洗

 6.吉普车来了

 7.羊咋上得了树呢

 8.那就先说吃饭吧

 9.俺们这儿的水井打不出水了

 10.你们这里还有肉吃?

第二章 老区人民的真情

 1.在伯延公社食堂伙房

 2.我掰一块,剩下的留给壮劳力

 3.俺看见了,俺看见了

 4.在伯延公社会议室

 5.带我去看奶奶好吗?

 6.周总理唱咱们落子戏啦

 7.连弟儿奶奶的述说

第三章 总理和老区人民在一起

 1.夜色中的伯延小学

 2.上“夜校”的老师和小学生

 3.给小学生讲课的总理

 4.周总理今天不过来了吧?

 5.学栽地瓜秧的总理

 6.在伯延邮电局

 7.连福的心愿

 8.我们是同一时代的兄弟

 9.最伟大的爱

 10.大雨来了

 11.雨夜

 12.我这个总理不称职啊!

第四章 道出心声

 1.老支书痛打儿子郭凤林

 2.周总理来了

 3.连弟儿家的小半袋白面

 4.落子戏开演了

 5.在公社大院外

 6.德胜唱起了《小过年儿》

 7.你的欢送会开早了

 8.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

 9.张二廷最先放了“炮”

 10.说的在理儿

 11.房支书带头给大家磕头认错

 12.我们交个朋友吧

 13.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来

第五章 周总理再来呀

 1.一盆拽面

 2.第三天的晚上

 3.你错在哪儿了?

 4.房支书急了

 5.凌晨三点和毛主席通话

 6.总理来到张二廷家

 7.张二廷流下了眼泪

 8.共和国总理的道歉

 9.总理和老支书父子

 10.在伯延的最后一个夜晚

 11.周总理再来呀

后记

试读章节

“挺过去了,腰带一松,想吃啥不就吃啥,啥灾害也不能老冲咱来。总理,您放心,一个字儿,就是好!”

周总理看着大家,仍然没有接过老蔫儿的话茬儿。

郭凤林却高兴地乐出了声儿,他“嘿嘿”地笑了两声儿,比起刚才的紧张,他觉得放松不少。接着,郭凤林笑着对周恩来总理说:

“周总理,晌午都过了,先吃个饭去吧……”

9。俺们这儿的水井打不出水了

伯延公社集体食堂的后院,脑袋上裹着白羊肚手巾的张二廷弯腰低着头,正从水车上往桶里接水。他的一只手紧紧地攥着接水的胶皮管子和水车胶皮袋子的接口处,一只手把着那根破旧的软不啦叽的胶皮管子,小心地把水车上胶皮袋子的水挤到水桶里。

那个装水的胶皮袋子也和那根胶皮管子一样破旧,所以张二廷虽然接水时很在意,还是不时有滴滴答答的水顺着接口处流在了地上。这让张二廷很心疼,那可是他天不亮就赶到十多里外的沙河坝水库用肩膀和胳膊连扛带拽的,自己一个人拉回来的。

这么想着,张二廷也就越发在意地往桶里接着水。不一会儿,一支桶里的水快满了,他立刻麻利地拽过来旁边的水桶,接着就一只手提溜起那支装满水的水桶,向食堂后院墙边的两口大水缸走过去。

那两口大水缸是专门为食堂做饭盛水用的,张二廷往大缸里倒水时,一个扎着白围裙,也是脑袋上裹着白羊肚手巾的炊事员已经从缸里扼出了一盆水,然后走到食堂厨房的后窗户跟前,从开着的窗口送了进去。

看着往厨房里端水的炊事员,张二廷知道食堂快做饭了,还好,来回赶了二十多里的路程,出了一身臭汗拉回来的一车水,总算是没耽误了集体食堂做饭。想到这儿,张二廷又低着脑袋,一声不吭地干起来了……

院外边郭凤林、老蔫儿等人跟着周总理、邓颖超以及随行的秘书马列和许明等几个工作人员缓缓地走进食堂后院的大门,径直往后院里走来,一行人谁都没有说话,以至于只顾干活,背过身正往大缸里倒水的张二廷竟一点儿没有察觉到。

周总理一边往院里走着,一边张望着不算宽敞的食堂后院,跟随的人员中仍然没有人说话。边走边看的周总理终于看到了右边身旁的那辆破旧的装着胶皮袋子的水车,不由稍稍放慢了脚步侧过头多看了几眼,接着又慢慢往院里走来……

那边的张二廷也在这个时候往大水缸里倒完了水,紧跟着又回到水车旁去接水了。就这么一小空儿的工夫,让只顾埋头干活的张二廷竞与走过来的周恩来总理一行人“擦背”而过。这也让张二廷一点儿不知道,国家的总理周恩来,已经来到自个的身边。可是,往院里走的周总理却看到了走过去的张二廷的背影……

接着,往前走了没几步的周总理就听到了背后张二廷接水的哗哗声,他沉思了一下,就停住了脚步。跟在后边的郭凤林不由又紧张了起来,他琢磨着,周总理一定又发现问题了……

果然,停住脚步的周总理回过了头,一动不动地看着正在低头往水桶里接水的张二廷,他深邃的目光中又透出了深思。

周总理转过身走到了张二廷跟前,一旁的郭凤林更紧张了,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周总理。可是只顾接水的张二廷竟然一点儿没察觉到,他仍然低着脑袋,一声不吭地从水车的胶皮袋子往外接着水。

看着只顾埋头干活的张二廷,周总理仍然没有说话,其他的人也没言语。安静的院子里,只有张二廷接水的哗哗声……

张二廷仍然在弯着腰低着脑袋往水桶里接水,郭凤林一会儿看着周总理,一会儿又看着张二廷,终于忍不住,冲着仍然在低着脑袋干活的张二廷给了一嗓子:

“二廷子,周总理看你灌水呢。”

冷不防的,张二廷愣了一下,他终于抬起脑袋看了一下郭凤林,不明白似的没说什么,又把眼光往郭凤林旁边挪了一下,就这么一下,张二廷愣了,也终于看清楚了,他立刻扔下手中的胶皮管子,直腰站了起来,睁大着眼睛,紧张地叫了一声:

“周总理!”

P27-P28

序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走过十周岁的生日,就迎来了遍及全国的自然灾害和一向以“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自居的苏联“盟友”的背叛。对年轻的共和国,那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对曾经走过那个岁月的中国人民,更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就是在这个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处在极困难的时候,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来到河北省的革命老区伯延。他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把革命老区人民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真实的生活、老区人民的心声第一个传给了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与此同时,毛泽东主席来到了上海的乡下,其他的国家领导人也分别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朱德来到了河南的农村,刘少奇回到了湖南老家,邓小平则来到了北京的郊区顺义县,陈云奔赴江苏省青浦县……

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清晨,刚刚病愈出院不久的国家总理周恩来从贵阳来到了河北革命老区伯延。

走在伯延的路上,细心的周总理就发现了沿途很多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可是一心不愿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添麻烦的质朴的伯延人民公社干部却告诉他说,树上的叶子是让羊吃了。

当七岁的小连弟儿说出树上的叶子都让人撸下来吃了时,周总理难过了……

当他对伯延老区的公社、队干部说“那就先说说吃饭吧,怎么吃最好……”时,听到的仍然是不愿给党中央找麻烦的声音:“总理,就现在这吃法儿最好了,同甘苦,共患难,国家有了难处,大家伙勒紧腰带,一块儿挺……”

他的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他知道,那不是老区人民的心里话,也不是伯延人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吃饭的真实生活……

为这,周总理把刚刚迈进吃饭那间屋子的一只脚又退到了屋门外,因为他看到了屋子里饭桌上摆着的一碗红烧肉、一碗摊鸡蛋、一碗炒青菜、还有一个绿边白瓷盆里的几个不算白的馒头和一瓶河北出产的老白干酒……他知道,在那个连毛主席都很长时间吃不上肉的日子里,伯延公社为了准备这一桌饭菜,不知要花出多少钱……

他直接走进了大食堂的伙房,亲眼看到了大锅里掺着野菜和树叶的玉米糊糊,他坐在了小板凳上,掰下一块棕黄色的“代食窝窝头”,和伯延的队干部一起喝下了那碗掺着野菜和树叶的玉米糊糊……

为了解伯延革命老区人民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吃饭的真实生活,周总理走遍了伯延土地的各个角落,他去社员家的炕头和他们话家常,去田头帮社员栽地瓜秧,去小学校看望生病的汪老师,给学生讲课……

他也去那个唯一不去大食堂入伙的王春和老汉家,坐在他家的门槛上,告诉他说,我们都梳过辫子,是同一个时代的兄弟,让孤僻的王老汉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在滂沱大雨之夜,亲自来到社员们抢救地瓜秧的田头,又从军营找来红糖,为奋战雨夜的社员们熬红糖水驱寒……

在公社的会议室里,周总理发自内心地向社员们说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家里出了问题,有了困难不说出来,这个家的日子怎么会过得好。过不好,心最痛的,就是这个家的家长,责任最大的也是家长……”

周总理的话不仅深深感动了社员群众,更让憨厚耿直的农民张二廷最先放“炮”,说出了“俺对公共食堂有意见!”、“要调整,俺反对这个吃法儿……”“说食堂好的,全是假的!”在周总理的鼓励下,社员们终于说出了真心话……

来到伯延第四天的凌晨三点,周总理终于在电话中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革命老区伯延人民的真实生活,毛泽东主席当即给予了指示……

第四天的上午,周总理在伯延公社的广播喇叭里把毛主席的指示传给了全公社的社员们:“毛主席说,他赞同张二廷同志和大家的意见,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己说了算!如果大家不愿意,可以立刻解散大食堂,回家自己做饭吃……”

伯延公社的广播喇叭中,也传出了周总理代毛主席向伯延老区人民的道歉:

“毛主席要我代他谢谢大家。他说,老区人民,是我们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有老区人民对我们的关切和信任,对国家的热爱,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关口。请你们放心,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你们的生活,由于我们缺乏调查研究,使大家受了苦,吃不饱饭,我们应该向大家道歉……”

周总理在伯延四个昼夜的艰苦工作,让革命老区伯延成了当年中国第一个解散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公社,有力地带动了全国农村经济的恢复。这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又一卓越贡献。

可是周总理说,在伯延的四天四夜,很难忘,老区人民,很难忘,是他们,推动了当时调整农村政策的方向,又一次为党和国家,做了重大贡献。

而今天的伯延人民说,他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周总理给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他们心里,五十年,一百年,永远,世代相传。

后记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当年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深入到革命老区调查度过的四个昼夜,至今虽然已过去了五十余载,但是对于伯延的老区人民来说,周恩来总理的身影却仍然无处不在。

走在伯延的街上,如果看见上了年纪的人,只要你一问起“见过总理吗?”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回答。说得最多的,就是“见过,那人不赖,可亲切了!”

紧接着,这些老人就会讲他们当年亲眼见到周总理时的情景,说着说着,老人们就流泪了,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

更有的老人,当你问他:“见过周总理吧?”还没有回答,就先流出了眼泪。然后一边哭着一边告诉你说:

“如果没有周总理,就没有这个村子了,就没有我们了……”

当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提出要收养的农民张二廷那个最小的儿子永福,如今仍然生活在伯延。如果当初不是张二廷为了答应去世的妻子不管多苦都要把孩子养大,而最后拒绝了周总理要抚养永福的要求,当年才两岁的永福,可能就不会成为现在已经五十多岁的庄稼汉了。

因此也有人问五十多岁的永福:

“你爸当年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不让周总理把你带走?”

是啊,如果当年永福真的被周总理和邓颖超抚养,那他的命运很可能会不一样,但这个质朴的五十多岁的农民,只是憨厚地笑笑,再没有说什么。

五十多年了,现在的伯延仍然保留着不少当年的建筑,当街的“阁”,垒着瓦的墙头,带木格子的窗棂……尤其是那间周总理曾经和社员们一起开会的屋子,里面还摆着当时周总理坐过的椅子,连椅子摆放的位置都没变,只是后面的窗户由原来的木头格子换成了玻璃……

如今,当年伯延公社见过周恩来总理的老人还有将近三十位。只要提起周总理,他们大多是哭泣流泪,是那种抽泣式的哭,像是受过多少年的委屈似的,眼泪止不住,哭泣止不住……

然后,眼泪还没有擦干的老人,又会找来很多老人,坐在院子里一起向你述说,他们一个一个地述说,都是不重复的。

老人们在述说着,把他们生命里最重要、最深刻留在记忆中的一件事,深情地讲了出来……那份情感,更让今天的我们深深受到感染。更让我们走近伯延,和伯延人一起,共同缅怀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就如伯延人说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永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保安//田运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13030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4257861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