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1901-200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1901-2001)》是一部以独特视角客观再现张学良传奇一生的专著。该书叙述角度新颖,完全不同于常规的传记著述。作者王充闾以史实为依据,选取传主张学良与他人的关系进行叙说,并间以传主的自述,夹叙夹议。全书带有人物评传的味道,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纪实文学作品。与市面上的所有张学良传不同,这是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最突出、写得最好的一部。

内容推荐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1936年,他同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后,他被蒋介石囚禁于台湾等地达54年之久,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1901-2001)》以张学良与其父亲张作霖、前妻于凤至、妻子赵一荻等三个亲人,周恩来、郭松龄、宋美龄、蒋士云等四个朋友以及蒋介石、溥仪这两个当事人交往的故事为线索,梳理出其荣辱交叠、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其复杂的性格,并对他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中的行为和心态做出精辟深邃的辨析。

王充闾是张学良的同乡,多年来,对张学良平生行迹深思默察,体悟精深。这部张学良传记,用的是折扇式的叙述方式、专题化的写作策略,读起来清新爽利,避免了一般传记叙述时容易重复、拖沓的弊病。

目录

人之初

一代枭雄

“大姐”风范

尴尬的四重奏

只有为了爱

两股道上跑的车

九·一八,九·一八

猛回头

别样恩仇

道义之交

“良”言“美”语

史里觅道

将军本色是诗人

庆生辰

情注梨园

夕阳山外山

鹤有还巢梦

“长寿经”

人生几度秋凉

成功的失败者

后记

试读章节

张学良遭到软禁之后,许多要人都为之说情,其中包括宋子文、宋美龄等“皇亲国戚”,李烈钧、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张治中等“朝中重臣”,以及外籍顾问端纳等等。1937年1月,东北军、西北军共同致电蒋介石,要求给予张学良带兵的自由。蒋说,张学良他自己要求读书,我怎么办?同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军将领再次提出把上阵杀敌自由还给张学良,蒋仍置之不理;而在召见东北军代表时,他却说:“汉卿他年轻,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只因读书太少。我留他在这里,让他多读些书”。

九年过去了,全国政协会上,委员们呼吁还给张学良人身自由,蒋介石让邵力子出来代他讲话,说:“张学良的问题不是国法问题,而是家法问题,你们不要管啦!”同年10月,张学良请托前来探望他的张治中在蒋面前代为说情,结果,蒋断然下令:今后任何人见张,都要经他亲自批准。

1949年1月,蒋被迫下野,于右任提出,为了增加与中共谈判的筹码,应尽快放出张、杨。蒋却冷冷地说,你们找李宗仁去说。李宗仁倒是真的答应了,当即给参谋总长顾祝同拍电报,要他负责落实。顾祝同深解蒋介石的用心,便推脱说,这要由台湾省主席陈诚和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张群来办。于是,李宗仁又派遣程思远去台协商。陈诚说,蒋先生的事,他不便插手;而私下里,遵照蒋的指令把张学良秘密转移,程思远无功而返。同年年底,蒋下达手谕:要严格审查张学良寄出的信件,这就把通讯自由也剥夺了。

在旷日持久的拘禁生涯中,张学良自己也曾多次向蒋介石上书求赦,主动承担“罪责”,以求宽宥;请缨赴战,要与日寇决一胜负,“任何职务,任何阶级,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表述“加意锻炼身心,休养体智,以备钧座之驱使,代国家之驰骋”,“乞钧座念及十年之情,怜及匹夫之志,有以成之”的心愿。无奈,热面孔贴在冷屁股上,回回都是“竹篮提水”。蒋介石的策略,一曰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二曰水来土掩,虚与委蛇。

一次,戴笠向蒋介石报告,说“张学良太小气,连一根钓鱼竿也舍不得买”。蒋介石却说:“你懂什么,这是暗示我,要他钓鱼必须释放他,要给他政治权力的钓鱼竿。”不久,他就叫人把一根从美国进口的高级鱼竿送过去。张学良看到这个鱼竿能伸能缩,可长可短,知道他的用意:当即折断扔掉。对于长期丧失自由,身心饱受摧残,张学良以独特的方式向蒋介石提出抗议:他特意捉了一只鸟,把它关进一个精致的鸟笼里,然后作为一件特殊礼品,托人给蒋介石送过去。蒋介石收到后,将计就计,差人做了个更大的鸟笼,作为回赠,派人送给张学良,并捎话说:“我很爱鸟,你再在山上多捉些鸟吧,我有的是笼子。”

1956年,张学良铁窗生涯熬过了二十个春秋,羁身台湾孤岛也已整整十年,又正赶上老蒋七十寿诞,张学良抱着很大希望,把一只珍贵的瑞士名表作为礼物托人送给蒋介石,暗示岁月蹉跎,“管束”应该结束了。蒋介石深知个中寓意,立即回赠一本1936年年历,还有一双绣花拖鞋。看得出他对西安事变那场羞辱始终耿耿于怀,决意要把“管束”永远拖下去,直到张学良老死。

P179-181

后记

从年轻时,我就对研究历史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史记》《汉书》等古书中的人物传记;同伴们聚在一起,也习惯于运用自己有限的见识品评各类历史人物,像古人所说的,“雌黄出自唇吻,朱紫由其月旦”。而张学良将军,由于是同乡,相隔时间不过三四十年,自幼便听到大量关于他的身世、行迹的逸闻,以及一些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因而评论得更多,有时相互争辩得不可开交。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心底暗自盘算着,有朝一日,定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他立传,为他写真,把属于个人的独到见解穿插到里面去。

实际上,这项运作,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那个期间,我陆续写了一系列关于张学良的散文:《人生几度秋凉》《将军本色是诗人》《张学良读明史》《不能忘记老朋友》《尴尬的四重奏》《夕阳山外山》《良言美语》等,发表在京、津、沪的文学刊物上,而且进入了年度的散文选本,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本书为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它要透过事件、现象,致力于人物特别是心灵的剖析,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发掘出人性、人格、命运抉择、人生价值等深层次的蕴涵。既然是文学作品,自不能以单纯的叙事为满足,还须运用文学的语言,借助形象、细节、场面、心理的刻画,进行审美创造;更需要以史家眼光、哲学思维对事实加以深入的解析,穷原究委,探赜烛微。这样,在强调客观性的同时,作者的主观色彩以及现实期待也就比较鲜明。

我的本衷是为张学良写真。“写真”也者,重在一个“真”字。真,不在貌而在心。写真也就是写心,亦即着眼于展现传主及有关人物的个性特征、内在质素、精神风貌。这也就决定了,写法上不可能是须眉毕现,面面俱足,而应是努力追求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所说的“睛中一画、颊上三毫”的传神效果。如果叩问:本书何以区别于其他传记?这可视为主要一点吧。张学良绚丽多彩的百岁人生,可以浓涂重抹的未必只是二十个方面,篇幅再增加一倍,也还是有话可说。本书的写作重在抓本质,突出要项。

本书尽量不与其他传记、访问记、回忆录、口述历史重复。但重复与否,有个如何看待、怎么认定的问题。喜庆筵席上有一道常见的必备菜——“四喜丸子”,相传是由唐朝名相、著名诗人张九龄始创的。所用原料,当日张相爷的和我们今天的不会有本质不同;但是,由于烹饪技法、佐料添加、火候掌握上存在着差异,味道肯定不一样。与此类似,为同一个人立传,叙述的史实、应用的素材互有雷同,是难免的;而视角、立论如何,史观怎样,作者是否有独特发现,所谓“独具只眼”,则决定着传记品位的高下。

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正是有了这些传记、访问记、回忆录、口述历史,以及当代学人大量的论述、评介文章,宛如身后耸起一列高大的靠山,眼前摊开涵容万汇的大海,给了我的写作以有力的支撑、直接的帮助,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此,我要在这里恭恭敬敬地奉呈一句:“有劳诸位了,请接受我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在构思、写作过程中,本书的责任编辑出了许多好主意,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在此也谨表谢意。

限于精力和水平,书中肯定会有许多纰漏与不当之处,切盼广大读者与方家不吝赐正。

王充闾

2014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1901-200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充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213123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2014281277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8
153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