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内容
编辑推荐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位老师,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化青色为浓郁,真诚分享只有老师才知道的小学教育的关键点,我们相信,在科学有效的家校配合下,每个孩子都能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作者李红延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

内容推荐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作者李红延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提早上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十余年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目录

第一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2.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3.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4.知识不是书本上才有

 5.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上学不必太焦虑

 1.提早上学要早做准备

 2.做好心理准备,培养行为习惯

 3.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4.转学是新的开始

第三章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2.手机里的暧昧短信

 3.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4.友情变化无常

第四章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1.上学后好像变笨了

 2.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3.在家会≠在学校会

 4.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5.该请家庭教师吗

第五章 辅导学习是家长的必修课

 1.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2.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3.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4.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5.辅导作业有高招

第六章 四个好习惯保证学习效果

 1.好习惯一:不马虎

 2.好习惯二:会倾听

 3.好习惯三:能质疑

 4.好习惯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1.教育不能"抢修"

 2.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3.要教,不要吓

 4.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5.培养自信心要做到10个字

 6.单亲不单爱

 7.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第八章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1.拖拉:吃饭吃到凉,作业"磨洋工"

 2.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3.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5.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6.情绪抵触:"你越这么说,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会"说"才会"教"

 1.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2.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3.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4.用赏识代替命令

 5.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第一步

 1.当孩子挨批评时

 2.该不该当班干部

 3.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4.不帮倒忙不添乱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试读章节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着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第一个提问的是罗佳的妈妈:“老师,我们罗佳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成天不知愁,大大咧咧,您看她同桌王小娟多好,又稳当又听话,我老让她跟王小娟学,可就是比不上人家,怎么办呀?”

等老师接待完罗佳的妈妈,一直在教室后面看墙报的王小娟的妈妈走了过来。显然,她没有听到刚才罗佳妈妈的话,她对老师说:“您看,我们家小娟就是太老实了,不爱说不爱笑,您瞧她的同桌罗佳多招人喜欢,又活泼又开朗,我们小娟能有人家一半儿,我就知足了。”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两个孩子都不错,但在自己妈妈的眼里总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一截,而妈妈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正是别的家长羡慕的“优点”呢!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罗佳变成了王小娟,王小娟变成了罗佳,她们的妈妈会满意吗?当然不会,也许她们还会觉得以前的那个孩子更可爱。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比较高,都希望孩子好上加好,但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有的孩子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很难看护,对不良刺激反应强烈,爱哭闹;而有的孩子则容易看护,饮食、睡眠有规律,不爱哭闹。这两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很难选择,但是家长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格中,哪些是积极的,应该鼓励的;哪些是消极的,应该克服的。我们以罗佳和王小娟为例进行分析:罗佳是个外向的孩子,她思维灵活,开朗活跃,喜欢和别人交往,但做事没有毅力,兴趣爱好一大堆,却没有一项能坚持到底的;王小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做事稳重、踏实,作业本永远是干净整洁的,但胆子很小,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也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

作为家长,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发挥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比如对罗佳,就得要求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充分发挥头脑灵活、表达能力强的优势;而对王小娟,就得要求她作业质量高,充分发挥踏实认真的优势。

在引导孩子发挥性格优势的同时,还要帮助他克服消极方面。比如经常教育罗佳做事要善始善终、稳健有序;鼓励王小娟要多和同学交往,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家长能认识到孩子的性格差异,可是又担心:不同性格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诗人普希金是一个热情、直率的人;作家果戈理却孤僻沉静、多愁善感;而另一位寓言家克雷洛夫则是个典型的慢性子。虽然性格差异很大,但是他们在文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性格不存在好坏,关键在于教育培养。有一个孩子胆子非常小,都十岁了,一遇到生人还躲到爸爸妈妈的身后。在学校,老师也反映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躲在一旁。后来,家长经过反思,找到了造成孩子胆小性格的原因:一方面,孩子从小体弱多病,与人接触少,所以常常显得羞怯;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都会严惩,这就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活动,一到节假日就带孩子去郊游、参观,开拓他的眼界。这样,孩子的见识越来越广,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也增强了。由于家长调整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从以前的批评训斥变成了现在的表扬鼓励,渐渐地,这个孩子消除了恐惧感和约束感,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现在的家长常常感觉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现在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换个角度说,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比如在上一代,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变成自立、自主。这种变化是一种社会趋势,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壮壮爸爸认识到:现在要对孩子下命令,必须讲清楚原因,否则要么被否决,要么招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壮壮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带水事件”。壮壮刚上学的时候,每天给他准备的是白开水,过了几天,壮壮就提出要带饮料,还振振有词地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带饮料,什么果汁啦、可乐啦、豆奶啦……壮壮爸爸不耐烦地说:“让你带什么就带什么,别提那么多条件。”没想到没过多久,班主任就告诉壮壮爸爸,壮壮经常向同学要水喝,有一次同学没给他,他就悄悄地在别人的塑料瓶上扎眼儿。P5-8

序言

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只要孩子参加学习的科目,就得是优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却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让他做什么,他不会正面抵抗,但如果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就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比如像前面讲到的躲在厕所里逃课,这个方法在大人看来很可笑,但却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所以,不要再去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有些事情孩子现在做不到,以后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许努力一辈子仍旧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的成长过程不是这样?

后记

家长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老师都是教育专家,有关孩子的事情都能搞定。但我想告诉家长们,尽管老师受过专业训练,有很多经验,但面对孩子时,依然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我更想告诉大家,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情感比大人更接近本真,比大人更有勇气,更有创造力。从孩子身上,老师也学到了很多。

一天中午,班上几个孩子到我的办公室告状,说高年级的同学朝他们扔沙子。我赶去看时,只见一群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教室边的沙坑里玩,我们班的窗台上、玻璃上已是一片狼藉。我连忙喝住了那些学生,并把事情告诉了他们的班主任。到了下午快上课的时候,那几个扔沙子的高年级学生被罚擦玻璃。当他们挥舞着抹布干活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都睁着好奇的眼睛,专心地看着。

过了几天,我已经淡忘了这件事。谁知有一天下午,我提前进教室,看到教室外的沙坑里全是我们班上的孩子,有的在兴致勃勃地挖地道:有的两个人共抬一把大铁锹i还有的正在朝窗户上扔沙子,并大声叫嚷着看谁扔得准。

看到这种景象,我真的很生气:他们明明知道扔沙子不对,为什么还要模仿那些高年级学生呢?简直是黑白不分!我喝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回答都是“好玩”。于是我板起面孔:“既然你们把玻璃弄脏了,就罚你们去擦干净。”话还没说完,我就看见孩子们的表情已经转忧为喜了。

这些孩子两人一组,欢呼雀跃地擦起玻璃来,大呼小叫,蹦上蹦下。几个没轮上擦玻璃的孩子站在一旁,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这时我才意识到,在这群六七岁孩子的眼里,擦玻璃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呀!因为在家里,父母不让他们干,在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也只有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才能干,所以在他们心里,擦玻璃哪里是惩罚呀,简直就是奖赏!

受到孩子们的情绪感染,我也不像刚才那么生气了。最后,我们大家站在一起,欣赏着那一扇扇被擦得乱七八糟的玻璃。我心想:今天的惩罚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

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巨大的

有一天下课,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孩子们不像以往那样打打闹闹的,而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蹲在地上,不知在捣鼓什么。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发现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一块吸铁石,在土里反复滚着。我明白了,他们是在吸土里的铁屑。我们学校的跑道上铺了一层红色的火山岩,可能因为土质的原因,含铁的成分比较高。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突发奇想:不如让孩子们根据这个游戏做一个小实验,测测土里的含铁量。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响应。正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实验方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起手说:“老师,我们没有秤,怎么称重量啊?”我一下被问住了,但灵机一动说:“这也是实验的一部分,你们都把测量过程写出来,看看谁的方法最聪明。”

第二天,我收到了孩子们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从这些报告中,我看到了他们极大的热情。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孩子们使用的测量方法。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幅连环画,画的内容是:先把可乐瓶放在盛满水的玻璃杯中,再把铁屑倒进瓶盖里,然后用尺子量瓶盖下沉了多少,最后得出结论。在画的下面还有一行字:我用这个方法做了,可没有成功。我把这个孩子叫到跟前,和他一起找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铁屑太少了,瓶盖下沉得不明显,所以测不出结果。

无论如何,我从心里赞叹这些孩子的探索精神,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实验竟然激发了他们如此大的创造力。我兴奋地问孩子们,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孩子们都说:“结论是不同的土里含铁量是不同的。”我点头表示赞同。

没想到第三天,班里一个平时很不爱说话的孩子来找我,说:“老师,我觉得您昨天说得不对,不是所有土里都含铁,我找的一种土里就几乎没有铁屑。昨天,我去问邻居一位工程师爷爷,他说有些土里的铁不是本来就有的,是人们不小心弄进去的,所以咱们用吸铁石测量土里的含铁量是不太正确的。”

“真的?”我惊奇地问。这时,我心里有的不是尴尬,而是对这个孩子的由衷赞赏,他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教学相长”。

大人不能小瞧了孩子,他们蕴藏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如果说孩子们开始时闪现的只是灵感的火花,那么把这些火花留住,它们就会燃烧成创造的火焰。

拿出勇气信任孩子

六年级刚开学的一天中午,班里的两个孩子来找我,说音乐老师请他俩帮另外四个孩子“补课”,教会他们吹竹笛,时间是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地点是音乐教室。由于吹竹笛是我们学校的规定课程,那四个孩子的水平也确实差,再加上两位“小老师”似乎对这件事很有热情,我就同意了。

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又有五个男生来找我,说他们也想中午去练习吹竹笛。我一看这五个男生都是班里最不老实的,心想他们肯定有别的企图,比如逃避中午的作业,或者想扎堆到一块儿玩,吹笛子只是个借口。我本打算拒绝,但一想这些孩子都大了,如果断然拒绝,他们肯定会觉得老师不信任自己,那么不如顺水推舟,看看这十一个孩子中午凑到一起会干出什么事情来,等真出了问题再教育也不迟。

我想了想,严肃地说:“我同意可以,但咱们得定一个契约——男子汉的契约:第一,要学吹笛子就好好学,每个人至少能独立演奏一首曲子;第二,专时专用,中午不能干其他的事情;第三,有困难自己克服,有矛盾自己解决,不要找老师,如果能坚持下来,老师愿意听你们自豪地讲述克服困难的经过;第四,既然有‘小老师’教,你们就要服从他们的管理:第五,以上四条有一条做不到就解散回班!你们都是班里的男子汉,说话要算话。”几个孩子很痛快地答应了,欢呼着跑出教室。

本来,我料想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可一个半月过去了,没有人向我告状,也没有人抱怨想退出。我一直想去看看他们练习的情况,但又1、白他们觉得老师不信任他们,所以就派了一个女生悄打探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孩子们练习得很认真,两位“小老师”也十分称职,为每个学生量身制订了学习计划。尤其是其中一位“小老师”,还坚持写训练日记。后来我从他的日记中得知,这些孩子也闹过矛盾,起过j中突,最激烈的一次还发生了肢体j中撞,眼看就要出大事了,这些孩子都想起了和我定下的契约,谁都不想解散,就相互体谅,自行和解了。

见孩子们的练习成果不错,我把他们集合起来,鼓励他们成立笛子乐队,并许诺要让他们在真正的舞台上演出。这一年的平安夜,笛子乐队的成员神气地走上了学校小礼堂的舞台,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奏,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们激情飞扬的表演,在场的很多老师都被感动了,纷纷说:“太帅了,这才是男子汉!”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基于当前我国小学校园真实生活情状而写作的教育类书籍。李红延老师身在校园,每天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小学生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有着切身的感受,对家长们的期盼与忧心、困惑与惶恐有着深刻的认识。阅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是在与一位知心朋友拉家常,更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家讨论如何帮孩子们构建美好未来。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博士生导师 郎伟

第一次见李老师是她到我家家访,那时她刚调到清华附小做我女儿的班主任。然后,我就看到她跟女儿的同学们结下了亦师、亦母、亦友的关系,十多年感情一直浓厚。书中写的那些故事,正是李老师用心做老师的结晶,许多就是我女儿经历且受益的,相信更多的家庭会从中学习,更好地培养孩子!

——家庭教育专家、“陪伴教育”系列图书作者 刘称莲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顺其自然的、遵循孩子自身生命节律的,正如书中所提“化青色为浓郁”,顺势而教,依材而育,才是家庭教育该走的道路。

——《父母必读》杂志执行主编 段冬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红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38985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9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4256902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