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是郭汉城在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分别从“论政治”“论艺术”“论生命”“论死亡”等诸多层面,具体而深刻地展示了西学背景下的卫礼贤是如何演绎《易经》的玄妙哲理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卫礼贤的易学思想实际上既是对中国正统易学思想的引申,也是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这一结论应该是较为严谨客观的。通览全书,视其当年的学位论文旧本,无论在谋篇布局、观点提炼,还是在材料佐证、语言表述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完善。
图书 | 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 |
内容 | 编辑推荐 《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是郭汉城在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分别从“论政治”“论艺术”“论生命”“论死亡”等诸多层面,具体而深刻地展示了西学背景下的卫礼贤是如何演绎《易经》的玄妙哲理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卫礼贤的易学思想实际上既是对中国正统易学思想的引申,也是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这一结论应该是较为严谨客观的。通览全书,视其当年的学位论文旧本,无论在谋篇布局、观点提炼,还是在材料佐证、语言表述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完善。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述评 二 渊源流变 第一章 卫礼贤和他的汉学生涯 第一节 卫礼贤的生平 一 身世及教育 二 传教生涯 三 文化使者 第二节 卫礼贤的汉学成就 一 对中国经典的译介与研究 二 易经 第二章 从对待到协同——论政治 第一节 对待与协同——论易之要旨 一 易经的性质——形塑未来的卜筮之书 二 阴阳的起源——神灵肯定或否定的暗示 三 易经的基本思想——对待与协同 四 太极与无为 五 八卦的心理学阐释 第二节 对待到协同——论易之功用 一 从否到睽,从无意识到意识 二 从睽到同人,用精神改变世界 第三章 从道到礼——论艺术 第一节 白贲以载道——论艺术之皈依 一 艺术创作过程是灵与魂的交融 二 艺术以道为宗旨 三 艺术的最高境界:白贲,无咎 第二节 顺流以凝心——论音乐之精神 一 雷出地奋——情感共鸣下人类的联结 二 山上有水——对宇宙潮流的顺应 三 泽上于地——对领袖的呼唤 第三节 履孚以迎真——论人生之艺术 一 以悦面对命运 二 以礼把握命运 三 以真来延续命运 第四章 变化中的永恒——论生命 第一节 井养以无穷——论生命之本质 一 论生命之本 二 论价值之源 第二节 懿文以重生——论个体之修身 一 君子以懿文德——论灵魂之修炼 二 密云不雨——论灵魂之运行 三 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论灵魂之重生 第五章 死与更生——论死亡 第一节 意识与无意识——论魂魄之本质 一 魂 二 魄 第二节 止观以不朽——论死亡之超脱 一 血液 二 修炼 三 生命的不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汉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66064 |
开本 | 20开 |
页数 | 1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8 |
出版时间 | 2014-12-01 |
首版时间 | 2014-12-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 |
CIP核字 | 2014233279 |
中图分类号 | B221.5 |
丛书名 | |
印张 | 6.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