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锡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
试读章节

8 掌故传说

人物类

收葬文天祥遗骨的张毅甫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殉难,收葬其遗骸的就是无锡花溪(今洛社镇花渡村)人张毅甫。

张毅甫,字政三,祖籍四川绵竹。宋宝祐四年(1256),登文天祥榜进士,任盐城县令,政简民和,人称“清风两袖,不异东坡”。宋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南侵,毅甫奉诏勤王,即与兄弟政一、政七追随文天祥,同心戮力,抗击元兵。过无锡五牧时,毅甫因爱此地风物之美,遂移家于花溪。

其后,政一、政七战死于思州(今贵州岑巩县)。毅甫与文天祥转战广东潮阳一带,文天祥于五坡岭(在今广东省海丰县)为元将张弘范(南宋降将)部所俘,被押送至大都(今北京),始终不屈,从容就义于柴市。毅甫悲伤不已,即挈文天祥家属,至柴市收其骸骨,归葬其家乡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县)。然后还隐花溪,元朝屡征不仕。

张毅甫的事迹,在《宋史·文天祥传》中未有附载,而元、明、清时一些名人所撰诗文序跋,记载翔实,并对他表现的民族气节推崇备至。

仗义疏财的华学士

华学士姓华名察,字子潜,号鸿山,东亭镇人。华察在明嘉靖元年(1522)经乡试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殿试中进士,选庶吉士。先后任户部、兵部主事,后进翰林院任修撰,校录各朝代宝训、实录。曾出使朝鲜,赐一品服。回国后主持应天乡试,拜封侍读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世人因华察是翰林学士,并掌南院,所以都称他为“华学士”。他告老回乡后,回东亭老家居住。

华家素称富有,他家的园林宅第号称江南第一,但华察在生活上却“食不三豆,室无侍媵”,且能仗义疏财。一次,其子华叔阳考中进士,他的亲家王世贞前来道贺,当王世贞归去的时候,华察握住王世贞的手,要求指教。王世贞当即赠言:“日月盈亏,天之道也。愿学士减产树德。”华察拜谢说:“仁人之言也。”三个月后,即召集主管家业的人,叫他们立即出卖土地3000亩,以赈济贫穷之人。另外,他还出资修建桥梁25座,其中包括江陂桥(即江溪桥)、学士桥、新塘桥、迎福桥(今东亭大东桥)、鸭城新桥等。

华察秉性耿直,从来不肯趋炎附势。他在辞官回乡里时,适值官府推行“清丈”工作(即丈量土地,清理赋税),华察以退职官吏的身份,在无锡帮助朝廷“划邑中虚粮六千石,括诸富豪科者抵之”,从而得罪邑中不少被清丈出来因漏科而要补赋税的地方富豪。后来,富豪们群起而大肆造谣,恶意攻击,丑化华察,甚至说他有私造龙廷、企图谋权篡位等不轨行为。但乡里父老却深感恩德,在华察逝世后,特为他在荡口新桥旁建造祠堂。后因经常有人入祠瞻仰叩拜,其子孙惊为非宜,遂将祠堂改为烈帝庙,另外在“三公祠”的右室挂了华察画像。后他的子孙叉将华察神位移至东亭镇华隆家庵内,供岁时祭祀。至清朝雍正年间,他的后裔华恕在东亭东街重建“华学士祠”。

刘五纬与西水仙庙

无锡西北乡,有一条芙蓉圩堤,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由无锡县令刘五纬修建的。芙蓉圩在明代周忱任江南巡抚时,治水已基本形成。刘五纬到任后,继续加以整治。他发觉西北各乡每年庄稼歉收,不是旱荒,就是水灾,农民缺粮严重,就带着差役下乡察看。刘五纬在乡十天,回到县里,与师爷们进行谋划,为了鼓励人们兴办水利,决定由县里出一部分力量,同时发动各乡农民,以工代赈。刘五纬安排好县里的事务,“躬率湖民”挑筑,并亲自督工,用一年多时间,开通河流,建成鹅子岸,人们称之为刘公塘,筑成芙蓉圩堤。并建造多座小闸,分立小圩,互相防御。从此水利畅通,旱涝无忧,同时也兴起了渔业,农民和渔民都感念他的恩德。

刘五纬操劳过度,不久因病去世,殁于任所。后来无锡乡民集资在西门太保墩建起一座庙宇,以祭祀刘五纬。因他开发水利,尊为水仙,该庙被称为西水仙庙。其事迹,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水利》有载。

P68-70

目录

一 历史沿革

 1.“无锡”之名由来

 2.历史起源

 3.建置沿革

 4.城市发展史

二 史海钩沉

 1.重要人物

 2.重要史事

三 地方文化

 1.无锡文化的特点

 2.民间文学

 3.民间音乐

 4.传统戏剧

 5.工艺美术

 6.民俗文化

 7.非物质文化遗产

 8.掌故传说

四 自然、人文景观

 1.名胜景观

 2.革命史迹

 3.文物遗迹

 4.名人故居

 5.墓葬

五 现代风貌

 1.无锡新生与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

 3.全面奔小康

序言

无锡简称锡,别名梁溪,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景色秀丽;地理位置颇为优越,通江达海,扼腕浙皖。西汉高祖五年(前202),设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无锡路(州)。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无锡县。清雍正二年(1724)分设无锡县、金匮县,民国元年(1912)合为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设无锡市。1983年,无锡市辖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2000年,辖江阴、宜兴2个市(县)和锡山、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6个区和新区管委会,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2013年,无锡市有户籍人口472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0.18亿元,人均GDP名列全省首位。

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素有“小上海”“太湖明珠”的美誉。无锡具有约7000年的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商代末年,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亦称太伯)偕二弟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今陕西的岐山南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融于当地习俗,断发文身,发展农耕,立国“勾吴”,开创了江南地区、无锡地区文字记载的历史。泰伯奔吴,使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有机地融合,养成了无锡人恪守向上的善心进取意识、灵动轩昂的精神品质、创新求变的不懈追求、开放包容的博大情怀,也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尚德务实、开拓创新精神的吴地文化,无锡由此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无锡是一个精明务实、笃志创业的地方。唐宗以降,崇文抑武,崇尚实业,城镇经济崛起,商业、手工业快速发展,具有“江南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明清时期,务实进取,多元发展,手工业规模化和城镇贸易商行,加速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了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市、丝市和银钱业,号称“四大码头”。近代以来,无锡得风气之先,奉行“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兴工重商、实业报国、创新创业,无锡民族工商业脱颖而出,形成了薛、杨、荣、周、唐程、唐蔡等影响全国的六大民族工商资本集团,奠定了无锡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无锡是一个敢为人先、创造辉煌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锡社队工业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后,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坚持“以工促农”、“以工兴镇”,城乡联合,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锡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体制创新,加速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热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地和上市企业的集聚之地。  无锡是文脉绵亘、人文荟萃的地方。一方山水一方人。上辈崇文重教、尚德务实的文化传统,使无锡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从顾恺之、倪云林到徐悲鸿、吴冠中称雄的中国画坛,从华彦钧(瞎子阿炳)、刘天华到闵惠芬、邓建栋驰骋的中国乐坛,从徐寿、华蘅芳等到周培源、钱伟长等攀登的科技高峰,从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开创中国近现代经济科学先河到目前80多位两院院士,群星璀璨,蔚为大观,展现了一种底蕴深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脉。

无锡是得景独秀、山水俱佳的地方。无锡集江、河、湖、景、洞之美于一体,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融合。无锡居太湖佳绝之处,揽湖光山色之美;古运河穿城而过,“水弄堂”独具江南水乡韵味;寄畅园、惠山祠堂群和众多名人故居呈现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宜兴的洞天竹海,江阴的扼江天堑,展现出独特的地理风貌;鼋头渚、灵山胜境等园林景区又为无锡构筑了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休闲。

近年来,无锡先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被评为中国内地宜居城市第一名、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3年,无锡又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五位、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第一名、首批国家生态市、中国内地最具竞争力城市第一名。

如今,无锡已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正处在建设“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加速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坚持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增动力、以转型提质量、以发展惠民生,深入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构筑产业新优势,激发市场新活力,提升城市新品质,打造环境新面貌,实现民生新改善,开创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谱写“中国梦”的无锡篇章,使无锡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地区。

《无锡史话》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中以弘扬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为宗旨的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各界系统、全面了解无锡传统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本书以史话形式,简明系统、朴实通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无锡的历史文化精髓,便于人们用较少的时间清晰地了解无锡历史文化发展概况;有助于青少年从小养成“知我历史,爱我家乡”的观念;同时,也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乡土史料。通过普及传承无锡历史文化,也可以带动文化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本书的编撰出版,功在当代,惠泽长远!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 黄莉新

内容推荐

无锡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被誉为“太湖明珠”。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无锡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清末,兴办实业,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并产生了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代表的六大资本集团。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崛起,无锡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黄莉新主编的《无锡史话》一书从历史沿革、史海钩沉、地方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现代风貌等方面,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平实的语言展示了无锡悠久的历史变迁、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名人高士、秀丽的风光名胜以及无锡人民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体现的“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

编辑推荐

  黄莉新主编的《无锡史话》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中以弘扬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为宗旨的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各界系统、全面了解无锡传统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本书以史话形式,简明系统、朴实通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无锡的历史文化精髓,便于人们用较少的时间清晰地了解无锡历史文化发展概况;有助于青少年从小养成“知我历史,爱我家乡”的观念;同时,也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乡土史料。通过普及传承无锡历史文化,也可以带动文化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锡史话/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莉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58892
开本 32开
页数 1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42
CIP核字 2014067279
中图分类号 K295.33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