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建主编的《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由四川大学“国家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与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是以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批评、保护与实践及相关考察报告为主的中文学术出版物。本书由“专论”、“民族、地域与文化”、“对话与访谈”、“遗产与田野”、“口述历史”、“学术交流”几部分组成。
图书 |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徐新建主编的《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由四川大学“国家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与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是以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批评、保护与实践及相关考察报告为主的中文学术出版物。本书由“专论”、“民族、地域与文化”、“对话与访谈”、“遗产与田野”、“口述历史”、“学术交流”几部分组成。 目录 前言 分类危机:人类遗产的撕裂与整合 专论 中国藏羌地区的碉楼遗产——揭开视野之谜 民族、地域与文化 从梦、神话到仪式展演:中国贵州侗人的自我意象与象征形构 皇帝与红山文化 人类学视野下的帝国遗产——围绕蒙古文化展开的演讲和对话 民族之间的跨国联系——西南、东盟与华人圈 对话与访谈 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海峡两岸人类学圆桌对话 人类学与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凯利教授与开普兰教授演讲录 跨文化视野下的“表述中国”——王一燕教授访谈录 遗产与田野 文化遗产辩:西传的针灸及其人类学意义 图像人类学视野下贵州乡村建筑的时间痕迹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机制——基于阿坝州的实证分析 场域变迁中的文化遗产与城市生活——从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广场歌舞谈起 口述历史 蜀琴百年口述史:古琴承传与蜀地记忆 嗦嘎口述史:首座亚洲生态博物馆的由来和互动 毕生所学,望尽天涯路——乔健先生口述实录 口述历史与地方记忆——青树地方文化研究项目简介 学术交流 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新关联——“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国际研讨会综述 全球与地方——2013海峡两岸人类学论坛会议综述 本土实践与学理构建——近三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新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1041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0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2 |
CIP核字 | 2014049291 |
中图分类号 | K10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