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于细微处见功夫/上海老作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光萱,浙江余姚人。中国作协会员。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附中,留校任团委书记、语文教研组组长,1978年调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先后兼任图书馆馆长、学报常任副主席、院教学督导等职。1978年退休。著有《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新诗的欣赏与写作》、《诗歌修辞学》(合著)、《诗与人生》、《诗海拾贝》等,又任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鉴赏辞典》和《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常务副主编。本书为其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方面的作品集。共分五个部分,包括:导言,新诗流派和诗人论,诗学论文和随笔,新诗佳作赏析,阅读札记。

内容推荐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本书为该12种中的其中一种。

目录

导  言

重视“微观解读”

诗意大抵出侧面

散文贵写实求真

读小说要读出“潜台词”

运用比较法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

“名作求疵”又何妨?

 附录:中学语文教学“六问”

新诗流派和诗人论

琳琅满目的新诗流派

二十年代的爱情诗

臧克家前期诗作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诗的散文美——艾青诗学观述评

沉重的反抗和呼叫——七月诗派述评

中西诗学的融合——九叶诗派述评

诗学论文和随笔

试论诗歌的“宽泛性”

诗歌不以境界大小分优劣

也谈新诗的“窘困”和“危机”

新诗为什么要分行?

两行体新诗的艺术特色

请来与古今诗人们对话——写作《诗与人生》的一点体会

说“门”——读诗漫笔

试论诗的幽默感

呼唤“城市诗”

诗怎样保持活力?

新诗佳作赏析

哲理诗的奥妙【闻捷:《彩色的贝壳之十四》】

诗化的议论【木斧:《过三峡》】

逆向思维出好诗【孔孚:《兵马俑一号坑即景》】

突破习惯性思维【张新泉:《沉思的帆》】

易宾为主化静为动【王家新:《鱼——观画》】

老年人的思乡情结【曾卓:《我遥望》】

望月思乡的佳作【舒兰:《乡色酒》】

一首岁暮思乡的佳作【袁可嘉:《岁暮》】

望月思乡情深意切【沙鸥:《新月》】

寒气逼人的小屋【沙鸥:《小屋》】

以动写静以物衬人【吴秋山:《雪夜》】

冰心的一首爱情诗【冰心:《相思》】

空灵之美【朱美云:《单弦》】

自远而近化实为虚【郑愁予:《错误》】

逆水而上的小舟【王雨谷:《记忆》】

言近旨远辞约意丰【卞之琳:《断章》】

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洛夫:《泪巾》】

记得、忘掉都无妨【徐志摩:《偶然》】

一首别致的赠别诗【沈紫曼:《别》】

一支特殊的友谊颂【林泠:《造访》】

诗是想象的真实【瞿琮:《九节竹箫》】

即小见大字斟句酌【臧克家:《村夜》】

形神兼备的咏物诗【臧克家:《老马》】

喊出了反抗的最强音【绿原:《憎恨》】

诗人的特殊气质【塞风:《心》】

缩虚人实即小见大【张长:《失落的笑声》】

突破了“车间文学”的范畴【聂鑫森:《造型》】

倾跌和飞翔【曾卓:《悬崖边的树》】

燧石,击燃起火花【王洪涛:《树的自白》】

别忘了“冤者”的诗【周嘉堤:《请为冤者起诉》】

“眼泪”启示着什么?【刘湛秋:《并不仅仅是眼泪》】

散文句式和诗意概括【艾青:《桥》】

诗和散文的微妙差异【艾青:《跳水》】

“跳着溅着”的诗篇【徐志摩:《残诗》】

戴望舒的代表作【戴望舒:《雨巷》】

阅读札记

从“井底”发出的感叹【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清幽的景物宁静的思索【冰心:《往事(二之三)》】

可贵的恻隐之心【老舍:《小麻雀》】

《孔乙己》赏析

点睛传神之笔——谈《药》中的几个动词

蕴含着无穷辛酸的木头人——读艾芜《山峡中》

浅析《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形象

周立波小说艺术风格三题

后记

试读章节

可贵的恻隐之心

小麻雀

老舍

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或别个孩子给扯坏,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想到这个,我忽然的很难过。一个飞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怜。这个小鸟离了人恐怕不会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伤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它是要保全它那点生命,而不晓得如何是好。对它自己与人都没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依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着我,又不敢过来。我想拿几个饭粒诱它前来。又不敢离开,我怕小猫来扑它。可是小猫并没在院里,我很快的跑进厨房,抓了几个饭粒。及至我回来,小乌已不见了。我向外院跑去,小猫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着呢。我忙去驱逐它,它只一扑,把小鸟擒住!被人养惯的小麻雀,连挣扎都不会,尾与爪在猫嘴旁耷拉着,和死去差不多。

瞧着小鸟,猫一头跑进厨房,又一头跑到西屋。我不敢紧追,怕它更咬紧了,可又不能不追。虽然看不见小鸟的头部,我还没忘了那个眼神。那个预知生命危险的眼神。那个眼神与我的好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来回跑了几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没用了,我想,小乌至少已半死了。猫又进了厨房,我愣了一会儿,赶紧的又追了去;那两个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内睁着呢。

进了厨房,猫在一条铁筒——冬天升火通烟用的,春天拆下来便放在厨房的墙角——旁蹲着呢。小乌已不见了。铁筒的下端末完全扣在地上,开着一个不小的缝儿,小猫用脚往里探。我的希望回来了,小乌没死。小猫本来才四个来月大,还没捉住过老鼠,或者还不会杀生,只是叼着小乌玩一玩。正在这么想,小鸟,忽然出来了,猫倒像吓了一跳,往后躲了躲。小鸟的样子,我一眼便看清了,登时使我要闭上了眼。小鸟几乎是蹲着,胸离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样。它身上并没血。身子可似乎是拳在一块,非常的短。头低着,小嘴指着地。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的愣着。它只有那么一点活气,都在眼里,像是等着猫再扑它,它没力量反抗或逃避;又像是等着猫赦免了它,或是来个救星。生与死都在这俩眼里,而并不是清醒的。它是糊涂了,昏迷了;不然为什么由铁筒中出来呢?可是,虽然昏迷,到底有那么一点说不清的,生命根源的希望。这个希望使它注视着地上,等着,等着生或死。它怕得非常的忠诚,完全把自己交给了一线的希望,一点也不动。像把生命要从两眼中流出,它不叫也不动。

小猫没再扑它,只试着用小脚碰它,它随着击碰倾侧,头不动,眼不动,还呆呆的注视着地上。但求它能活着,它就决不反抗。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它是在猫的面前不动!我轻轻的过去,把猫抓住。将猫放在门外,小鸟还没动。我双手把它捧起来。它确是没受了多大的伤,虽然胸上落了点毛。它看了我一眼!

我没主意:把它放了吧,它准是死?养着它吧,家中没有笼子。我捧着它好像世上一切生命都在我的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样好。小鸟不动,蜷着身,两眼还那么黑,等着!愣了好久,我把它捧到卧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又愣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睁了一下:又不动了,可是身子长出来一些,还低头看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有一类以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散文,笔者也陆续读过一些,总的感觉是怡情养性赏心悦目的多,如怎样精心侍弄花草啦,笼中的画眉、池中的金鱼怎样活泼可爱啦,等等,这类散文既长见识,又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不过比较起来,我更爱读老舍这篇弥漫着凄楚辛酸的散文。

这只小麻雀是偶然落到作者院中的不速之客。按理说,作者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照旧看他的书,写他的文章,但时时留心客观世界而又体物入微的作者还是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一眼就看清了小麻雀可怜的样子:“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作者油然而生同情之心,他想凑近它,却又发现它那“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这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难过极了,不由得写下了如此深情的句子:

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乌,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

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完成的。就在这几分钟里,作者由观察到同情,由同情到难过,进而发出如此深沉的感慨。读到这里,谁能不深长思之!

能说作者的猜想不对吗?不,任何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本能,一旦当它们陷入窘境时,它们那种可怜的样子,能不教人感到“委屈与为难”吗?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小麻雀的“小黑豆眼睛”?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类如此,动物的恐惧又何尝不会通过眼睛的神色表现出来?更何况这是富于同情心的作者的一种直觉印象!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麻雀“小而不美”的特点?看来,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须知,不管该动物多么弱小无援,在大仁大慈的作者眼中看来,它们都有生存的权利!

能说作者仅仅是刻画了一只小麻雀吗?看来未必。我们当然不能说作者这篇文章是以鸟喻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体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那些描写弱小人物悲惨命运的作品有其一脉相通之处。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钻出了一只小猫,于是轮到作者陷入了窘迫的境地:既要追赶小猫,又不能让小猫咬紧以致咬死了小麻雀。在这场“人与猫追逐战”中,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出了小麻雀的小黑眼睛:“虽然看不见小鸟的头部,我还没忘了那个眼神。”“那个眼神与我的好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的愣着。”读到这里,我们能不为作者的恻隐之心而感动,进而陪着作者一洒同情之泪吗?

读毕这篇散文,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作者笔下无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祥子(《骆驼祥子》)、被迫沦为暗娼的母女(《月牙儿》)、王利发(《茶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不也是“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吗?从《小麻雀》到这些作品,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属于作者同情弱者的艺术结晶。

文如其人。许多和老舍有过来往和接触的人,都一致认为老舍待人诚恳谦和,善解人意,乐于同情和保护弱者,经常向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而自己则从来不摆架子,不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富于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的“大好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好人”,到头来却得不到“同情”和保护——在“文革”初期受尽迫害,投湖自尽了。

……

P283-287

序言

《上海老作家文丛》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编辑的丛书。出版上海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展示上海老作家在文学园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创作成果。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

上海市作家协会计划每年推出一辑《上海老作家文丛》。

上海市作家协会

2009年9月

后记

为什么要强调“微观解读”?为什么要提倡“于细微处见功夫”?

作为一名语文老教师,我想把自己长期教学活动的体会概括为两句话:作品(的妙处)是读出来的,文章(的进步)是改出来的。后一句的内容暂不赘述,此处专谈前一句。翻开现当代文学作品,很少生词僻句,不管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多半看得下去,自我感觉良好。教师上课讲解时如果只会面面俱到,不痛不痒,遇到小说就压缩成为干瘪的梗概,遇到诗歌就稀释成为蹩脚的散文,外加一些玄妙深奥的名词术语,耸人听闻的作家轶事……这一切到头来对学生能有什么帮助?看来得改弦更张,重砌炉灶,教师务必集中精力指导学生细心阅读文本,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体会作品深邃的内涵和潜台词,理解作者为什么不“那样写”,而偏要“这样写”的良苦用心。

当然,搞好“微观解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学者、专家正在作进一步的研究,笔者限于水平,只能尽力而为,从自己以前发表于各地报刊的文章中加以筛选,编成这么一本小册子奉献给大家。

在上海市作协的关心、支持下,这本小册子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版问世。还有,长期以来,上海辞书出版社和《文汇报》、《文学报》、《新读写》等报刊编辑部以及徐开垒、杨唐轩、陈必祥等友人也对我的业余写作多方予以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又,我的女儿孙恬不顾工作和家务繁忙,尽心尽力帮我解决了电脑使用中的各类问题,这真是“别有一番‘亲情’在心头”,使我感到格外欣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于细微处见功夫/上海老作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光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5684
开本 32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