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桦文集(卷1长篇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白桦,剧作家、电影剧作家、诗人、小说家。作品曾以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在国外发表和出版。本书收录了《妈妈呀,妈妈!》和《远方有个女儿国》两部长篇小说。其中《远方有个女儿国》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新颖独特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苏纳美和梁锐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述了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大家庭形式的摩梭人的远古习俗,真实地再现了“文革”中的种种怪诞,提出了古老与现代、野蛮与文明、婚姻与爱情,以及人性等值得深思的问题。

内容推荐

白桦的成就和关于他的一系列的与众不同,或者说,关于他和他的作品的真实而有意义的评价需要时间来证明,大凡有着神秘色彩和无穷回味的事都这样,这是当下的人们无能为力的事。相信时间可以证明,而且,一定证明得了!对于白桦先生而言这有些不公平,他那么敏感,一直以来都在为渴望爱,给予爱而几乎倾尽了一生,如果他能等到那一天,也许对他沉积复沉积的委屈是一种安慰。好在,他早已经习惯了遗憾,或者说,上帝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一直以来对孤独的享受和所受的惩罚。他的朋友会帮助他完成将这样的期望延续,直到有一天变成现实。

在这部四卷集里的一百多万字中,有一个意趣盎然、多情善感、自我矛盾的人的生活,除却是一个作家之外,他更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挚爱的人,无论生活厚受或轻薄了他。他总是那样有着一份永远的天真、浪漫、单纯,不会因时光的磨砺而走样。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人固有的善良、坚强、挚爱在人性的弱点和坎坷岁月的折叠下,反而会有异常炫目的光芒。

白桦,正像和他同名的树那样,秋天到来,它的绿叶也会转黄、飘落……但它一年四季、从生到死都会骄傲而孤独地挺立在大地上。

目录

书比人长寿(序)……

越冬的白桦(自序)

妈妈呀,妈妈!

远方有个女儿国

白桦长篇小说要目

试读章节

右边那个姑娘扎着一对小辫,皮肤微黑,只会低着脑袋笑。左边那个姑娘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和她的同伴对称似的,皮肤雪白,沉静,目光坦率地看着钟翎,长长的睫毛飞扬着,薄薄的嘴唇紧闭着,稍稍卷着边的短短的乌发使那张美丽的脸衬得更加光彩照人。像一棵亭亭玉立在阳光下的小杨树。她双手抱着小旗子对钟翎说:

“认识一下吧!解放军同志,我叫林芳,她叫倪晓香,都是师范学校的同学,请问您是团长吗?”

“不!我是营长,有什么事吗?”

钟翎清晰而诚恳的回答引起了林芳的注意,她这才看出蒙有尘土的士兵的脸很年轻,目光坚定,表情严肃,从他现在安静如山的军人仪态上可以想象到在战场上的英姿。林芳说:

“我们学校就在附近,同学们看见你们在马路上露营,非常感动,我们连夜煮了十几大锅糖稀饭,蒸了二十几笼甜发糕,马上抬来给你们当早点。”

“啊?”钟翎眼睛里流露着笑意:“糖稀饭、甜发糕……把我们当幼儿园的小朋友了!”

倪晓香像做坏了什么事似的羞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

“我……我们的……心意……”

林芳用手碰碰她,没让她说下去,林芳接着说:

“营长同志!恐怕一切伟大的英雄本来也都是喜欢吃甜食的小朋友吧!”

钟翎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说出来的话并不小,他这才认真起来:

“我承认,不过解放军战士几乎都不是吃甜食长大的,喝的是苦水……”

林芳偏着头,有点不服气地说:

“不!营长同志,所有母亲的奶水不都是甜的吗!”

钟翎大吃一晾,他这才认识到自己太居高临下,把别人看得太小了。他连忙赔笑说:

“林芳同学,你大概也知道,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吧!”

“早就知道,我们两年前就偷偷地收听陕北的广播了,这和我们的慰问有什么关系呢?”

“你忘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我们当然不让你们拿,我们会送来。”她用小旗子一指,迎着初升的阳光看过去,一群女学生挑的挑,抬的抬,热气腾腾的稀饭和发糕很快就摆在刚刚爬起来的战士们面前了。大街小巷上到处是’春天的阳光和喧天的锣鼓,好像从今以后就是一个永远欢乐的时代,全国人民对蒋介石独裁政权最彻底的失望,转换为对共产党和解放军最热烈的拥戴。亿万人的脸上都呈现出如愿以偿的情绪和异常的兴奋。各种各样的慰问晚会、茶话会、联欢晚会……发电厂复工了,又是一座不夜的江城,长江两岸的灯火映在波涛之中,像是千万条摆动不停的金蛇。“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样节奏明快的歌曲,代替了曾经日日夜夜游荡在城市上空的靡靡之音“香槟酒气满场飞”和“何日君再来”。一切旧的称呼:“老爷”、“太太”、“少爷”、“小姐”、“阁下”、“先生”、“官长”等等都在生活中消失了,一切人都互称同志。

钟翎所在师决定不参加南下粤桂的战略行动,要留下来担任城市警备部队。钟翎的心情很矛盾,未来的追击战还是非常诱人的,一下子离开战场,对于一个有过长期战斗生涯的军人来说,滋味并不好受,但这是军委的命令,只有服从。钟翎很快向组织上提出,请有关部门在清理敌伪档案的时候能注意一下自己生身父母的情形。不久,他被通知到市公安局军管小组办公室去找一个叫张美凤的女同志。他很奇怪,这样的名字在革命部队很少见,一个以美风来命名的女人会是美丽的吗?但继而又想,这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这与自己想查清楚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钟翎在公安局敌伪档案清查办公室找到了张美凤,不!不是钟翎找到她,而是她找到钟翎。当钟翎在楼上楼下挨门寻找的时候,他听见自己背后有个带着浓重山东口音的女人,用清脆的嗓音撇着京腔儿叫他:

“钟营长,你是钟营长吧?”

钟翎转过身来应着:

“是,我是钟翎!”由于甬道没有亮光,他还没看清这位女同志的样子。

“我叫张美凤,跟我来。”她在前边带路,钟翎跟着她走进一间堆满旧书报杂志的小黑屋里。她突然打开灯,灯光一下就满足了钟翎的好奇心,张美凤原来是如此美丽:肥大的军装套在瘦长的身子上,皮带束得很紧,以致衣服全是皱褶。年纪很轻,却看不出她身上的青春光泽,半张着的嘴露出一颗银牙,半长不短的头发掖在耳后,额头上有不少极细密的抬头纹,眼睛像两颗圆圆的大豆,很严厉,脸上的肌肉像定型的石膏模特儿,如果给它命名的话,当然不会定为“欢乐”、“丰收”、“五月”、“黑夜”、“温柔”等等使人产生美的遐想的名字,只能定为“我最正确”、“我最严肃”之类的通俗的标题。钟翎心里想:和这个人在一起坐一个小时才叫沉闷哩!忍不住笑了起来。张美凤瞪了他一眼,他连忙也把脸上的表情校正为“严肃”,他说:

“请问张同志!”他怎么也叫不出美凤二字:“你怎么认识我呢?”

张美风又瞪了他一眼,好像说:我当然认识你,至于怎么认识的,你不能问。她拉开抽屉,从一个大硬纸夹子里拿出一张纸条,隔着桌子递给钟翎。钟翎只花了几分钟就看完了在敌伪档案里摘抄的,有关他父母的情况,年龄、籍贯、学历、履历,由于叛徒出卖被捕的经过,夫妇二人同时就义的情形。敌人的警察还注明:该犯遗留一未满周岁之男孩,搜查未获。

“就这么多?”

张美凤又瞪了他一眼:这还不够?!

钟翎只好叠起这张抄件说:

“谢谢你,这份东西可以给我吗?”

张美风点点头说:

“你坐下!”

钟翎只好顺从地坐下。难道还有什么补充吗?

张美凤用一种向刚参军的中学生训话那样的语气说:

“钟翎同志!你已经知道了,你是烈士的后代,今后你必须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绝不能玷污你父母的名声,进城以后,特别要注意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你学过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吗?”

P40-43

序言

我们总是站在此岸眺望彼岸。一个人一生中可以做的事很多,眺望风景或是凝望一幅画足以耗费掉大半个生命。

一个人的爱、遗憾、怨尤、愤怒,年轮上每一处忍辱负重的无可奈何——在这些文字里明晰又隐含。你会不会有些惊诧,在禁锢和折磨中长出的花是如此的美?你会不会有些感慨,一个人的精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的旺盛和卓越,在那么漫长的沧桑的岁月里愈加显露出锋芒——穿过他的白发和那么深的皱纹,你会不会有些隐隐的忧伤——无论时事变迁,身在浪尖或谷底,他展示给你的总是那么浅浅的笑容,无怨无尤的一个硬朗的背影。当你读完了这些文字,漫长的悲情之旅,你会不会有些微微的灼痛——和我一样。

一位知名的作家,中国文化界的焦点之一,在中国以外的土地上,曾经牵动过那么多异族人的关切和热望。然而,你相信吗?你几乎不知道这些年来他创作了些什么作品。有一些话,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在序言中说,或者说,是不是合适。这样的困惑折磨了我很久,我还是决定要将我的忧虑写出来。在中国作家中,白桦先生是“苦难一代”的突出代表,人们知道他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一位因感于直言而饱受忧患的作家。人们因为读到长诗《孔雀》和他的十四行诗而认知了他的才情。又因为电影剧本《苦恋》而感慨他的近乎蒙昧的率真和一个知识分子良心。当文学在时代的浪尖上风起云涌的时候,那种挤拥在喧哗中的文字和作家是领受了超出常规的灾难和荣耀。那样的灾难在所有人的心中如同梦魇一般,然而,我总对那些默默地承受着生活无可奈何的错误和拙劣的玩笑的人们心存敬意。那些一边躺在伤口上,一边重复着诉说伤痛的人们,甚或想永远地换取藉此赢得的尊重和荣誉的人是值得可怜的。

我的意思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得到证实的途径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他(她)有——只需要有——非凡的艺术才华,与旁的并无多少干系。他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来完成某一形式的具体实现,无论境遇、年龄、环境、健康或者贫病,都宿命一般地保持着对美的执着、信念、追求,存有虚妄的浪漫的幻梦和多情善感的个性。并且常常是让人惋惜地觉得他浪掷了他的才华,那可能是无可奈何也是有必要的浪掷。

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东西覆盖或迷惑视线,并且偶尔也会被牵引或迷失,但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我真正要表达的是,白桦先生除却是世事沧桑中的“突出代表”,更重要的是他从本质上是唯美、唯艺术、唯爱的——这与旁的,任何的其它的背景也无关。我固执地相信,这将是白桦先生留给我们的真正有意味的东西,并且,我不无伤感地说,可能要很久以后读者才能真正意识到这点,包括我自己。在倏忽间与那种纯美相遇时被深深感动,并领悟到美以外的宽容、善良、怯懦、犹疑和绝望。也许只有时间才会带着我们如老牛拖车一般让我们去明了我们真正想知道的。

有这样的锲机,仔细地读他几十年来的作品。了解他的性格,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一系列命运。在感受和分析他的情感的同时,为人性中的种种无奈而触动。想着文字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种种翻腾的感受和永远也着不了地的了悟也就这样散开了,我不知道所有的同道是否也以为这属于一种醇美。这些年来,白桦先生的人比他的书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他也更多地承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重负。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的疏远孤立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它让人没有起码的耐心去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人云亦云。它甚至让人变得匪夷所思,看到个体在群体力量的压抑之下的无助显得冷漠。也许人都惯于依附和顺从在一个群体的意志中,这使得人们感到安全和省心。很多的时候,在这种依附和顺从中,我们丢失了个人的情感、立场、意志,甚至没有爱和真诚!然而,这并不是说,白桦先生是无可挑剔的,恰恰相反,那么久以来,我读他的作品——几乎所有的。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在这个背景上的愉悦或痛楚的线条,更重要的是沿着他的性格轨迹和情感倾向去理解他的种种命运,我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艺术家,也正是他的卓而不群和人性弱点甚至是性格障碍,他的坚强和软弱,懵懂和无畏,坚决又犹疑,多情浪漫而无所适从,敏感锐利又顺从无助……这一切的一切构筑起一个真实的他。太多的颠沛,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的滋润,风云变化的时局的冷酷,那么多的相悖相依纠缠在一起,性格和命运水乳交融地在他身上得以体现。所有的一切都如在劫难逃。他都遇上了,你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他本来的天性和趣味只听从美的召唤,却要他承担了太多艺术之外的东西,你怎么能不为他担忧!?

作家只需要留下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个人的“他”(“她”)是可以隐去的。然而,我们又常常在对作家的分析、揣摩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果说,作家和作品都如中国园林一般曲曲折折而充满意趣,那么,那是读者的幸运。如果你怨恨或轻视过白桦,甚至曾经是他的敌人,你也会偶然间从心底的一个角落里涌出只有你肯在心底承认的爱怜和佩服:如果你爱他,你更会为他深感不安和焦虑。然而,白桦先生是你所不能改变的。常常超出你的想象,他让我想起了享利·达维德·托雷的那句话——除了还要爱以外,没有别的反对爱的方法!如果你想知道,他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他已向你表白,他唯一的疾病就是孤独。那是一种无法治愈和摆脱的痛苦,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残酷的折磨造就了他。

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和九十年代的中后期,白桦先生是用着惊人的力量在他饱受重创,身心俱瘁的同时投入创作。在他的同辈中是罕有的,甚至一个年轻的作家都难以用旺盛的生命力来支撑这样的工作。我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在这期间他创作的几篇小说,如:《呦呦鹿鸣》、《红麻雀》、《沙漠里的狼》、《击筑者》以及《古老的航道》。无论对于白桦先生本人的创作,还是就纯粹的小说艺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再一次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建筑在缪斯的钟情之下,是可以将一切与艺术无关的束缚都轻易地踩在脚下的。

因为种种的原因,大陆的读者很少读到白桦先生近几年来的作品,可他的作品一直在发表、出版,为热爱文字的人们所钟情。他收在这个文集里的两部长篇,《远方有个女儿国》的美国版英文译本和《妈妈啊!妈妈》的法国版法文译本,在海外受到极大的关注和赞誉。在海峡彼岸近几年连续出版了他的几部长篇和中短篇小说集。当他一直深爱的故土上的人们几乎都要把他淡忘的时候;当人们在充满期待中找寻不到他的身影的时候;当他不得不被冷漠和麻木悬置的时候;另一些人在用温情支持着他。率真而浓情的美国人用他们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白桦先生的尊重和敬佩,傲慢而自恋的欧洲人由衷地为他的成就、风度而赞叹。在暇想、虚构、抒情的世界里白桦可以找到安宁和温情。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电影剧本以及演讲散发出一种让人沉醉的美感。他是为数不多的、能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独特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发现转换为诗歌的人。很少有人能同时在那么不同的领域里显示出同样的优秀。白桦是将自己揉碎了,熔在艺术里,他是那样痛楚地隐匿着本可以喷涌的感情——但他只剩下这样一种方式。

相当长的一段时空的留白,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什么?一个感怀伤逝之人,他的敏感的心只有守住一分安宁,他可以拥有很多的时间凝望天边的一抹余辉,可以拥有很多的时间去回味一句台词,或者为了心爱的人的一句话而彻夜难眠。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漫长而苦涩的机缘里,他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去关注自己,分析自己,反省自己,看清自己,明了真正的自己,对“自我”有反复的注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恋”。他可以为自己骄傲,也为自己深深地遗憾、内疚。他再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可以自己做到这一点。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必修课,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完成,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上帝的叹息声。

你看到的是一个风度翩翩,潇洒优雅,才情横溢的白桦。可是,他真的有点疲倦了,迟暮的忧伤已经深深地嵌进了他的皱纹,你在他那些炉火纯青又真诚炙热的文字里也许会和他一样,有着一层复一层的惆怅。像一个梅雨天的午后,读了一幕无从述说又缺乏听众的悲剧。可能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他更多的作品——现在,他们还不能读到的。最重要的是,他还在写,我固执地相信,他这一生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是他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完成的。这需要些时间,在我们是热切的期望,对白桦先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充满悲剧意味的期待。就像今天,我们在如潮水一般的文化人中遇到你真正心仪的有文化的人,如同在一本旧书中无意间翻到一片薄薄的匠心独具的书签,是否也会让你泪流满面?

白桦的成就和关于他的一系列的与众不同,或者说,关于他和他的作品的真实而有意义的评价需要时间来证明,大凡有着神秘色彩和无穷回味的事都这样,这是当下的人们无能为力的事。相信时间可以证明,而且,一定证明得了!对于白桦先生而言这有些不公平,他那么敏感,一直以来都在为渴望爱,给予爱而几乎倾尽了一生,如果他能等到那一天,也许对他沉积复沉积的委屈是一种安慰。好在,他早已经习惯了遗憾,或者说,上帝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一直以来对孤独的享受和所受的惩罚。他的朋友会帮助他完成将这样的期望延续,直到有一天变成现实。

在这部四卷集里的一百多万字中,有一个意趣盎然、多情善感、自我矛盾的人的生活,除却是一个作家之外,他更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挚爱的人,无论生活厚受或轻薄了他。他总是那样有着一份永远的天真、浪漫、单纯,不会因时光的磨砺而走样。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人固有的善良、坚强、挚爱在人性的弱点和坎坷岁月的折叠下,反而会有异常炫目的光芒。

白桦,正像和他同名的树那样,秋天到来,它的绿叶也会转黄、飘落……但它一年四季、从生到死都会骄傲而孤独地挺立在大地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桦文集(卷1长篇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6704
开本 16开
页数 6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5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3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3
156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