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失去的快乐
内容
编辑推荐

自由、自信、放松、洒脱,真的很难,因为我们背着一个深重的包袱,它过去的名字叫“经验”,现在的名字叫“观念”。

背着它,是希望得到安全感;可不放下,心灵永远无法释然。

本书以“心理禅悟”的方式,协助你轻轻地摇动船桨,渐渐地脱离烦恼,驶向彼岸。

内容推荐

在热闹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困惑:物质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精神压力却越来越大;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内心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工作中的应酬越来越频繁,身体状况却令人堪忧。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好了,心情却不好?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快乐呢?

本书从故事和案例引申,采用国学结合心理学的手段,旨在帮助所有的读者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惑和不自知,从而走向和平、喜悦和宁静的内心。

目录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约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第三章 家庭关系塑造人缘

第四章 成功的背后

第五章 拜师学艺

第六章 谈古论今学管理

第八章 生命的重建

第九章 心想事成——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十章 舍即是得

第十一章 转迷为悟

第十二章 适者生存

第十三章 中庸之道

第十四章 返璞归真

第十五章 平常心

试读章节

人类的意识也是一层层累积起来的,但它们不是雪,是经验,对人类社会而言,这一层层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但第一层“积雪”,一定来自于家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手足关系等。这些关系给我们留下无数的经验,这些生存经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一切感性和理性认识,即所谓的原则、观念、下意识及行为模式等。而这些头脑中的信息与环境互动时会自动处理、再加工,从而重新得出决断性信息,就是我们的性格。这些性格特质,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在命运的引领下,我们从事着各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完成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同自己的关系。

智慧的“慧”字由两部分组成,上边是个“彗”,意思是扫帚,引申为清扫,下面是个“心”,组合起来的“慧”就是“清扫心灵”,其实就是让我们把覆盖在本性上面的一层层“积雪”清扫干净,进而现出我们的本性,而本性是清纯的、自然的,也是无所不能的。这个过程,就是修心。因此,真正的学习是反省,是找自己的问题,从而认识自我。但它一定不是自责,寻找的目的是是接纳,从而转化,这就是转识成智。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开心且自在的,他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起心动念,因此他少了许多烦恼,而又能够最大度地接受环境。

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老子曾经倒骑着驴进城。试想一下,当他背对着城门徐徐进城的时候,所有的景色都会倒灌着进入他的视野,那时,他必须全然地放下因无法主宰方向而产生的种种不安,无法主动选择和分别,来什么就得接受什么,那种被动要求他全然地将自己融入自然环境,他只是在欣赏,没有任何条件地接纳进入眼帘的一切。这,就是自然,一切让它如其所是地发生,不假分别,不评论是非,甚至连不分别的心态都没有,它,只是一种完全的接纳,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在。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所有的发生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如果你也能像老子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事外,不做任何评判,不卷入,那么你就真正成为了一个观众或导演,生活和工作本身只是在欣赏人生这出戏。

这种功夫叫觉察,觉察不是观察,观察是带着好坏对错去看待周遭的一种经验,而觉察更深一层,它是用心去体会发生的缘起。有一次,我问一位受试者:“请问你现在的左脚冷还是右脚冷?”对方想了一下,“好象左脚冷一些。”

我继续问他:“当你想的时候,你的眼睛看到了吗?”

“没有。”他笑道,“眼睛怎么能看到冷热?”

“你的舌头尝到了吗?鼻子闻到了吗?耳朵听到了吗?手摸到了吗?”我继续问。

他摇摇头,“我只是在感受。”

“是呀,”我说,“这时,你的眼睛是作废的,六根全都是作废的,你只是在感受和体会,而这就是对自己身体的觉察,它不需要你去刻意找原因,不需要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它只是感受本身,根本不存在什么对错好坏,因此,觉察没有价值观及原则和经验,它只是当下的发生。”

其实我们的存在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这种发生之内,只不过我们不习惯去做这种觉察,特别是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的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任凭这股情绪发作下去,而很少有人会如刚才那种体会一样去审视自己的这种发作。但这并不怪我们控制力不强,而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这种形而上式的教育,毕竟,父母接受什么观念,我们就必然会受到那种观念的影响;社会推广怎样的理念,那就必然成为我们头脑中的惯性思维。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生活在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可能所有人的头脑中都是儒家思想;如果我们生活在之前的文景之治时期,可能所有人都会比较崇尚皇老思想。那时的我们,对于上述说法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老庄哲学就比较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说法,而感受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接纳它并调整它,成为相当自然的事。其实,这与心理学中的觉察不谋而合。

比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一般都会指责对方或气喘吁吁,如果你会觉察,当下就去体会这个生气,去“看”这个生气本身,去感觉你身体各处的变化,去体会你的呼吸以及身心内外一切的感受,你只要和生气在一起,如果你能够做到,就不可能再抱怨对方或任意发作,因为你在接纳自我,六根清净,一切归于存在,根本没有什么观念和原则再会影响你。

这就是止或戒,戒并非指忍受,更不是压抑,它只是体会自己当下发生的一切,并和那个发生在一起。此时的你,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迁怒对方和环境,于是事情自然会平息下来。而戒是定的前提,定就是自我控制,这种控制不是被迫控制或承受压力,它只是自然而然地没有了发作的动机,一切处于空无的状态,此时若做出判断,就是心中有数,这个有数,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中有“戒、定、慧”之说。

所以,一切事物的结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可以做出最高明和最智慧的选择,这些选择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我们全新的命运。

P9-11

序言

1998年我和高希均教授率台湾畅销作家访问团到海峡对岸,随身带了几十本新出版的《杀手正传》送给文友。没想到不久之后大陆就出现《杀手正传》的盗版,而且错误连篇,所幸接到某版权机构的信,表示可以接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就这样,我认识了该公司负责台湾事务的游涵。

游涵那时不过三十岁,最初接触时,他给我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后来见到他草拟的版权合约,又一惊,居然是我看过的最严谨且能保护作家的文件。看在这合约的份上,我把代理版权的事务交给了游涵。只是接下来又有些琐事让我不悦,譬如有一年春节我由美国打手机给他,他接通后却要我等,说要接另外一个电话(事后得知是余光中先生从台湾高雄打给他的)。结果我一等就是十五分钟,后来他重新接起,居然说:“哟!您还没挂啊!”

照我过去的脾气,早火了。但不知为什么,这个表面上目中无人的年轻人。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真实、纯粹和恃才傲物——这倒像是当年的我。

而且在听说他不但自己为我做校对,还请他作为专家教授的母亲帮着校,进而知道他父亲是北京名医,妹妹也是眼科医生,之后,眼前浮现出一个温馨家庭的画面。

偏偏没多久这画面变了样儿。有一天我打电话给游涵,是位老先生接的,没好气地撂下一句:“游涵不在”,未等我说完就挂了。次日,游涵来电,猜我必定被他老爸训斥了,因为我的一口京腔,让老太爷误以为我是游涵的哥们儿,而老先生对这个独子未承袭父业的失望和愤怒,也发在了“我”身上。

至此,我才知道游涵有多么叛逆:大学念一半时,因看不惯同班的高干子弟欺负女生,把那位公子哥儿从二楼打到一楼,硬是被退学;后来重新高考,学了新闻,才受聘于某版权机构,但是刚做完我的那本《杀手正传》,就又因看不惯领导的无能和腐败而愤然辞职。据说之后再以第一名的成绩,打败一票博士、硕士,进了另一家文化机构,却又在不久之后离开……想必都因为他艺术家的怪习性。

记得认识不久,有一年我去北京,他到王府井的假日酒店看我,一边跟我握手,一边居然瞄着过路的女生,说“这妞不坏!”我当时没生气,连自己都不解。只是,后来我又解了,因为我知道他能文、能画、能说又特立独行,跟我很像,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父亲对他的栽培与期望,又像我对刘轩,他们的父子关系使我再次见到了自己和儿子。我不敢说“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但我实实在在对游涵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情,而且以我的眼力,确信他定有过人的潜力和才智。

我一向认为:对有才气的人,外界要“忍”他的才,方可让他不羁的才情得以发挥;他自己也要“忍”自己的才,更踏实地治学。日本禅宗大师一休说得好:“佛界往往要经过魔界才能到达。”每一朵清莲都从淤泥中成长;而每一个采莲人,也肯定要走过污泥,才能采得清莲。经过许多迷失的游涵,后来的成绩或许是最佳的脚注。

缘就这么妙。虽然游涵离开了国家机关,我们仍经常保持联系,他出版充满禅意的漫画,请我为他写序。他结婚有了儿子,请我取名;他拿到博士学位,也马上告诉我……我知道,他告诉我,其实是在向他逝去的父亲报告。他不信自己如父亲在世时所说的“没出息”,要成功给所有的人看,父亲没等他,他就告诉我!

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作过机关干部、公司高管、记者、编辑、漫画家、作家、心理医生和教育专家,在人生的上半段,可谓经历丰富。就连我太太也觉得奇怪,每次我看到游涵寄来松睿(他儿子)的照片,我都放在眼前书架上,好像见到自己的孩子。她岂知我正在赌,赌自己的“青眼”不错。  缘也确实有意思。2003年,我们全家带着贵州失明小女孩孙琴珍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眼疾,有感于许多贫苦盲人需要帮助,有意捐出一套有声书义卖。游涵听说,自告奋勇,找到盲文出版社,不但出版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等五本有声书义卖,而且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然后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放下就走”的洒脱。

游涵现在除了是心理专家,也从事不少公益活动,仅山东他就去了三次,每一次都在下乡为农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及育儿常识,在当地口碑极佳。讲完课,还把自己口袋掏空,给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做书本费,并在山东最贫困的沂山中学创办了一所爱心图书馆,仅他捐赠的图书就有上百本。从这本书稿中我看出,他心里装着读者,装着所有人,特别是那些孩子!因此,他特别强调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和睦,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家庭教育经验,也在许多单位、学校和幼儿园、社区和街道开办讲座和培训。他的悲心和智慧,缘于对自己的了解和超越,也缘于他对自然的爱。

每次看他活动的照片、读他寄来的书信和新著,都觉得十分温暖。尤其最近他在信中说“您对我的人生意义大有影响,您尽到了我所奢求的、家父未及的勉励之责。也因此对您,既有惦念,又存依赖,那种情愫的确难以琢磨。”

其实我没尽到什么职责,他有伟大的父母、体贴的妻子,我只是做了喜见千里马的伯乐。

书评(媒体评论)

我曾经在偌大的书店遍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遗憾的是,除了满纸术语和图形理沦,我几乎找不到任何普通人能够读懂的作品。直到看了游涵老师的书,它深入浅出的理论推演,让我不再认为心理学是遥不可及又高深莫测的:它绘声绘色的情景故事让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同身受,那故事里有几多自己的影子;而作者精妙的点评又如点石成金之手,让我茅塞顿开,恍然火悟。

——读者评论

这本书风格迥然不同,它始终着眼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人感觉既亲切又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心理学知识,读起来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或许,解决普通人的当下难事,使作品拥有了超乎平凡的价值。

——读者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感悟的书,整个书所阐释和说明的就是对人的反省和自省,充满着禅机和哲理,给人以启迪,读此书之后,烦恼会逐渐减少,人会轻松起来,心灵会开阔起来,生活会闲适惬意起来。

——网友评论

生活在繁杂的社会中,人们像被困在自己的围墙里,被金钱和生活琐事牵着走,总想冲破自己思想的重围,但却无奈地发现还是被困,无法逃离。开启人们心灵的手册——《寻找失去的快乐》像一位儒雅的学者兼朋友,促膝而谈,使得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在交流探讨与认同中重获“心”的力量。这种感觉犹如遇见了知音,愉快地共同探讨人生的哲学,是摸索重建自我健康心灵的一次旅程。

——网友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失去的快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游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099458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