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抱怨地工作(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己)
内容
编辑推荐

突破职场瓶颈的行动指南,改变职场命运的人生铁律!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让你成为受欢迎的员工,反而还会阻碍你前进。只有不抱怨,你才能够更快乐地工作,才能够创造更好的业绩,才能够让自己更受益!本书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抱怨”形成的原因和摆脱的策略!

内容推荐

调查显示,有八成的职场人会习惯性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65.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之间。抱怨与工作相关的人达80.5%。

没有老板喜欢爱抱怨的员工,积极地解决问题才是职场生存之道,本书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抱怨”形成的原因和摆脱的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爱抱怨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抱怨对你的影响;

抱怨是怎样形成的;

抱怨的根源在自己;

如何改变爱抱怨的消极状态;

如何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告别抱怨。

目录

第1章 谁该为你的抱怨“埋单”

 为什么抱怨的人总是我/2

 原因一:职业错位/6

 原因二:好高骛远/8

 原因三:自身能力不足/11

 原因四:职业操守差/14

 原因五:不能适应环境/17

 原因六:自我推销能力欠缺/19

 原因七:不能与时俱进/22

 抱怨有客观原因,但根源还是自己/25

第2章 别让抱怨害了你

 得志的人并非都是小人/30

 你是真有才,还是自以为有才/32

 抱怨者存在受害心理/35

 抱怨者总是错失机会/38

 抱怨者愤世嫉俗/41

 抱怨者做事浮躁/44

 抱怨者太好面子/47

 抱怨的人适应能力差/50

 抱怨者盲目自信/54

 抱怨者自我推销能力差/57

 抱怨者缺乏热情和胆识/60

 抱怨者幻想太多/62

 抱怨者总是坐等他人帮助/65

 抱怨者处世缺少弹性/67

 停止抱怨,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70

 勇敢摘掉“抱怨”的帽子/72

第3章 一味抱怨而不能改变现状,可耻

 尽可能地发挥才能是毕生的使命/76

 生气不如争气/78

 改变环境先从改变心情开始/81

 找到使你产生抱怨的“短板”/84

 世上没有救世主,万事靠自己/87

 闻过则改:勇敢地改正错误/90

 成功源于敢闯的霸气/92

 有才华,更要有智慧/95

 把精力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98

 跟凸透镜学学专注/101

 对自己狠一点,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105

 知耻而后勇,现在就开始改变/107

 立即行动,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110

第4章 不做无名英雄,有才就亮出自己

 天生我才必有用,先做自己的伯乐/114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才华需要表现出来/116

 抱怨者需要解决的大难题:自我推销/119

 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推销自我/121

 不能遇到伯乐,何不“毛遂自荐”/124

 老板也是人,学会与老板做朋友/127

 告诉老板,你真棒/129

 这样要求加薪最有效/133

 借助职场贵人,让你借梯登天/136

 织一张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139

 提升职场人气指数的9大途径/143

 性格内向的人也可做个说话高手/147

 用他的方式对待他/151

 当心办公室里的绊脚石/154

第5章 想要好运,请坚持乐观主义

 好心态,会带来好运气/160

 受冷遇时,你的心不能冷/162

 换个角度看待为难你的人/165

 别忘记打开另一扇窗/168

 让“积极豁达”成为你的终身伴侣/172

 变消极等待为积极争取/176

 机会总是伪装成麻烦到来/179

 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182

 逆境时,勇敢做积极力量的源头/184

 没人喝彩,也要自我欣赏/188

 积极行动,是摆脱逆境的良方/191

第6章 好态度是你晋升的敲门砖

 态度决定你下“地狱”或上“天堂”/194

 不甘平庸,先得安于平凡/197

 别为问题找借口,要为工作找方法/200

 爱岗敬业,用积极的态度工作/202

 做事需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204

 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208

 有些事,不要等着老板交代/210

 千万别为了薪水而工作/213

 顾全大局,以良好的态度与团队合作/216

 不要忽视工作中的细节/218

 工作热情是成功的必要条件/221

 职业人士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224

 机会之门只为有准备的人打开/226

第7章 与其每天抱怨,不如每天更新自己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230

 现状是座孤岛,绝不能安于现状/233

 永远别说做得够好了/236

 用100%的激情做1%的工作/238

 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242

 逃离工作的“舒适区”/245

 不断进取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247

 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249

 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251

 你需要每天更新自己/253

试读章节

有很多人抱怨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所以我做不好。”我们知道: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华。这个道理没错,但是不要忘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事情要一步一步地来。志存高远是有理想的表现,但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了。

苏瑞是一名时尚杂志的助理编辑,与前面所说的职场错位不同,苏瑞在大学毕业后就干上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她加入了一家由美国在华机构投资的时尚杂志。苏瑞很高兴,认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在初到这家杂志时表现得特别卖力与积极。

然而,工作了两年后,苏瑞忽然感到这个工作很乏味。因为她觉得这份工作远远没有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快感。她为此总是抱怨:“自从来到这家单位到现在,我的工作仅仅是负责打字、录入一些资讯,或者帮助责任编辑整理一些文字资料而已,太没意思了,根本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尽管苏瑞的收入还算不菲,但她对这个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为此准备跳槽。她的一个朋友问她:“你希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苏瑞先是沉思了一会儿,继而说:“其实我对这家单位还是很眷恋的,这里的环境和人都很不错。我只是不满足于现在的职位,我希望能够独立地策划一些选题,因为我觉得我的大脑远远比我的手来得有用。其实,如果由我来做策划编辑,我相信会做得更好。只是领导没能认识到我有这种能力,唉,真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说到这里,朋友大致明白了,苏瑞其实并不是对现在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了厌倦。她想着手用自己的想法来做这个杂志,只是以她的职位和地位,她只能从事一些打杂的工作。对此,她产生了一种自己的才华没能得到单位认识、缺少伯乐的感觉。

和苏瑞一样,很多在职场多年的工作者都会抱怨:眼看着别人因为工作出色、努力而步步高升,走向成功,而自己多年还在重复着刚踏人职场时走的老路。

相当一部分的抱怨者,他们的视线总放在别人的晋升际遇上,满心想的都是“他做的工作,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其实,以学习的态度把目光投向别人未必是坏事,这样做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强项。然而,很多人在看别人时,却不是以学习的态度,而是以一种不屑、嫉妒的心态去看的。似乎他们都忘了,走路要一步一步走,事情要脚踏实地地做。

苏瑞其实进入了一个误区,既然她认为自己的头脑好,为什么只知道一味地抱怨而不向领导展示呢?苏瑞可以学着策划一下,可以多提提建议,要知道自己不积极努力地展示自我而是坐等机会的来临,恐怕这和守株待兔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他们忘记了一点: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别人的辛劳、难处你未必知道。这也是一种围城心态。因此,应该立刻抛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努力地展现自己,从而让领导有信心让你去做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由此,抱怨的人应该弯下腰来看看自我,建立如下好的观念,如此才能获得领导的垂青:

第一,好的职位要靠自己努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好的职位从不是从天而降的,没有一个老板会愿意找一个没有岗位经验和工作经验的新人,去负责一项重要的工作。

第二,好的职位是靠业绩博取的。即便有慧眼识珠者,也需要这颗珍珠发出耀眼的光芒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一些职场人士,他们在把精力和心思花在好高骛远的臆想时,并没有去想如何借助自己现有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自己发出宝石一般的光芒。

当你没有更好的途径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时,目前的岗位就是唯一的也是最保险的发挥才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让老板认识你、赏识你,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在翻阅娱乐新闻时会发现,很多大明星,甚至是影帝影后,在刚出道时都只是剧组的一些三流小演员。他们在早期的影视作品中,一般都充当一些“跑龙套”的角色。像大名鼎鼎的周星驰,刚出道时就是这样一个小角色。今天我们也可以在很多20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影视剧中看到他的身影——你要是仔细看会发现,他的出镜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几秒钟,并且很有可能在一部剧集中频频以不同的身份出现。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周星驰谈到了他刚出道时的经历:“在一部80年代初的动作连续剧中,我饰演一个被女主角杀死的乞丐。我记得当时导演说女主角一掌就把我打死。我对导演说,能不能当第一掌下来的时候,我挡一下,让她第二掌再把我杀死,我想这样我就可以多出镜几秒钟了。导演说:‘快点拍戏,不要话那么多。’其实当时我还是感觉演戏是个有趣的工作,即使我的意见不被采纳,只要能提出来就很开心。之后我也不断地提出我的看法。当然,这些想法和看法被一再地拒绝,直到终于有一次被接受了。”

周星驰的这段经历,是不是对在职场中打拼多年并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你有一些启发呢?

P8-10

序言

你只要留意一下四周,就会发现在生活和工作中抱怨的人比比皆是。工作的确有太多的理由让人抱怨——工作辛苦,工资却很低;拼命地工作,老板却无法赏识你;客户难缠,同事不配合……

就像那首歌《最近比较烦》唱的一样:“麻烦、麻烦、麻烦……我很麻烦。”每个人似乎总是麻烦不断,让人欲罢不能。于是,抱怨似乎就成了最自然的宣泄方式,伤心、失落、愤懑、烦躁、难过、郁闷便也随之成为现代职场人的口头禅和常态。

可是,抱怨有意义吗?要知道抱怨是一种相当消极的负面情绪,它改变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反而会让你陷入更深的情绪泥淖当中。道理很简单:只知道抱怨,而不知道主动去改变的人,在同事和老板眼中是软弱无能的人,加薪、晋升等机会自然不会垂青于你。

所以说,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让你成为受欢迎的员工,反而还会阻碍你前进。只有不抱怨,你才能够更快乐地工作,才能够创造更好的业绩,才能够让自己更受益!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大贺典雄的东京帝国大学高材生,是一位有才华的青年。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后曾多次与盛田昭夫争论,盛田昭夫喜欢这个直言无忌的年轻人,非常器重他。

出人意料的是,后来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贺典雄下放到了生产一线,给一位普通工人当学徒。这让很多员工迷惑不解,甚至怀疑他得罪了盛田昭夫。有人为大贺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贺典雄只是淡淡一笑。

一年后,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还是学徒工的大贺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为专业产品总经理,员工们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员工大会上,盛田昭夫为大家揭开了谜团:“要担任产品总经理,必须要对产品有绝对清楚的了解,这就是我要把大贺典雄下放到基层的原因。让我高兴的是,大贺典雄在他的岗位上干得不错。然而,让我坚定提拔他的念头的是——整整一年,他在又脏又累又卑微的工作环境下居然没有任何牢骚和抱怨,而且甘之若饴。”

人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由报以热烈的掌声。5年后,也就是在大贺典雄34岁那年,他成为公司董事会的一员。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过:“机会看见抱怨者就会远远避开。”喜欢抱怨的人在这个遵循适者生存法则的世界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另外,抱怨会限制你的思维,让你的视野变得“近视”,把自己局限在抱怨上,而不是努力地去适应变化,解决问题上。

所以,在面对不利的环境或者困境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困顿当做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呢?与其牢骚抱怨,不如问一问自己:在这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里,我能做些什么?强者靠自己,弱者靠同情,怨天尤人实在于事无补。少抱怨,多行动,才是应对困境的正确方法。

那么,改变又要从哪里入手呢?这就需要先分析产生抱怨的根源。根据职业专家研究发现,工作中产生抱怨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错位和管理者安置岗位不当。

2.急功近利的心态。

3.自身能力不足。

4.自我推销能力欠缺。

5.缺乏职业素养。

6.人际关系紧张。

7.不懂得与时俱进。

要改变,就需要从这7个方面入手,正本清源改变自己的命运。对照自己,找到抱怨的根源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努力去改变它。

举个例子,你选择了做销售,并且已不想再去转行了,那么你就要改变你对工作的态度:怎么去做会让我更喜欢销售这个工作?在改变中你会体验到乐趣的,而且你会发现,当你抛开抱怨时,人生会变得顺利、有趣。只有定时扫除抱怨,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

其实我们谁没有抱怨的理由呢?只是一味抱怨,我们得到的不是扭曲的人生观和对世态的愤恨,就是糟糕透顶的生活泥淖。

因此,对于抱怨者,摆脱困境需要做的就是大胆地从抱怨的消极心态中走出来,知耻而后勇,把暂时的失意当做努力的动力,积极地做好准备,主动出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从抱怨者变成职场不可替代的核心人才。最后,让我们一起以这句话共勉:“当你为了一个目标而勇往直前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得到了几位朋友的支持,他们是:李白、朱德勇、吴旭平、龙章程、丁海军、廖慧君、廖大勇、卢更辉、王才华、郭亮、廖立平、卢建中、杨雄、胡康,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黄志坚

2009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抱怨地工作(抱怨工作不如改变自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志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38752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