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立(精)/总统书架
内容
编辑推荐

《自立》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思想集大成之作,它倡导人们追求自我,鼓吹个性自由,自己主宰自己。此书汇集爱默生思想之精髓,其中名言警句迭出,处处发人深省、震撼人心,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林肯、奥巴马为什么对这本书和爱默生本人推崇备至,而且我们的精神也可以得到升华。

内容推荐

这是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随笔集,作为“美国的孔子”,他的思想已经成为美国自由传统的一部分。在这本《自立》,是爱默生励志思想的精髓,它倡导人们追求自我,提倡个性自由,号召人们主宰自己的命运。

目录

历史

自助

友谊

谨慎

英雄主义

艺术

经验

性格

礼物

政治

试读章节

我拥有整个地球,

也把七星和太阳年占有,

还有恺撒的手和柏拉图的头脑,

基督的心和莎士比亚的诗稿。

对所有人来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心灵。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入口,通向这同一个心灵,以及它的各个方面。人一旦获得了理性的权利,他就成为拥有全部财富的自由人。柏拉图思考过的,他也可以思考:圣徒感受到的,他也可以感受:任何时候任何人的遭遇,他都能够理解。谁一旦进入这一普遍的心灵,谁就参与了一切现有的或可行的活动,因为这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力量。

历史是这一心灵工作的记录。它的精神由一连串的岁月来阐明。人只有靠他的全部历史来做出解释。不慌不忙,无止无休,人的精神从一开始出发就把属于它的每一种本领、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感情,体现在适当的事件中了。然而,思想总是先于事实,所有的历史事实都以规律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心灵里。反过来,每一条规律又是由起主导作用的环境造成的,而自然的限制只能一次使一个规律发挥作用。人是一整部事实的百科全书。一千座森林的创造包孕在一颗橡实里,而埃及、希腊、罗马、高卢、不列颠、美国,已经蕴藏在第一个人身上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野营、王国、帝国、共和国、民主国,仅仅是把一个人的精神应用到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上罢了。

心灵写出了历史,心灵又必须阅读历史。斯芬克斯必须解她自己的谜。如果全部历史体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全部历史就需要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来解释了。我们一生中的时时刻刻与千秋万代都息息相关。我所呼吸的空气是从大自然的仓库里吸取来的,我书上的亮光是从亿万英里之遥的星球上发出来的,我身体的均衡依赖于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平衡。同样的道理,时刻应当受时代的指导,时代应当被时刻来说明。所以每一个人是普遍心灵的又一个化身。它的所有特点都表现在他身上。他个人经历中的每一件新鲜事情都闪现着千千万万人的所作所为,而他生活中的危机又与民族危机休戚相连。每一场革命最初都是一个人心灵里的一种思想,一旦同一种思想在另一个人的心灵里出现,那对于这个时代就至关重要了。每一次改革原先只是一个人的见解,一旦它又成为另一个人的见解,它就会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别人叙述过的事实必须符合我身上的某种情况,才显得可信、可理解。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必须变成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教士和国王、殉道者和刽子手,必须把这些形象拴到我们秘密经历中的某种实体上,否则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学到任何东西。哈斯德鲁巴或恺撒·波吉亚的遭遇跟我们的遭遇一样,都是关于心灵的能力和堕落的一种例证。每一种新的法律和政治运动对你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你就站在它的每一个旗号前说:“在这个面具下面隐藏着我的普罗透斯式的性格。”这就纠正了我们太接近自己的这毛病。这就使我们的行为客观逼真地展现出来:螃蟹、山羊、蝎子、秤、水壶,用做黄道十二宫的标志时,一下子成了非同小可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在所罗门、亚西比德、喀提林这些古人身上,我能够冷静地看到我自己的罪恶。

正是这种普遍的性质给特殊的人和物赋予了价值,由于包含了这种普遍的性质,人生就显得神秘莫测,不可侵犯,我们还用种种刑法来加以卫护。所有的法律从而取得了它们的根本理由,一个个都或多或少地表明它掌握着这种至高无上、无穷无尽的精髓。财产也把持了灵魂,包容了重大的精神事实。因此,出于本能,我们一开始就用刀剑和法律,用广泛复杂的联合机构来卫护它。对这一事实哪怕有一点模糊的认识,就等于白昼有了光明,就等于提出了最重要的权利,就等于发出了受教育、行正义、施慈善的要求,就等于奠定了友谊和爱情的基础,奠定了英雄主义与丰功伟业的基础。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以高人一等的态度来读书,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通史、诗人、传奇作家,在他们所描绘的最壮丽的场面里——在僧侣、帝王的宫殿里,在意志或天才的成就中——从来没有使我们失去注意力和同情,从来没有使我们有冒昧闯入和高不可攀的感觉一睹他们雄浑阔大的笔触,我们反而觉得安闲自得。莎士比亚所说的有关国王的话,那边坐在角落里读书的柔弱的小孩读起来觉得对他也一样适用。我们对伟大的历史时刻、伟大的发现、伟大的抗争、人类的繁荣昌盛,都产生了共鸣——因为在那里,为我们制定了法律,探索了海洋,发现了陆地,实施了打击,就像我们自己在那种场合也会那样做,那样欢呼一样。

我们对形势和性格也有同样的兴趣。我们尊敬富人,因为他们外表上具有自由、权力与风度,我们感到这些都是人类所固有的。因此,斯多葛、东方或现代作家所讲的关于智者的话,在每个读者看来,都描写了他自己的思想,描写了他尚未达到然而可以达到的自我。一切文学都描写了智者的性格。书籍、纪念碑、图画、会话,都是一幅幅画像,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发现他正在形成的容貌。沉默者和雄辩者都赞扬他,跟他攀谈,他无论到哪里都受到激励,好像他本人被暗暗提及似的。因此,真正有进取心的人绝对用不着追求言语上的赞美。在人们说的关于性格问题的每一句话中,甚至在每一个事实与环境中——在哗哗的河水和沙沙的谷田里,他都听到了赞语,不是赞美他自己,而是赞美他所追求的性格,但听起来比赞美自己更加甜蜜。从寂静的大自然、从崇山峻岭、从日月星辰的光辉中,暗示出了赞美,表达出了敬意,流露出了爱恋。

学者阅读历史应当持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他应当把自己的生活视为正文,把书籍看作注解。这样一来,历史的缪斯就不得不发出神谕,而对不尊重自己的人从来是不这样做的。如果有人认为声名远扬的人物在古代做过的事就比他今天正在做的事意义深远,我不指望他会正确地阅读历史。P3-6

序言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年)是美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爱默生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牧师世家里,但他8岁丧父,家境开始没落,孀居的母亲一人苦心经营,拉扯、教育5个儿子。爱默生曾在波士顿拉丁学校和哈佛大学求学。1821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曾教过几年书,1825年又上了哈佛神学院,1829年被任命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尽管他工作非常称职,布道受人欢迎,但他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当时的基督教规范不合,因此于1832年主动辞职。随后他先后三次游历欧洲,拜访了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人,并且跟散文大师卡莱尔成了终生不渝的朋友。初次欧洲旅行归来后,他定居在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后来成了康科德的“圣人”。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超验主义俱乐部”,跟梭罗、霍桑等一些文人探讨哲学、神学和文学。此后他潜心于读书写作,到很多地方去演讲,除了1842年至1844年主编过同人刊物《日晷》外,没有担任什么具体职务。

爱默生的散文著作除了《论自然》这本薄书和未收编成集的一些篇章,绝大多数都是演讲录。演讲中最有名的要数《美国学者》(1837年)和《神学院演讲》(1838年)。前者被爱默生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姆斯誉为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爱默生认为,美国学者应当破除清规戒律,要通过研究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尤其通过直觉来认知真理。学者必须集当代的才能、过去的贡献、未来的憧憬于一身。学者应当自由而勇敢,将生活转化为真理,做自己时代的代言人。《神学院演讲》则有意成为一篇宗教独立宣言。爱默生一再强调:人与自然具有精神上的统一性,人可以不通过中介,直接与上帝沟通。他强调道德情感、宗教情感。他认为牧师的最大秘诀就是把生活化为真理,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做僵化空洞的说教。由于抨击了形式主义的传统宗教,鼓吹直觉的精神体验,这篇演说得罪了当时的宗教人士。哈佛大学此后近30年未邀请他进入该校演讲。

《随笔:第一集》(1841年)和《随笔:第二集》(1844年)也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第一集收入12篇文章:第二集收入9篇文章。这两本著作奠定了爱默生的声名。这20多篇文章尽管题目不同,但都贯穿着所谓“超验主义”的中心思想:

一、强调灵魂的最高价值。神圣的灵魂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而且是相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神圣的火花,有获取一切知识的手段。上帝就是“超灵”。超灵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每个人的灵魂,每个人的灵魂也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超灵,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

二、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灵魂的影像或外部表现,是上帝的一种投射,“是上帝投在我们感官上的巨大的影子”。每一个自然法则在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对应物,所以自然法则与精神法则是完全对应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非常相近,只不过前者代表较低层次上的活动罢了。

三、要完全地展现个人灵魂的能力,个人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工具。每个人必须是坚定的追求者,必须通过自身为自己发现上帝,其途径是完全服从或彻底相信个人直觉。所以,爱默生强调独立自主的个人应当求助于单独的自省和个人的经历,而不是依靠传统和他人。

1850年出版的《代表人物》也是一组演讲稿,共7篇文章。这本书显然与他的朋友卡莱尔的《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事迹》(1841年)有相似之处。不过卡莱尔崇拜伟人,对他们追求权力、掌控群众的无情做法也表示赞赏,而爱默生将伟人称作“代表人物”,是因为他把这些人看作各自的时代和民众的代表。这与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英国特色》是他1832年和1847年两次访问英国的见闻和观感。1848年以它们为题材作演讲,1856年出书。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组总题目为《大国的崛起》的专题片,其中有关于英国崛起的部分。《英国特色》对读者认识这个民族会有极大的帮助,其效果远远胜过一般的历史论著和国情概述。

1860年爱默生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生活准则》,也是由讲稿整理而成的。

爱默生也是一位诗人,他出版过两部诗集,诗歌富有哲理性,独具一格。

不过,爱默生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散文。他的散文与培根的一样,警句格言频出。如他在鼓吹个人主义时在不同的文章中写道:

“严格地讲,没有历史,只有传记。”

“文明史和自然史,艺术史和文学史,都必须从个人历史的角度来解释,否则就必然是空话。”

“每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一个起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他需要无限的空间、人物和时间完成他的构想——而子孙后代就像一串随从,紧紧追随着他的脚步。”

他在宣扬“自助”时又讲:

“所以谁要做人,决不能做一个顺民。”

“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模仿。”

“旅游是傻瓜的天堂。”

他的超验主义观点则是:

“宇宙是活的。万物是有道德的。灵魂如果在我们身内就是一种感情,在我们体外,就是一种规律。”

然而,爱默生的随笔在其他很多方面跟培根的大相径庭,它不像培根的随笔那样短小严密,而是像密西西比河水滚滚而来,有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使人想起惠特曼的诗。爱默生写道:“上帝说话的时候,他应当传达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所以他的文章大有吐尽自己一切观点的架势,就顾及不到段落的衔接过渡、层次的井然有序。他的文章充满了激情,不像培根的那样客观冷静。所以人们一致认为爱默生的文章是以句子为单位的。

爱默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但他博览贯通,熔希腊的柏拉图古典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法国的折中主义哲学、印度的神秘主义哲学及中国的孔孟哲学于一炉,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风格和文章风格。

爱默生一生孜孜不倦地阅读、写作、演讲,个人生活中经受过多次丧亲的不幸,但他总能振作起来。他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处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也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体现。除生前发表大量的散文、诗歌、演讲录,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坚持记日记、写笔记。实际上,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他的日记和笔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后人把他的日记编为10卷出版。有人又将日记和札记编在一起,共16卷。他的书信集为6卷。这些材料对研究爱默生是极其宝贵的。爱默生的思想影响了和他同时代的梭罗、惠特曼、狄金森等一流的作家,20世纪的诗人E.A.罗宾逊、弗罗斯特、斯蒂文斯、哈特·克莱恩等都受了他的极大影响。他同时代的大小说家麦尔维尔、霍桑虽然并不赞成他的观点,但都受到他的启发,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同样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真正的声音:在卑琐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警醒和鼓励。读一读爱默生吧!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觉,你会看见希望,感到幸福与满足。

——美国第16任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

我的思想犹如嗞嗞作响的热水,而爱默生终于使它们沸腾。

——美国著名诗人 沃尔特·惠特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立(精)/总统书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译者 蒲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98422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4186329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香港天窗文化集团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