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笔三十年精选(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笔三十年精选(套装上中下册)》为纪念《随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而策划编选。萃选1979-2009年《随笔》杂志佳作,依时间分为上、中、下三卷。所选文章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显现了《随笔》杂志向来以包容的立场,性情的文字,理性的思辨,关注社会民生、思考历史和未来的独特风格。《随笔三十年精选(套装上中下册)》名家荟萃,新锐迭出,制作精良,可供品赏、研究、收藏。

内容推荐

《随笔》创刊于一九七九年,与改革开放刚好同步,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为纪念《随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随笔三十年精选(套装上中下册)》萃选1979-2009年《随笔》杂志佳作,依时间分为上、中、下三卷。所选文章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显现了《随笔》杂志向来以包容的立场,性情的文字,理性的思辨,关注社会民生、思考历史和未来的独特风格。

目录

《随笔》三十年精选(上)1979—1989

谢日新/序

1979年

 茅以升/桥话

 吴有恒/榕荫杂记(节选)

 冼玉清/岭南采风录

 李育中/《鲁拜集》和《蔷薇园》

 王先霈/小说的叙述角

1980年

 黄药眠/杂感集(节选)

 施蛰存/乙夜偶谈

 钱君句/几种印谱的序和跋

 谢菊曾/涵芬楼往事

 端木蕻良/鲁戈邓林室随想

 王起/旧诗新话(二则)

 商承祚/一块甲片的风波——契斋东西南北谈

 高行健/文学创作杂记

 吕剑/书肆梦寻

 高行健/谈小说叙述语言中的第三人称“他”——文学创作杂记

1981年

 遇罗克/出身论

 戴镏龄/忆郁达夫

 吴伯箫/诉衷情

 冯英子/东林访旧录

 董楚青/我的爸爸董必武

 陆文夫/苏州人到广州来

 沈种/挽联种种

1982年

 丰华瞻/我父亲丰子恺的晚年生活

 王晨/报海点滴

 郁达夫/革命广告

 薛家柱/艺术僧

 黄裳/虞山访占记

1983年

 荒芜/伐木日记(外一篇)

 钟敬文/谁识临危节不挠——回忆林海秋烈士

 周汝昌/不贤识小,其小乎哉——叙《红楼识小录》

 唐弢/谈随笔

 浩成/“颂圣”何时了?

 廖沫沙/《纸上谈兵录》后记

 曾彦修/谈谈三个“三不”

1984年

 野曼/海市,不是梦

 吕同六/葛兰西陵墓抒怀

 高光/学医记

 萧获/忆萧珊

 萧乾/我的启蒙老师杨振声

 陈学昭/纪念“五四”爱国运动及其它

1985年

 杨绛/老王

 赵大年/重返南开

 司马玉常/“一阔脸就变”

 丁耶/诗歌“大跃进”及其他——“左”拾遗

 老烈/人事三题

1986年

 舒芜/历史需要我们作证

 梁羽生/“烟锁池塘柳”的寻根与发展

 李建纲/耍猴者说

 黄秋耘/荒原上的“狼群”——五七干校生活杂记

 姜德明/爱书人的肖像

 舒展/文化昆仑——钱钟书——关于刻不容缓研究钱钟书的一封信

 梅志/胡风与我这一对“虎”

1987年

 郑朝宗/怀旧

 叶君健/会见帕特里克·怀特

 徐然/似曾相识阮玲玉——虎年的母亲杨沫

 贾平凹/弈人

 季羡林/尼泊尔随笔

 (台湾)李敖/音乐——华夷交响乐

 黎澍/忆田家英

 廖冰兄/预立遗嘱放言

1988年

 李锐/童年琐忆(三篇)

 忆明珠/醉福

 蓝翎/风中观草摇

 董鼎山/D·H·劳伦斯与性

 (台湾)龙应台/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外二篇)

 胡山源/我和杨郁

 夏晓虹/我的美国朋友柯珮娜

 公刘/铁哥们儿扩大化

1989年

 时限/我的位置和价值

 冰心/一个最充满了力量的汉字

 杨绛/大王庙——旧事拾零

 赵曙光/教育局转来的信(外一篇)

 胡风/论诗五则

 李锐/神仙会

 (台湾)余光中/如何谋杀名作家

 蒋子龙/形式的魅力

《随笔》三十年精选(中)1990—1999

1990年

 柯灵/浅论钱钟书

 金克木/诺贝尔世外传来新讯

 冯亦代/“后市街”的童年

 魏荒弩/余振二三事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

 朔望译/老报人论新闻(外一篇)

 丰子恺/乐生

 宗璞/燕园墓寻

1991年

 王元化/思辨短简

 戴厚英/矮檐(外二篇)

 铁凝/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

 方小宁/我心灵深处的冰心

 赵寰/铁窗阡悔录

 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读《华盛顿传》漫笔二章

 吴祖光/“禽兽、畜牲,你好冤枉!”

 贾植芳/《悲哀的玩具》选编后记

 巴金/给汝龙的信

1992年

 黄宗江/陋室珍壁录

 夏衍/绀弩还活着

 冯牧/献身树和绞杀树

 汪曾祺/羊上树和老虎闻鼻烟儿

 夏衍/怀曹聚仁

 牛汉/记我与石头的情谊

 丹晨/詹妮求职记

 冰心/关于岳王坟(外一篇)

 贺星寒/人在单位中

1993年

 吕锦华/大山深处的墓包

 徐城北/法律与由法到律

 周涛/哭路遥

 何满子/皇帝与文人

 董乐山/闲话皇帝

 李汝伦/刀下留情

 李公明/里尔克与我们

 张锲/冰心二题

 张抗抗/建筑的阅读

1994年

 张中行/才女·小说·实境

 楼适夷/受难的一生——纪念我的母亲

 陈村/为顾城而哭

 范用/邂逅

 程乃珊/关于《走出非洲》之外

 王蒙/我的另一个舌头

 邵燕祥/偶思录

 唐达成/大勇者的风度

1995年

 叶楠/危机迫在眉睫

 罗韬/认识波普尔(外一篇)

 新凤霞/同甘共苦

 肖复兴/闲话北京老饭庄

 艾煊/退而思(外二篇)

 耿庸/却说张中晓

1996年

 韩羽/家乡话

 王朝闻/随笔三则

 林林/漫谈日本随笔文学

 洁泯/立论与祸福

 于光远/田家英的悲剧(外一篇)

 朱铁志/幽默的杂文和杂文的幽默

 杜渐坤/痛悼戴厚英

1997年

 何向阳/与曼殊斐尔的桌前谈话

 徐刚/人啊,你们要赞美水

 何西来/说放松

 牧惠/仙境的等级与人间的官阶(外一篇)

 艾晓明/想起了苏青

 乐黛云/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徐中玉/榜样和挚友——忆荒煤

1998年

 筱敏/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李国文/说谥

 金岱/“精神器官”与使命重寻

 白桦/百年一瞬——翁同铄与光绪

 李公明/迁徙与怀乡

 郑超麟/关于《从苏联归来》

 钱谷融/曹禺先生追思

 张抗抗/无法推诿的责任

1999年

 李士非/东京日记摘抄(1998年)

 蒋子龙/作家之家

 谢冕/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王蒙/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人

 刘心武/归来时,已万家灯火矣

 吴岳添/一部被禁止的小说

 张序/我们的后代如何生存?

 潘旭澜/其兴也勃——太平杂说

《随笔》三十年精选(下)2000—2009

2000年

 高莽/松林问孤魂——谒左琴科墓

 狄马/坐着的权利

 梅桑榆/一个归隐者的自白

 张戬炜/千古一毛

 吴思/笑话天道

 李慎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论作为思想家的陈寅恪

 吴立昌/围绕《赛金花》的一次朝野对话——旧刊今识

2001年

 黄修己/北大忆旧(两篇)

 张承志/四方的考古

 张立勤/四月的思考

 赵园/内外

 王充闾/押会

2002年

 朱正/公式的缺陷

 贾植芳/《狱里狱外》新版题记

 鲍鹏山/孟子的逻辑

 王得后/猴子的教训

 吴小龙/悲情·人格·思考——《多余的话》究竟要说什么

 袁伟时/执着为中国的新文化辩护

 左泥/古今跪事略考

2003年

 林斤澜/出生入死

 梁晓声/论中文的中国状态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冯骥才/长江,一个可能的文化灾难(外一篇)

 谢泳/读《北京平民教育之现状》

 顾骧/如此照相——往事忆拾之三

 周良沛/人才·奴才·奸才

 岑桑/说真话的纪德

2004年

 筱敏/诚实与否,这是一个问题

 张梦阳/往事非烟百感生

 阮文涛/凤凰涅粲的楚痛——读《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有感

 从维熙/博物馆的话题

 林贤治/包围凯尔泰斯

2005年

 张国功/国难期间的“李庄精神”

 胡文辉/失意者的历史

 杜小真/应该感谢他——写在萨特百年诞辰、逝世25周年之际

 胡平/战后日本社会考

 傅国涌/废除科举制百年祭

 褚孝泉/写成历史的罪责

2006年

 张柠/表态运动和自由的累赘

 唐小兵/容忍与自由

 章明/读“高祖还乡”的联想(外一篇)

 雷颐/铁路与政争——以李鸿章修铁路为例

 章诒和/写给不看戏的人看——《伶人往事》自序

 缪哲/读梁遇春《小品文选》

 孙郁/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苍耳/哑剧时代

 张鸣/又想起了王大点

2007年

 摩罗/主流的力量有多大

 鄢烈山/“贪生怕死”的权利

 薛忆沩/“最后”的日记

 陈思和/《胡风家书》序

 王学泰/说大诰

 黄一龙/我们怎样做祖宗

 陈四益/艰难的生存

 蓝英年/劳动英雄斯达汉诺夫

 林达/新教贵格派的自律和诚信

2008年

 杨早/朋友

 资中筠/文化与制度——鸡与蛋的关系?

 徐贲/七十多年前的苏联青少年

 杨小彦/我们时代的艺术理想

 宗璞/《冯友兰集》序

 冯锡刚/《东方红》随想

 袁鹰/遗言太沉痛

 钱理群/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

 王彬彬/禁欲时代的情色——“红色电影”中的女特务形象

 秋风/值得纪念的中国第一部宪法

 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编者前言

2009年

 景凯旋/没有死过,但病过

 汪永晨/在德国,节约不是口号

启事

试读章节

李子长

听电台广播李子长的故事。

对于这位画家,民间传说得很有趣。说他画的画是活的,画的母鸡会下蛋,韭菜会长,太阳能发热放光。他画了这三幅画给女儿作嫁妆,那女儿嫁到男家,把前两幅画挂起来,每天便用鸡蛋炒韭菜作菜,遇到下雨天,还挂起画着太阳的那幅画来晒谷子。在民间,这画家完全是劳动人民自己的画家。他是以卖鱼为职业的小商贩,穷得嫁女也只有拿画作嫁妆。画会下蛋的鸡,画会长的韭菜,画能晒谷子的太阳,大概就是劳动人民对自己的画家的要求吧!当然,这不是真的要这样神化,他们只是要求画家画出的东西要合一般的人们的胃口罢了。一般的人是吃鸡蛋炒韭菜的,并不要什么龙肝凤髓;他们对于能晒谷的烈口,比之对于夕阳朝晖,更有好感。从来的画家,画夕阳朝晖的多矣,画烈日的有谁呢?

我从前在农村,见一般人也爱欣赏画。每逢过年,村中的灯寮书馆等公共场所,便张挂一些画幅以为装饰。那些平日粗粗鲁鲁的耕田做工的人,这时也会聚拢来细看,说这张画得好,那些画得坏。大约他们赞好的,多是画了他们习见的事物,如一群孩子骑着水牛过河,老渔翁钓得了大鲤鱼,公鸡打架,母鸡带雏之类,他们也爱看一些故事画,如李逵闹江,武松杀嫂,而对于西厢待月,黛玉葬花之类的所谓仕女画,倒不那么有兴趣。

李子长的画有没有留存至今的呢?我不知道。我想,他生前一定是画过不少为一般的粗人俗人所爱看的画的,不然,他们便不会对他这样感情亲切。我小时读过李子长的诗,那是从一个乡村蒙馆老师的手抄本里读到的,题为《村居杂咏》,共百余首。现在还记得的只是个别的句子,如“朝炊一釜长腰米,晚蒸半盘屈脚虾”之类,看来,他乐于隐逸的生活,而且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的。他的诗写得并不很好,难得的是它引起了一般的俗人的爱好,互相传抄。他是自有其平易近人之处的。

和老虎讲和

见报上有一文,论韩愈为文祭鳄鱼,祈求鳄鱼远徙,因而联想起有一则和老虎讲和的故事,也和这相类似。某地虎患严重,县官亲自作了一篇告虎文,对老虎讲了许多道义,相约各不侵犯。他叫人去山口凿石立碑,就把他那向老虎提的“和平建议”刻在碑上,划地为界,与虎分疆而治。不料虎毫不睬他,立碑之日,虎忽然来,把立碑的工人咬死了两个。这故事出自古人的一本笔记,是有其事的。只是我一时查不出来。

又,清末徐赓陛,任过广东陆丰县知事,他在任内出过一张捕虎示,收在他著的文集内。现将他的告示原文抄一段,以见对虎抱着幻想的不只一人。文如下:

毛虫之孽,感召有由。兹本县于七月初八初九初十等日,预行斋

戒,于十一日恭诣本邑城隍神前,虔诚至祷;一面省刑法,简政令,察

奸蠹,除烦苛,修其职守。尔士民宜各修孝弟,敦礼让,重廉耻,毋强

食弱,毋众欺寡,毋贪非义之财,毋逞血气之勇。官民交相儆戒,庶蒙

神庇,挽此咎征。

他也是以为虔诚致祷了以后,老虎便不吃人的哩。这种心理,是因怕虎而生的。因为怕,便不敢打,听到虎吼,便先已股栗骨软,慌了手脚,只好吃三天斋,去求神庇祜。我要是个打石工人,决不赤手空拳替这种糊涂官去虎窝旁边刻字立碑,那可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给老虎吃了没仇报,做声不得的。

清明时节两纷纷  李文固,明末清初时广东嘉应州人,是个才子。东江一带颇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于民间。我没有读过他的诗文,也不详其生平。但从听来的故事中却记得一件,印象甚深。那是说当清兵迫近广东境时,李文固的叔父是明朝的地方官,想动摇投敌。李文固知道了,便于一次宴会上举钟向他的叔父劝酒,念了句诗:“清明时节两纷纷。”他叔父说:“你念错了,是雨纷纷,不是两纷纷。”李文固答:“是两纷纷,不是雨纷纷。叔父,你该尽钟(忠)啊!”借意用这双关的话规劝他叔父。前几年偶然看到一部梅县地方出版的杂书,也记载了这段故事。

这故事有深意,又显得机灵,因此听过便记得。

清朝一代,思想统制甚严,像这样提倡民族气节的故事流传下来,实不容易。这故事得以流传,大概也和它用了句民间习知的诗句有关。我曾经想过,如果用的是别一句晦涩的诗句,能理解其意而乐为之传讲的人,便会少得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雅俗共赏的诗。这种感情是许多人都能领会的,其影响也大。整首诗的各句,都已成为民间的口头语了。李文固在上述故事中运用了的句子,又是诗,又是俗话。他的运用是很成功的。从这一点看来,他确是无愧于称为才子。

我这段话,是否扯到文艺创作的某个问题上面来了呢?似乎是的。

卖懒

广州旧俗,除夕时,小孩子沿街高叫卖懒。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有一段写了这种风俗,读起来很觉有特色。按,这种风俗由来甚古。宋代诗人范成大作过一首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叫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添买令问价。儿云:“翁买不要钱,奉送痴呆千万年。”那时卖的是痴呆。诗中描写的情形,和广州的卖懒倒是一样的。

据我所知,卖懒的风俗,在广州虽然流行,在乡下却不普遍。这大概是乡下原来就不像城市那样,什么东西都可以拿去卖、花钱买之故。乡下人过年,照例进行一次大扫除,说这样便把晦气扫掉。他们是不大有“奉送痴呆千万年”的损人利己的想法的。看来,古时农村风气是比城市的淳朴些。在城市,最初大概也只是自己把晦气扫掉便算的吧?由自己扫掉到拿出去沿街叫卖,这反映了商人意识支配着人们。社会上一定有了卖劣货假货的风气,才会使人们想到连痴呆、懒这类坏东西也可以拿去卖的。

现在,卖懒之风已经没有了,这是被社会主义革命革掉了的。相沿千百年的风俗,改得这样快,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谁还在过年的时候想到要让别人倒霉呢?那真是很少很少这样的人,纯洁的孩子们,尤其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自然是不会再去沿街叫卖懒了。P7-11

序言

一、缘起

《随笔》创刊于一九七九年,与改革开放刚好同步,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去年年底,举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三十周年庆典之时,编辑部同仁都说,三十年了,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许多铁杆的作者和读者也说,三十年了,你们也应该有所表示。一个小小的社办刊物,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去搞什么大型活动,况且无论做人做事,太兴奋太张扬了,都没有好处。于是,决定低调处理,编一套三十年精选本以资纪念。一经决定,编辑部便紧急动员,各司其职,讨论编辑体例,商定入选标准,列出时间表,进行倒计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部三大卷近一百三十多万字的《(随笔)三十年精选》终于拿出手了。如此大部头的书,照例要有个序。我是《随笔》老人,又是新任主编,这写序的重任,也就落在了我的头上。

二、《随笔》的创刊与创刊者

《随笔》的创刊,凭良心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相对宽松的环境。《随笔》创刊时,全国科学大会和第四次文代会都刚开过不久。党的领导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特别强调文艺家的创作自由,不要横加干涉,并郑重宣布今后不再搞政治运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历来饱受政治运动折磨的知识分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以为这次是真正的“时间开始了”。当然,中国知识分子的每一次激动,几乎后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跟着便是痛苦的反思。然后是再激动,再付出代价,再反思,周而复始。都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中国的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说当时的环境相对宽松,从《随笔》创刊时手续的简单就可以看出。当时以苏晨为首的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几位老编辑,认为每一次历史发生大变革的时候,必定会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变革,一定会出现许多报纸杂志的,比如“五四”前后,抗日战争结束后。而且几十年来,人们说话和写文章都不大自由,写出来的文章都压在箱底,应该有一个让他们说话的地方。几个人一商量,就办起了《随笔》还有《花城》。当时办刊,不用任何审批手续,到出版管理局登记一下就行,颇有点像港台实行的登记制。也不用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定的注册资金,公开的办刊宗旨。这些比港台的登记制还要宽松。最初甚至连刊号都没有,用的是书号,典型的以书代刊。以致最近还发生过这样的事,《随笔》与《花城》的编辑换发期刊记者证时,有关部门要当时两个刊物创刊的批文,怎么都找不到,后来出版局_位领导才说,那时根本不用批文。

《随笔》的主办单位是花城出版社,主管部门原为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现为广东省出版集团,但创刊时,提出申请的却是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花城出版社成立时,要把《随笔》与《花城》带走,也不用办任何的移交手续。可见当时的环境是如何的宽松了。

三、《随笔》的办刊宗旨与风格

前面说到,《随笔》创刊时没有公开的办刊宗旨,确乎如此。她的办刊宗旨,是在后来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我这里综合一下,似乎可以这样说:《随笔》的办刊宗旨是,高扬“五四”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致力于在思想文化界的突破,更多地关注深层次的历史、思想、文化的挖掘,提倡讲真话不讲假话,关注现实,直面人生,使刊物既能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又能给读者以美感,真正成为国人思想的园地。

谈到《随笔》的风格,我觉得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她,真要概括的话,惟有这三个字:讲真话。

记得刚到《随笔》工作时,那时的主编黄伟经就跟我说了选稿标准:《随笔》不是美文杂志,不在乎文章写得漂亮与否,而在于是否讲真话。以后好些年,他年年都要带着编辑部同仁给老领导同时又是《随笔》老作者的黄文俞和黄秋耘拜年。黄文俞笔名黄安思,是老资格的新闻工作者。他深知假话之害,年年对我们的嘱托都是讲真话。黄老还曾是《南方日报》的总编辑,最近我从南方报人的一篇文章中得知,《南方周末》创办之时,黄老的嘱托也是讲真话,实在不能讲真话时,可以保持沉默,但绝对不要讲假话。

黄秋耘是一九三六年参加革命的老作家,当年因为写了《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杜子美还家》等讲真话的文章而受了二十多年不公正的待遇。每次拜访他,他的嘱托也是讲真话,并对还要时不时地提倡讲真话忧心忡忡。一次,提到毛泽东鼓励讲真话时说的“五不怕”: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离婚,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开除公职时。秋耘同志幽了一默:“他老人家当然不怕了,别的人,谁不怕?”最后,他说:“关键是要有一个讲真话的环境,不必刻意去提倡。”如今,二老都早已辞世,可以告慰他们的是:《随笔》虽几易主编,他们的嘱托,编辑部同仁不敢一时或忘。即使有时缺乏讲真话的氛围,但也能做到季羡林先生生前说的那样:真话不全讲,假话全不讲。发表在《随笔》上的文章,都能做到《随笔》老作者、杂文家章明先生说的那样:“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

《随笔》还有一些不能叫做风格只能叫做次风格或特点的东西,也是《随笔》独有的,想必读者朋友都已注意到了:一是她虽然关注现实,却从不就事论事地就正在发生的现实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如去年的雪灾、地震、西藏问题、奥运等以及今年发生的许多大事。并不是我们置身事外、漠不关心。而是觉得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更好地还原其本来面目。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真。靠得太近去看一头大象,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只能看到一堵肉墙。二是《随笔》杂志从来不进行公开论战。我们也知道公开论战能吸引读者眼球和挠动媒体兴奋点,如当年《新青年》钱玄同等先生关于白话文问题的论战,《中国青年》关于潘晓“人生的路啊,为何越走越窄”的大讨论等,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但我们不想这样做,至于为什么,我想用我刊执行主编麦婵女士的几句话作答:因为《随笔》“记录了新时期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心灵轨迹,展示了在转型期浮躁的审美文化中对高雅品位追求的镇静品格,在话语聒噪的时代表现出大处着眼的精神追求”。“心灵轨迹”、“镇静品格”、“大处着眼”,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尽管未必能达到。

四、《随笔》的作者与读者

《随笔》的作者,都是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翻开《随笔》一百八十多期的目录,光是看看那一串串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心里就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当今,很少有像《随笔》这样的刊物,能几乎将中国现当代的著名知识分子“一网打尽”。《随笔》除草创阶段为不定期外,以后一直是双月刊,稿费也很低,很多作者纯为友情给刊物赐稿。李国文先生说过,只要《随笔》吩咐一声,他马上寄稿。中新社一九九三年七月报导说:“冰心和夏衍都把《随笔》看作他们最喜爱的刊物之一,认为《随笔》没有污七八糟的东西,办刊方针很严肃。”严文井先生说:“《随笔》有自己的特色,言之有物,是现代人们的思想园地。”朱厚泽先生说:“对于《随笔》,我接触到的好些同志和我一样,是喜欢的。有的文章,一翻开就清风扑面;有的文章,一入口就浓醇芬芳。”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随笔》百期纪念,时任主编杜渐坤携编辑部同仁赴京举办百期庆典。凡是《随笔》邀请的作者都来了,有些没有邀请的作者也自己来了,这只有把刊物当成自己人才做得到。这是一次中国当代文艺群星的大荟萃。座谈会上,于光远、王蒙、邵燕祥、许觉民(洁泯)、徐刚、汪曾祺、唐达成、阎纲、吴祖光等先生都欣然援笔题词,题词中,有赞美、有黾勉、有祝福、有期待,限于篇幅,恕不一一。特别令编辑部同仁感动的是,冰心先生那几年几乎都在医院中度过,得知《随笔》已一百期时,还是抱着病体题写了“贺随笔百期”的祝词。广东著名老报人、专栏作家微音先生,也是抱病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随笔),愿你长命百岁!》。

《随笔》的读者,几乎都是具有大学文化以上而又关心民族与人民命运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默默支持,《随笔》不可能走到今天。说来惭愧,编这部《(随笔)三十年精选》时,编辑部因几经搬家,已经没法找齐完整的一套了,可有不少读者朋友,却保存了从创刊号到最新一期,期期不拉,且“像少女珍藏初恋情书般珍藏着她”(一读者语)。刊物以前设置过栏目,各种栏目不时变换,但有一个栏目一直没变,那就是“编读桥”。即使近年不再有栏目设置了,但“读者来信”还几乎每期都有。读者朋友把《随笔》当成自家的刊物。觉得哪篇文章敢说真话,就来信致谢;觉得哪篇文章质量欠佳,就来信批评。与其说编辑部在编这刊物,不如说是读者假我们之手在编。不但如此,读者朋友还是刊物的义务校对,举凡刊物的史料有误、数字差错、错字别字、语法修辞混乱等,无一能逃过读者慧眼,几乎都是第一时间来信指出……

有如此作者,有如此读者,刊物要是还办不好的话,只能怪编辑无能了。

三十年了,孔子说“三十而立”,《随笔》立了什么,如何立的,有一百八十期的杂志在,有一百三十万字的《精选》在。读者诸君自会明鉴,不用我多说。我坚信美国老报人斯东在他的著作《苏格拉底的审判》的“缘起”里说的话:“任何一个社会,不论它的目的是什么,不论它标榜的是什么乌托邦式的和解放性的宗旨,如果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男男女女没有说出心里想说出的话的自由,就不是一个好社会。”我愿意相信现在是一个好社会,因此有说出心里话的自由。《随笔》今后在小的方面,也许会有所变化,但她的办刊宗旨,她的说真话的传统,决不会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笔三十年精选(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随笔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8040
开本 16开
页数 1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7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5
180
6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