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雨打芭蕉(套装共2册)》共分为二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温馨之路(1958年夏—1960年冬);友谊之歌(1960年冬—1961年春);塘湾之夏(1961年春—1961年夏);装点关山(1961年秋—1961年冬)等。

《雨打芭蕉(套装共2册)》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打开作者吴国韬尘封多年的日记,一个武陵山区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中国乡村教育的缩影等。

内容推荐

  《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套装上下册)》记录的作者吴国韬的弟弟1958年至1980年和父母一起居住在恩施芭蕉的那段极不平凡的经历。

《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套装上下册)》充满了苦难和艰辛,也更充满了作者和他那整个家庭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势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温馨之路(1958年夏1960年冬)

第二章 友谊之歌(1960年冬-1961年春)

第三章 塘湾之夏(1961年春-1961年夏)

第四章 装点关山(1961年秋-1961年冬)

第五章 梦断关山(1962年春-1962年夏)

第六章 难忘关山(1962年秋-1963年春)

第七章 茶园青青(1963年春-1964年夏)

第八章 彩云飘飘(1964年秋-1964年冬)

第九章 流水潺潺(1965年春-1965年夏)

第十章 山道弯弯(1965年夏-1965年冬)

第十一章 惊雷阵阵(1966年春-1966年冬)

第十二章 战旗猎猎(1966年冬-1968年春)

第十三章 烽火连连(1968年春-1969年冬)

第十四章 翠竹依依(1970年春-1971年冬)

第十五章 余音袅袅(1972年春-1973年冬)

第十六章 暖气微微(1974年春-1975年夏)

第十七章 红日瞳瞳(1975年秋-1976年冬)

第十八章 春光融融(1977年春-1978年冬)

第十九章 火花闪闪(1979年春-1979年冬)

第二十章 征途遥遥(1980年春-1980年夏)

跋一:人生是说给自己的诺言

跋二:关于父亲的写作

试读章节

我站了起来,独自出去散步。从操场,走到鱼塘。前面是恩施农校的教室,高一时,我们在这里上过课。再前面,是茂密的葡萄园。啊,我记起来了,一年前,就是在这里,也是葡萄园十分茂密的时候,也是散步来到这里。那时,我正心虚体衰,息了神经衰弱症,几乎要成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同样是拿着一本书……忽然悟到,自己似乎有一个害病的周期律:初一那个暑假得了一场病;初二暑假喉头疼得厉害;初三暑假虽没得什么病,但人很虚弱,如在病中一般;高一得了神经衰弱症;现在是高二,竟得了肺结核……明年呢?再以后呢?我不愿再想下去了。我和病,总是纠缠不休,斗争不完啊!

人到了这样极度痛苦的时候,自然会交集在生死的上面。我想:这样活着真难,难怪保尔·柯察金也会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不过,最后他没有……保尔最后是选取活着,坚强地活着。是理想和毅力,支撑他活着,去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他是闪着光芒活着的——这正是曾经特别感动和鼓舞我的地方。我想,现在的我,恐怕是思想太过于狭隘,每日就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病。世界何其之大,自己实在是沧海一粟。与其忧心忡忡的活着,为什么不去坚强奋斗?

我终于给父母写信,告诉了患病的消息,讲了现在心情已经平静许多了。但是,还是担心父母看后难过,总感十分的内疚和不安。

不几天,父亲的回信来了。我流着泪,一字一句读着,他的话也一字一句刻在我的心上。他叫我不要着急,要辩证地看问题,有些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人毕竟是老人,生活阅历丰富,说起道理来,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看了家信,心里踏实好多。

1960年7月1日这一天,真是值得庆祝。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9周年纪念日,天气也特别晴朗。学校大礼堂的墙壁上贴出各班办的庆“七一”专刊,我班的专刊也在其中。我班建始籍画师天登画的刊头,书法家大恩漂亮的毛笔手书,与兄弟班级的专刊比较,并不逊色。家甫约我写的《赤旗歌》,自然也落到上面,那恐怕是贻笑大方了,我也没读它,但是有完成任务的满足,还特别庆幸自己,当时没对家甫发火,那是多么正确。  更可喜的是:早饭,同学们都吃到了一点鱼和一点肉。虽然不能用“两”来计算,却毕竟是荤菜,似乎是半年来的第一次,谁不高兴?何况还吃了一些洋芋,肚子从来没有得到这样的满足。

饭后还是感到有些疲惫无力,往床上一倒,却又睡不着,心里有些闷闷的。此时,教体育的施老师来,见我躺在床上,问是不是不舒服。施老师是武汉人,虽然直接给我们上体育课的是胡老师,但我是学生会文体委员,平时与他来往较多。我怏怏不悦地告诉他:“近来身体不好,照光说我有肺结核病。”

施老师听了笑着说:“肺病有么不得了!胡老师以前也是这病,上一节课,要睡一两点钟,现在还不是好了,蹦得跳得起来;容国团都还不是害过肺病,当时连扣十个球都坚持不下来,也还不是好了?你莫把它当个事,一天欢欢喜喜,若无其事,它就会好的。尤其早晨多在外面空气新鲜的地方玩玩,活动活动。特别不要恐慌。害病的人,心理作用影响最大。他们医院搞检查的,也有问题,前次我们四五个老师去照光,说我们都有问题——结果拍片子,又有得。有,也不要紧,心里放愉快些。”

施老师这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说也奇怪,我马上觉得身强力壮,一股蓬勃朝气提了起来。一骨碌溜下床,跑到教室复习功课,真像没什么事一样,和过去没有什么两样。精神,对一个人的影响真大!

吃过午饭,从105班门前路过,忽听一个同学念起我的名字,好像是在说我入团了。我走到办公大楼,公告栏内有一张红纸,上面写有我的名字。我想,真还有这回事,我真是入团了。难怪,前段时间,团支部又要我写了一份申请书,还要写上介绍人的名字,并多次要我交代某些关系。

算起来,我自第一次交入团申请,到现在已是四年多了。初中毕业前就听说支部通过了的,但又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又得从头开始。我知道,自己的出身不好,肯定是要难些。每次填表,在家庭成分一栏前,就感到头上有一扇石磨那么沉重,狠心写下“地主”两个字。接着又要填社会关系一栏,又是特别难下笔的,一个一个写下来,杀、关、管的都有。特别是大伯,他是人民政府镇压的反革命分子——当时万万也不知道,他竟然是个中共地下党员,掩护过何功伟、刘惠馨的,新中国成立后却是被错杀了的啊!还有吴国桢,与我名字有两个字相同,的确也是同宗的哥哥,但我从未见过,是个年龄比我父亲还大的哥哥,早就到台湾去了。他这个关系,我若是交代,也是冤枉。但若是不交代,则是隐瞒,调查盘问总是少不了的。无论怎样,我都只能是取老实态度一一交代说明,避开隐瞒不报的嫌疑。正因为这样,最近这两年,对入团只抱争取的态度,不多去想批准的事,因为我知道:很难。

这个“七一”,我自然高兴。我想,我若是把入团的消息告诉父亲,他一定会是很高兴的。他又正在城里阅卷,还不用写信,我便可以直接告诉他。

晚上,支部书记,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光钦,刚给我谈话不久,父亲却来到了我的教室前。见到他,我就像有几年没见面一般,有好多话要说。他问我身体怎样,我说开始的确心情沉重,现在没有什么了,一天也很愉快。他一再开导,心胸要开阔,思想要愉快。许多话还没说完,与他一道的郑老师来了,他是来看女儿光梅的。我们的谈话便停住了。我想,有些话,明天到他们的住处二中去再谈吧。

次日下午,我到二中去。父亲还正在等我。他给我倒了一点开水喝了,便带我去游凤凰山公园。凤凰山,真是“风景这边独好”:青翠的松柏,新修的大道,崭新的楼房。父子边走边谈,畅所欲言。父亲问我,郑老师听到他女儿光梅说,你入团了,是不是真的?我说是的。看得出,父亲是异常喜悦。但他谈得最多的内容,还是我的身体。要我想得开,看得远,心胸开朗,病是可以治好的。我们坐在凤凰台下,说了许多许多。他嘱咐要在假期里好好休养,我提出是不是休学一年,他也表示同意。

他们晚上的阅卷又要开始了。我回到学校,球场上正在放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以前看过,便不参加,端了一杯开水,带着满怀的兴奋,在清新的空气里,皎洁的月光下,欣赏夏夜的宁静和甜美,似乎心中的豪情壮志要溢出来一般。

又过了两日,我从午睡中醒来,父亲又站在我的床边。我简直怀疑是不是还在做梦。父亲把我带到土桥坝,与郑老师父女在食堂里吃了一个馒头和一碗面条。他又给我买了一瓶代乳粉,说这东西是加强营养的。随后,他把我带到党校对门,找一位姓王的中草药医生。进屋以后,看见的确有不少的人,在等着她看病。

P13-15

序言

弟弟国韬的长篇回忆录《雨打芭蕉》即将出版了,他嘱我在前面写几句话。按能力说,我的文笔绝不敢登此大雅之堂,但按情理来说,我却义不容辞。

《雨打芭蕉》记的是弟弟1958年至1980年和父母一起居住在恩施芭蕉的那段极不平凡的经历。正是这段时间,我因在外地读书和工作,与弟弟及父母长期分离。在那社会折腾接二连三、读书和教书几成罪恶、多数人食不果腹的年代,我经常在思念父母及家人的境遇,担心他们是否能带着沉重之躯,蹒跚地跨过那一个又一个崎岖的陡坎!但当时,不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更因为政治的原因,人们不敢相互频频来往和倾诉,否则,彼此都会给对方带来更大的麻烦。亲人之间,间或稀疏地写一短信,也多是报喜不报忧,皆说“我们一切都好,勿念”云云。现在,父母早已离去,究竟当年的情况怎样?直到今天,《雨打芭蕉》才算是让我解开了许多谜团!

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是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时期,我们好几代人、从好多方面都会感到那是教训深刻的时期。弟弟从这个时代走出来,我们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从这个时代走出来,我们这一代人都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岗位和境遇中从这个时代走出来。这本来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希冀的岁月,但同时也成了一个充满荒诞、艰辛甚至泪水的时代。这段历史值得深刻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回顾和总结这段亲身经历的历史,可以使我们从曲折发展的轨迹中去加深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对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恢复人类的良知。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那段历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细节,不少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里,好多当事者、知情人已经作古;对我们这些尚存的人来说,多数也已年逾古稀,即便是年纪较轻的,有的事也被自然遗忘,有些刻骨铭心的情景,更被人为地丢弃、回避和隐藏。现在,非常令人惊喜的是弟弟国韬过去长期有认真写日记的习惯,那些今天看来既令人沉痛又很是具有黑色幽默的情节,不但在弟弟当年的日记中被详细如实地记录了,并且在历史的风云激荡中,这些日记竟然劫后余生,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雨打芭蕉》正是那一长段历史的生动再现。现在,他将这些东西重新整理出来,让它在亲历者中交流,可以使老人们温故而知新;对年轻人,对今后世世代代的后来者来说,有利于历史的研讨、警醒与批判地继承。

阅读回忆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那些年代,基层的干部、农民、教师和学生具体的政治生态。看到那时亿万人怎样在豪迈的口号鼓舞下,在对未来虚妄的憧憬下,用残酷的内斗,荒唐的蛮干,紧绷神经,勒紧肚皮,忍饥挨饿,却还装着兴高采烈地去吹牛,去干许多蠢事,到头来还言不由衷地夸海口,鼓吹什么“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等等。看了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现代史怎样地转了许多大弯,怎样地流失了宝贵的历史时光,浪费了珍贵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怎样错过了我国许多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怎样耽误了几代人宝贵的青春年华。

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政治风云怎样险恶,父亲仍然凭借他对旧社会本质的深刻认识,保持对共产党主流的坚信,并由此影响了子女和许多亲朋。弟弟饱受政治歧视,虽然以其杰出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群众威信,博得同学老师的好评,但就因为那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认定一个人的本质如何,即便是青少年,都主要是看他祖辈的出身、成分,因此,他升学屡屡受挫;由于长年饥饿营养紧缺,尽管只是一个年轻的中学生,在学校的体力劳动却又十分繁重,这使他长期疾病缠身。命运使他几乎陷入绝望的境地,但他从不自暴自弃,秉承家学和学校的正面教育,他更加严格要求和锻炼自己,一直保持品学兼优,以后又征服了疾病。他三次高考,三次榜上无名。连他的老师都为他感到不平。但他从不气馁,愉快地在贫困的农村老老实实为平民百姓服务,并因而受到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关爱、信任与照顾。大队聘任他为民办教师,在教民办、教耕读的过程中,他不辜负草根民众的信任和重托,使学校办得学生、家长和基层组织都很满意。那时节,弟弟的名字,在他居住的戽口这个狭长的山沟里几乎家喻户晓。

父母年迈体衰,先是被赶出学校到芭蕉街上租房居住,后又被赶到乡下。弟弟过早地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在农村,他学会了种地、收割,喂猪、养羊,检瓦、錾磨、炒菜、做饭,他甚至还学会了烹醪糟、打豆腐等等农村生活的基本本领。但不管事情怎样多,怎样杂,他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坚持复习高中的各门功课,包括外语。他总是那么兴致勃勃、笑呵呵地去面对一切。不管世道如何动乱,他都坚信两条:一是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二是始终坚持对知识的进取,因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引。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春天。弟弟和多少善良的人们一样,从此收获了全新的生活!弟弟和弟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自修考试,都迅速大学本科毕业。在他俩的带动下,家庭充满学习的氛围,他们的三个子女大学本科以后又都硕士研究生毕业,大儿子还得以留学加拿大,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雨打芭蕉》充满了苦难和艰辛,也更充满了作者和他那整个家庭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势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雨打芭蕉》的结局是令人振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雨打芭蕉》都给了我们积极的启示。

从更深层次上说,作者在那些年月没有因为一时的极左路线而使自己走向偏激,“以歪就歪”,而是能比较全面地对待。而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这是因为,人都有私利,而私利往往会影响到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认识走偏。我们通过自己所走过的1958至1980年的历程说明,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曲折的,人类不可能对复杂的事物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一蹴而就。例如政治和业务,读书和实践,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究竟怎样处理,我们总是只能在不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增强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过程中,使我们个人力争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对照1958至1980加上1980至今的又30多年的历史的反思,我们应当学到更多。

2012年8月19日

后记

如果这一生可以写且只能写一篇文章,我想我这篇文章一定要写给我的父亲。

因为没有父亲,我不会有今天,这不仅仅是生命存续的概念,更在于生命如何存续才更有意义,以及这种意义的延续。

然而,父爱如山,提笔之重,常常感到无从启笔,就像海洋之大,无法将它分解成水滴来细诉。

前一阵,在斯里兰卡的山地里,我见到了漫山遍野的茶园,那层阶式的、绿油油的,满目苍翠的绿和满山茶树散发出来的气息,冲击着我的视觉和嗅觉,使我常常产生幻觉,好像回到了童年。我的小时候,正是住在这样成片成岭的茶山之中,我住过的地方,连地名都叫做茶山、茶红、茶园、茶林……

沿途经过的大山里偶尔能看到当地的人家,苍茫绿山之中,有一两点,黑色、绿色或白色的屋子,车上的人看见了,不可思议地问,这大山里难道还有人居住吗?

开车的兰卡司机说,Yes,but living in these mountain villages is very difficult.确实,在这样的山村里生活,物质缺乏,没有医院,交通不便,孩子受教育亦受障碍。

但这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惊讶,因为我的童年我的家,也正是座落在这样的群山之中、茶园之间,跟这片大山里的“黑色或白色的一两点”,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交通不便,同样的物质匮乏。

然而,在那里,我却度过了天堂般的童年。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在我的眼里,我童年生活的戽口茶山就是天堂。那里有木屋,屋边有水田,田里有青蛙;那里房前屋后都是花木果树,有竹简从山上引来的天然泉水;木屋前面有河,河上有桥,河里有鱼;木屋后面有山,山上有树,树上有板栗,坡上有草莓;木屋是我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有爷爷奶奶,有那样的童年,是我在以后任何岁月回想起来,都充满着无比甜蜜和满足的人生记忆。

我想,虽然我的父亲母亲在那个年代自己承受着时代和家庭带给他们的不幸与磨难,他们却给予了孩子最好的爱和最好的生长环境。

父亲当学生时学业优秀,他的理想是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当一名外交官;然而,十多岁的少年,满怀热情和信心,哪里会知道家庭政治成分注定要带给他命运的翻版呢?因为家族里同一辈的隔房堂兄,赫然名列当时“十大战犯”榜单,所以,整个建始的吴氏家族,建国后的每一政治“运动”都不会落空,家族的人无一幸免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父亲在执着地参加了三次高考依然榜上无名之后,才被一个好心人告知,档案上有不利于录取的信息。那时“文革”还没有开始。

从“外交官”的理想到手握锄头的现实,这样的落差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需要怎样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呢?从园艺场再到耕读中学、民办教师,最后落户在边远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他们几乎走遍了山区里每一个家有学童的当地人家。

父亲的爱不仅给予了自己的子女,更给予了当地的父老乡亲。他们原本自称世世代代“拿挖锄笔”,但终于,他们一直教到七年级(相当于初二)的戽口学生,考取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三年之后,又考到大连海运学院,从此航行在全世界的大洋上。相继,又有学生陆续考上师范学院、各种专科学校、技术学校,现在,从戽口出来的人,不乏教师、公务员、企业家、技术工人……

父亲给予我的教育和引导,不仅在成长年代,亦在我成年之后,甚至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他都一直是我精神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教育方式,在那个家庭教育普遍放养式的年代,我身为一个小孩,却体验到了被大人认可、鼓励、关爱的成就感;身为一个女孩,在青春期和叛逆期,我又体会到了宽松的家庭氛围、自由的沟通方式、被尊重的个人成长空间——我的同学,我的朋友,但凡到我家里来过,但凡有机会接触过我的父亲,他们总会由衷地表达对我的羡慕,因为我的父亲就是大家心目中向往的理想父亲形象,高大、和蔼、幽默、平等、知识渊博、能力全面……

我常常不知道我的父亲怎么会那么优秀,无论任何一种身份,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他都作得如此完美。

我也不知道,怎样的修炼可以炼就成我父亲那样的家长。父亲在他的家里面排行是最小的,父亲上面有哥哥也有姐姐,一般来说,家里的幺儿,上有父母宠着,旁有兄姐帮着,性格上比较容易养成相对自我、有依赖感、面对责任往往会缺乏长兄那样的担当和勇气等特点,但父亲就恰恰不是这样,在我们心中,父亲反倒是一座可以依赖可以信任的大山,有着无穷的能量、胆识和勇气。

我更不知道,他怎么会有那样强大的能力,在我的记忆中,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坚定自信、尽善尽美。他教书,当校长,他拉二胡、弹手风琴,他集邮,他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他也挑粪种蔬菜、栽果苗、种山花、引水路;他上山打柴,他打到猎物还可以自己宰杀,然后在灶房做出色香诱人的山珍野味;在家里,他是厨师、家庭教师、交通运输员、“吹气球者”,他也是电工、水工、瓦工、心理医生……

我的弟弟常说我是一个“瑞士军刀型妈妈”,我现在才明白,原来这都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瑞士军刀型爸爸”。我想我从他那里传承的早已不只是个体的生命,而是可以期望的代代相传的良好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自己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修养(当了家长,不是命令式的权威,反而更需要继续学习),另一方面要建立尊重、鼓励和倾听孩子的平等沟通的家庭氛围,自然形成一种好的家庭气场。

现在,有幸读到父亲将几十年的日记整理成的文稿,我终于知道了,父亲的能量从何而来——当你经历过从开荒、造屋、打柴、喂猪、种菜、引水、打灶、砍木料、做家具这一系列原始生存手段;当你经历过拿锄头、办耕读、当民办、挨家挨户找学生这一系列原始事业开荒,你就会知道,生活,没有什么能难倒你。

从父亲的文字中,我更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无论命运或时代怎样对待它,我们都要以自己最大的热情、自信、坚定和乐观,来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最有意义,因为生命,是说给自己的诺言。

感谢我的父亲!

2012年10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国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16819
开本 16开
页数 9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9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488
CIP核字 2013008705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