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生等编著的《北京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暴雨部分,主要介绍了北京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暴雨主要天气系统、典型个例分析、环境条件以及暴雨预报动力学基础与暴雨集合动力预报技术。第二部分为强对流天气部分,主要介绍了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强对流天气主要天气系统、典型个例分析、大中尺度环境条件、地形及下垫面影响、两类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及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一些环境条件,如地形等,对暴雨、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考虑到对暴雨、强对流天气论述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书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少量重复内容。
《北京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是作者(孙明生)近30年来针对北京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总结,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丰富预报经验的研究性专著。
《北京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包括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两部分,暴雨部分介绍了北京地区暴雨气候特征、暴雨主要天气系统、典型个例分析、环境条件以及暴雨预报动力学基础与暴雨集合动力预报技术;强对流天气部分介绍了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强对流天气主要天气系统、典型个例分析、大中尺度环境条件、地形及下垫面影响、两类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及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
本书重点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作为广大气象预报人员、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教学和研究参考用书。
序
前言
第l章 北京地区暴雨概述
1.1 暴雨地理分布特征
1.2 暴雨极值分布特征
1.3 暴雨时间分布特征
第2章 北京地区暴雨天气系统
2.1 北京地区暴雨主要天气系统
2.2 暴雨主要天气系统与暴雨范围、强度的关系
第3章 北京地区暴雨典型过程分析
3.1“91610”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3.2“04710”暴雨过程分析
第4章 北京地区暴雨形成的环境条件
4.1 大尺度环境条件
4.2 中尺度环境条件
4.3 地形与城市热力环流影响
4.4 城市化影响
第5章 暴雨预报动力学基础及集合动力因子预报技术
5.1 暴雨预报动力学基础
5.2 暴雨集合动力因子预报技术
第6章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概述
6.1 强对流天气地理分布特征
6.2 强对流天气源地和移动路径
6.3 强对流天气时间分布特征
第7章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典型过程分析
7.1 “91608”强飑线过程分析
7.2 2005年北京地区两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7.3 重力波对一次雹暴天气过程的影响
第8章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主要环流型
8.1 主要环流型年际分布特征
8.2 主要环流型月际分布特征
8.3 各环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8.4 各环流型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
第9章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9.1 西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9.2 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9.3 槽后型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9.4 斜槽型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9.5 竖槽型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9.6 北京地区冷涡类和槽后类强对流天气大尺度环境条件
第10章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环境条件
10.1 强对流天气地面中尺度环境场合成分析
10.2 强对流天气地面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
10.3 地面物理量场与强对流天气的关系
第11章 地形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11.1 北京地区地形概况
11.2 地形对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影响
11.3 地形热力、动力作用
11.4 地形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第12章 强雷雨、风雹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比较
12.1 强雷雨、风雹类天气特征和大尺度环境条件比较
12.2 强雷雨、风雹类天气中尺度环境条件比较
12.3 强雷雨、风雹类天气环境条件比较
12.4 典型个例
12.5 小结
第13章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
13.1 大尺度环流客观分型技术
13.2 消空预报技术
13.3 判断树预报技术
13.4 强对流天气展望预报技术
13.5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快速循环系统的强对流天气分类概率预报技术
附录
附录1 1956—2000年北京地区暴雨天气分类日历一览表
附录2 1983—1992年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日历及环流分型一览表
附录3 1983—1992年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分类一览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