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南美洲
内容
试读章节

在首都机场的熙熙攘攘的候机大厅里,我默默地呆坐着陷入了沉思,同时在等待飞往美国纽约的航班。周围嗡嗡不断的谈话声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干扰。我自从在北大求学时代起,就学会了乱中求静,只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更何况这次我去的目的地不是美国的纽约,而是南美洲,远赴南美洲为我的国家而工作。

南美洲是距中国最遥远的地方,在地球仪上看,南美洲和中国正好在相对的两端。中国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但是赴南美洲并且担负着一定工作使命的人却是寥若晨星。所以我表面上沉稳而平静,实际上内心却心潮澎湃,对此次万里之行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在贝多芬的传记中这样记载:“他听到了阳光的声音。”“看着美丽的大地,这时候他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听到鸟声啾啾。”

我不是耳聋的艺术家,完全不能与这位声名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师同日而语。但是我已经听到了南美洲的遥远的呼唤。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蝴蝶效应。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指的是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巴西的蝴蝶,这只是存在于我的遐想中的一点,其他的还有巴西的足球和桑巴舞、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里斯、秘鲁的伟大的马丘比丘古城堡以及被人类称为千古奥秘的纳斯卡地画和智利的神秘的复活节岛,这些说不定都有可能亲自见到。那种遥远的呼唤和或许能亲自一见的冲动使我内心难以平静。

我一向是一个内心不太安分的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这使我有机会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同时也向他们坦露我对某些观点和社会现象的存疑,并与他们有较多的交流和切磋。在这种平静的生活当中,我与学生们之间完全超越了所谓的“代沟”,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但是我也很容易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因此这种专心致志的教书生活不大会超过七八年。七八年的时光一过,就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七年之痒”,我会对如同复印机印出来的每天雷同的生活感到厌倦。在过去的生命中,我似乎被一种宿命的力量所左右,不时地“游走”,而不愿意像一头拉磨的驴子那样,每天走着一成不变的轨迹。

这一次南美洲的游走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登上飞机经过12小时的飞行,才到达了美国东海岸的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我们下榻于中国纽约总领事馆,在休息的两天里,参观了美国纽约的华尔街、自由女神像以及帝国大厦。我们于两天后转机去南美洲。

8个小时的飞行之后,我们到了圭亚那首都乔治敦的贾根机场。一走出飞机的舱门,只感到一阵扑面而来的热浪,浑身上下立即觉得热汗涌出。说来也难怪,我们在美国纽约的肯尼迪国际机场登机时,当地的温度是零下几度。当时我们这几个中国人将几乎全部衣物都裹在身上尚且有瑟瑟发抖的感觉。进了机舱坐定,方才稍稍有所适应。一路飞来,一直都置身于机舱之中,对外边的气温毫无思想准备,觉得一下子从严冬来到了盛夏。我们几个下了飞机就忙不迭地开始脱衣服,走到大使馆来接我们的车辆跟前时,每个人都只剩下了一身单衣,令人觉得怪怪的是每个人脚上还穿着厚厚的皮棉鞋。而来迎接我们的使馆各位同仁全都是一身夏装,有人还穿着短裤。

除了气候炎热之外,其他的印象都还挺好。这里永远是湛蓝色的天空,高大而挺拔的热带树木,妖冶美艳的各种花卉,一望无垠的碧野,再加上永远炽热灼人的阳光。当地居民那种非洲土著特有的艳丽色彩的衣着、各种肤色却又能杂居相处的不同族群、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各自张扬是一种瑰丽多彩、奇异而又迷人的景观。

到了使馆,首先听我们的曹参赞给我们介绍了一番圭亚那。

我们这位政治参赞曾经留学加拿大,是位颇有学者风范的干部。据他介绍,最早到达圭亚那的英国人叫雷利,雷利的黄金国之梦代表英国人的愿望,他们认为一个新不列颠的建立几年内就能给母国带来巨大的财富。

如今,德梅拉拉的糖远近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德梅拉拉实际上就意味着英属圭亚那。它的黄金、金刚石、巴拉塔胶(balata)和绿心木(greenheart)只有专家们才熟悉。

圭亚那是一个景色壮丽的地方,有大河、瀑布、奇山,风景优美,举世闻名。旅行家和博物学家漫游于河上及森林之中,十分怡然自得。至今,可耕地仅分布于沿海和沿河约三英里宽的几条狭长地带。内地情况恰好如300年前雷利所描述的那样:“圭亚那还是一片处女地,从未遭过掠夺,从未翻垦,从未开发。地表还没有破裂,土壤的效能和盐分都还没有因施肥而消失,也没有因为采金而挖洞穴,宝藏还没开发。”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舰队,沿着事先精心策划的线路,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功抵达印度。

P3-5

目录

第一章 遥远的南美洲的呼唤/001

 从蝴蝶效应说起——一个大学教师的心路历程——命运中的游走——

 参赞口中的圭亚那——关于文化出游

第二章 赤道国家令人头痛的问题/007

 对赤道国家的一般而另类的看法——女保安娜丽莎——伊托克顿的黑

 人保安头目——关于混血人种——我自己到底属于什么民族——那纳

 库里的故事倒也生动——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易如反掌

第三章 江洋大盗的国葬/021

 江洋大盗黑子——警署头目的提醒——孤身的大案——把警察当猴

 耍——抢劫保险公司——警察总督的心机——藏匿于家乡——心中的

 偶像胡狼卡洛斯——革命的委内瑞拉——切·格瓦拉——黑子的女

 人——最后与军警的以命相搏——葬礼的规格胜过部长

第四章 在国外谈经论史/045

 乔治敦夜色的一景——老板竟是前总统亚瑟·张的侄子——关于南美

 洲的宝藏——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搜寻和征服——印加国王的被

 害——冈萨罗·希梅内斯和波哥大城——冈萨罗·希梅内斯放弃黄金

 国的梦想——英国冒险家沃尔特·雷里——张老先生的历史观——美

 洲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关于对《山海经》的看法——又要面对

 现实的人生

第五章 在乔治敦大学听讲/067

 听大使指派任务——最高学府印象——农业系老师曼戈尔——关于玉

 米——印第安人对农业的巨大贡献——关于棉花的考证——历史学者

 比利亚兰——讲到玛雅——特诺奇蒂特兰——木乃伊和中国的海玉和

 尚——小林到过复活节岛——荷兰海军上将格罗文——小林的雅致思维

第六章 走过苏里南/087

 不起眼的界河——世界各国不同的海关——人很难做到无知

第七章 从贝伦到巴西利亚/093

 巴西真是地广人稀——两种类型的首都——历史非常短的世界文化遗

 产——令人印象深刻的别致建筑风格

第八章 听巴西业内人士侃足球/099

 林建次的大儿子——北仑的宾果俱乐部看门人——里约热内卢的耶稣

 雕像——巴西人的姓氏有多长——马拉卡那体育场有多大——巴西人

 是什么样的人种——关于库鲁皮拉——足球运动崇拜巫术——颠球女

 王米兰妮——看门人心中的悲剧情结——崇拜加林查

第九章 行色匆匆看秘鲁/115

 联系上了秘鲁使馆的小师妹——秘鲁考古方面的成就——参观马丘比

 丘——印加的巨石文化——小师妹开导我——纳斯卡地画——德国女

 科学家玛利亚·赖歇——一语惊醒梦中人

第十章 南美洲解放斗争中的两位英雄/131

 海地岛的起义——隶属殖民地的行政管理体系——南美洲解放者西

 蒙·玻利瓦尔——佩剑将军圣马丁——退出政治的千古之谜

第十一章 我的华裔友人/149

 马来西亚人张辉光——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张辉光谈马来西亚——

 彭亨州是故乡——独闯南美洲的苦衷

第十二章 凭吊华裔墓地/159

 乔治敦的华裔墓地——北京西郊的早期西方传教士墓地——死人为归

 人的思考——墓地的萧条——多彩人生的组成部分——赵鑫珊和周国

 平的哲学思维——取决于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

第十三章 中国餐馆的际遇/169

 华人的中华会馆——赵老板的奋勇抗争——周老板被虐杀——不能报

 仇——关于新隆酒家的大火——中国员工的狠劲儿

第十四章 天上地下/179

 在天上的遐想

序言

暑假的一天,李师忽然打电话,称要到开封见一朋友,不想竟带来了一大沓书稿且命我作序。吾师大作,后生小子何敢赞一词!但吾师之命既不可违,又不免对吾师“非学术类的著作”产生好奇,所以,惶惶然之余,还是接受下来,遂关上电脑,将手机调至静音,然后拉上窗帘,静静欣赏……如是者数日,方觉进入一片似梦非梦、如痴如幻的状态。那是很久都感觉不到的一种境界了。书稿读罢,已经有不少感受可与读者分享。

不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还是先对作者有所介绍才好。

1980年,我与李师相识进而相知。我那时已是英语系二年级的学生,李师教我们最重要的课程“精读”。李师毕业于知名学府北京大学,上课前同学们当然有很大的期待。因为河南省高校的教师在当时隋况下大多是本校毕业留校任教的,外来者屈指可数,名校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来自北京大学的,在当年的河南大学,可谓李师一人而已。

我个人乘坐上“新三届”的末班车,从农村“一跃”成为似乎很是那么回事的“大学生”,当然希望能学到真正的东西了。但是,当年的情况是:改革开放没有开始几年,资料极其匮乏,课外读物不是简写本就是缩略本或删节本,再就是内部印刷的读本,原著之类的是大学毕业很多年之后才能见到的。而课堂上老师们所讲的大多也只是课文或者是课文的另一种表达——解释、释义、换词。照本宣科使语言学习一直停留在书本的背诵和朗读上。这样一来,所谓语言的学习不过是老师的言语的复制、复述。

这里并没有一丝一毫贬低我的老师们的意思,每一个老师都是非常努力的。因为时代的变化,跨人大学门槛的那些人当时不能不抓紧时间,以弥补过往的时代动乱所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只不过,条件所限,的确很难达到超脱。时代就是这样,而时代的超前者不是没有。李师就是一个明例。

因为课程多,学生积极,作业堆积,老师们即使全力以赴,仍觉时间不足用,哪能有别的心思!但是,假若不能在课外有所探求,每一年,每一月,甚或每一天都在重复以往之所知,所谓“新知”如何出现?假若“新知”不能出现,又如何打开“思想之门”?或许正是在这里,中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学习,是大有问题。语言不论有什么样的争论,总是表现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总是要负载些什么的。只有如此,语言才是名副其实的语言。而学习的对象假若只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容纳进些许内容内涵的东西,世界的精彩不得其门而人,所谓的语言学习也就不过是某种形式的复述罢了。或许当年的那种教学现在已经大为改观,但是那样的高等教育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

李师并不是这样接受现实的老师。他总是在以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应有的那种心态对待一切,因此,我们的上课也就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时至今日,在20多年过去之后,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在课上大讲《红楼梦》如何在艺术构思,也就是结构上问题多多。后来才知,原来胡适,李师当年就读的北京大学的那位老校长,也有类似的高见。这一个例子或可说明,就记忆所及,他在课堂上所做的并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而是将思想批判引入其中。另一个例子是:他还曾提及某某名人的诗词将污秽之词引入,大失文雅之道。那种坦率和真诚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了得!可是,那真的是与教学无关吗?如果不能将知识学习和语言训练上升到思想层面,如果整天所做的就是接受、重复,那么教出来的是什么?学到的又能有什么呢?

李师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很多老师所不具备的。这就是课后的工作。记得有一天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们:昨晚坐夜时间很长,所以可能没有备好课,恳请大家谅解。那节课好像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李师所说的熬夜实则是笔耕的一幕显现罢了。

实际上,李师除了上课之外,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翻译上。这在我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大学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每一个人都总是忙碌不堪。老师们除了上课还是上课,至于当下所谓的科研,在观念上可以说是相当隔膜的。而李师在这方面偏偏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据我所知,他不断在翻译文学作品,也不断在撰写论文。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论文有《文艺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作用》、《论文学翻译的层次问题》等,而他所著所译的《英语名著选读》和《语言学概论教程》一直是我摆在案头的著作。时不时查找资料,拜读翻阅,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后来,不懂得“安分”的李师调到别的学校工作,虽说是很长时间不见,但他的有关情况我一直是十分关注的。因为我明白,正如刘师炳善先生所说的,在一些地方永远会有文化沙漠。而文化沼泽也是一样存在的。在那样的地方,李师还能坚持上课,同时又有不少译作问世,的确更是“另类”了。但是,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不就是一个个这样的忘掉自己进而醉心于学术探讨的“另类”吗?

再后来,他出国参加另外一种工作——其中包括另外一种形式的翻译。然后,再一次回到学校教书。

李师的为人行事一向是我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个人目前所从事的也恰好是翻译研究,所以,我不仅能从他的著述和译著中吸取力量,也能自他的心性行事中学到不少东西。这一次,他的大作《守望南美洲》得以先读为快,也充分体现了吾师对弟子的爱护。

跟他的为人一样,我觉得这本书满是梦幻,只不过那是到了南美洲之后的结晶。其中既有对李师工作的国家圭亚那的风俗人情的描述,又有游历南美洲别的国家时的所见所闻;同时,此书触及的主题还包括对历史乃至死亡的感悟、对寓居南美洲的华人的生活的描写,以及在一个小小的南美洲国家的一片小小华人墓地边凭吊时的沉思。此著最大的亮点或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李师笔下,出现的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异得近乎“鬼魅”的南美洲。

在圭亚那这样的赤道国家,炎热的气候使得人的生命进程变得那么短暂,而生活的压力又使得诸多男性奔赴国外谋生。留守的那些女性便成了社会的主角,甚至做了保安。这样的社会是我们这样的读者或者没有到过那里去的人所难以想象的。更为奇特的是,一个黑人中年女子对一个中国短期到那里工作的人萌生了爱意,而且对此直言不讳。这种奇特的故事的确是闻所未闻的。而在李师笔下,最令人惊奇的还是那位江洋大盗,逃跑时竟然不怕警察的围追堵截,潇洒地开起了拖拉机,优哉游哉进人玉米地当中,然后拿下抢来的钱袋子,慢悠悠消失在一片田地里。最后,这位江洋大盗在被警察击毙之后,竟然有个超大规模的葬礼,而那俨然就是“国葬”。这真的是让人不知所以的新鲜。

李师不仅选取这样近乎传说的真实事件或者人物作为书写描述的对象,使得整个著作色彩斑斓且如梦似幻;同时,他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以对话的形式来探讨文化问题,如印第安人对玉米的培植、南美洲的两位英雄、巴西的足球以及秘鲁的马丘比丘等。阅读这些文字,我隐隐感觉到,那乃是和李师所从事的教学这个职业难分解的。因为人类文化毕竟是交流的结果,而千百年来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才影响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李师的叙事又都是直接的,而不是完全知识性的。从跌宕起伏的叙事来看,李师的文字功力可谓游刃有余。

在这样多姿多彩的文字中,让我感到最为亲切的当是那份炽热,也就是作为书写者的李师对笔下的人物、现象或事件的真情实感。在圭亚那的那片华人墓地,李师作为一个匆匆而来的访客,在慨叹逝者已去的同时,笔下出现了这样的句子:“阴间尽管是单行道,他们却并不那么孤单。也许还可以拉拉家常。”为了谋生而客死万里之遥的诸位逝者自然不能想望未来会有多少人来追悼、凭吊。但是,有了李师这般优美多情的文字,他们若是地下有知,也一定会得到些许安慰的。而感天悯人的情怀不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吗?豁达的心态不也是这样的人所特有的品格吗?

正因为李师对自己的书写怀抱着这样的炽热,所以我们似乎能在那种看似缥缈的另一种文化空间的种种奇异事相中看到一种实在:智慧。虽然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随笔,虽然是以游历和见闻叙述为主的文字,但时时会有发人深省、引人遐想的妙笔出现。

李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如此优美的文字,真像是带我们去亲身体验南美洲那种种怪诞和林林总总的社会乱象。整部书读过,觉得酣畅淋漓且余味未尽。

世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2016年要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下一届奥运会,在此之前也要在巴西举行2014年第二十届世界杯足球盛典,全世界的目光将在下一个四年周期更多地投向南美洲和巴西。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代表着中国文化界的热情和关注,将还可以体现中国文化人士的前瞻眼光。

写到此处,意欲未尽,数语附后作结,聊搏吾师一笑:

吾辈之师,学界之经,奇也其文,大哉其行。祖国半生,异域数冬。

退而不休,学术见功,舌耕方殷,新著始成。华彩纷呈,栩栩如生。

远涉南美,摇曳生风,学术之旅,文化品正。风云外交,清明在躬。

是为序。

蔡新乐

2013年1月

内容推荐

《守望南美洲》描写了作者李学经在南美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包括所到国家的自然风光、人物故事以及作者对所见或所听说故事的感慨与思考。李学经写下如此优美的文字,真像是带我们去亲身体验南美洲那种种怪诞和林林总总的社会乱象。整部《守望南美洲》读过,觉得酣畅淋漓且余味未尽。

编辑推荐

《守望南美洲》描写了作者李学经在南美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包括所到国家的自然风光、人物故事以及作者对所见或所听说故事的感慨与思考。《守望南美洲》在叙述见闻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思考,见解独特,让读者在领略异国风情的同时得到了精神的升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南美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学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912185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310053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6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