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元素的盛宴(化学奇谈与日常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最近,当作者山姆·基恩在早餐时回忆起关于水银的故事,他意识到,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都有其或有趣、或奇怪、或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而与此同时,这张表格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之一。它既是伟大的科学成就。又是妙趣横生的故事集锦,所以作者写下《元素的盛宴(化学奇谈与日常生活)》这本书,层层回顾周期表行行列列的传奇,就像是解剖学教科书里的透视图一样,从不同的深度讲述同样的故事。从最简单的层面上说,元素周期表罗列了我们这个宇宙里所有不同种类的物质,它里面一百多位各具特色的角色构成了我们能够看见、能够触摸到的一切事物。周期表的形状也给了我们线索,让我们知道某些元素之间为何如此相似。而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层面上,周期表也是一份密码表,隐藏着每种原子来自何方、哪种原子能够裂变或是转换成另一种原子的秘密。这些原子也能自发组合成动态系统,例如生物,元素周期表能预测这一切如何发生,它甚至能预测哪些阴险的元素会毒害甚至毁灭生物。

内容推荐

山姆·基恩编著的《元素的盛宴(化学奇谈与日常生活)》是一本关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既严谨又妙趣横生的科普著作,作者搜集了大量科学史和人类史上鲜为人知的史料,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化学与人类充满“爱恨情仇”的历史传奇。

你知道德国人研究烈性炸药时顺便发现了生产廉价化肥的方法吗?你知道水银在很长时间里是作为泻药使用、镭最初是被用来制作保健饮料的吗?而是否吃碘盐曾是甘地带领人民争取独立的重要议题之一,门捷列夫是在打扑克时想出了元素周期表,格拉泽看到啤酒气泡悟到了探测粒子的新方法……这些闻所未闻的事件,都是作者探险化学史的重要发现——《元素的盛宴(化学奇谈与日常生活)》是化学与人类生活交互作用的一部趣味史,也是无数科学家探幽寻微的一部“野史”,又是一部真实版的“生活大爆炸”。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定位:行行又列列

1.位置决定命运

2.亲密双胞胎与黑羊:元素家谱

3.元素周期表上的科隆群岛

第二部分 制造原子,破坏原子

4.原子从哪里来:“我们是群星之子”

5.战争年代的元素

6.完善周期表……砰的一声

7.在冷战中扩展周期表

第三部分 周期之惑:疑难初现

8.从物理学到生物学

9.毒药协会:“哎哟喂”

10.带两个元素,早上打电话叫醒我

11.元素也会骗人

第四部分 元素与人性

12.元素与政治

13.元素与货币

14.元素与艺术

15.元素与疯癫

第五部分 元素科学的今天与明天

16.零度以下的化学

17.光辉的球体:泡泡与科学

18.精确到荒唐的工具

19.超越元素周期表

作者注及勘误

参考文献及扩展阅读

山姆-基恩对谈录

参考讨论题目

山姆-基恩最喜欢的5种元素

致谢

试读章节

15.元素与疯癫

罗伯特·洛厄尔是疯癫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不过在我们的集体文化心理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精神病的形象:疯癫科学家。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疯癫科学家和疯癫艺术家相比,没那么多公开的失态举动,而且一般也没有声名狼藉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精神异常更不易察觉,他们犯下的错误代表性地表现为一种特别的异常行为,这种异常行为叫作“病态科学”。有意思的是,这种异常,这种疯魔,居然能够同卓越的才华并存于同一个大脑中。

不像这本书里几乎所有别的科学家,威廉·克鲁克斯从未在大学里待过。威廉于1832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裁缝家庭,他是16个兄弟里的老大,后来自己又生了10个孩子。他靠写作关于钻石的流行读物以及编辑一本自以为是、说长道短的科学时事期刊《化学新闻》来养活庞大的家庭。尽管如此,这个留着络腮胡子,唇上还有两撇尖尖髭须的眼镜男,却在硒、铊等元素的研究上做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成果,因此被选入英国顶尖的科学俱乐部——英国皇家学会。当时他刚刚31岁。可10年之后,他却差点被皇家学会扫地出门。

他走向歧途的第一步在1869年踏出。那一年,他的兄弟菲利普因海难身亡。尽管他们家人众多,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家人众多,威廉和其他克鲁克斯家的人几乎悲痛得发了疯。当时,一项从美国传进的活动——通灵会,正在整个英国风行一时。不管是贵族老爷的豪宅还是小商小贩的家里,都上演着这样的剧目。即使是像亚瑟.柯南·道尔爵士这样创造了极端理性主义者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的人,也敞开怀抱接受了通灵学说,认为它是真实可信的。处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克鲁克斯家人——绝大部分是生意人,既没有受过科学教育,也没有科学天分——开始集体出动参加通灵集会,想疏解疏解悲伤情绪,同可怜的亡兄菲利普说说话。

威廉为什么会在某个夜晚一同前往的原因尚不可知。也许是为了团结。也许是因为他的一个兄弟是灵媒表演经纪人。也许是为了劝阻大家沉湎过往——私底下,他在日记里表达了对这种灵魂“接触”的抵触,认为那都是些不实的表演。但在看到灵媒连指尖都没动一下,就弹响了手风琴,用尖笔在一块木板上写出“灵界信息”——就像显灵板显灵那样,心存怀疑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抵触心理开始放松下来。当灵媒开始含糊不清地转述菲利普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讯息时,威廉开始哭了起来。他参加了更多的通灵会,甚至发明了一件科学装置来监测那些以蜡烛照明的昏暗房间里游魂的低语声。那是一个真空的玻璃灯泡,里面有一根非常敏感的指向标。他的这个新发明到底有没有真的探测到过菲利普的踪迹,我们不知道(你们可以猜猜看)。但是威廉不能抗拒在通灵会上与家人手拉着手时所感受到的那种东西。他开始定期地参加通灵会。

这样的吊慰使克鲁克斯在皇家学会那些信奉理性主义的会员中一下成了少数派——也许是唯一的一个。克鲁克斯警觉到了这一点,当他在1870年宣布自己将展开一项有关通灵学的科学调查时,隐瞒了自己的倾向性。大多数皇家学会会员对此很是高兴,认为他会在那本饶舌的杂志里推翻整个通灵学说。可事情的发展方向并非如此。经过3年的千呼万唤后,1874年,克鲁克斯终于发表了《通灵现象调查备忘录》,刊登在他名下的一本叫作《科学季刊》的杂志上。在这份报告中,他把自己比作一个异世界的旅行者,一位超自然领域的马可·波罗。可他非但没有揭穿所有那些灵媒的把戏——浮空、幻影、异声、鬼火、离地而起的桌椅,反而得出结论认为,他所看到的一切,既不是江湖骗术,也不是用集体催眠所能解释的(或者说,至少是不能完全解释的)。这份备忘录并非对通灵学不问是非的认可,但克鲁克斯的确在其中宣称,自己发现了超自然力量的“残留”。

因为出自克鲁克斯之手,即使是这样不温不火的支持也震惊了英国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那些灵媒。迅速地回过神后,他们开始叫着克鲁克斯的各字大喊“和撒那”。甚至到了今天,一些幽灵猎人还会拿出他泛黄的文章来作为“证据”,证明只要怀着开放的心态,聪明人也会接受通灵学说。对于克鲁克斯此举,他在皇家学会的同僚和那些灵媒同样意外,但震惊的程度却更甚。他们认为克鲁克斯已经被那些起居室里的把戏蒙蔽了双眼,被众人的起哄洗了脑,被神神道道的灵媒们迷惑了心智。他们毫不留情地撕去了克鲁克斯给报告披上的那层含糊暖昧、假科学之名的遮羞布。比方说,克鲁克斯在报告中记录了一些不相干的“数据”,像是灵媒所在之地的温度啦,气压啦,就好像那些鬼魂在恶劣的天气里不会出来晃悠一样。让人不舒服的是,克鲁克斯从前的一些朋友开始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他是个土包子,是个托儿。幸好唯灵论者在今天没有再时不时地把他搬出来,否则肯定有一大把科学家坚决不会原谅他——他们会觉得正是克鲁克斯给的机会,让那些新纪元式②的屁话流传了135年。为了证明他真的疯了,当时的科学家甚至抬出他在元素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证据。

……

P183-185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早期,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喜欢和一切塞进我嘴里的东西说话——食物啊,牙医管啊,会飞走的气球啊,什么都有——就算周围没人,我也会喃喃自语。我爱上元素周期表正是因为这个习惯,当时我第一次单独一个人测体温,周围谁都没有,只有一支温度计压在我舌头下面。测体温的原因是我得了链球菌咽喉炎,二、三年级期间我好像得过十几次这种病,它会缠着你好几天,让你吞咽的时候喉咙疼痛。我一点都不介意待在家里不去上学,吃香草冰淇淋和巧克力酱来治病。而且,生病总会给我再打破一支老式水银体温计的机会。

我躺着,舌头下压着那根玻璃棍,我会大声回答一个想象中的问题,然后体温计就会从我嘴里滑出去,在硬木地板上摔得粉碎,液态的水银珠子像轴承里的滚珠一样满地乱蹦。一分钟后,我妈妈就会蹲下去——虽然她有点关节炎——开始收拾那些珠子。她用牙签把柔软的小珠赶到一块去,就像用冰球球杆打球一样,水银珠子快要碰到一起了。最后轻轻一拨,一颗珠子吞掉了另一颗,曾经有两颗珠子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颗完美无瑕的珠子轻轻颤抖着。妈妈在地板上走来走去,重复着这种魔术般的小把戏,大的水银珠子不断吞噬着其他小个儿的珠子。直到最后重新汇聚成一颗银色的“扁豆”。

妈妈把所有水银聚到一起后,就会从厨房里放小摆设的架子上取下来那个带绿色标签的塑料药瓶,药瓶放在拿鱼竿的泰迪熊和1985年家庭聚会留下的蓝色陶瓷马克杯之间。她把水银挪到一个信封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这最新的一份战利品倒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银球已经有胡桃那么大了。有时候,把药瓶藏起来之前,妈妈会把水银倒到瓶盖里,让我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欣赏这种未来主义的金属。它不停地流动,时而分开,时而又完美地汇聚起来。有的母亲特别害怕水银,她们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吃金枪鱼,我为这样的孩子感到悲哀。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追求的虽然是黄金,但他们认为水银是宇宙中最强大、最有诗意的物质,孩提时代的我肯定非常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甚至曾经和他们一样相信过,水银无法归于任一类别,它既非液体亦非固体,既非金属亦非水,既非天堂亦非地狱;水银里蕴含着超凡脱俗的灵魂。

后来,我发现,水银之所以表现出这些性质,是因为它是一种元素。它和水(H20)、二氧化碳(C02)或你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几乎所有东西都不一样,你不能自然地把水银分成更小的单位。事实上,水银颇富“邪典”气息:水银原子只愿意和同类待在一起,它们缩成球状将和外界的接触减至最小。我小时候泼洒过的大部分液体都不这样,水会流得到处都是,油、醋、还没凝固的果冻,统统一样。而水银不会留下污渍。每次我打碎温度计后,爸妈总会叫我穿上鞋子,免得看不见的玻璃碎片扎进脚里,可我从不记得他们什么时候叫我小心过散落的水银。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留意书本和学校里的80号元素,就像你也许会在报纸中搜寻某位童年伙伴的名字一样。我来自大平原,在历史课上我曾学到过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南达科他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其余疆域的故事,他们带着一架显微镜、罗盘、六分仪、三支水银温度计,还有其他设备。最开始时我并不知道,他们还带了600片含汞泻药,每一片都有阿司匹林药片的4倍大。这种泻药名为“拉什医生的胆汁丸”,名字源于《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本杰明·拉什。这位英雄医生曾于1793年费城黄热病肆虐期间勇敢地坚守孤城。无论是治什么病,他都喜欢让病人口服一种含有氯化汞的浆状药物。虽然从1400年到1800年。药学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不过那个年代的医生更像是一位药剂师,而非诊疗师。出于某种不可思议的迷恋,他们觉得美丽诱人的汞能够以让病人身陷险境的方式来治疗他们——以毒攻毒。拉什医生让病人服用含汞溶液,直至涎水四流。经过数周或数月的连续治疗,病人的牙齿和头发常常会脱落。毫无疑问,他的“疗法”毒害甚至是毒杀了许多也许会被黄热病放过的病人。不过尽管如此,在费城进行了10年的医学实践后,他仍让出征的梅里韦瑟和威廉带上了一些包装好的药片。无心插柳之下,拉什医生的药片让现代的考古学家得以追踪当年那些探险家驻留过的营地。他们在野外碰上的食物都很奇怪,饮水也很成问题,所以远征队里总有人肠胃不适。直到今天,他们挖过的临时厕所的沙土里仍能找到星星点点的水银,也许是某次拉什医生的“雷霆猛药”效果有点好过头了。

科学课上也能看到水银的踪迹。我第一次看见一团乱麻般的元素周期表时,饶有兴趣地在上面寻找水银,却没找到。它在那儿——金和铊之间,前者和水银一样致密而柔软,后者和水银一样有毒。可是水银的化学符号Hg,这两个字母甚至根本没出现在它的名字(mercury)里。解开这个谜题——Hg来自拉丁语hydragyrum,意思是“水一样的银”——让我明白了古代语言和神话传说对周期表的影响力有多大。在周期表最下面那行更新的超重元素的拉丁名字里,你还能看见这样的影响力。

我在文学课上也发现了水银。制帽人曾使用一种鲜艳的橙色水银来浸泡皮革,将熟好的毛皮与生皮分离开来,那些成天围着蒸气弥漫的大桶打转的普通制帽人,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疯帽子一样,最后头发都掉得光光的,脑子也变笨了。我终于明白了水银的毒性到底有多强。这也就是拉什医生的胆汁丸如此有效的原因:身体会拼命清除体内的毒素,包括水银。吞服水银无疑会中毒,而水银蒸气更糟糕,它会侵蚀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线”,把你的脑子烧出洞来,和老年痴呆症晚期的症状十分相似。

不过,我对水银的危险性了解得越多,就越为它毁灭性的美丽而着迷——就像威廉·布莱克写的一样,“虎!虎!火一般辉煌”。时间流逝,我的父母重新装修了厨房,拆掉了架子,也把马克杯和泰迪熊拿了下来,不过他们把所有小玩意儿都收到了一个纸板箱里。最近一次回家时,我把那个贴着绿标签的瓶子找了出来,打开了它。我来回晃悠着瓶子,感觉到里面的重量在来回滑动。我透过瓶口往里看,注意到水银流经的沿途溅出的小液滴。它们静静地待在那儿,闪耀着光芒,就像你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见的完美无瑕的水滴一般。整个童年时代,我总会在发烧的时候把温度计里的水银泼出来,可现在我已经知道了,这些小小的、匀称的液滴是多么可怕,我打了个寒战。

从这一种元素中,我学到了历史、词源学、炼金术、神话、文学、毒物取证,还有心理学。而我搜集到的关于元素的故事绝不止这一个,尤其是当我进入大学以后,沉浸于科研之中时;我还找到了一些很乐意把研究工作暂时放到一边,

作为一个渴望逃离实验室投身写作的物理专业学生,我班上有许多年轻又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身处他们之中,我不由得十分自怜,他们深爱反复试错的实验,那股劲头我永远望尘莫及。我在明尼苏达州度过了无趣的5年,最后拿到了物理学荣誉学位。可是,尽管在实验室里奉献了数百个小时,尽管背诵了数千条方程式。尽管画了数以万计的无摩擦滑轮组和斜坡示意图——可我真正受到的教育是那些教授讲述的故事。甘地的故事,哥斯拉的故事,利用锗窃取了诺贝尔奖的优生学家的故事,把一块块易爆品钠扔进河里弄死鱼的故事,人们几乎满怀喜悦地在充满氮气的航天飞机里窒息而死的故事,还有曾在我的母校担任教职的一位教授的故事——他拿自己胸腔里装的钚动力心脏起搏器做实验,摆弄身旁的强磁线圈来让起搏器加减速。

我为这些故事深深着迷。最近,当我在早餐时回忆起关于水银的故事,我意识到,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都有其或有趣、或奇怪、或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而与此同时,这张表格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之一。它既是伟大的科学成就。又是妙趣横生的故事集锦,所以我写下这本书,层层回顾周期表行行列列的传奇,就像是解剖学教科书里的透视图一样,从不同的深度讲述同样的故事。从最简单的层面上说,元素周期表罗列了我们这个宇宙里所有不同种类的物质,它里面一百多位各具特色的角色构成了我们能够看见、能够触摸到的一切事物。周期表的形状也给了我们线索,让我们知道某些元素之间为何如此相似。而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层面上,周期表也是一份密码表,隐藏着每种原子来自何方、哪种原子能够裂变或是转换成另一种原子的秘密。这些原子也能自发组合成动态系统,例如生物,元素周期表能预测这一切如何发生,它甚至能预测哪些阴险的元素会毒害甚至毁灭生物。

最后,元素周期表是一个人类学奇迹,作为人工制品,它映射出我们这个种族所有的精彩、巧夺天工和丑陋,映射出我们如何与物理世界互动——它以简洁而优雅的形式写下了我们这个种族的简史。元素周期表值得我们从各个层面悉心研究,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开始,然后循序渐进。除了供我们消遣之外,元素周期表的传说还提供了另一条理解它的道路,这条道路你在教科书或是实验手册上永远都不会看到。一饮一啄,元素周期表与我们息息相关,有人以它下注,因此倾冢荡产;哲学家利用它探求科学的意义;它能毒杀人类,也能酿成战争。从左上角的氢到最底下那些不可能自然存在的人造元素,字里行间,你能发现泡泡、炸弹、金钱、炼金术、政治手腕、历史、毒药、罪行和爱情,甚至还有一点点科学。

书评(媒体评论)

离奇、全面、引人深思……如果你最近一次看到元素周期表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别怕,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更像是言情小说或是惊险小说,而不是化学课本。

——雷切尔·埃伦伯格,《科学新闻》

基恩的作品内容充实、妙趣横生,让你情不自禁想找个朋友分享如此奇妙的阅读之旅。这本书的魔力就在于:基恩让你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去看、去感觉这个世界,他时时为你带来惊叹与发现的快乐。

——卡罗琳·莱维特,《波士顿环球报》

《元素的盛宴》让元素周期表走进了生活。它充满了各元素妙趣横生的逸闻、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宅八卦和政治阴谋,足以吸引哪怕是对元素最不感兴趣的人。

——迈克尔·保罗·梅森,Galleycat出版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元素的盛宴(化学奇谈与日常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山姆·基恩
译者 杨蓓//阳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831437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3184230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1
17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桂图登字20—2011—038
版权提供者 Little,Brown and Company,New York,USA.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