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F.S.菲茨杰拉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要通过原是军人的大富豪盖茨比与初恋姑娘黛西的重逢,以及后来发生的悲剧,描绘“爵士时代”社会的种种腐败,反映美国传统信念的沦丧以及“美国梦”的破灭。该书堪称美国现代社会缩影的经典代表,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充斥着纸醉金迷的气息。盖茨比在年轻时因为贫寒而失去了梦中的女神戴西,但在他心中,始终高悬着那一盏明亮的绿灯。后来贩酒发家后,他也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而他心目中美好的戴西其实不过是轻佻浮华的物质女郎。他为了追求戴西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被残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理想,而葬送掉了自己的生命。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爵士年代”的哀伤恋歌,却只有叙述者尼克一个人得已倾听。盖茨比的悲剧是“美国梦”破灭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最出色的当代美国小说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由F.S.菲茨杰拉德所著。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试读章节

记得在我不谙世事的年轻时代,父亲曾给过我一个忠告,那番话我至今铭记在心。

“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他告诉我,“千万别忘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

他没再多说,不过我们之间的交谈从来是既含蓄又非常达意的,我明白,他的意思远不止此。此后,我习惯于不妄加评判,这一习惯让许多古怪的人向我敞开心扉,也让不少牢骚满腹的人把我当成了发泄对象,让我饱受其苦。我这种品质表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时,就会被心态不正常的人揪住死不放手,结果,我在大学里无端戴了顶政客的帽子,因为我掌握了某些或行为放荡或隐姓埋名的人们心底的忧伤。大多数人的秘密心事是找上门来吐露给我的。我一旦发现某种明确无误的迹象,意识到有人打算战战兢兢向我坦白隐私,我便往往假寐,或装出抱有成见,不耐其烦的样子。因为年轻人坦白隐私时,至少使用的说法通常是些陈词滥调,讲述总是吞吞吐吐。不公开自己的判断体现了一种博大胸怀。我父亲傲然这样暗示,我也傲然如此重复:善恶观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假如忘记了这一点,我惟恐会失去某些东西。

不过,虽然我以自己的这种容忍自诩,可我得承认,它有个限度。行为的基础或许是坚硬的岩石,或许是湿软的沼地,但是,超过某个限度后,我便不关心它到底扎根在什么上面了。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时有一种感觉,仿佛想要全世界的人都身穿清一色制服,道德上永远像士兵立正一样规范;我不再想享受特权,去恣意窥探人们的心灵。只有以其姓氏为本书命名的盖茨比对我是个例外——这个盖茨比代表着一切让我嗤之以鼻的事物。如果说个性是一系列显著的表现,那他也有某些突出的东西,某种对生活前景的高度灵敏,仿佛可以将他与那些可记录万里外地震强度的精密仪器相提并论。这种灵敏与那种优柔寡断的敏感毫无共同之处,后者在“富于创造性气质”的幌子下变得堂而皇之,而前者是一种永远怀有希望的非凡天赋,那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敏捷,我在其他人身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而且将来也不大可能再发现这种品质了。不错,结果证明盖茨比是对的;对于人们一时的悲哀和短暂的欢乐,我暂时失去了兴趣,吸引了我的是吞噬盖茨比的那种东西,是在他梦想幻灭后尾随而来的污泥浊水般的尘埃。

在中西部这座城市里,我家一连三代人都显赫而富裕。我们卡拉韦家算得上是个世袭宗族,据说我们是巴克鲁奇公爵的后裔,不过我们这一家系的真正开创者是我祖父的兄弟,他五十一岁来到此地,雇了个人替他参加内战,自己搞起了五金批发生意。我父亲至今还从事这个行当。

我从没见过这位叔伯祖父,不过人们说我长得像他——这么说的根据主要是挂在父亲办公室的那幅斑驳褪色的油画。我一九一五年毕业于纽黑文,时间恰好是父亲从那里毕业后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不久之后,我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场战争仿佛是古代条顿人民族大迁徙的翻版。我在反攻中大得其乐,回国后反倒不能安于平静。那时,中西部不再是个繁荣兴旺的世界中心,倒像宇宙的边缘一样破败——于是,我决定去东部学习证券生意。我认识的人都在搞证券生意,所以我觉得这个行当可以多维持一个单身汉的生计。我的叔叔婶婶姑姑舅舅们全都在谈论这事,仿佛他们是在为我选一所预科学校。最后,他们表情既庄重又犹豫地作了决定:“行,那就这么定了。”父亲答应资助我一年。由于各种原因耽搁行程,到了一九二二年春天,我来到东部。我当时以为此行一去便不复返了。

现实的问题是在城里找个住处,不过,当时正值温暖季节,加上我刚刚离开的乡村是个草坪辽阔、绿树浓阴的地方,所以,听到办公室一位年轻人的建议,请我在利于上下班往返的近郊与他合租一所房子,我便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找到了房子,那是一所饱经日晒雨淋的木板平房,每月租金八十美元。但在最后一刻,公司调他去了华盛顿,我只好独自一人住到乡下去了。我养了条狗——至少它跟我相伴了几天,然后它便跑走一去不返了——买了辆二手道奇牌汽车,雇了个芬兰裔女佣为我整理床铺,做早饭。她用电炉做饭时嘴里自言自语,用芬兰语喃喃地念叨些至理名言。

起初一两天有些寂寞。后来,一天早上,有个来得比我还晚的人在路上叫住我。

“到西卵怎么走?”他一副无奈的样子问道。

我给他指清楚了路。再次上路后,我不觉得孤独了。我成了个向导,是个指路人,俨然是个长住户。他无意间已经将荣誉居民权颁授给了我。

于是,随着阳光日渐和煦,树叶像高速电影里的镜头一样爆出一片碧绿,那种熟悉的信念又在我心中复苏:生命在夏季又重新开始了。

首先,我需要大量阅读,我也需要从清新的空气中获取大量有益健康的东西。我买到十几本有关银行、信贷和证券投资的书籍,这些红皮烫金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仿佛造币厂新印出的钞票,准备将金光灿烂的秘密揭示给我,这种秘密只有迈达斯迈达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爱财国王,酒神狄俄尼索斯赐给他一种力量,使他能够点石成金。——译注、摩根摩根(1837—1913):美国金融家、慈善家;不仅是美国钢铁巨头,而且有著称于世的艺术品收藏,还在纽约市创建了摩根图书馆。——译注和米西奈斯米西奈斯(公元前73?—8):古罗马政治家、富翁,贺拉斯和维吉尔的文学赞助人。后其名字在英文中成为文艺赞助人的同义词。——译注才掌握。我也渴望阅读许多其他书籍。上大学时,我就颇善写作。有一年,我曾为《耶鲁新闻》撰写过一系列内容严肃文字流畅的社论。现在,我要将这些能力全都运用起来,再次作个“杂家”,这是各种专家中最浅薄的一种。这并不仅仅是个警句——毕竟,仅通过一扇窗户观察人生会更加成功。

我居然在美国北部一个最为奇特的社区中租到一所房子,这事纯属偶然。这一社区在纽约正东面一座狭长喧闹的岛上。除了其他自然景观外,那里有两个非同寻常的地貌。在市区外二十英里处,有一对轮廓为卵形的岛屿,中间被一个静水湾分隔,它们的末端伸向西半球最为风平浪静的咸水水域——长岛大海湾。它们并非完美的卵形,而是像哥伦布故事中的鸡蛋,它们面向大海的一面都被撞击成扁平状,但是,它们的地貌实在太相像了,空中飞过的海鸥肯定从来分辨不出哪个是哪个。在没长翅膀的人看来,除了形状和大小外,更有趣的现象便是它们在每一个方面都有差异。

P3-7

序言

死去的树叶

铁头 80后新锐作家。首届青春文学大奘赛短篇金奖得主;代表作《黑志异青年》《阳光汹涌》等。

用繁盛演绎凄凉

巴兹·鲁赫曼导演了好菜坞第五个版本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情节上此片基本忠实了菲茨杰拉德的原著,故有较为“可靠”的剧情,又有绚丽梦幻的视听效果,以及莱昂纳多等大牌演员的出色演出,所以在实现赏心悦目这一点上,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影片结束,回味起来,也仅是一个浪漫交织着悲情的好看的爱情电影。影片对原著中人物的“温暖”与情节的纯粹抽取,使得原著中关于盖茨比先生如何了不起与“美国梦”的幻灭等具有文学深度的东西难觅踪影,最终无法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现实只是,一部入选“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并排名第二的伟大文学名著,被成功改编成一部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片。

或许,这已经足够。

《了不起的盖茨比》表达的是繁盛与凄凉,对应着由只要肯努力就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告别卑微抵达辉煌的飘荡着充满传奇性的“美国梦”的二十年代,到努力与憧憬急速坠落转瞬破碎为幻影的经济大萧条的三十年代的美国。因为是用繁盛演绎凄凉,用喧闹表现死寂,用密集高调的载歌载舞、迷醉疯狂的奢华派对来对比人去楼空、风雨悲凄的人世寒冷无常,所以前面纸醉金迷、繁盛奢华的场景能否成功打造,对后面个人与时代的残酷和悲哀的能否成功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指导过歌舞片《红磨房》《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国英雄》的巴兹·鲁赫曼来说,前者似乎并非什么难事,实际上,他也成功做到了。电影拍摄技术上的进步,庞大拥挤的、穿着打扮极为华丽美艳的人群,癫狂扭动的、充满欲望的女性肉体,酒杯流转,烟花满天,震颤身心的快节‘奏与时代背景并不贴切的吵闹音乐……种种因素成功交织,使得前面大大小小几场派对的喧闹与奢侈、疯狂与放纵得到了极为炫目的体现。电影打造的珠光宝气与夜夜笙歌,与原著小说中细致漫长的让人喘不过气的相应场景的描写相比,至少在带给普通观众的直观感受上,大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野心和势头。

阴雨中的葬礼

这样一个悲剧的故事,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和巴兹·鲁赫曼的镜头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前者让人感到寒冷入心,有大悲哀;后者让人觉得伤感浪漫,是小悲哀。

在巴兹·鲁赫曼的电影里,盖茨比脚下枯卷的落叶簌簌滚动,秋意渐浓,他决定到泳池里游泳。他坚信戴西会给他打来电话,当电话铃声响起,他爬出泳池,脸上带着欣慰激动的微笑,嘴里念叨着戴西的名字,然后被枪打死。影片中也确实出现了戴西几次犹豫着要给盖茨比打电话的镜头,以及在尼克给她家打电话而她误以为是盖茨比时,脸上露出复杂悲伤的情绪。与原著相比,这样的安排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意味着自己刚刚欣赏的是一场纯洁真爱中夹杂着误会与遗憾的动人故事。

但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情况是这样的。盖茨比对尼克说,他坚信戴西会在今天给他打电话,但其实他心中再清楚不过,戴西是不会给他打电话的,并且他也心冷如冰,不想在乎。秋天到来,他内心一片凄凉,独自在泳池中游泳,最后被威尔逊先生杀害。他死后,为他伟大行为感动和为他悲惨死去感到痛苦的尼克,试图将盖茨比被戴西夫妇“害死”的消息告诉戴西,却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她——她与汤姆去度假了。在尼克眼里,盖茨比的确是个悲壮的人物,而他也坚定地将盖茨比的死推到庸俗自私的戴西夫妇头上。  两者相比,显然后者更显寒冷。

书中内容并未像电影那样在盖茨比的死亡之处进行终结,而是对他死后的葬礼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尼克不希望盖茨比的葬礼悲惨凄清,他希望那些曾经潮水一样涌向别墅的人能回到这里来表示一点起码的遗憾。可是没人来看望死去的盖茨比,就连他最好的朋友,把他一手带起来的“流氓大亨”沃尔夫山姆先生也拒绝前来。尼克焦急地等在电话旁,可打来电话的不是误以为盖茨比还活着,就是曾经喝足盖茨比的酒然后说他死有应得的家伙,甚至还有一个人吞吞吐吐地要求尼克把他遗落在盖茨比家的网球鞋邮寄给他。

尼克目睹了巨大的凄惨和悲哀,曾经这巨大别墅里的喧闹繁华仿佛大梦一场,转眼烟消云散,留下庞大的阴暗与绝望的死寂。尼克为盖茨比感到羞愧,他创造了那么伟大的喧哗,死后,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他的葬礼。葬礼那天阴雨凄凄,一个戴猫头鹰式眼镜的男人踩着湿透的草地来到墓地,他曾参加过盖茨比的盛大派对,并对盖茨比的藏书大为惊叹。葬礼潦草结束,戴猫头鹰眼镜的男人与尼克说话,为没能赶去别墅看望盖茨比最后一眼表示遗憾。尼克告诉他别人一个也没来。他为此大吃一惊,说以前一来就是好几百。

最后这个戴猫头鹰眼镜的男人说了一句话:

这鬼东西真可怜。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沒有《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不会走上写作这条道路。

——村上春树

这是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国小说跨出的第一步,因为菲茨杰拉德在其中描写了宏大、熙攘、轻率和寻欢,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

——T.S.艾略特

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

——海明威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

——菲茨杰拉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F.S.菲茨杰拉德
译者 贾文浩//贾文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22987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0070380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