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都志趣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的文集。作者以史家的眼光、作家的文笔、专家的探求精神,对古都北京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作了执著而深情的探索、准确而新颖的解读、通俗而生动的展示。内容丰富多彩,描述神形俱现,使读者从皇家行宫陵寝的遗迹、宗教寺庙的变迁和城池、胡同的演进,去体会京都历史的深邃和厚重,从山水胜境、名苑名人和店铺字号、手工工艺、风俗习惯中,去欣赏北京这片热土上的优美风光和古今情趣,它给文物古迹增添了彩光亮色,给史书、志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点亮了古今文物,激活了历史文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使读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尽情享受艺术的美感。

内容推荐

金章宗游历的北京山水,北京城池的变迁,普觉寺与退谷,京城人玩蟋蟀,话说景泰蓝,北京历史上的行官,明陵十三帝……本书以史家的眼光、作家的文笔、专家的探求精神,对古都北京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作了执著而深情的探索、准确而新颖的解读、通俗而生动的展示。

目录

第一部分:山水

 金章宗游历的北京山水

 耶律楚材的西山情结

 京城水源白浮泉

第二部分:城池、胡同

 北京城池的变迁

 难忘梁家园

 老北京的会馆

 老北京的报刊

第三部分:寺庙

 解疑报国寺

 普觉寺与退谷

 漫话铁壁银山

第四部分:鸣虫、工艺、字号

 京城人玩蟋蟀

 话说景泰蓝

 城南旧事

 饮料史话

第五部分:京畿

 北京历史上的行官

 小汤山行官怀古

 北京历史上有几个万柳堂

 良乡古韵遗存

 悠久名村燕家台

第六部分:陵寝

 明陵十三帝

志读(代后记)

试读章节

白浮果

昌平州的东南有一座孤山。此山不高,70多米,名气不小。仅名称就有多个:龙泉山、龙山、神山,还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光绪顺天府志》引《明一统志》:“考神岭山,即神山也。”不同的志书中有不同的叫法。龙泉山周围类似的山峰多,且相距不远,后几个的名称也就笼而统之了。

此山引人,是这里源源不断的泉水。水量大,且稳定。村子叫白浮村,泉也称为白浮泉了。泉水发自龙泉山的东北麓,半山腰有一块盆地,清澈的泉水从山根处的碎石间奔涌而出,形成一潭清水。《日下旧闻考》载:“潭东有泉出乱石间,清湛可濯。”明初在泉上修建了九龙池,池壁用的花岗岩,龙头用汉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便从九个龙口中流出了。

清代,这里俗称鳌鱼沟。《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昌平神山泉即今龙泉寺鳌鱼沟水。”《光绪昌平州志》又载,“南沙河不日发源一亩泉,而日发源鳌鱼沟,何也?曰:今昔水势不同也。鳌鱼沟水势较大,论今之水道,当以大者为纲”,详细说明了白浮泉要比周围其他的泉水流量大。

有了泉水,也就有了这座山上的人文景观。

离泉不远处有龙泉寺。《昌平州志》:“龙泉有二。一在州东都龙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岭山下,亦有龙潭。”寺内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供奉着弥勒佛。

寺后有76级台阶,笔直,可达山顶,上有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建于元代。寺院不大,有50米见方。正殿配殿格局规整。东西两边建有钟楼鼓楼。正殿门口的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横批都龙王祠。寺内供的是人面龙王。大殿两侧的墙上绘有《东游巡踪》彩色壁画。现在,色彩暗淡,墨迹不清。

为何叫都龙王祠?当地人有两种说法:此庙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再是统管所有龙王。道教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的说法;佛教也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罹龙王等记述。于此可知在元代,泉之重要,山之重要。

寺因泉灵

此山常能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都龙王庙的意义进一步扩大,历朝都有修护。明代洪武八年曾重修。

光绪年间也有记载。《光绪昌平州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李鸿章上书皇帝,奏章中说:据昌平知州吴履福禀称,“该州白浮村北凤凰山,旧有都龙王庙,每遇水旱祈祷辄应。”而今年春夏以来,天久不雨,庄稼都生了虫子。这里的人们“诣山虔祷,旬日间甘霖大霈”,被虫吃的庄稼也“得雨复生”。秋天收成很好,乡民共同庆贺。当地官民准备自筹资金,重修庙宇,希望能御赐匾额。臣李鸿章核实了此事,“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实属御灾捍患,功德及民。”他也恳请皇上“天恩俯准”,能颁发匾额一方。

光绪皇帝看罢李鸿章的奏折,回复了《上谕》,并果真“恭书匾额一方,交李鸿章祗领,敬谨悬挂昌平州凤凰山都龙王庙。匾额四字为:祥徵时若。”

因此,遇到干旱少雨,便由地方官绅或耆老率领,每户出一男丁,抬三牲厚礼,上香祈雨。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龙泉山还有庙会。内容丰富,不仅可看州官到都龙王庙上香的全过程,还有戏曲、花会表演、购物等。早年山脚下曾有戏楼,坐南朝北,10米见方,高5米,楼顶为单檐起脊。戏台5米见方,前面有木制护栏。

龙泉山神奇,也就有一些传奇故事。山半腰曾有一古洞,且载入志书。《日下旧闻考》援引《畿辅山川志》:“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山顶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尝有人附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訇,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测。”在《光绪昌平州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古洞自清末便没了记载。为何消失?这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和想像,也引出了一些故事:说是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后,和尚保护国宝,拉回三车藏在山洞里。后来慈禧张榜要杀死护宝之人,于是和尚便把古洞堵上了。如今无人知道洞在何处。

关于龙山,还有一段民间传说:龙王敖广把儿子小黑龙下放到龙泉山。小黑龙工作不敬业,使这里连年干旱。柴王爷一气之下失手用独轮车轧死了小黑龙。小黑龙也訇然晦悟,变成了这座神山,口吐清泉,源源不断,于是有了白浮泉。

按庙内乾隆十七年制的《都龙王庙置田碑记》载:龙泉山上有三个寺庙:“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早年,人们来龙泉山游山玩水。白浮泉、上寺、下寺、戏楼和古洞,成为人们喜爱的景观,成为昌平州人游览的佳境。《光绪昌平州志》所载,时人评选的燕平八景,白浮泉名列其中,有《龙泉喷玉》诗为证:“凭虚欺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入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P54-57

序言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这是一部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的文集。作者以史家的眼光、作家的文笔、专家的探求精神,对古都北京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作了执著而深情的探索、准确而新颖的解读、通俗而生动的展示。内容丰富多彩,描述神形俱现,使读者从皇家行宫陵寝的遗迹、宗教寺庙的变迁和城池、胡同的演进,去体会京都历史的深邃和厚重,从山水胜境、名苑名人和店铺字号、手工工艺、风俗习惯中,去欣赏北京这片热土上的优美风光和古今情趣,它给文物古迹增添了彩光亮色,给史书、志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点亮了古今文物,激活了历史文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使读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尽情享受艺术的美感。

我国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首都北京已进入中等发达城市行列,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贫困向富裕过渡,文化需求也大大增强。特别是在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北京市继承和发扬“奥运”形成的精神财富,提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理念。“人文北京”呼唤北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重构,发扬光大。《京都志趣》的出版,正好适应了这个新的形势,大的潮流,即时为社会奉献了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精神产品,可喜可贺。

这部书读起来轻松愉快,写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特别是北京古今变迁的丰富知识和认知能力;需要深厚的文艺修养,特别是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对先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自觉地探求继承,积极地发扬光大的驱动力;需要艰辛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特别是在万千古书堆中,披沙拣金,在崇山峻岭中寻寻觅觅的不屈不挠精神,有对劳苦与寂寞的耐受力。

作者高文瑞同志长期从事北京地方志编纂工作,曾参与编纂《北京民俗志》《著述志》等地方志书,组织指导审读《川底下村志》等北京区县村镇志书及出版的丛书,发掘志书资源下功尤深,对北京“人文历史”情有独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他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酷爱文艺,勤于笔耕,曾尝试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写作。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元代文学研究会,参与《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等书籍的编著。之后的编辑、记者生涯中,又有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人生风情》《直面时代》等著作出版。他对于编修地方志书之艰辛深有感触,创作了《修志中难以承受之轻》《修志难于登蜀道》等报告文学。其中《修志中难以承受之轻》获《人民文学》“‘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他生活朴实,工作勤恳,吃苦耐劳,书中的400张照片都是他对文物边考察边拍摄的,可见其艰辛与执著。作者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的变化有切身的感受。这一切使他的笔下生花,成就了这部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历史加艺术的文集。

北京的文化宝藏丰富多彩,亟待识者智者开发利用,望作者再接再厉,使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亮出来,活起来,为建设国际化之都作出更大贡献。

2008年12月2日

后记

志读(代后记)

爱读古书。透过精练的语言、准确的词句、深邃的思想,我想,古人在用平静的心态、充裕的时间去认真打造每一个字,犹如古代的石刻玉器艺术一样,精雕细琢。

青少年时曾为古典小说的情节点灯熬油,废寝忘食。后来便折服于散文的博大精深,诗词的精妙绝伦。历经新时期文学的嬗变,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人也感同身受,又爱读写实的书籍了,时至今日,则沉浸在志书当中。这些书籍记述了北京历史风貌,浩如烟海的书籍展现了老北京的画卷,其中几十部经典著作各具魅力,常常看了这儿又勾起那儿,查阅其“一”,不由得勾起你又读“百”,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这不仅因我是北京人,为求真实刻意搜寻北京的历史,满足阅读写实的兴趣,而且这些经典书籍本身的结构也有原因——简洁、明了,叙述绝不拖泥带水,不枝不蔓,无多余赘肉,充分发挥了读者的积极性,用有限的文字清晰地提供了最大的信息量。按现代许多年轻人审美标准来说,经典书籍的结构有一种骨感之美。

典籍的语言都很精练。作者都是当时的文豪、大学者,如清代的顾炎武、孙承泽、朱彝尊、吴长元,明代的蒋一葵、刘侗、于奕正等。刘侗、于奕正是文学史上明代竟陵派的重要人物,文章颇讲笔法,著作的《帝京景物略》更是凝练。作者当年登上报国寺的毗卢阁,天气晴好,西望卢沟桥,“舆骑载负者,井井”,极为形象,没有哪个词与“井井”相比,想用“清晰可见”“历历在目”等去替换,都不真切且显庸俗。倒让我想到了数码时代摄影中提到的锐度,那种边角轮廓的清晰,显而易见。

典籍在写实,也不乏优美,勾画出形象感和视觉效果。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描写从玉泉山上看当时人称大泊湖的昆明湖:“环湖十余里,荷薄菱芡,与夫沙禽水鸟,出没隐见于天光云影中,可称绝胜。”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描写冬日里的鸣虫:“偶于稠人广座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悠然自得之甚”,把人的得意之态活脱刻画出来。《帝京景物略》描写铁壁银山,“非金方溶于冶,非月下之潮方至,非镔甲练刃,西来万骑而日方东,山之光也”,把不同时间景物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奇思妙想后人很难企及。

这些书籍中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正史中没有记述。比如耶律楚材墓前翁仲只存一尊,另一尊当地人以石人眼睛发光而砸毁,之后才知萤火虫落在了翁仲的头上。卢沟桥是京西进京最重要的道桥,每逢夏秋之季,永定河发威,“洪涛吐鲸,若疾雷奔马,不可测识”,而历近千年不被冲毁也是神奇。万历三十五年(1607),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上千居民奔到桥上躲避。此时,山洪涌来,前水头高过桥丈余。数干人大声呼号,觉得没命了。没承想,洪水到了桥边,突然低下了头,从桥洞下穿过。这些内容的记述,大大提升了志书的可读性。

一些典籍中还记述了众多人物,如郭守敬、耶律楚材、廉希宪、于谦等廉臣名相,都对北京做出重大的贡献,人们实在不能忘记。

令人尊敬的还是古人治学精神。孙承泽辞去高官,隐居退谷,就是今天的樱桃沟,写出了《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等著作。为核实明朝建文皇帝墓是否在金山,“天下大师墓”的真实性,与和尚秋月一块儿,骑着毛驴,走遍了金山,实地勘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这些应该是经典志书流芳百世之所在。

写作这部《京都志趣》并不是消耗了大量的休息日和假期就能完成的,而在于领导和好友的鼓励与支持,精神上的驱动和支撑。老领导段柄仁同志曾多次勉励我:要坚持写下去,并亲自为本书写序。人民文学杂志社原主编程树榛先生也鼓励我:现代的散文应该增加知识含量。北京日报社高级记者、诗人彭俐用了一个词“激活”历史加以评价。做了20年的记者编辑,确是在用职业的眼光和角度去采访古书、叩问古人,发现价值。当然还有北京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张宏,本书责任编辑张承,高级编辑画家彭世强,高级编辑北京青年报社美编室副主任焦尚义等众多朋友,特别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都志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文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2244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01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