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长的烦恼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谁是城市空间的真正主宰?城市生活的速度,果真越快越好吗?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它的记忆?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是否对所有人开放吗?

对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来说,这些问题看似古怪,却值得大声提出和仔细回味。想要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危机与挑战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

为此,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

内容推荐

有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城市空间谁当家?生活必须加速度吗?城市怎么才自然?城市越大越好吗?“上海”在哪里?城市文化从哪里来?城市文化到哪里去?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城市是“我们”的吗?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

本书与您一同探讨!!

目录

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

 王晓明: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么?

 G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

 陈占彪: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toybook:东湖和“无穷大

 举手发言

城市空间谁当家?

 闵冬潮:城市的天空与地面

 Jerryhoop:一个“土著”的空间感:现实与虚拟

 朱鸿召:住近地铁莲花路站

 炖锅:“非法”的活力

 跑啊跑: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王晓明:越南都市街头的“獾”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Christopher Connery:创造社会空间

 举手发言

生活必须加速度吗?

 闵冬潮:“陕城”与“慢城”

 葡萄:城市的节奏

 宣晓凤:在效率的挤压下

 庞敏:古城悠缓

 张永峰:从容和余裕

 山山:“快”乐至死举

 举手发言

城市怎么才自然?

 沈善增:我想不通,这样明摆着的问题怎么没人提?

 朱善杰:漫谈“低碳”

 资深青年:小民慢举手

 罗小茗:城市里的“自然”

 green:待价而沽的景观

 布衣一剑:建设能感觉的城市

 汤釜:“自然”是一个让人寄托理想的词

 举手发言

城市越大越好吗?

 蔡斌:做为超级城市的上海

 香蒲:城市延伸线下的样板生活

 胳膊肘:十二年间的城中迁徙

 榆下途说:城市的中心和外围

 视点:都市中的陌生人

 举手发言

“上海”在哪里?

 许某某:上海的位置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

 冷空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红旗下:Better Cicy不是孤立的

 扫叶煮茶:吸血的城市终将死灭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从哪里来?

 李晨:“校”与“城”之间:教育自主在哪里?

 安君:书中窥城

 我城: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

 小飞象:互联网:困境突围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到哪里去?

 沈善增:以发展的观点看上海话

 朱鸿召:做个“有文化”的朋友

 唐老鸭:小事情大梦想

 liyang:门卫大叔

 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举手发言

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

 JSQD:纽约VS.上海

 心每思之:让记忆讲述另外一种城市生活

 toybook:我记得,想当年

 小冰等:无处安放的记忆与认同

 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

 举手发言

城市是“我们”的吗?

 资深青年:乡关何处

 green:失去安稳感的城市

 邢洁:城市与“爱情

 Solmes-nox:看牙记

 落月先生:上海何曾是我们的?

 小跑等:怎样把城市变成“我们的”?

 毛尖:吾土吾民:世博问卷

 举手发言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

 张永峰:城里人的优越感从哪来?

 minal:“老年”·“妇女”成了“包袱”?

 资深青年:当我们失去了有尊严的生活

 大可等:从“故乡”到“异乡”

 竹叶青:“乡愁”的弹性

 王王月: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举手发言

试读章节

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四处蔓延。十多年前,我居住的大学住宅区,晚上还有轻轻的虫鸣声,而现在,周围车水马龙,乌烟瘴气,办公楼、地铁站、购物中心、五星级宾馆……俨然一处闹市区。

我很疑惑:如果真像那些鼓吹者说的,以后中国人大都要住在城市里,那么,这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了?还有没有好一点的城市生活呢?

先说我住的这个小区吧。它造得相当憋气:房子之间的距离很近,道路大多细细一条,每个单元门里的楼梯都相当窄,房间的净高也很低。我当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房产商的第一信条,就是每一寸面积都要尽可能卖得贵,虽然小区的公共面积也分摊到各户,毕竟不如缩小公共面积、多造几套公寓赚得多。正是这个信条,让那些卖得贵的空间蛮横霸道、四仰八叉,不能卖钱——其实也能卖,不过卖得便宜些——的空间则畏畏缩缩,被挤在边上。

房子造好了,住户搬进来了,房产商也撤了,可他们的第一信条,却继续统治这个小区。没几年,原本狭窄的道路,就分出一半,一格一格地划了黄线,写明车牌号,成了停车场——这是要收月费的。紧接着,路边本就不宽的草地,又被切出一长溜,铺上水泥格子砖,方便汽车跨停——当然,也是要收费的。再后来,干脆不铺格子砖了,头戴大盖帽的门卫,指挥汽车直接开上草地,刹车,付钱。

十多年来,小区的公共面积就这样持续地缩减。这缩减换来的钱,却不知道去了何方。大盖帽门卫的眼神,越来越专一:指地方停车,抄录车牌,收钱,怒喝:“停下来停下来!侬还没付停车费!”从这吆喝声里,你能清楚地听出这样的意思:只有能提成的钱,才积极收,只有能赚钱的事,才积极做。

这小区的门口,曾经挂过一块区政府颁发的“绿化小区”的铜牌。可现在,小区的许多绿化地,横七竖八覆盖着粗大的轮胎泥印,恰似那铜牌上的锈迹。更糟的是,小区里越来越不适合步行了,特别是早晨、傍晚和晚上,汽车屡屡在只剩半边的道路上堵塞,步行人只能不断地避让,比走在淮海路上还麻烦——淮海路还有人行道呢!

从这个小区,正可以看出城市生活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城市生活的经济的部分,和其他非经济的部分,该有怎样的比例才合适?城市的土地,是否仅仅只是一种资本,卖得越贵越好?城市的空间,是否都可以拿出去卖钱?如果不是,那不能或不应该卖钱的部分,应该是哪些?它们和那卖钱的部分,比例又该如何?再说得宽一点,城市居民“上班”之外的生活内容,是否主要就是“消费”?那些不能归入“消费”的部分,又该如何展开?当规划城市的时候,如何满足居民的非经济要求?现代都市的真正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儿?无数在城市长大的人,合不得离开,无数乡村的年轻人,要搬进都市: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让人有较多的机会去赚钱和升官——在今天,升官的很大一部分好处,也还是赚钱罢,城市还向人提供了什么?还应该向人提供什么?英国作家萨克雷有一部小说,书名译作《名利场》(Vanity Fair),我们的城市,难道就只是一处“名利场”么?

今日上海,像我住的小区这样的情形,是很普遍的。房产商第一信条的统治,也绝不仅限于住宅区。一讲起上海的城市规划,就只有那几个“中心”,而无论其中哪一个,都是指向“经济”;苏州河水刚停止发臭、有点儿返清了,棺材板似的住宅高楼,就在两岸密集地排开,一幢比一幢更贴近河岸;中央三令五申,要抑制房价,“地王”却依然不断刷新,令人瞠目;过年了,报纸上头版头条:“大批市民”在购物中心汗流浃背、“血拼到黎明”!节日一过,纳税人供养的国营垄断企业就开始涨价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企业不能亏本……”凡此种种,说实话,都令我想起我住的那个小区的空间变化,和那些门卫的专一的眼神。

当然,上海这么大一座城市,不可能完全成为房产商第一信条的禁脔。即便一时如此,局面也不可能长久。也许是因为生在这地方不免有偏爱吧,我是相信上海有力量,能让自己更像个人样的。城市是人住的,如果人不甘心只当经济动物,城市就不可能长久地自贬为名利场。

可是,一座并非名利场的城市,该是怎样的呢?还是先说我住的小区。P003-005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对待低碳经济的问题,我们决不能用对待政治运动的态度去应对,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沈善增 作家

人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是生活幸福的底线,如果连这都保障不了,我想知道,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Salomes-nox 网友

大都市就是资本堆积所形成的肿块,资本主义造成的所有问题都在大都市中有尖锐的表现。

扫叶煮茶 网友

事情从身边做起,眼睛却要看到远处。当在住宅小区里反抗地产商第一信条的时候,最后的目标,是清楚地指向整个城市,指向那信条的各种扩大版,打破它们对城市规划和市民生活的强横的支配。

王晓明 文化研究学者

上海应该是我们的。它是房地产商的,她也是我们的。它是政府规划的,她也是我们规划的。

毛尖 专栏作家

这是我们大家的城市,我们不能放弃它。鸵鸟和缩头乌龟,不会有未来。

炖锅 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长的烦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当代文化研究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2368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81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