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道教(道教图文百科1000问)
内容
编辑推荐

《图解道教》是一部适合所有对道教感兴趣的读者的百科全书。本书将纷繁复杂的道教知识用1000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12个大类别新颖而精确,语言生动,图片丰富。既可以全文阅读以掌握道教知识,也可以根据个人疑问将本书当做一本具有实用功能的百科全书进行查阅。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道教问题,更全面、更深入、更易懂、更有趣。

更全面:本书囊括了道教世界的万事万物、方方面面,对道教做了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从鬼神崇拜、黄老学说的历史到画符念咒、设坛拈香的科仪法事,从炼制不老仙丹到现代科学养生;从崇尚自然的“无为”到知人善用的“无不为”,大到教义教旨,小到法器持物,本书尽收其中。

更深入:本书不仅是一本道教入门级的读物,同时也适合具有一定道教知识修养的人群阅读。本书对相关书籍中较少涉及的领域,如道教的修真养生术、道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神秘精彩的内容,都有深入的涉猎和叙述。

内容推荐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地位和价值的精准概括。中医、武术、风水、命理、气功、禅宗……几乎所有中国的文化都包含着道教或道家的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与基督教不同、与佛教类似,它是一个崇拜很多神明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得到成仙、救济世人。其理论基础是旷世巨著《道德经》,后人也因此把老子奉为道教的教主,即“道德天尊”。道教中有很多至今仍值得借鉴的文化,如内丹学、道家思想等,也有很多封建糟粕,如符咒、跳大神等。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本书带你全面了解道教。

试读章节

001.道教有哪些源头?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现象,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从其主体内容来探索其起源,则道教大致是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是鬼神崇拜,二是神仙之说和方术,三是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这些道教的原始文化一直伴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始终,而且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所谓鬼神崇拜,是指远古先民由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产生了敬畏,并因此对其进行生动的神化,形成了一整套的巫文化。神仙之说和方术,是指战国时期,有一些方士,对先前流传的神话和神山进行渲染,并由此开始的大规模的寻仙活动。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是指两汉时,崇尚神仙的方士们攀附黄老之学,建造其宗教理论体系。

002.黄帝曾在哪里炼丹?黄帝被神仙方术家们尊为炼丹的鼻祖。传说当年他游历到黟山,见山高入云,谷深无底,岚烟环绕,白云飘荡,仙气霏霏,就与容成子、浮丘公一道进山炼丹,山峰上、山洞里、溪上的大石头上,都有他们的仙迹。后来神丹炼成,他们也成仙飞升。黟山也因黄帝曾炼丹于此而改名为黄山,黄山的轩辕峰、容成峰和浮丘峰也因他们而得名;那座炼丹的山峰,现在就叫炼丹峰,有块大石头上的凹洞,人们叫它丹井。此外,黄帝还曾到峨眉山向天皇真人求道,天皇真人授他六壬式图和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太上老君的仙驾也来到峨眉山,传授给黄帝《灵宝经》。现在峨眉山上仍有黄帝访道时留下的景观:圣积寺是黄帝问道的地方;凤凰坪是黄帝向天皇真人求道的地方,曾有授道台、道纪堂;三望坡中峰寺,是黄帝访道天皇真人时,三次在此望祭之地;清音阁双飞桥的左桥,是黄帝游山时所造;九老洞是黄帝访天皇真人时,见一老人立于洞外,就问他有没有伴侣,老人回答有八个,所以就叫九老洞。传说黄帝炼丹的《九鼎丹法》,后来被张道陵继承,黄帝成仙后,列于第三神阶的左位,称“元辅真人轩辕黄帝”。

003.道教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道家是由春秋时的老子所创立,他所著《道德经》一书,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构建了道家的理论基础。道家形成后,自老子的学生杨朱开始,经几代人不断在“道”论上的研究和创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西汉末年的张道陵,根据“道”的理论,最先创立了实践“道”的理念的“五斗米道”组织,标志道教的正式创立;道家黄老学派和神仙派结合后,转入了对养生术的研究,逐渐地形成了内外丹生命学,把老子“道”的概念具体地用于养生和修炼。总之,道教与道家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名称上,道教以“道”为教名;思想上,道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最高信仰,并据之构建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人物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成了道教的教主;道家的另外几个代表人物庄子、列子、文子、亢桑子,分别成为道教的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和洞灵真人。

004.战国时有哪些帝王参与了寻仙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的渴求,促使人类文化的先行者们开始了对延续生命的苦苦思索。方士是其中最早的生命觉悟者,他们构想的成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仙,寻仙的目的是寻求吃了可以长生的不死药;一种是修仙,即通过隐居修炼成神仙。

 寻仙运动首先在沿海的燕国和齐国展开。这些住在海边的人们,望见海岛上烟涛微茫,虚无缥缈,又经常可以看见海市蜃楼若隐若现的奇景,正投合了人们求仙的心理,于是,神山、神仙便被创造出来。方士们进一步将这些传说丰富和具体化,造出三神山,说生活在那里的全是仙人,且有不死之药存于神山之中。齐国的齐威王和齐宣王,在方士邹衍的诱导下,多次派人寻三神山,求不死药。燕国的方士宋毋忌、正伯侨等人,大力向燕昭王宣扬东海神药,燕昭王禁不住成仙的诱惑,也派人东入大海求仙药。处于中原文化边缘区的楚王,同样在寻求不死之药。传说有一个方士来向楚王进献不死之药,侍从官拿药进宫,却被王宫卫士夺而食之。楚王盛怒之下,要杀掉卫士,那个卫士却给楚王出了个难题:如果你能杀死我,说明这药不是不死药,如果真是不死药,你也杀不死我。楚王无奈,只好放了他。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说明南方的楚王,同样有寻找仙药的愿望。

005.老子是如何阐述“道”的?

 道家学派是道教的前身,春秋末年的老子,被公认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作为周朝官吏,看到王室日益衰败,遂离周隐去。传说老子西游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老子遂著书上下两篇,五千余字,因其书尽言“道”、“德”之意,故后世称之为《道德经》。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道”原指道路,人有人行的道路,天有天行的道路。“道”最初是直接观察到的感性事物的活动,属于形象化的词语,老子将其变成抽象的哲学范畴,来构成他的哲学体系。“道”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最高追求是“复归”。对“道”的认识方法是“静观”、“玄览”,最后达到“玄同”的境界。老子还阐发了“道”和“德”的关系,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自然循环的规律,而“德”是自然赋予而为万事万物所含蓄的“道”的灵性,是“道”在万事万物发展规律中的作用和体现。

006.《庄子》中的“道”是什么样的?庄子名周,战国时的宋国人,是老子之后道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只做过一段时期的漆园吏,生活十分贫困,有时还得靠打草鞋来糊口;魏王曾召见他,他穿的衣服补了又补,草鞋上的带子也是断了再接起来的,穷困潦倒至此,他却坚决拒绝做官,只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曳尾之龟”。庄子著有《庄子》一书,基本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并对“道”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有信验的。它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可以心心相传而不可以用口传授,可以用心体验而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却不算深,先天地存在却不算久,长于上古却不算老。总之,他把“道”说得玄之又玄,莫测高深,认为修道的过程就是忘掉天下国家、功名天伦乃至个体生命存在,达到与道同化的境界。

007.秦始皇几次到东海寻仙?

 原始宗教中的神灵崇拜在后世发展成为神仙信仰,人们相信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之外的蓬莱三岛上,住着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的神仙,渴望见到仙人,并成为仙人。但如何见到仙人,却只有通过方士神奇的法术,仙人才肯与凡人相见。春秋时已经掀起的寻仙的热潮,到了秦汉,丝毫没有降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方士的鼓动下,曾四次巡游山东琅琊、河北秦皇岛等地,东游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和齐国八神,寻找仙人和长生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山东泰山、琅琊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事毕,有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与童男童女去求仙,始皇信其言,派徐福率男女数千人同去海上寻仙。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行途中遇刺,但仍到琅琊祭拜。公元前215年,东游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又使燕人卢生、韩众、侯公等人人海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卢生等根本找不到仙人和仙药,便谎称有恶鬼为害,让秦始皇隐秘行踪,以避恶鬼,始皇信以为真,此后,谁也不知道他的行踪了。公元前210年走到琅琊时,徐福因多年入海求仙而未得仙药,恐受谴责,便诈称为大鱼所苦而去不了,请求让善射的人同去,果然在芝罘(今山东烟台)射杀一头大鱼,但终究没有找到仙人和仙药,秦始皇也在回程途中至河北沙丘时病死了。

008.汉武帝有哪些寻仙活动?

 秦始皇求仙失败的教训,并未被后代统治者所吸取,大约一个世纪后,汉武帝又步其后尘。有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自称有祭灶、驱鬼、辟谷、长生不老的药方,还说曾到海上见到了仙人安期生,安期生吃的是一种大枣,像甜瓜那么大。要见仙人,须先祭祀灶神,鬼神就会降临,丹砂就可以化为黄金。用这种黄金做饮食的器皿,就可以益寿延年,见到神仙。再进行封禅,就可以长生不死。可惜就在汉武帝兴致勃勃地准备的时候,李少君死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化去”。后来又有一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当时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刚死,汉武帝思念不已,李少翁说可以招致李夫人,夜里,武帝坐在帷帐中,果然远远地望见了李夫人。总之,在他继位后数十年间,耗费大量钱物人力,兴建神祠无数,派去名山及海山寻仙求药的方士也成千上万。

 传说,汉武帝在中岳嵩山的寻仙台上斋戒百日,终于见到了神仙。七月七日夜间,天上铺满九彩云霞,空中响起箫鼓乐声,仙人如云,骑龙乘凤,天马云车;随后,西王母乘着紫云之车,驾九彩斑龙而至;西王母请汉武帝吃百果灵芝、天上仙桃,并命王子登弹八珍之琴,董双成吹云和之箫,石公子击昆仑之玉,清越悠扬,响彻云端。

009.黄老学派对道教的产生有什么影响?

 先秦道家学者除老庄之外,还有战国活动于齐国稷下学宫的田骈、慎到等人,他们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学说为本,依托“黄帝”之名写出许多著作,使信奉老子的道家也崇尚黄帝,并使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逐步合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黄老学派。

 黄老道家在秉承老子“道”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依托黄帝的立言,根据现实的需求,吸纳了儒、墨、法等诸家的部分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摆脱了老庄道家那种仅从历史的经验和个人的体验来观察、思考问题的模式,从治理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的务实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道学成为“君人南面之术”的显学,在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鲜明的例证。

 汉武帝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退出政坛,走人民间。由于黄老之学中除了治国的谋略外,还有大量的养生内容,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在漫长的过程中,黄老之学又和民间的各种神仙方术相结合,发展为专门研究炼养保健学问的学派。当黄老的养生之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又引起东汉统治者的重视,许多达官贵人都用黄老之术来治病养生,使黄老之学在东汉再次盛行。这种盛行为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010.道教为什么会在东汉时创立?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了封建君主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但秦朝的法家强权政治却让它二世而亡。刘邦建汉后,历史进入了以成熟的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帝国阶段;汉武帝时,他用儒家的那一套理论使大汉走向鼎盛,但儒家的理论很快就不能维持汉室的封建统治,统治者的儒家信仰产生了危机,这就为宗教信仰的产生提供了良机。

 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汉室的腐败,贪淫成风,强敛豪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下,精神生活极度的空虚,而宗教正是给人以信仰和希望的精神食粮,这种民心的祈求是宗教在民间产生的温床。东汉明帝时,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它是一种成熟的宗教,教理、教规都很完善,很快在全国传开。这时就激起了一些有民族文化气质人士的自觉反抗。以儒、道两家为首的学者们,由于没有什么组织形式,很快就失败了,这就使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是不是在中国也建立一种以某种思想为指导的宗教组织,最终就催化了道教的诞生。总之,在汉室衰微、儒教失去民间的支持,人们开始寻求另外的信仰的特殊时刻,在佛教传人中国所产生的刺激下,道教的产生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

011.张道陵是如何创立五斗米道的?东汉顺帝时,修道于蜀中鹤呜山的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授他《正一盟威符策》,让他推行“正一盟威道”,故初立教时即名“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太上老君封他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道徒奉其为代天行道之师,称张天师,因此又称为“天师道”;又因凡人教者须交五斗米为斋醮之费,故俗称为“五斗米道”。其道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基本经典,张道陵亲自作《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此后,张道陵又撰著道书二十四篇,阐明教义,作为教徒的行动纲领。张道陵将数万道徒分为二十四治,治设祭酒,是统领一方的宗教首领,又是主持道众请祷祭祀的法师,祭酒下又设鬼吏、奸令,初入教者称为鬼卒。五斗米道的大型宗教活动在三会日,道众同会坛场,斋戒祭祀,上章言功;张道陵另设置“静室”,作为道徒斋戒思过、请祷跪拜的场所,道徒有了疾病,就在章表上写上病者姓名,说明悔过服罪,称为“三官手书”,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在地里,一份沉进水中。张道陵122岁时,宣布天师之位由其子张衡继承,并定下历代天师由张氏嫡亲子孙继承的传承关系。

012.张道陵是如何得道成仙的?张道陵曾另东汉江州令,终觉无益于年寿性命,于是弃官归隐,学长生之道。他得到了黄帝的《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后又率弟子登乐平云子峰,炼丹其间,山神知觉,而由双鹤导其出入。后来他又离开其地,溯流入贵溪云锦山,炼九鼎神丹,—年有红光照室,二年有五云覆顶,三年丹成,龙虎齐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道教(道教图文百科1000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洞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8261
开本 16开
页数 59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7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21
170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