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关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的目的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陈霞飞、蔡渭洲所著的《海关史话》为《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陈霞飞、蔡渭洲所著的《海关史话》为《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之一。

《海关史话》讲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海关大权掌握在皇帝直接派遣的海关监督手中,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海关却沦为了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这其中赫德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为清政府“服务”了52年,掌握中国海关的大权达半个世纪之久。从他与金登干的来往信件中,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与清政府的软弱,以及中国金库的钥匙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的事实,而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长期由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控制的旧中国海关,即随之崩溃了。

目录

一 近代以前的中国海关1

二 鸦片战争和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5

三 外籍总税务司制度的初步建立13

四 赫德其人18

五 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巩固31

六 中国的“国中之国”和清政府的头号“总管”39

七 总税务司干预中国内政外交47

 1 安排蒲安臣出使外洋47

 2 商议修订《天津条约》49

 3 组建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52

 4 海关插手中法外交54

 5 帮助英国占领缅甸60

 6 “协调”葡萄牙“永远驻扎澳门”62

 7 操纵中英西藏谈判66

 8 插手中国举借外债67

八 中国人海关自主权思想的产生72

九 北洋政府时期:安格联坐上了总税务司宝座77

 1 攫夺海关税款收支保管权78

 2 控制“关余”,插手财政金融80

 3 修改进口税则与征收附加税82

十 国民党政府争取“关税自主”和“改革关制”的努力87

 1 改订关税新约,制定进出口税则88

 2 关制改革的情况93

十一 抗战前后中国海关的命运95

 1 日本劫夺东北海关,推动武装走私活动95

 2 国统区海关的困顿,美国人李度任总税务司100

 3 沦陷区海关的殖民地化105

 4 战后海关和美货倾销107

 5 解放区海关的建立和发展110

十二 中共成立后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124

 1 中共早期关于收回关税自主权的主张124

 2 支持广东政府提用关余和收回海关的斗争125

 3 反对关税特别会议127

 4 推动海关职工运动的开展129

 5 推动和领导海关爱国关员的抗日救亡活动132

 6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上海等地海关职工的斗争137

十三 海关回到人民手中141

 1 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接管旧海关1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建立144

十四 结语:半殖民地的中国建不成现代化的海关147

参考书目155

试读章节

要谈海关,首先必须给海关一词下个确切定义。这并不容易。因为古代、近代、当代各个历史时期海关的任务并不完全相同。不过,从海关的主要职能来看,也有它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海关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设在口岸,管理进出国境的货物、人员、运输工具,征收关税、执行禁令并办理有关事务的行政机关。一般它是偏重担任国家经济方面的职能。但在有些时期、有些国家,它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军事、政治色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海关是每个国家的大门或每个国家大门的钥匙。

海关的出现虽以国家的产生为其前提,但也并不是在国家产生的初期就有海关。国家事务增多了,国家机构分工细密了,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发展了,海关也就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了。从许多国家的情况来看,早期的海关主要是为了管理人员出入境和执行禁令而建立的。到了近代,海关才和对外贸易有了密切关系。

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海关历史自然悠久。根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开始设“关”。到了春秋战国,关卡增多,开始征收关税。那时设立的都是陆地关。有些设在边境,例如陇关、萧关,多数是设在各诸侯国之间,带着强烈的军事色彩。这时“关”的任务是根据政府法令检查进出境的使节、官员、商旅等所带货物。我国的“关”征收关税是从公元前8世纪,即春秋前期开始的。那时税率较低。到了战国时期关卡增多,税率提高。因为它限制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家如晏婴、孟轲、荀卿、韩非等都先后起而反对。他们主张薄赋节用,轻税富民,认为古时“关讥(稽)而不征”是王政,“讥”就是查一查、问一问的意思。只查问却不征收税,老百姓就说好。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税收增高,竟达到了苛政的地步,那就不利于民了。

秦统一中国,诸侯国国界消失,有些“关”撤销或改作内地关。这些设在边境和交通要道上古代的“关”,便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融合,以及海上交通的增加而逐步推向沿海。汉时设在“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名关玉门关和阳关,当时同属敦煌郡。这两个“关”对中外交往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此以后的王朝,就都十分重视在沿海或内地的城镇设置关卡。著名的如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镇南关和北京的崇文门关,都执行着海关任务。从秦汉至明清,“关”的名称一直沿用未变。而边境关和内地关的长期并存,却是中国封建社会海关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唐玄宗时代,开始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专司管理海运进出境货运并管理外商,类似现代海关的机构。有清一代起初坚持闭关政策。1684.年,清政府宣布开放海禁,在广州、漳州(今厦门)、宁波、江南(今上海)四处设立海关,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尽管早在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列女传·珠崖二义》一书中,“海关”之名即已出现,但在政府文献中,在“关”之前加“海”字,却是始于此时。

“市舶司”制度延续了约1000年,历经唐、宋、元、明。总的来看,对来华外商采取的政策还是优待照顾的。它对于巩固和维护封建国家,扩大对外影响,发展社会生产,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时所设四处海关都属于户部管理,所以又称“户关”。负责官员称“监督”。四关之中,粤海关最为重要。清政府设立了这四处海关,虽说是“开放海禁”,其实也仍然是执行着它的“闭关政策”。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又限定只有粤海关一处为外国商船来往的口岸。其他三个关虽未裁撤,却只准本国商船出入港口。这一“闭关政策”,对海外贸易的品种、数量、各类人员的国际交往、中国籍海船的大小、船员人数等等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与此同时还实行了“行商制度”。广东的“公行”(有名的有十三行)是封建性外贸垄断组织。它的存在,是不利于我国主要的出口货物丝、茶的生产和运输的。

明代以前,中国的经济居于世界前列。

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关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霞飞//蔡渭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16083
开本 32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1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52.59
丛书名 近代经济生活系列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