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韵史话/文学艺术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的目的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张惠英所著的《音韵史话》为《文学艺术系列》之一,重点介绍了上古音韵、中古音韵、平水诗韵、唐诗格律、近代音等汉语音韵的一些重要问题。

内容推荐

张惠英所著的《音韵史话》从汉语音韵的特点入手,结合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重点介绍了上古音韵、中古音韵、平水诗韵、唐诗格律、近代音等汉语音韵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介绍了有清以来国内外专家对音韵的研究情况。《音韵史话》资料丰富,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目录

一 汉语音韵的特点1

 1 音韵和汉字2

 2 音韵和方言5

 3 音韵学的应用12

 4 汉语是声调语言18

二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21

 1 语音常识21

 2 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30

 3 尖音字和团音字32

三 《诗经》和上古音韵39

 1 古人的注音方法39

 2 《诗经》的押韵41

 3 上古音声母、韵母、声调45

四 中古音韵50

 1 韵书和韵图50

 2 反切53

 3 韵与摄,等与呼58

 4 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全浊、次浊,全清、次清62

 5 中古声母65

 6 中古韵母67

 7 中古声调,阴调、阳调,平仄,舒促71

 8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72

五 平水诗韵73

六 唐诗格律90

 1 押韵90

 2 对仗94

 3 平仄98

 4 双声叠韵110

七 近代音113

 1 《中原音韵》的声、韵、调113

 2 元曲的押韵120

八 汉语声、韵、调的古今演变134

 1 声母的演变134

 2 韵母的演变137

 3 声调的演变139

 4 演变规律的例外141

 5 禁忌语和特殊音变144

九 清代的古音研究148

 1 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149

 2 江有诰的古韵廿一部151

 3 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153

 4 章太炎的“娘日归泥”156

十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音韵研究160

十一 赵元任、李方桂的音韵研究168

参考书目174

试读章节

一 汉语音韵的特点

中国音韵学实际上指的是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的构造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现代语言学一般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研究,所以汉语音韵学就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音韵学既包括当代汉语语音构造的研究,也包括汉语语音的历史研究。但现在一说音韵学,一般都理解为汉语语音的历史研究。

在中国,音韵学被称为“绝学”,反映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对汉语音韵学的一般印象。所谓“绝学”,主要是因其深奥艰难,入门不易,非大智大慧聪明过人者不能领悟其高妙。这是绝顶高超之学的意思。又因其属阳春白雪,能唱的不多,能和的更少,文人学士可以吟诗作赋、著书立说,但一说到音韵平仄,就望而生畏,因而后继乏人。这是濒临灭绝的意思。应该看到,音韵学是有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难点或特点,特别是在录音机、语音分析仪器发明之前,在一套通用的音标符号产生之前,就凭着古代的韵书韵图、诗诃韵文的押韵、谐声和通假等手段,来研究汉语音韵的构造和演变,确实是举步维艰,易入迷途。而到了今天,科学仪器、音标符号已广泛使用,加上各地方言调查的逐步展开,音韵知识的学习和音韵学的研究,如果和各地的方言实际相联系,就不只是可以进行,而且是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1 音韵和汉字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汉字可以算是一种表意文字。事实上,从数量上看,汉字并非全部都是表意的,相反,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汉字是既表意也表音的。东汉时《说文解字》的著者许慎就指出,汉字构造有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如“日、月”,指事如“上、下”,会意如“信(人言为信)、公(背私为公)”,转注如“考(老也)、老(考也)”。这四种造字方法当然是表意的,但毕竟是少数。而形声如“江、河”,假借如“求”(原指毛皮,后来借用为请求的求)、“来”(原指小麦,后来借用为来往的来),就都是表音的。所以,从绝大多数的汉字看,我们可以说,汉字的性质是既表意也表音。当然,如果我们只看到几笔几划的方块文字,而不能入木三分地看到音义借以寄托的汉字构造部件,不能整体地、系统地看汉字的条理类别,那么汉字就只能是些古人随手画成的线条或图像。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看到,汉字确实不像印欧语言的那些拼音文字,汉字的横、竖、撇、捺、点、勾,确实让大家头晕目眩,意义已经难以捉摸,更何况隐于形体背后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各种哲学流派,有诗经、楚辞、汉赋等发达的文学艺术,有《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文字、训诂著作,唯独音韵之学,直到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即公元7世纪之初,才有了一本完整的、分析确切的韵书《切韵》。在此之前虽然已有晋吕静的《韵集》、梁夏侯咏的《韵略》、北齐阳休之的《韵略》、北齐李季节的《音谱》,但在体例上和音韵分析上,都还未成熟。只有《切韵》的出现,才标志了汉语音韵学的正式确立。汉语音韵学的姗姗来迟,不能不归咎于汉字的不标音这一特点。这使得我们的先人走过了漫长的路途,才摸到音韵这门学科的门槛。

当然,话还要说回来,汉字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它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它独有的作用,它对亚洲邻国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它独有的作用。不只历史上是如此,在当代,汉字依然在为中华民族、为邻国友邦起着它的伟大作用。

汉字对于音韵学的研究,有它不利的一面,使人们难于从笔画形体入门;但它也有给人方便的一面,这是说,正因为汉字不标音,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就可以按当地的方音去读。

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韵史话/文学艺术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惠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8239
开本 32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1
丛书名 文学艺术系列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3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