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触摸得到的文脉(浙江文化老人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蚂虾吃泥巴,谚语中的食物链

记者:在传统学科里,民间文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您为什么会做民间文化的研究?

吕洪年:我从小就爱好这个。我老家在绍兴新昌,我大哥比我年长七岁,他爱好民间文艺,能唱戏,能拉二胡,能做孔明灯。而且新昌的民间文化非常深厚,有很多民间艺人的会班,也有大的庙会,所以我很小就喜欢上了民间文艺。

15岁的时候,我在当时的《宁波大众报》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小山坡上的歌声》。这篇文章记录的就是新昌老百姓喜欢唱的民歌。后来,我大学里也专攻民间文学,常在业余时间,找古今中外有关民间文化的书来研读。就这样,我慢慢走上了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教学的道路。

记:您说民间文化是知识的海洋,为什么这么说?

吕:民间有一句谚语,叫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它讲的是一个生物链。有一年,西湖水泛绿了,里面小球藻太多了;但是湖边有一个孔,孔里面的水不发绿,为什么?因为这个水洼里有螺蛳,它把泥巴吃掉了。于是,我们就找到了治理的方法——把螺蛳放到西湖里面去,水的颜色就跟原来一样了。

其实,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多都没有得到发掘,它博大精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

民俗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记:您是第一个在浙大开设民间文学课程的老师吗?

吕:改革开放后,学术争鸣,学校要开新的选修课程。1982年,我就开了民间文学这门课,后来发展成为民俗文化。

我教的都是老百姓流传下来的东西,民间故事、生活习俗……听的人很多,津津有昧。因为这些内容是老百姓世代传承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说到底,民俗问题也就是一个民生问题。

记:您很爱下乡去,和老百姓待在一起?

吕:我工作以后,每年都带学生下乡去采风。赤脚医生、抓鱼的、砍柴的……都是我的朋友,经常来往,我搜集了他们讲的传说故事,编了一本《方腊民间传说》。后来,我又编了两本书,一本是《吴大帝传说》,讲孙权的,还有一本《钱王传说》,讲钱缪的。

记:今年是蛇年,《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您有研究过吗?

吕:当然。现在研究《白蛇传》的起源、演变。吃汤团、喝雄黄酒、吃螃蟹以及吃癞蛤蟆,都是与之有关的。比如,吃螃蟹。鲁迅先生在杂文中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杭州师范大学林正秋教授曾撰文考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杭州人。

而在《白蛇传》中,法海因为干涉许仙和白娘子的婚姻生活,受到玉皇大帝的惩罚,最后钻进蟹壳,变成了横行一世的螃蟹,称为“蟹和尚”,人人得而食之。这一故事情节,也正是人们从不敢吃蟹到敢于吃蟹的演变过程。

口碑中的历史人物

记:在您看来,民间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是什么?

吕:口碑是民间文化研究的特殊资源,是源头。历史文化研究离不开三样东西,一样是文献,我们加以研究开发;还有一样是地下挖出来的考古资料,是曾经有过的文化;最后一样就是口碑,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很多人认为这不能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文献也好考古资料也好,离开了老百姓的口耳相传,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不过是书本到书本。

我在大学教民俗文化,就是要将文献、考古和口碑三者结合,互相穿插。我的论文集《江南口碑》和专著《万物之灵》便是三者结合,学界认为“走出了一条学术新路”。

记:三者结合起来做研究,您得出了什么成果?

吕:我有两个研究引起学术界比较大的重视。一个是夏禹,我从口碑、考古、文献三方面互参互证,证明大禹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夏氏族部落的领导人。还有一个跟夏禹同时期治水的,是我们吴越的先民防风氏,就出在我们杭嘉湖地区,德清就有防风氏大庙,每年春秋要祭他。

P94-P95

目录

一、丁天缺:阴晴不缺

二、飞白:诗海觅航

三、王元骧:审美超越

四、王世瑶:传世“阿鼠”

五、孔仲起:坐观海潮

六、王伯敏:画史通儒

七、仓修良:治史之乐

八、王铁生:“理”性译者

九、六龄童:隐居猴王

十、叶文玲:写不停歇

十一、史行:鲁艺往昔

十二、叶庆文:雕刻时光

十三、全山石:梦想不老

十四、任世龙:醇如古瓷

十五、牟永抗:踏野寻古

十六、吕洪年:民俗之美

十七、朱颖人:人淡画清

十八、吴山明:悠然画意

十九、何占豪:性情乐人

二十、汪世瑜:巾生魁首

二十一、陆光正:匠心雕木

二十二、余式厚:乐在逻辑

二十三、宋宝罗:京剧仙翁

二十四、张坤荣:古戏魅影

二十五、汪济英:静心守物

二十六、杨树标:激情“站长”

二十七、肖峰:心中宏图

二十八、陈桥驿:俯仰山河

二十九、周大风:弦歌不辍

三十、郑兰香:婺剧之依

三十一、金采风:玉簪之忆

三十二、金普森:诗心学者

三十三、范瑞娟:一派宗师

三十四、洛地:勇立新说

三十五、赵延年:儒雅刀客

三十六、施金水:刀锋柔软

三十七、施明德:山野画痴

三十八、赵宗藻:中国气派

三十九、骆寒超:诗心不老

四十、赵麟童:戏若人生

四十一、徐玉兰:率真小生

四十二、夏基松:生动哲人

四十三、常沙娜:沙鸣花开

四十四、章祖安:不偶不群

四十五、崔富章:楚辞之恋

四十六、曾宪恩:高音师奶

四十七、游修龄:农史潮翁

四十八、董楚平:开心杂家

四十九、嵇锡贵:化泥为玉

五十、蔡义江:“梦”的解析

五十一、诗人冀访:我不怨恨

内容推荐

浙江省档案馆、钱江晚报所编的《触摸得到的文脉(浙江文化老人访谈录)》是对历史遗产的一次抢救,编者是怀着对文化的敬意完成了《触摸得到的文脉》的编纂,书中还收录了由浙江省档案馆提供的珍贵老照片,希望读者能透过这一缕文脉,触摸文化的温度。

编辑推荐

浙江省档案馆、钱江晚报所编的《触摸得到的文脉(浙江文化老人访谈录)》收集了浙江51位文化老人的文化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的“祖宗级”人物。在《触摸得到的文脉》中,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实、最可爱的文化老人,他们为我们讲诉他们的故事,或生动或平静,或有趣或沉痛,却是他们最真实的人生,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讲得最多的不是他们成名之后的生活,而是成名之前所经历的磨难以及他们的坚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触摸得到的文脉(浙江文化老人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浙江省档案馆//钱江晚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29580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6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2014003298
中图分类号 K825.4=7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