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波编著的《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43-1956)》介绍了1878年至1956年间上海石印书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探讨石印书业的发端、兴盛、转型与终结,探讨了石印书业的工艺与技术,其中特别探讨了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几家石印书局。
图书 | 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43-1956)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许静波编著的《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43-1956)》介绍了1878年至1956年间上海石印书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探讨石印书业的发端、兴盛、转型与终结,探讨了石印书业的工艺与技术,其中特别探讨了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几家石印书局。 内容推荐 厚重朴实的石板,却能印刷出灵动飞扬的文字。上海近代书业的领头羊地位最早就是由石印奠定的。从1843年到1956年,上海近代石印书业走过百年的风雨,涌现出了许多印刷精美绝伦的文化经典。因为石印,传统书业在上海邂逅了近代转型的绝佳机遇,然而他们能把握住走出中世纪的机会么……许静波编著的《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43-1956)》介绍了1878年至1956年间上海石印书业的生存、发展状况。 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近代社会变迁下的上海石印书业 第一节 近代早期西学东渐与石印技术引介 第二节 太平天国战后江南地区文化恢复与上海石印书业的发端及兴盛 第三节 废科举与民国间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转型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运动与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终结 第二章 近代上海石印书业的工艺与技术 第一节 石印技术的发明与近代文献中的记载 第二节 石印原理与工艺探原 第三节 石印书业的设备与原料 第四节 竞争百年:从制版效率看石印与铅印之争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上海石印书局 第一节 来源多元化的石印书局局主 第二节 上海石印书局的企业管理 第三节 石印书局的工人群体 第四章 尴尬的“守门人”:近代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书业公所 第一节 书业公所的创建与制度 第二节 书业公所的近代特色 第三节 书业公所的局限性 第四节 书业公所局限性的成因 第五章 上海近代石印书局众生相 第一节 综合性书局石印部的生产:商务印书馆 第二节 中小型石印书局的代表:鸿宝斋书局 第三节 四家石印书局考略 结论 历史高音下的复调现实 附录l:上海近代石印书业年表(1798—1956) 附录2:石板印图法 附录3:照相石印法 附录4:书业历史 附录5:上海市书业合营工作计划 附录6:民国时期上海近代石印书业局主、经理出资人情况表 附录7:石印书籍章程草约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43-1956)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许静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21149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4 |
出版时间 | 2014-12-01 |
首版时间 | 2014-12-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8 |
CIP核字 | 2014277941 |
中图分类号 | G239.27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