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兵器史话/制度名物与史事沿革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杨毅,杨泓所著的这本《兵器史话》为该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冷兵器时期的各种兵器和防护装具的特征及其在当时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古代火药和原始火器的发明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元明时期火铳的发展历史。

内容推荐

《兵器史话》由杨毅,杨泓所著。

《兵器史话》从远古时代兵器与生产工具分离的历史写起,以大量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冷兵器时期的各种兵器和防护装具的特征及其在当时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古代火药和原始火器的发明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元明时期火铳的发展历史。

目录

一 兵器起源

 1.兵器与生产工具分离

 2.涿鹿之战和蚩尤造兵

 3.羿射九日的神话

 4.史前兵器

二 青铜生辉

 1.跨入青铜时代

 2.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3.殷商铜兵

 4.《考工记》的启示

三 战车驰骋

 1.安阳殷车

 2.驷介旁旁

 3.车战五兵

 4.秦皇战车

四 钢铁威力

 1.钢铁兵器的出现

 2.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3.兵器类型的多样化

 4.环首刀与强弩

五 甲胄春秋

 1.殷周甲胄

 2.秦甲类型

 3.汉代铁铠

 4.裆和明光

 5.唐代铁铠

六 铁骑纵横

 1.扬威漠北

 2.马镫源流

 3.马矟代戟

 4.甲骑具装

 5.铁铠轻骑

七 兵器集成

 1.冷兵器集成

 2.砲和床弩

 3.攻守器械

 4.火药初露锋芒

八 火器神威

 1.原始火器

 2.元代火铳

 3.明初火铳

 4.佛郎机、红夷炮和鸟铳

 5.无敌大将军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羿射九日的神话

传说羿为颛顼的后裔,以善射称世。尧帝时代,十日并出,争相将炽热的火焰射向大地,使得江河干涸,土地龟裂,稼禾枯萎,灾难降临到人间。羿登上高山,遥望碧空,张开红色的强弓,搭上白色的长箭,弓弦响处,箭似流星般划破苍穹,射中其中最大的太阳。它炽热的光轮立时炸裂,流火乱飞,落下一片金色的羽毛,接着坠落下一只硕大无比的三足乌鸦。它的头颅正好被利箭射穿。其他的太阳被眼前的情景吓得在空中四散奔逃。羿连续发出利箭,射透一个个太阳的头颅,只剩下最小的太阳躲藏在浓密的枝叶中,幸免于难。

在这美丽的神话中,古老的远射兵器弓箭,得到像神奇勇士般的赞美。古代传说描述了羿的伟绩,也因此把弓箭的发明归功于他。据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的《势备篇》记载:“羿作弓弩,以势象之。”其实弓箭真正的发明时代,比传说中羿的年代更为久远。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有1枚打制石镞,长约2.8厘米,用薄燧石长片制成,做工精细,前锋锐利(见图3-①)。遗址经放射性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距今为28900年左右。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把中国古代弓箭发明的时间提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于人类最初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应比这种较精细的石镞的时代还要早,至少在距今3万年以前。最初人类还不懂得在箭上装石镞。《易·系辞》中说,弓箭最初的形态是“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也就是用单片的木头或竹子弯曲成弓体,再将木棍或竹竿的一端削尖成箭。弓箭这项古代的重要发明,表现出人类已懂得通过机械储存起能量。古人选用能弯曲变形富有弹性的木材制作弓体,用坚韧的弦把它拉紧,再用力拉弦而迫使弓变形,使能量储存进去。把弦猛然松开,被拉紧的弓体急速复原,这样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作用于箭杆,将扣在弦上的利箭弹射出去。弓的弹力越强射程越远(见图3-②)。在以狩猎和畜牧经济为主的原始氏族,弓箭的发明为人类抵御猛兽和猎物立下了丰功。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虽已发现石镞,但大量使用还是在新石器时代以后。那时原始的弓箭得以进一步改进,弓体由简陋的单体弓发展为复合弓,加大了弓的弹力。竹、木箭杆头端装上坚硬锐利的箭头,木箭尾加羽,以增强箭的穿透和杀伤力,加强其稳定性。不过因弓箭由木、竹制造,极易腐朽,很难完整地保存至今。所以至今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掘中,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弓箭遗存,只有装在箭上的以石、骨制成的镞大量被发掘出土。

弓箭制造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使原始部落的猎手能射中更多的禽兽,但也使弓箭逐渐成为人们相互残杀的工具,给人类带来流血和死亡。1966年春,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的316号墓中,葬有一具成年男性的尸骨,身高1.64米,手中握着骨匕首,左肱骨下置石斧,他生前可能是位武士。他的左股骨上被箭射中,那枚断折的三角形骨镞残段遗留在尸骨中,深2.7厘米。经放射性碳十四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494±300年。在云南元谋大墩子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同样获得用弓箭杀人的考古资料,据测定为公元前1260±90年。弓箭用于杀人而成为争战的兵器,应与私有制的确立,阶级社会的出现分不开。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除了认为羿是弓箭的发明者外,也有人认为是黄帝的臣子“挥作弓”,“夷牟作矢”,强调“以威天下”,鲜明地阐述了弓箭的军事作用。P7-9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兵器史话/制度名物与史事沿革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毅//杨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8468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92-092
丛书名 制度名物与史事沿革系列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3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