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城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叶小燕的这本《长城史话》为该丛书之一。全书根据长城的考古材料,结合历史文献,试图对伟大的长城做一较全面、系统的叙述,希望能得长城精髓之一二,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自2000多年前东周列国筑长城开始,秦、两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金、明各代都筑有长城,清代对长城予以了终结。长城遍布北方诸省、区和直辖市,总长达5万余公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城是我国境内民族间强烈对抗的结果,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入侵的游牧民族,保卫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和人民的安全。长城对中国的历史有着巨大的、深远的意义,它影响了王朝的兴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民族的交往和融合,催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长城文学和艺术。《长城史话》对此均有较系统、详细的叙述。

《长城史话》由叶小燕所著。

目录

引言

一 东周列国长城

 1长城出现的历史背景

 2齐长城

 3楚长城

 4魏长城

 5秦长城

 6赵长城

 7中山国长城

 8燕长城

二 秦始皇长城

 1雄才大略的秦始皇

 2第一道万里长城

 3蒙恬和扶苏

 4孟姜女的传说

 5秦始皇筑长城的功和过95

三 西汉长城

 1汉匈形势和关系

 2西汉万里长城

 3抗匈诸将谱

 4苏武牧羊和昭君出塞

四 东汉至金长城

 1东汉至宋、金的民族关系和政治形势

 2东汉抗匈奴长城

 3北魏、东魏抗柔然长城

 4北齐、北周、隋抗突厥长城

 5金代抗鞑靼、蒙古长城

五 明长城

 1明代的边患

 2明代的万里长城

 3雄关漫道真如铁

六 清代——长城的终结

 1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蒙古族、藏族的怀柔政策

 2清代的烽火台和长城

 3清代的柳条边

结束语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奴隶制已走向衰败没落,封建制已孕育发展。在新与旧的较量中,封建制终于取代奴隶制,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逐步形成。春秋战国经历了这一过程,社会动荡,战争连年。

周平王为犬戎所逼,从镐京(今西安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东岸)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史称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东周一代王室式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王室独尊”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了。各诸侯国之间,强凌弱,众欺寡,展开了兼并的争斗。据鲁史《春秋》记载,春秋242年间,列国间的.军事行动483次,平均一年两次。兼并小国最多的有晋、楚、齐、秦、吴、越诸国,其次为鲁、宋、郑、卫,再次是陈、蔡、曹。楚国先后吞并了45国,晋吞并了20余国,齐桓公吞并了35国。至春秋末年,原有的150余个诸侯国只剩下了周、晋、楚、齐、燕、秦、吴、越、鲁、宋、郑、卫、陈、蔡、邹、杞、莒、曹等20余国。不久,晋又被韩、赵、魏所瓜分。至战国时,中原大国仅存7国,史称“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兼并战争异常残酷,正如《孟子·离娄上》所描绘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无怪乎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残酷而剧烈的兼并战争史。在战火的洗礼中,历史亦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伟大变革。

战国七雄中,秦、赵、燕三国的北部边境与广阔的草原相邻。这里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有匈奴、林胡、楼烦、扶余、涉和沃沮等,统称诸胡,其中以匈奴最为强大。这些骑马引弓的民族,时常侵犯边境,掳掠人民和财产,对中原构成很大的威胁。秦、赵、燕在与诸侯国兼并逐鹿的同时,还要抵御诸胡的侵犯。

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的程度促使武器、兵种起了变化。在兵器种类上,除西周已有的铜戈、戟、矛、镞、剑等外,战国时还出现了弩,使射程大大提高。西周晚期、春秋早期铁已用来制短剑,战国铁武器很是锋利。考古资料也反映出战国时期兵器出土之普遍,铁剑、铁甲胄等均有所见。

商及西周时,两军对阵以车战为主,兵车的多少显示了国力的强弱,同时也象征着国家地位的高低。周制,天子有兵车万乘(辆),诸侯有兵车千乘,因此称天子为“万乘”,天子之国为“万乘之国”。春秋战国时,兵车依然是各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晋、楚等大国各有兵车四五千乘,中等诸侯国也有兵车千乘左右。每乘车配甲士10人(车上3人,车旁7人)、步兵15人。甲士是披挂铠甲的士兵,是军中主力。先秦的车辆,包括兵车,都是单辕两轮,用两匹或四匹马驾驭(天子用六匹马)。两马驾轭,称服马;两马居两侧挽车,称骖马。驭手虽然都训练有素,但行动总是不够灵活,不适应大规模、瞬息万变的战争需要,最终必然从战场上淘汰出去。尤其在春秋时对付戎狄、战国时对付诸胡的战争中,兵车毫无用武之地。

大约在春秋初年,步兵已悄然兴起,参与作战。其时,在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诸省居住着山戎、鲜虞、赤狄、白狄、茅戎、大戎、小戎、犬戎、陆浑之戎、伊雒之戎等,统称为戎狄。它们与华夏民族犬牙相错,世代相处,不时发生摩擦、争斗和战争。戎狄居于山谷间,以步兵攻扰华夏地区,华夏族征伐戎狄,也不得不用步兵。例如郑庄公败北戎、晋荀吴破众狄,都用步兵制胜。而南方吴越地区丘陵起伏,水道纵横,又多溪谷篁竹,因此,吴越立国一直以步兵为主力。

骑兵的出现始于春秋末年。战国时孙膑兵法就很重视骑兵的作用,认为“用骑有十利”。各诸侯国除有兵车外,都配备了骑兵、步兵。如《史记》记载,苏秦连横各国分析形势时说: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有“带甲数十万”;魏国有“武士二十万,苍头(青巾裹头的士兵)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养马杂役者用作士兵)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张仪说秦国有“虎贲之士(勇猛的士兵)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为强国而变服骑射,更可说明骑兵在当时战争中的作用。P5-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城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小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4514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7
丛书名 物化历史系列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