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驼峰航线(抗战中国的一条生命通道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驼峰空运”是一段中华民族无法抹去的悲壮历史,更是一段足以改变二战历史的重大事件。本书正是对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的最详尽、最真实的读本,并配以大量罕见的历史图片。

本书是著名导演吴宇森正在筹拍的战争史诗巨制《飞虎队》这一段历史最为真实和详细的生动书写;厘清了飞虎队的概念,首次揭示介绍了另一支抗战中的空战劲旅——中美混合团。

全书展现抗战期间中美两国的风云博弈,从俱败到共赢的曲折历程;是非功过?成败利害?以史为据,再说蒋介石、陈纳德、史迪威错综复杂的矛盾本相。

内容推荐

印中联队驼峰空运总指挥滕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个同盟国家间飞行,它的飞机损失率竟会超过对德国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

作者深入追溯记录驼峰航线的历史,访遍所有能够找到的,散居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北美、澳洲、南美等地的,“飞越驼峰”的承担者之一——中国航空公司(CNAC)的中国员工和参与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作者在对老人们的访谈中,真实地记录和还原了抗战时期“驼峰航线”这段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区格局的悲壮历史——一段关于战争、勇气、友谊和飞翔的重要历史。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本全方位、多角度详细记录该段历史的纪实文学,并收集展现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作者从中国人的视线书写这一悲壮航线,同时也追踪记录下中国参与者的历史命运。

《驼峰航线》不仅完整还原了悲壮的历史,而且也记录了一段信实的人的历史,历史的记忆与人的命运动人心魄。

目录

自序 我和我的“驼峰航线”

引 子驼峰航线

国殇

 第一章 四面楚歌、摇摇欲坠的中国

中国,血液即将流尽

边战边退

逃难,不仅仅只有军人

 第二章 狂轰滥炸

通天

航空救国?

跑警报之一

跑警报之二

 第三章 哭泣的蓝天

4500:5500,不对称的”等式”

长空泣血

“中立”的美国一:“调停”

 第四章 命悬一线

夹缝中的”中航”

差点“丢”了委员长

“中立”的美国二:两面做“人”

机长撂了”挑子”

外战中的”内战”

乞求通天之路

 第五章 抵抗到底的国民政府

夹缝之中的委员长

一个来中国”考察农业”的美国老头

“中立”的美国三:罗斯福和他的“水龙带”

战争本身打的是经济实力

两条气若游丝的“小道”

断气

找寻通天之路

懵懂的一次飞行

勒在脖子上的,照样是一条细带

选择密支那

 第六章 马拉松式谈判“新航线”

关键人物一:宋子文和他的”备忘录“(一)

关键人物二:邦德

关键人物三:闷闷做事的”老黄牛”黄宝贤

天变

截断天道

 第七章 一记闷棍

撤退香港

飞行人物一:虎胆英雄,查尔斯·夏普

飞行人物二:孤雁,陈文宽

飞行人物三:快乐的冒险家,哈罗德·斯威顿

 第八章 败退缅甸

如山倒的兵败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一)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二)

宋子文和他的“备忘录”(二)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三)

十万火急:宋子文和他的”备忘录”(三)

还都乱着套

委员长再次坐到热锅上

最后的哀鸣

飞天

 第九章 叩响飞天之路

逼出来的”航线”

走直线

焦急的陈纳德

继续乱

再寻他路

截击

飞北线

 第十章 驼峰,驼峰!

坠毁,坠毁!

飞行冰窖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一:飞行天才——潘国定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二:”老实人”——陈文惠

死亡档案

绝地、绝境,彻底伤了元气!

奄奄一息的”中航”

杀出一条血路

飞越“驼峰”场景一:倒飞

飞越“驼峰”场景二:报告,他们已经在不丹上空

战争流水线

 第十一章 世界上最艰险,最漫长的供应线

空海“联运”

招兵买马

初次过“驼峰”

 第十二章 天地一线牵

繁忙的空港——达姆达姆

中转站、物资集散地——汀江

敢把行政院长托运的龙虾扔掉的人——一代英杰何凤元

 第十三章 三个篱笆一根“桩”?

三个男人“一台戏”

“虎将军”,陈纳德

再上梁山

飞越“驼峰”场景三:机长、副驾驶、报务员角色大互换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三:“兄弟连”——华斌、华祝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四:报务员陆元斌

天地情

 第十四章 壮志凌云

超越时空

飞越“驼峰”场景四:“小钢炮”郭汉业“搭错车”

“空气袋”

“驼峰”魂——吴子丹和片马垭口失事的C-53,

 第十五章 地面大配送

“决胜”加尔各答

兢兢业业每一天

罢工(一):搭“飞的”去上班

罢工(二):大敌当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罢工”

 第十六章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

“驼峰”,岂止是三个女人的啜泣!

气质

“沙漠之花”

有你,我摔不了!

“死”而复生的黄焕元

一则“寻人广告”

另类“人物”——老“顽童”陈应明

 第十七章 鲜为人知的中美混合团

得到蒋委员长支持的“中国姑爷”

卡拉奇上空,一群年轻的鹰!

回家

自己给自己“输血”

牵魂驼峰

 第十八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绝境

魂断叙府

学生军

起飞

两个人的“世界”

飞越“驼峰”场景五:跑道上“捡”来的“副驾驶”

 第十九章 一批没了,再上、再上!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五华人杰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六:温良恭俭让的副驾驶——周柄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七:与一个老人的通信——硬汉邓重煌

飞越“驼峰”英雄人物八:捡起自己的“死亡证”——英雄李宏揆

 第二十章 威廉·H.滕纳是员干将

渡运分队准将来到印中联队

本次航班将由滕纳将军担当机长

飞越“驼峰”场景五:与一个老人的通信——狂风暴雨之夜

飞越“驼峰”场景六:与詹姆斯的通信——第一次遭遇的雷暴雨

飞越“驼峰”场景七:与卡尔·H.弗雷特斯契的通信——我们度过风暴的一天

绝地反攻

 第二十一章 “驼峰”,生命之魂!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四)——“归家”

永无停止的争吵

场景一:缺口的饼子

场景二:楼梯上的靴子声、抽屉里的照片、消逝的飞机声

场景三:空房子

 第二十二章中美大对撞

“火锅”事件

美国人——纸老虎?

随意

看不惯(一)

看不惯《二)

上帝的弃地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飞越

创纪录的71042吨

血幅-狗牌

生死天地间

1945年1月6日那一场大风暴

走马灯般的“总经理”

不是最后的最后起飞

一条由白骨、铝片堆成的通道

尾声航空救国

 附录一 中国航空公司驼峰飞行牺牲人员名单(1942—1945)

 附录二 美国援华航空烈士名单

 附录三 驼峰航线人物存照

后记 永远的驼峰

试读章节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每个月,甚至每天都有若干“新词汇”出现,“网吧”、“新新人类”、“大片”、“宽带”等等莫不如此。但,如果现在你对谁说一句“跑警报”,他肯定会愣眉愣眼看你半天,没准认为你这人精神不太好。

当年,“跑警报”就是一句“新话”,是在涂着膏药旗翅膀下射出来的机关炮、尖叫着凌空而下的炸弹肆意横行下,活生生逼出来的一句“新话”。

从1938年开始,“跑警报”就成了在日本飞机当头耀武扬威下的中国人天天必说的一句话、必做的一件事儿。

跑警报不仅是人跑,飞机也要跑。

成都市郊结合处,穿过一处污水沟,就是低矮破旧的农舍,推开残缺的木门,一位个子不高、稀疏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双鞋磨得露出底色但却擦得一尘不染的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老人叫陈学波,原国民党中国空军三大队飞行员……

解放军攻占成都前夕,老人随着部队起义,之后回乡种地。至今还是农民的陈学波老人说起当年为躲避小日本战斗机,开着飞机“跑警报”的情景,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陈学波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在目:

那仗啊,打得窝囊,打得恼火(生气)。明知道不行,还得去打。不是我们不行,实在是飞机不行啊。机动不行、火力不行,我当时开的是苏联S.B双发轻型轰炸机,除我以外,还有两个弟兄,一个投弹手,一个射击。但东西不行,都是人家淘汰的东西,别说轰炸了,飞起来就很不容易。往往,只要警报一响,我们的任务就是一个字:跑!和我一起跑的还有飞苏联E-15、E-16的弟兄。

往哪跑?往北、往汉中那边跑。往兰州方向跑。

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记得那是三八年还是三九年,我们当时驻扎凤凰山机场,小鬼子飞机来了,领队带我们起来就跑。一共有20多架,往北。本应该从广元上面走,哪曾想,领队带错路了,跑到绵阳上面去了。真是歪打正着,二三十架小鬼子的飞机正在广元那儿盘旋、等我们呢。

没堵到我们,小鬼子气得发疯,狂轰滥炸一顿后,其中一架竟敢大摇大摆地在凤凰山机场降落,把没来得及跑的、覆盖着稻草的飞机付之一炬,把我们的军旗拔回去邀功庆贺。嚣张啊,嚣张得很!

当兵的,打仗就跑简直是一种耻辱。但就是没法子,不是一定要“跑”,确实是实力不行,根本打不过。记得那是1941年,好像是3月,也是驻在成都的五大队,一仗就被打掉8架飞机,损失了8名精英飞行员,元气都没有了。成都空军司令杨鹤宵后来被撤职,五大队撤销番号,改叫“无名大队”。余下的队员胸前一律佩戴字符,上书一个大大的“耻”字。那里有我的朋友,每次见面,看见那个字,泪就停不住。他哭,我也哭。小日本,欺人太甚。

民族是孱弱的,注定国家是没有实力的。反过来,国家没有实力,民族也注定是孱弱的。

此时此刻,日本猖狂至极,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撤退到西南、撤退到重庆,涂着膏药旗的飞机声嘶力竭地一路跟进,一直平静的西南霎时就成了弥漫战火硝烟的前线。

轰炸重庆、轰炸成都、轰炸昆明。

逼着蒋介石投降!逼着国民政府垮台!

与对手相比,好像百米跨栏一步没迈好就步步不“赶点”一样,无论怎样努力,国民政府就是赶不上“步”。

于是只好一路地败退。  1937年10月29日,眼见“淞沪之战”的结局不妙,在国防部最高会议上,蒋介石作了“政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此次讲话,确定抗日以西南为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2月7日,国民党党部也迁到重庆。1938年6月,打一仗退一路的国军在华中又连连失利,武汉也岌岌可危,从南京撇下来、当时驻此地的部分党政机关再次奉命转移至重庆。12月,蒋介石率最后一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要机关抵达重庆,至此,重庆正式成为了中国战时的首都——陪都。随着国民政府机关的内迁,12月,国民政府西迂工作胜利结束。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时首都。

“擒龙先擒王”。

直到“明治维新”才抛开奉若神明的“大唐”的大和人深谙中国这句俗语。

攻下了南京、占领了首都,消息传回岛内,举国通宵欢腾,民众达旦庆贺。掰着手指计算,离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日子越来越近,哪料到,那个姓蒋的家伙带了一伙人跑到了重庆设都。这还不算,竟有那么多的民众携家带口,竟有那么多的企业、工厂、学校,放着皇军发放的高薪不要,也跟着跑过去。

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在重庆的脚跟多站稳一天,皇军“胜利”的日子就要推迟一天,况且,中国本身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打不过,消耗也把自己消耗没了。日本人对这些比谁都看得清楚,重庆、西南此时是最大心头之患。迅速瓦解重庆、崩溃西南便成了当务之急。

长江的湍流令其却步,秦岭、大巴山阻断了去路,那就用已经不可一世的空中力量!

1938年2月18日,日机首次轰炸重庆市郊。10月4日,日机首次轰炸重庆市区。12月初日本天皇发布《大陆第241号命令》,命令对中国内地实行战略轰炸。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陆海军中欧亚航空公司空协定》,强调要“攻击敌战略及政略中枢”,“捕捉、消灭最高统帅和最高政治机关”,“坚决实施战略、政略航空战,挫败敌继续作战的意志”。

目的只有一个:逼中国政府投降!

鬼子打得狠、打得猖狂。

沦陷后的武汉汉中机场,“六九式”教官带学员上教学课,挂好弹,喊一声去“练习场”,学员就把飞机开到重庆上空,教官在后面喊“投”——

“咔咔”,一串炸弹晃晃悠悠就下去了。教官、学生相视一笑——“姚西!”

机身倾斜30度,返航。

美国人打那个可恨的萨达姆,误伤一个平民都让全世界大喊大叫,可当年,日本人的飞机扫射,是专打老百姓。哪儿人多往哪飞,机头一扎就是一顿机关炮。

地面血肉横飞,哭爹喊娘。

飞机晃晃涂着膏药旗的机翼,大摇大摆地走了。

有资料为证:单是重庆,从1938年1月起,日机共出6800余架次,炸死、炸伤我军民近20000余人。P18-21

序言

……绵延千里、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横断山脉上空、4000米高度。空中,雪花在强劲的西北风裹挟下,打着旋地横飘。茫茫的冰川雪峰之间,一架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发出沉重的轰鸣声,挣扎在这飘忽不定的升降气流中。一会儿,它忽地被托升起来;一会儿,它又令人难以置信地快速下降。此时,强烈的下降气流如同一只看不见的魔爪用力把它向陡峭的雪峰压去,犬牙交错、如同钢锥一般的锋尖似乎随时都能刺破它那补丁摞补丁的机身,这架C-47现在遇到了比刚刚逃脱日本战机追杀还要严峻的挑战。尽管飞行员已经开足了发动机的马力,但在这变化莫测的狂风、骤雨、暴雪、浓雾和强劲的气流面前,这架C-47犹如一粒随风飘逐的微尘、一片飘弋在空中的小小落叶……

C-47努力作着最后的挣扎,以延缓扑向冰峰的时间。蓦地,它的舱门洞开,随后,一件件物品被丢了出来·…一

油桶、弹药箱、药品盒、食品袋、黄金……

一切都犹如天女散花……

……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的“驼峰航线”。

那篇文章只有寥寥一千多字。

那篇文章是发表在一本科普杂志中。

于是,我第一次知道,在那个年代、那个岁月,曾有一群非常的英雄,用非常的胆略,飞越非常的“驼峰”。

那一年我14岁。

于是,从那时起,很多时候,当一天的喧嚣化为深夜的宁静之时,在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架穿行在冰峰、雪山间的螺旋桨飞机,全力挣扎着飞出那个冰封雪崩、狂风暴雨的世界。

发动机声嘶力竭地咆哮的声音常常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每每在睡梦中遇见此情此景,我只有一个感觉——悲壮!

于是,写那些穿越冰山雪峰间的飞机、写那些飞行员、写“驼峰航线”就成了一个渴望迅速长大的少年的希冀。

光阴荏苒,当那个14岁少年步入中年之时,他开始要找寻少年时代那个常常让他夜不能寐的“穿行在冰山雪峰之间的那些飞机……”之梦。

费尽周折才找到一位曾在驼峰航线上飞过3个月的老人,大难不死的老人看看我说:

“驼峰?和盟军比起来,我们摔得就微不足道了,美国人那边摔得最多……”

又找到一位老人,老人说:“驼峰,你能写吗?”

还有一位老人告诉我,“驼峰,用嘴根本就说不明白……小伙子,算了,别白费劲了,你也写不明白,这些人是死的死、散的散,到现在,老家伙们也差不多都没有了,掰手指数,全国就那么几个,都已行将就木,你写什么?”

我千辛万苦找到一位当年驾驶B-25轰炸机闯入日军密集的高射炮火中敢在50英尺超低空高度投弹的飞行员,已经进入风烛残年的老人听到我的来意后,竟以一个和他年龄不相称的动作一下子从坐在1945年结婚使用至今的长条马凳上“跳”了下来,连连摆手道: “使不得、使不得……”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历史”,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驼峰”。

飞越“驼峰”怎么突兀地冒出美国人?老人为什么说用嘴讲不明白?在和平阳光下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人为什么提到“驼峰”吓得连连摆手……

为什么?为什么……

一连串的历史谜团犹如驼峰航线中常常遇到的浓雾,使得我不知该怎样迈开第一步,同时,也更使我坚定了寻找答案的决心。  如同老人说的那样,说不明白的“驼峰”竟整整用了我7年的时间。7年间,为了彻底解开谜一样的驼峰航线,我不停地在成都双流机场进进出出,奔波在各省市、穿行于海峡两岸三地之间。7年间,仅是登机牌,我就积攒了厚厚一摞,平摊开来,犹如赌场上的发牌……

所有的采访都是在极其艰难中进行的。

在历届政治运动中饱受苦难,那些历史或是在他们脑海中被冲刷被洗涤而荡然无存,或是不想再打开尘封许久的记忆;多少次,很不容易让一位老人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但讲着讲着,一见我拿出采访本、录音机,正说到兴头上的老人马上缄默。

谈话戛然而止。

于是,就有了整整7年时间的艰难采访。

于是,就有了这部《驼峰航线》……

后记

写完这部书,如同卸下了压在身上20多年的负重,更像完成一场7年的马拉松。人,是轻松了许多,但同时精神也空虚了不少。

记得2005年8月29日,接近午夜时分,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起飞改平后,我打开了送我登机时,责编递给我的那个纸包。撕开包装,《驼峰航线》的封面跃入眼帘。

很多媒体在采访我时,都喜欢问我,耗时7年完成的书放在你面前时,你哭了吗?

虽然我们处于一个多泪的时代,无论是电视里还是报纸上,天天都出现“泪流满面”的人和事,但我确实没有。

曾经的眼泪,已经给了那些在天国里的英雄。

于是,采访者就一定要问我那一刻的心情。其实,我那一刻,唯一的心情就是,心一下沉到了底——我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

次日凌晨,航班抵达成都,在回宿舍的路上,心绪,都这么一直“沉”在最谷底。

即便从第二天开始,新华社和台北个别媒体对外发布的通稿中,已经称我为“作家”,采访我的所有媒体同行,对我的称谓也不再是曾经的“记者”,统统改为“作家”,可这又有什么呢!

再也没有能让我为之如此动容的“驼峰”了。

从记者到作家,这段过程,我用了7年。

从少年时代的激情澎湃再到心如止水,只是一夜时间。

于是我就离开最初那家报社,于是就更换了手机号码,致使很多到那家报社找我的人,都寻找不到。

有很多找不到我的驼峰后代或“驼峰”们的家属说我出国了。

没有。我没出国,虽然期间也在北京、广州、深圳之间辗转。虽然守候女儿、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但大部分时间,我一直还在成都。

手机在离开报社后,虽然更换了号码,但还是成都的号,即便在深圳和北京工作的那段时间,我依旧是用我的成都号码,以至于我的老总在家中找和他同一城市的我,竟然都要打长途。

这不是我有意使然,而是潜意识一种本能——我不会离开成都。

对我来说,成都,不是来了就不想走,而是,这里,是我“飞越驼峰”的初始之地,是一个改变我人生太多的地方。

《驼峰航线》初版后,得到的读者关注和反响是我没有料及的,在很短的时间内,书店就已无现货供应。至于几大门户网站选载后的网友留言,更是让我感慨不已。实话实说,所有的留言,我没有找过一个“托”。

我知道,那都是网友们的肺腑之言。

让我赧颜的是,由于2005年出版时非常匆忙,加上细节出入的年深日久,或许一些细节和当事老人的回忆不尽一致,包括在时间上出现了几次差错,两处机型混淆。够了,这已够了,在一个网络时代,出现一点偏差或许就会有人出来纠正。可,我的《驼峰航线》,没有一个人出来指责。

相反,大家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我知道,是驼峰,是悲壮的驼峰,感动了每一位读过它的人。

有很多人猜测我是民航的后代,有的干脆说我父亲肯定是飞行员,没准就是飞“驼峰”的……

不是,确实不是。我不是民航的后代,家中几代人也和飞机飞行挨不上边——我父母都是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们所能给我的,就是良知。

我也相信,就是因为良知,才让成千上万读过《驼峰航线》的人受到感动。

无论是“驼峰”的后续还是我的历史,事情都远未结束。

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东西被淹没,“驼峰”不过是很小的一个“点”。直到现在,即便是不断地更正,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媒体依旧对“飞虎队”和“驼峰航线”混淆不清。所以,后续还有很多事情有待发掘。下一部要呈现给读者的,是《父辈的天空》。

我也并非很多人想的那样有多执著,而是,只要渐近历史、渐近驼峰,渐近一切被刻意或无意掩盖的历史,总会有一种澎湃的激情笼罩我。或言之,驼峰带给我、带给我们、带给所有接触过这段历史的读者,已经不仅仅是一段飘逝的历史或一次单纯的飞行,更多的是,一种勇气、一种责任、一种精神。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能使读者再次读到《驼峰航线》。

刘小童

2010年3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驼峰航线(抗战中国的一条生命通道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8096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6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