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张威著作的《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展现了近代澳中关系史上一个重要而颇具魅力的人物,它详细地描述了威廉·亨利·端纳的生平——从19世纪末他在新南威尔士里斯岣的童年讲起,直到1946年他在上海逝世。全书依据作者近20年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来考察历史事实,奠定了本书翔实、可信的基础。

内容推荐

由张威著作的《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端纳的专著,也是国际出版界第二部端纳传记(1947年,美国记者赛尔曾写过《中国的端纳》)。《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的特色在于其揭秘和考证的学术色彩。全书依据作者近20年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来考察历史事实,奠定了本书翔实、可信的基础。本书有选择地描述端纳的生平经历,廓清许多扑朔迷离、似是而非的历史问题。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时间横跨半个世纪,涉及孙中山、袁世凯、张学良、蒋介石、顾维钧、宋氏家族等一批民国时期有影响的政治、文化人物,以及西安事变、太平洋战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空间上循着端纳的足迹从澳大利亚到中国、菲律宾、美国,最终回到中国,对于端纳在菲律宾集中营的岁月和他迂回的情爱心路都有细致的探寻。

目录

前言:因为山在那里

1 故乡家事(1875—1903)

 里斯岣——遥远的山谷

 祖先的故事

 石匠乔治·麦卡文·端纳

 威廉·亨利·端纳

2 踏入中国(1903—1911)

 多重版本

 踏入政坛:岑春煊与张人骏

 可能的桥梁:大隐之士谢缵泰

 革命者

 一炮而红:J. G. 伯纳特之慧眼

 港岛碎影

 利氏家族

 香港大学

 向日本伸出热脸

3 北京岁月(1913__1928)

 移师前之背景

 东总布胡同22号

 京城生活

 私密之冰山一角

 孙博士疯了吗

 “二十一条”与蔡锷倒戈

 劝驾袁世凯

 北洋政府“经济讨论处”

 告别北京

4 爱恨彷徨(1926—1930)

 美国:端纳的私人信件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1(1926年12月8日)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2(1928年1月28日)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3(1928年10月18日)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4(1929年1月23日)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5(1929年7月17日)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6(1930年9月19日)

5 加盟少帅(1928—1934)

 见面礼

 一箭之仇

 在不抵抗将军背后

 上海败笔

 少帅戒毒

 端纳的介入

 对米勒的再观察

 端纳记忆中的少帅戒毒

 张学良记忆中的戒毒

 欧洲之行

 少帅戒毒

 端纳的介入

 对米勒的再观察

 端纳记忆中的少帅戒毒

 张学良记忆中的戒毒

 欧洲之行

6 一人之下(1934—1940)

 爱屋及乌

 谏肓与回报

 鸦片问题

 打造元首

 弃张投蒋

 许立特风波

 顾问生活

7 西安云雾(1936—1937)

 《纽约时报》头条新闻

 一触即发的恩怨

 一锅粥

 撒手锏

 南京的诘难

8 不如归去(1937—1940)

 抗战之初与端纳行踪

 端纳档案

9 南洋之行

 “云南”号

 顾问的心境

 “美华”号铩羽而归

 拒绝返乡

 追来的战火

 端纳回忆录:两个样本

 附录:端纳回忆录(节选)

10 末路英雄(1942—1945)

 色彭温泉

 森脱· 托马斯的神秘传说

 棚区以及浪漫生活

 自由的曙光

 神秘的女船客

 端纳档案

 端纳档案

 美国:伤心之旅

11 最后岁月(1944—1946)

 心事浩茫

 赛尔的出现

 退却与坚守

 玛丽· 端纳的指控

 心之隐痛与情之舐犊

 顾问的遗嘱

 回光返照

 艾达笔下的端纳末日

 葬礼

 尾声

 附:张道藩先生在端纳追悼会上发表的悼词

 跋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葛楚德在《亚洲》发表的文章使她得到了著名作家和冒险家的美名,她也成为美国女性探险家协会(WomenExplorer’sAssociation)创始会员。就在葛楚德不断前往世界各地探险的同时,爱尔莎离开了《亚洲》杂志,孱弱的身体和经济压力使她回到芝加哥老家,两人开始疏远了。

葛楚德一直担任《亚洲》杂志的编辑,1926年lO月,她鬼使神差地重返印度,在北方的乌塔普拉德什(UttarPradesh),一个叫“五棵树”的村庄定居下来,她准备在此地建造一个小屋,以一年的时间,写本书记录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

端纳在1926年12月回复葛楚德时,她正处于彷徨之中。大概由于刚刚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又在竭力挣脱过去生活的阴影,所以她心情略显不佳。端纳的这封信,基调是对葛楚德的安慰。

亲爱的皮特:

刚刚收到你从孟买寄来的信,得知你安全抵达我很高兴。从菲比‘斯

诺小姐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她在旅途中没有受太大的苦。我希望你们经

历了一次愉快旅行,如果旅途不那么舒服,但至少增加了一些回忆。我

想知道你那修建一座小木屋的想法实施得如何了。也许,这是一种摆脱

过多的城市文明诟病的好主意。至少你可能调整你的观点,甚至有可能

把注意力转移到适当的地方。

我时常会感到孤独,但又经常怀疑自己能忍受多久。也许在印度这

片充满陌生事物而非单纯的人类的丛林中,会有足够的有趣的东西,但

在这样一个地方,也会徒生寂寞。比如就像在西山,。既看不到鸟类也看不

到兽类。我是否还在怀念南太平洋?当然,但我必须承认,是那里温暖的海水和闲散的生活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认为在一个寒冷的,甚至一个被丛林围绕的地方,人不会变懒。我渴望开放的空间,但看来我只能继续渴望了。你至少还有小木屋,而我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太长了。一切都随着大熔炉前进,最后在上面漂浮的泡沫中会留下什么依然未知。也许只会留下一块烧焦的骨头。

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离我而去。俄国人的特权完全衰落了。我一直关注的此地的铁路特许问题多年来悬而未决,天知道会发生什么。我无所事事,不知当时机到来时,我将如何解脱。所以我把棕榈树和美妙的事物抛在脑后,尽力过好每一天。担心又有什么用呢?昨日已逝.忘掉它吧。明天尚未到来,为什么要如此担0呢?今天就在眼前,充分利用它。这是惟一的哲学,皮特,即使是在猴群中的小木屋里。。

中国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巨变,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没有什么是值得抱怨的。重要的任务是改进高尔夫挥杆,能将小白球准确连贯地打进洞,如果发球后球还在球座上蹲着,那会比失去一切或剥夺一个人的权利、隐私和机会更令人沮丧。从悲观的角度看,洋人圈子就像是块沼泽地。战争连绵,百业俱废。洋人受到排挤、谋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1924年秋,北方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与此同时,冯又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商定,同意段祺瑞进京任摄行大总统,并终止《临时约法》,取消了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而段祺瑞却组织了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P124-125

序言

我很高兴地介绍张威教授的新著:《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

此书展现了近代澳中关系史上一个重要而颇具魅力的人物,它详细地描述了威廉·亨利·端纳的生平——从19世纪末他在新南威尔士里斯岣的童年讲起,直到1946年他在上海逝世。

历史记录表明,有两位澳大利亚记者在20世纪上半叶深入参与了中国政治。第一位即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1920),他是《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曾在1912年至1916年期间担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1859—1916)的政治顾问。

第二位澳大利亚记者便是端纳,他于1903年任香港《德臣报》编辑,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担任过“少帅”张学良(1901—2001),以及蒋介石(1887—1975)和宋美龄(1897—2003)的政治顾问。

这两位澳大利亚人都经历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戏剧性事件,并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然而,在“北京的莫理循”成为澳大利亚—中国研究焦点的同时,有关端纳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资讯。

为了填补空白,本书作者张威教授历时10年,在全球范围内追寻有关端纳的资讯,包括其生平与时代背景。通过研究,张教授完成了一部翔实的端纳传记,从而对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重要人物的理解。

张威教授的研究课题《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得到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澳大利亚一中同理事会的资助。张教授撰写和翻译了多部有关澳中关系的著作,并两次荣获澳大利亚一中国理事会最佳图书奖(2004&2010)。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学术探询,在拓宽和深化澳大利亚研究领域的知识方面,张教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荣幸地向读者介绍这部极具创见和非同寻常的著作。值此澳中两国刚结束建交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之际,我衷心希望本书能增进人们对悠久复杂、精彩纷呈的澳洲人来华历史的理解。它提醒着我们:中澳交流的历史不仅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更给予了我们对于未来开展良好合作的潜力与信心。

孙芳安(FrantesAdamson)

澳大利亚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2013年3月12日

后记

1999年夏季,我来到上海宋庆龄墓同凭吊端纳,早先那个宋家墓地已经不复存在,端纳的墓碑也在“文化大革命"被毁了。幸亏艾达当时拍下了端纳墓碑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辗转到赫彻斯乔德手上,在端纳逝世后,该照片与赫彻斯乔德的私人文件一起,存放在哥伦比亚大学罔书馆档案馆,然后又到了我的手中,现在,让我把它奉献给读者。

当年5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我已忘了这个电话是谁让打来的,来电者是宋庆龄陵园的工作人员Marry,一个上海姑娘。她说,端纳的侄孙格里格(DavisGreg)前些日子来这里寻找过端纳的墓地,但是没找到,他非常扫兴地返回了澳洲。

格里格是第一个出现在我视野中的端纳后人,这让我非常激动。按照Marry提供的地址,我设法与格里格联络上.得知他是澳洲科学院的水利科学家。格里格说他的祖母是端纳的姐姐艾尔莎(ElsieJane,1873一?),他热心地向我提供了一些端纳的资料。

格里格研究澳大利亚的水质变化,经常在西澳进行田野考察,所以那些年我去悉尼虽然频繁,但总是无法约到他谈话。不过,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每年圣诞节,我都会收到他寄来的圣诞卡。当那红红绿绿的卡片一年一度地准时惠顾我的书桌时,我就会感到一种殷切的鞭策,尽管格里格从未询问过我的研究进度。2012年年末,当第13张圣诞卡到来的时候,我可以欣慰地告诉格里格,我那关于端纳的书稿终于杀青了。附:张道藩先生在端纳追悼会上发表的悼词

端纳先生千古

中华民族之友的端纳先生:世界上有几位比你最能够了解中国,最善于帮助中国为中国谋福与努力,最忠实为中国元首服务的外国朋友,在你过去廿年为中国元首蒋介石先生竭尽忠诚服务期间,所有的中国人,除非他们是背叛祖国的汉奸,和自私自利,破坏国家和平统一,甘心做野心家走狗的准汉奸而外;除了痛恨你阻碍他们侵略中国的n本军阀而外;没有一个够得上做中华民族善良子孙的人,没有正义感的世界人士不在内心里感谢你和敬佩你那种不顾一切牺牲,实行我国服务为目的,和我蒋主席“助人为快乐之本”实训之精神,上帝为了使你于道的伸张努力艰苦奋斗数十年之后得到安静的休息起见,把你唤回了天堂。我们国同胞们,一面为你得到了安息,身为安慰,却是一面因为中国失了你这样一位伟大的朋友,又不能自已的感觉无限悲哀。端纳先生,你知道中国虽然得到蒋委员长贤明的领导,和美、英、法、苏、澳各盟邦的协助,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在我们此番建国的艰苦工作中,自己固然要充分努力,而对于国际友情和外国的朋友,像先生一样的人,也是十分需要的。上帝既不会允许我们的恳求使你们的国家,那么我们只有诚虔的祈祷上帝,并且恳切请求你,尽你可能的一切力量为中国再寻着——加入不能多——至少像你一样对中国能竭诚相助的一个友人。

一个最敬爱你的中国朋友张道藩敬挽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十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端纳是自马可·波罗以来唯一一位与中国统治者一起生活,共同进餐,并成为核心集团成员,得到统治者信赖的外国人。——美国《夏威夷广告报》

E。A。Selle,1946

端纳是中国“第一号”白人。——《纽约星期六邮报》

H。B。Elliston,1938

端纳是宋美龄身后的权力。——《纽约客》

EmilyHahn,1942

二战前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是两个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和端纳,而端纳对当代中国的贡献远比莫理循要重要得多……在那些同时代幸存者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前,是该换一种眼光审视端纳的时候了,因为寻求端纳信息的途径已几乎完全消失了。——澳大利亚历史学教授WinstonG。Lewis,197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23457
开本 16开
页数 5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3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86
CIP核字 2013120480
中图分类号 K835.615.42
丛书名
印张 3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