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间再无此情郎
内容
编辑推荐

从门隅到拉萨,从西藏到青海,从活佛到囚徒。《世间再无此情郎》讲述仓央嘉措的朝露人生和隽永诗情,从转世角度追溯仓央嘉措情与诗的传记。作者李倩在书中娓娓道来那朵生长在净土与红尘间的莲花如何成为传奇。独家附赠民国绝版仓央嘉措诗歌全集。因此,这是一本全方位地了解和理解仓央嘉措其人其事以及其诗歌的上佳之作。

内容推荐

李倩编著的《世间再无此情郎》是一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记文学作品。

《世间再无此情郎》以仓央嘉措的传记为出发点,力图在把握他的情感脉络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出发,来发掘他浪漫的俗世情怀和睿智的上师觉悟。同时,本书还全面搜集整理了他的所有诗歌,并做了文辞优美的赏析,以让大家了解到这位多情诗人的才情。

目录

第一章 转世亦是因缘课

 青海湖畔,咫尺天涯 / 3

 我是佛前一朵莲花 / 9

 活佛不灭,转世永生 / 16

 属于罗桑嘉措的乱世 / 23

 他是领袖,引度众生 / 27

第二章 一个没有活佛的时代

 五世达赖圆寂 / 37

 隐匿的秘密 / 43

 他是第巴 / 48

 分道扬镳的爱情 / 53

第三章 玉树临风一少年

 杜鹃来自门隅,带来故乡气息 / 59

 爱情皈依信仰的圣地 / 63

 扎西丹增与次拉旺姆 / 67

 七日同升,未知的宿命 / 70

 以孩童之身,被迫独自上路 / 75

 他初见人间,已是乱世 / 79

第四章 此身似历茫茫海

 遭遇家庭变故 / 87

 爱在纯真的年代 / 91

 真相终被揭开 / 96

 雪域高原的佛光 / 101

 他是雪域最大的王 / 105

 师从罗桑益西 / 110

第五章 他本人间一浪子

 难以破解的玛吉阿米 / 117

 山寺日出僧未归 / 123

 以爱修行,苦度情劫 / 128

 真假活佛 / 135

 声称要还俗的活佛 / 140

第六章 不观生灭与无常

 横祸,悄然而至 / 147

 山雨欲来风满楼 / 152

 从囚徒到囚徒 / 157

 突发惊变的哲蚌寺 / 162

 相见之日,理塘重逢 / 167

第七章 别后行踪费我猜

 以苦行之路度天下苍生 / 175

 如莲花生大士的斗法之旅 / 182

 阿拉善弘法 / 188

 生无涯,死亦无涯 / 194

第八章 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诗歌的流传 / 201

 他从佛典中走来 / 205

 他是西藏最美的佛 / 209

附录一 仓央嘉措情歌 / 214

附录二 仓央嘉措年谱 / 248

试读章节

青海湖畔,咫尺天涯

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在藏历上是第十二饶迥火狗年。

他虚岁二十四。

当白雪皑皑的十一月尾随时光悄然而至,属于仓央嘉措的青春年华却在洁白哈达和滚热泪水的送行中戛然而止。那个待了将近十年的圣城拉萨,伴着漫天的飞雪渐渐荒芜在远行的旅途,回响在镣铐的叮当声中。

生命轮转,从草长莺飞的季节一路北上,穿过山林与花海,走过炙热与焦灼。一树的风,相携着秋叶,飘落进泥土的怀抱。回归,有时候,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

想那素年锦时,端坐在布达拉宫佛床上的仓央嘉措,容貌俊朗,身形飘逸,自有一种不染烟尘之美。岁月许是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但也未曾料到如现在这般磨难艰苦。路途是如此的遥远,那未知的京城如同一个无法亲见的梦。

仓央嘉措,这个在黄教历史上风云绝代的人物,这个让后世之人为之倾倒的活佛,此时正行走在被押解进京的途中。当独断专权的拉藏汗除掉第巴桑杰嘉措后,从不钟情政权斗争的仓央嘉措却成了瓮中之鳖。于是,秉性纯然的他,被拉藏汗在康熙处参了一本,言其不戒男女,不守清规,实则是假活佛。

康熙皇帝不说废,亦不说不废,只说让将其押解进京,待查明后再行决定。

于是,在这个雪域高原的冬天,仓央嘉措来不及向八廓街告别,便踏上了北上的路。

漫漫长路中,押解的队伍行进得很缓慢。虽然是囚徒,但他终究还是那个最亲近世俗的活佛。拉藏汗的奏折定义了他前行的命运,却从未让他在人们的心中泯失丁点的尊严。对于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来说,劫难非但不能更改他们虔诚的初衷,反而让他们的信念历久弥坚。押解仓央嘉措的队伍由汉、蒙、满等各色人组成,这其中,蒙古兵大多都是黄教的弟子,信仰根深蒂固,所以,纵使仓央嘉措落魄如斯,他们也一直对他抱有无上的虔敬与尊重。这一队人马从春末出发,翻过了念青唐古拉山,又穿过了茫茫戈壁和高原,终于在大雪纷飞的十一月来到了冰冻的青海湖畔。

青海,这片位于世界屋脊上的土地,浩渺而苍茫。然而,正是这片神奇的充满灵性的土地,孕育了格鲁派祖师、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此外,在公元16世纪,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曾在这里为俺答汗及众蒙古族人讲习佛法,弘扬黄教教义,并修建了藏传佛教六大寺之一的塔尔寺,改进了蒙古族人的很多陋习。因此,多年以来,黄教在这里一直都被良好地传承和颂扬着。皈依佛教后,很多狼性的部落放下了屠刀,生生世世在虔诚的信仰中放牧牛羊,过着祥和宁静的日子。

当仓央嘉措踏入这片土地时,天地静寂。他在恍惚之间,像是回到了童年。那遥远时光里的故乡,有着一样辽阔的山脉、清浅的河水和洁白的积雪,恬静安然。经过数月的跋涉前行,虽多有他们的护送和照顾,却到底还是血肉之躯,无法抵挡寒暑夹击、蚊虫叮咬及沿途的诸多戾气。二十四岁,多么青春的年纪,却已是发须凌乱、病骨支离了。

但是,即使寒风萧瑟,冰雪连天,仓央嘉措的心中却是一片澄净了然。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竟有着如此摄人心魄的魅力。一望无垠的湖水,像是参透了天地,参透了前缘过往,参透了俗世与佛法的轮回转世,也参透了仓央嘉措疲倦的身躯下那颗思念之心。

在藏语中,青海湖叫做“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洋”。不论是哪种称呼,青海湖的万顷碧波和潋滟的湖光让每一个见过她的人都深深地为她赞叹,因她臣服。所以,在汉代,也有人称她为“仙湖”。

掬一捧青海湖的水,入口,仓央嘉措仿佛看见了达娃卓玛款款而来的身影。如此熟悉的笑容,那么依恋的呢喃,浅吟低唱间是百转千回的妩媚和思念。青海湖,原本是太宗皇帝赐给美丽而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日月宝镜,镜中可映照出遥远的大唐故乡,以慰藉文成公主对家乡的相思之苦。却不知宝镜越动情,思念也就越疯长。然而,当日主动请缨远嫁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到底不是那伤春悲秋的柔弱女子,一念之间,她将那日月宝镜朝天扔出,不曾想,那宝镜早已是通了灵性,只见落地的一瞬间,光芒万丈,自此青海湖顿现。而此时的仓央嘉措也在那湛蓝的湖水里闻到了杜鹃花开时节故乡门隅的气息。往事如昔,回忆绵长而甜蜜。永远的仁增旺姆,永远的达娃卓玛,永远的圣城拉萨,永远的布达拉宫,一切历历在目。

情至深处,便多了些决然而然的风景和传奇。形容消瘦的仓央嘉措在想到十六岁的文成公主广博的家国胸怀之时,是否也有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明悟和参透?此时的他,无论舍与不舍,终究是要抛却旧事,远离前生。而这样一种生命寓意在尊者仓央嘉措的心中,也将有着旷古而辽远的意义。

历史在这里成为了断点。三百多年来,关于文成公主和仓央嘉措的隔空对话,也许将永远深藏在辽阔澄净的青海湖中。这并非由于年代久远,而是那一季的缱绻或泯然,亦如日月宝镜般,幻化在了长风浩荡的天地间。因此,彼时的仓央嘉措将对生命有着怎样的抉择,众说纷纭。病死,谋杀,逃脱,遁去,不论是民间的各种传说或猜测还是各种书籍中言之凿凿的记载,也都是真真假假,云山雾罩。历史无法重来,所以,关于仓央嘉措在此后的行踪,成了世人心中永远的谜。

正史中记载,仓央嘉措行至此便病逝。寥寥数语,打发了他如此炫目的一生。例如,《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七》记载: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题‘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报称,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假达赖喇嘛行事悖乱,今既在途病故,应行文将其尸骸抛弃’,从之。

而在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所著的历史著作《圣武记》中的《国朝绥服西藏记上》也同样采用了这一说法:

(康熙)四十四年,第巴谋毒拉藏汗不遂,欲以兵逐之,拉藏汗集众讨诛第巴。诏封拉藏翊法恭顺汗至是奏废第巴所立假达赖。诏执献京师,行至青海,病死。

然而,如此重大的事件,官方却记载得如此潦草,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官方的说法,言仓央嘉措在此被拉藏汗所害。仔细想来,这种说法也是不合情理的。首先,当时的仓央嘉措已对拉藏汗不构成任何威胁了。其次,仓央嘉措是奉康熙谕旨被押解进京的囚徒,拉藏汗实在没有必要,也不敢冒着得罪当时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风险,将仓央嘉措置于死地。

至于被清廷后来软禁在五台山的说法,则来源于近代学者牙含章在《达赖喇嘛传》当中的记载:“据藏文十三世达赖传所载:‘十三世达赖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参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闭关静坐的寺庙。’根据这一记载来看,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送到内地后,清帝即将其软禁在五台山,后来即死在那里,较为确实。”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其他的史料佐证,所以也不足为信了。

除此之外,民间也有很多关于仓央嘉措此后生世的传说。

有人说他跳青海湖自尽了。因此,每年,总有人向青海湖抛食物,以纪念他。但是仔细想来,这种说法很是牵强附会。藏传佛教中,每个人都是有轮回的,更何况是活佛。自杀是对轮回的灵魂的亵渎,是大不敬。作为从小就浸染宁玛派教义并深修黄教教义的仓央嘉措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说仓央嘉措自杀,毫无理论根据。

而近年来,流传最广的当属仓央嘉措的“遁隐说”。话说当时康熙自知将仓央嘉措押解进京后也很难处置。进退两难之时,便又派人告知押解的人员:“尔等将此教主大驾迎来,将于何处驻锡?如何供养?实乃无用之辈。”押解之人看到此圣谕,大伤脑筋,左思右想这圣谕背后的意思,觉得还是让仓央嘉措自行离去最合适,这样既顺了康熙皇帝的旨意,又能使大家脱得干系,免遭重责。

对此,法尊大师在其著的《西藏民族政教史》中记道:

(尊者仓央嘉措)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艰之时,大师乃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弘法利生,事业无边。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

除此之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中也有这么一段记载:

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仓央嘉措)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此后,他经打箭炉至内地的峨眉山等地去朝山拜佛。然后,又到前后藏、印度、尼泊尔、甘肃、五台山、青海、蒙古等地云游,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精妙业绩。

自此,仓央嘉措远走高飞,时常布道弘法于所及处。乾隆十一年(1746年)阴历四月初八,游历四方的仓央嘉措长眠于阿拉善旗朵买地区的一座蒙古营帐中,终年六十四岁。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多情的仓央嘉措给后世留下了难以诠释的疑团,而他自己,却早已在三百年前翩跹而去。流传于书稿坊间的种种传闻的结局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仓央嘉措用他的一生为后世的人书写了不朽的传奇,而细细想来,他在人世间的这场轮回,终是黄教史上不可略去的绝代风华。所以,当如今的我们在历史的皱褶中寻觅这位多情活佛人生的点点滴滴前,不可不对藏传佛教的兴起做一番简单的了解。

P3-9

序言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浪荡;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西藏民歌

他是洛桑仁钦·仓央嘉措。

他一生短暂却故事绵绵。

他出身于穷乡僻壤,出生时却天降异象,七日同升,被预言为莲花生大士转世。在藏传佛教的传说里,莲花生大士永远为十六岁的少年之身,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诸佛之总集。

他是无上尊贵的法王,却历尽人间沧桑宠辱;他无意于政治角逐,却身不由己地被卷人权力漩涡;他精通世间最深奥的佛法,却用情思饱满的诗句弘法利生。

缘起缘灭,一切皆有定数。

出生,转世,隐身;坐床,叛逆,还俗;囚徒,埋名,流浪;重生,云游,即没。他扑朔迷离的一生和谜一样的身世,以及流芳百世的诗歌,永远为世人铭记。三百年之后的我们,跟着他一路走来,或疾或徐,却在他坎坷又彻悟的一生中殊途同归。

世人从未停止过对他的议论,更是从未吝啬过对他的钦慕和瞻仰。无论是人们对他英年早逝的唏嘘和慨叹,还是对其后续人生中的崇敬和景仰,仓央嘉措留给世人的永远都是心底里最温柔的怀想。而他的那些诗歌,更是如璀璨的星空一般,让人为之深深着迷,并铭记了他的多情与浪漫。

只是,勿将圣者做情痴。南怀瑾说:“然情之为用,非专指男女间事,如扩而充之,济物利人,方见情之大机大用也。”与其他活佛在四五岁就举行坐床典礼不同,仓央嘉措一直自由地生活在民风开化的门隅地区,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在青山脚下辛劳耕作,在牧马放羊的逍遥自在中,过着简单而安宁的生活,亦在美丽的情歌中体会着修行参禅的虔诚教义。  于纷纭乱世中依旧坚贞地书写自我,这本身便是一种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而仓央嘉措借此告诉世人的,不仅是那种最微妙的内心境界,也让不同的有缘人体悟到不同深度的修行觉念。从门隅到拉萨,从西藏到青海,从活佛到囚徒,仓央嘉措一生艰难苦行,却以他独特的魅力打动着千百万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心灵,他们跨越时空,在仓央嘉措的人生里体悟各自的人生苦乐。世间之人读其诗可品出男女情爱的真谛、生死相随的决绝;而在虔诚的修行者眼中,那是蕴含了极深寓意的道歌,是功德无量的大团圆。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官闱秘事。”对于仓央嘉措的诗歌来说,亦是如此。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一个仓央嘉措,各自有着不同的缘分。

佛说“心随境转”而又“识有境无”,大抵就是此意。

而人世间林林总总,如浮光掠影般的享乐不过是一场温香暖玉的梦,人们机关算尽想要得到的地位、权力、金钱、名声等,在仓央嘉措的眼里,却都比不上布达拉宫外自由的空气。人,究竟是有多难,你羡慕着我的尊贵,我羡慕着你的自由,你走不进来,我却也迈不出去。

若你来到西藏,你会发现,令你震撼的往往不是高原雪域风光,亦不是庄严的布达拉宫,而是那些前往拉萨的朝圣者。在电影《可可西里》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他们的脸和手脚都脏得很,可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朝着拉萨磕等身长头,步步前行,风餐露宿,翻越高耸入云的雪山,穿过高原草地,直至看见拉萨的金色光芒,直至膜拜到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所有藏民的梦想,他们的内心简单而执着。

时光漫游至此,多少百转千回都化不成一声叹息,倒不如,就把这场久别重逢,当做一次似旧还新的再见,提醒着行走于这世间的每一个人,我们正经历的变化与无常,无论是荣华富贵,或是苦难疾病,都不过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间再无此情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97267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320759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0
15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