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帮80后带出完美小孩儿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的特色国情造就了1980年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我们通常称之为“独一代”。如今这一批年轻人也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孩子,家庭中的父辈升格成为祖辈。这时,独生子女家庭就迎来了“4+2+1”(4位老人、2位父母、1个孩子)模式下的第二代独生子女,我们称其为“独二代”。

这些出生在2000年后的新世纪的孩子在更多的关爱下成长,他们的童年,尤其是学前O~6岁的这段时光大多是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的,于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模式就出现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由祖辈抚养和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

如今在中国的乡镇,有近50%的孩子(主体是3000万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因为80后的年轻夫妻大多双方都要出门工作,出于各种考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就全都托付给了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比例高达70%,孩子的年龄越小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的比率就越高。

天伦之乐、四世同堂本来是中国人特有的血缘和宗族式的文化传承方式。中国的祖辈大多心甘情愿地为后代更多地付出,愿意帮子女带好(外)孙子孙女,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聪明懂事。这是许多老人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心愿。这其中所饱含的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外在因素和力量都无法超越和比拟的。但是,与此同时,孩子成长也更多地受到祖父母们的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将在祖父母们的熏陶和教育中留下各种人生印记。他们在未来勇敢还是怯懦,学有所成还是一无是处,有主见还是唯唯诺诺,自私自利还是关爱他人……每一个细小的印记都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被无限放大,成为左右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童年的教养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影响,孩子在小的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受到的影响要比大人眼前看到或者意识到的多得多:

童年的弱点可能让孩子背负一生;  童年的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

童年越缺少什么,以后就越向往什么;

童年在哪方面越擅长,长大就在那个方面越优秀;

性格、习惯、思维模式、心理构建、职业规划,等等,这些影响人生的重大问题在孩子童年时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因此,陪伴孩子成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施以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背负着教育之责。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最初的那枚嫩芽能否茁壮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他们提供何种成长养分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在孩子一生的记忆中,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永远都是最温馨的那份怀念。因此,祖辈们在给孩子一个被呵护的童年时,也应该在人生的起点为他们营造一个科学、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更“有度”的爱,而不是超载一切的无条件和无原则的爱。

真正智慧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不是那些对孩子最宠爱的,而是“慈而可亲、严而可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此时的骨肉之情是“教”大于“养”的带有责任感的情。

当很多80后的年轻父母无法兼顾工作和孩子,只能将孩子寄养在老人那里,却又对孩子的教育成果不满意时,如何避免隔代教育变为问题教育和两代的矛盾,让独二代的孩子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关怀下完成“4+1”的“特色”家庭教育,让祖辈散发出无私而伟大的余热,用科学的方法为子女带出完美的小孩儿,这正是我们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推动摇篮的芋

目前中国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参与养育O~3岁孩子的比例超过了。70%,养育3~5岁孩子的比例超过了50%r,而养育5~7岁的孩子的超过35%,。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0~7岁的成长期是奠定其一生人格、品性及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个年龄段负责养育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水平。

另外,如今的家庭教育现状是祖辈的隔代教育和父辈的亲子教育交织在一起,结构上更为复杂。两代人在教育方式上的优势和弊端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潜在的影响,教育效果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当双方的分歧无法避免,各方教养孩子的优势也没有真正发挥时,问题就出现了。

在中国当前就业压力普遍较大、个人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年轻父母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重教轻养,甚至有的只能生而无力、无暇去养,因此受教育相对较多却仍饱受竞争之苦的80后年轻父母更容易认为孩子应该赢在起跑线上。加上老一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轻的80后父母获得教育孩子知识的渠道大多是互联网和图书,于是就造成了年轻的一代父母过度强调早教、强调书本上的知识的问题。P3-5

目录

第一篇 别让隔代“隔”了教和育

◆推动摇篮的手/5

1.年轻父母,重“教”轻“养”/6

 “照书育儿”的理论派/7

 最终只得交给奶奶带/9

 为启蒙,80后父母痴迷早教/10

 孩子被克扣的童年/11

 80后甘做“孩奴”/13

2.祖辈家长,重“养”轻“教”/15

 四人宠爱在一身/16

 从零食开始纵容孩子/17

 被爱包裹的孩子毛病多/21

3.教养的分歧引发隔代交战/23

 孩子不跟爸妈亲/24

 独一代管不了独二代/26

 一个宝宝的家庭战争/28

◆推动孩子的世界/32

1.成功家教带出完美小孩儿/33

 外公外婆带出12岁神童/34

 爷爷奶奶教出19岁博士/36

 知性祖辈教出智慧孙辈/38

2.科学理论促进成功家教/40

 首先,达成教育观念统一/4l

 其次,事先要定好原则/42

 再次,多多更新育儿知识/44

 最后,上网取经也很时髦/46

3.跨越三辈人的代沟/47

 教孙子,也要教子女/48

 孩子终究要跟父母过/50

 聪明的爷爷甘做配角/51

 当好亲子“润滑剂”/52

第二篇 生活的智慧

◆有些事情不要这样做/6l

1.喂饭穿衣,“捂”出孱弱的孩子/62

 从纠正穿衣的误区开始/63

 解决喂饭的难题/65

 餐桌上的教育/70

 运动下的成长/72

 2.帮背书包,“惯”出无能的孩子/74

有多少人放不下孩子的书包/75

 外国的小孩儿自己去上学/77

 孩子,你的书包得自己背/79

 中国孩子不做家务难独立/80

3.孙子大过天,放纵的孩子不感恩/84

 抢吃爸爸晚餐的贝贝/86

 卖掉爷爷房子出国去/87

 聪明奶奶这样改变贝贝/89

 从示弱开始教孩子感恩/92

4.穷爷爷富孙子,享乐的孩子难成器/95

 溺宠的孩子爱攀比/96

 小时享乐长大啃老/99

 再富不要“富”孩子/102

 教会孩子理财早当家/105

5.偶尔放松一次,瓦解了教育的成果/109

 妈妈向左,奶奶向右/110

◆有些话不要这样说/112

1.看你画成什么样子了?/112

 标签效应,阻碍孩子成长/113

 期待效应,激励孩子进步/115

 肯定和赏识的教育力量无穷/117

2.小孩子问那么多干吗?/119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120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122

 祖辈父母要知道的“为什么”/123

3.你们别管,孩子大了就懂了/125

 树大并非自然直/126

 不可忽视的“第一次”/128

 这样对待哭闹的孩子/130

4.再淘气,你爸妈不要你了!/132

 哄骗威胁要不得/133

 有效沟通的说服技巧/135

 这样对待任性的孩子/137

5.别怕,奶奶帮你!/139

 犯错是成长必修课/140

 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142

◆有些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144

1.讲卫生,小手自己去洗洗/146

 洗手小习惯影响不小/147

 让孩子爱干净的妙招/149

2.礼貌,从第一声问候开始/1 51

 礼貌是人素质的体现/151

3.自理独立,6岁了该自己系鞋带/155

 不自理孩子难独立/156

 从小细节开始培养/158

4.诚实守信,孩子一定要说真话/160

 孩子说谎可能事出有因/161

5.学会分享,孔融让梨永不过时/167

 孩子天生的占有欲/168

 教孩子学会分享/169

 爱的教育战胜自私/172

6.乐于助人,帮奶奶做些事吧/173

 让孩子到生活中来/174

 互惠的效应/175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177

◆有些性格一定要从小塑造/179

1.自信坚强/180

 自信留在了家里/18l

 还给孩子自信/182

 跌倒自己爬起来/186

2.有主见/189

 从小培养孩子有主见/191

 主见来自独立思考/192

3.有计划/194

  孩子自己学会计划/195

 会计划要有时间观念/196

 会计划要有自制力/198

 从小培养并及时督促/199

4.乐观积极/200

 不可忽视孩子的悲观情绪/201

 培养快乐乐观的孩子/202

5.宽容他人/203

 呵护孩子的善良/204

 浇灌孩子的爱心/206

6.活泼合群/207

 孩子为什么不合群/208

 强化孩子的交往能力/209

第三篇 学习的快乐和孩子的成长

◆从入园开始,让孩子爱上学校/216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217

 在孩子之前先“入园”/218

 轻松入园的孙子兵法/220

◆生活中学习,快乐中成长/223

 12岁神童的家教秘诀/224

 Q孩子Q能力/225

 玩有玩的内涵/228

◆好的学习习惯,受用一生/232

 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培养/233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239

 好习惯是激励出来的/242

◆不把孩子禁锢在学习里/246

序言

教育之于家庭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曾在《百家讲坛》讲过这样一段令人捧腹的话:“当你有一个儿子,从小不好好教他,就会害了你全家。当你有一个女儿,从小不好好教她,就会害了别人全家。所以,你跟谁有仇,你就宠坏你女儿,嫁出去以后,就害了人家全家,大仇就报了。”我们知道曾先生是开玩笑,但是这段话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养好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毁了自己的家庭那么简单,或许他(她)还会去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近来,多起杀人事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育问题。比如,大学生药家鑫杀害了一个无辜的年轻母亲,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失去了妈妈;一个孕妇利用女孩的善心将其骗至家中供丈夫性侵,并伙同杀害了这个年仅17岁的花季女孩;我自己的女儿也因交了一个内心阴暗的男朋友而早早离开人世,那年她只有21岁。

和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一样,我曾在热切的期待中为女儿“设计”了美好的人生。女儿两岁我就开始教她识字、背书,三岁就让她记日记,四岁开始学钢琴,我甚至强迫她不停地学、不停地练,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就想方设法把她塞进了学校。可以说,孩子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我制定的一张张排得满满的学习课程表中度过的,我近乎苛刻和不近人情地督促着女儿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从没有考虑过她的童年还应该多一些无忧无虑玩耍的时间,还应该时常享受我这个母亲所给予的慈爱和宽容。我甚至忘记了她还是一个小孩子,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全部寄托在她身上。正因为从小在这样一种无形的负重下生活,随着年龄长大,女儿变得越来越容易冲动,倔强叛逆,抗拒我对她的各种人生安排,以至于上大学她都选择了一所远离北京的上海大学。后来整理女儿的遗物时发现了她的日记,我才了解到她的内心有多么苦:她说自己从来就没有童年,没有快乐,活得很累!

我曾在一篇纪念女儿的文章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假如有来生,妈妈肯定不会重复过去的错误,会在你的童年给你充足的时间,让你尽情地、快乐地玩耍,快乐和身心的健康比一万卷书本和上千个大学、硕士、博士的学位都重要;假如还有来生,我一定会做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充分尊重女儿情感、理想和主观意愿的母亲。”对女儿的早逝我常自责,如果我没有给她太多压力,如果我不是个事业狂,能够在她跟男朋友出现问题时及时赶到她身边,跟她一起解决,如果女儿获得过足够的宽容和爱,跟我足够亲近,我想她一定不会在觉察到我要干涉她交往这个男朋友时匆匆离家而去,甚至从此与我阴阳相隔。

教育的力量就是这样神圣和强大,它可以主宰世间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成就人才造福社会,也可以造就恶魔贻害世人。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性格、品德的形成,影响一个家庭的教育传统,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能否和睦相处,最终决定一个家族能否延续和传承下去。我们都知道,一个拥有良好家教传统的家庭氛围更和谐,成员之间更和睦,更容易教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换一个角度理解,品德高尚、乐观好学的父母教育出一个坏孩子的几率会很小,反之德行恶劣、好吃懒做的父母就难以培养出优秀可爱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复杂的,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一个教育问题产生时,其背后的成因已经积累了多久、积累了多少。在教育界有这样的共识,即一个人的情商对其人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智商。教育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个性、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现实情况是,家长在很多时候只看重孩子学业的表现,对他们学业之外能力的培养却不那么关注。

我们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是幸福还是伤害,会给孩子一生的成长留下不可逆转的痕迹,即使发现错了也只能尽力弥补,不可能恢复如初。因此,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理念是不是对、孩子成长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不能复制,我想这都是许多家长需要想清楚的问题,也是我早就应该懂得的。

好的家教传统需要几代人努力

当书名中的“80后”一词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我女儿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80后!如果她还在世,她是不是已结婚生子,需要长辈们去帮她看护宝宝?是不是我们之间也像这本书中写到的那样,因为隔代教育问题产生了各种矛盾?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把教育看得很清、很懂,转眼间这些曾经是独生子女、被娇宠的80后一代就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教育发展水平仍处在启蒙阶段的国家,大部分家庭还缺少好经验传承的情况下,80后的年轻父母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和能力接过教育好下一代的重任呢?

时间流逝,新一代总会很快成长起来。我们上一代人因条件限制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局限性,缺少经验参照,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欠缺,造成的问题比较多。而新一代人总会比我们视野更开阔,方法更科学,思想更理性。我相信这些年轻的父母在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一定会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改善、升华,直到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教传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家庭拥有了良好的传承。

隔代教育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普遍现象。因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和社会文化的不同,年轻一代在当前生存重压下,不得不把一部分教子任务让度给上一代父母,这些都为隔代教育创造了条件。我承认两代人一定会有矛盾,中国家长对孩子关爱特别深,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下很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更是普遍存在过度关爱的情况。80后新一代父母一方面很享受来自上一代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抗拒着上一代人的过度呵护和干涉,这种矛盾常常令两代人困惑、痛苦。但是,我认为通过良好沟通有效解决冲突本身就会促进两代人的共同成长。

我很赞同本书所强调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应该是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父母”这个特殊的责任不能被取代,祖辈父母要弱化自己在孙辈教育中的角色,明白隔代教育应该仅是一个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协助。本书可以说理性而全面地对当今隔代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都进行了列举,同时还从两代人的视角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希望我们两代父母都能够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更清楚地认识到各自角色在一个家庭中对下一代的教育责任。年轻一代需要对上一代有更理性的认识,理解上一代人的爱与辛苦,允许他们有不足;年长的一代则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及这份责任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对每个家庭来说,我们都要允许一些不完美存在,也正因为不完美,才给了我们每一代人成长和完善的机会,一个家族才能在和谐关系中得到良性发展。

在从事公益事业近十年的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很多家庭和孩子,也帮助过遇到各种问题的家长和孩子,我的体会是,大部分家庭中成员的关系问题和子女个人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家庭教育的衍生问题,都可以通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来解决。举一个感触最深的例子,我跟本书的作者魏宇霄认识多年,从认识之初我就看到了她对教育的执著与好学。无论走到哪里,她都积极地跟不同的人交流有关教育的话题,不放过任何一个请教学习的机会。我很欣慰她很早就意识到了教养孩子是需要理性的,需要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急功近利盲从他人。她教养的女儿阳光、优秀,她们母女像姐妹一样亲密快乐。别人问她如何能让在青春期的孩子都跟妈妈和睦甚至亲密相处?她总会说:“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教育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避免和解决。”事实上,她也曾告诉过我,早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也痛苦过、烦恼过,孩子也并非天生就快乐和优秀。只不过她从没停止过提升自己,从没在问题面前妥协,总是坚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的孩子就是在她一天天的努力下才健康成长的。

所以,我想告诉天下的父母: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谁天生就能做好父母。我相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我们要从自己开始,用心学习如何做父母,努力成为家庭教育环境的建造者和改善者,给你的家庭一份美好的传承。

内容推荐

  80后的年轻父母由于种种压力,不得不请老人帮自己带孩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经验丰富,有时间有耐心,更容易跟孩子融洽相处,但难免有些溺爱、纵容。两代人的教养观念发生冲突,甚至为此而争吵时,受害最深的其实是我们最关心最宝贝的“独二代”——孩子。  《帮80后带出完美小孩儿》结合大量生活实例,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将隔代教育中可能遇到的麻烦问题各个击破,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长处,规避其不足,从而帮助每一个家庭带出完美小孩儿。  《帮80后带出完美小孩儿》由魏宇霄等编著。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代以80后为主导的独生子女群体已经到了有孩子的高峰期。中国特色的家庭结构就是很多位长辈一起参与晚辈的抚养教育的阶段。由于大多数80后受到过高等教育,在教养孩子方面容易产生的分歧,也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很多80后抱怨双方父母不懂科学养育和教育,但又因中国家庭传统生活方式与经济条件限制,在不满家长一起参与养育孩子的同时,却不得不把孩子交给长辈带。尤其是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夫妇,父母付出了辛苦,却还要落下许多埋怨。魏宇霄等编著的《帮80后带出完美小孩儿》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几代人参与的家庭教养模式。从而解决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帮80后带出完美小孩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宇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105537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3043329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3
16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