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史问道著的《张良与素书》以传说中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为线索,记述了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在反秦义军风起云涌、天下豪杰群雄并起之际,以反秦复国为帝王师、位极人臣己任的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评定诸侯一统天下,创建大汉帝国的一系列历史故事。透过史实情节,您将读懂一代名相张良是如何修身、怎样炼成的。
图书 | 张良与素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煮史问道著的《张良与素书》以传说中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为线索,记述了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在反秦义军风起云涌、天下豪杰群雄并起之际,以反秦复国为帝王师、位极人臣己任的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评定诸侯一统天下,创建大汉帝国的一系列历史故事。透过史实情节,您将读懂一代名相张良是如何修身、怎样炼成的。 内容推荐 秦末时期,满怀家仇国恨的张良行刺秦始皇,虽然失败却也一举成名天下知,此后就步入了反秦之路,辅佐刘邦入关破秦。楚汉争霸时期,张良淋漓尽致地一展才华,辅佐刘邦充分利用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小博大地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西汉王朝。建国之后,张良再一次运筹帷幄,不仅躲过了刘邦的猜忌,而且还出谋划策地帮助刘邦安抚了众多功臣,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成功地身退。而指导着张良后半生的,正是那部千古奇书《素书》。 《张良与素书》以小说的笔墨,将张良的一生落在纸上,构筑了无数个可以动人心弦的细节场面,用一环套一环、步步惊心的历史情节,展露出张良天才级的谋略大才,并以夹叙夹议之笔不时解析了《素书》。 《张良与素书》作者煮史问道。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天下奇书 第二章 搏浪沙名扬天下 第三章 国仇家恨 第四章 圯上老人传奇书 第五章 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第六章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第七章 天下大势 第八章 煎熬 第九章 邂逅 第十章 借力 第十一章 风云变幻 第十二章 重逢 第十三章 西征之道:衣不举领者倒 第十四章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第十五章 鸿门序幕 第十六章 长莫长于博谋, 安莫安于忍辱 第十七章 东征之谋: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第十八章 神莫神于至诚 第十九章 仁者:人之所亲 第二十章 布局天下: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第二十一章 危难时刻 第二十二章 短莫短于苟得 第二十三章 山峭者崩; 泽满者溢 第二十四章 收网之谋 第二十五章 见嫌而不苟免之:梦想成真 第二十六章 无可奈何将星陨落 第二十七章 左手退避,右手出力 第二十八章 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第二十九章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第三十章 出手平乱 第三十一章 未盖棺自定论,全身而退 第三十二章 生生不息 附录一:北宋张商英为《素书》所著原序 附录二:《素书》原文 后记 试读章节 见到字迹后,盗墓人像是着了魔一样,立即扔掉火把,并齐刷刷地跪在了碑前,虔诚至极地磕了三个头,每磕一次,都将整个面部埋进雪中,且嘴里还念念有词,似乎是在对躺在地下的墓主人诉说些什么,没有防护的火把即刻便熄灭于雪地…… 从这个情形来看,这三人似乎根本就不是来盗墓的,而是墓主人的后裔子孙,但是事实上这些人的确就是盗墓人,而躺在地下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开国元勋、留侯张良。 盗墓人开始与黑夜赛跑,他们必须赶在天亮之前,打开墓穴,否则不仅得罪了躺在地下的留侯,而且还极可能因盗墓罪行暴露而遭杀身之祸,至于想盗走的东西则一件也拿不到。 当天微微亮,夜的黑色开始一点点淡去之际,三个盗墓人终于挖通了墓道,抵达了墓穴。 但是,火把映照下的墓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更不曾见到任何金银珠宝,墓室内甚至连殉葬品都没有…… 墓室内墙上残存着斑驳的壁画,壁画上的八卦图都变得残缺不齐,墓室内残砖断墙,一片狼藉,很明显这墓早有人光顾过。 的确如此,早在新朝王莽执政时期,张良墓就被发掘盗挖过,想必当年墓室内还是有一些陪葬品的,只是全数被洗劫一空而已。 三个盗墓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失望至极的那种眼神,或许是因为失望,也许是因为悔恨,他们再一次默契地跪地呜呜轻泣。这眼泪是为张良而流,也是为绝望而流,天亮之后的一家老小的吃喝都指望留侯了,但是留侯留下的东西却被先人们取走了! 突然间,其中一个盗墓人抹干了眼泪,对其他两人轻语:“看看棺椁是否曾开启过,如果不曾被开启过,那么里面应该还有东西!” 这三个盗墓人如梦初醒,迅速擦干眼泪,卷起残破并且沾满了水渍与泥浆的衣袖,打开了张良的棺椁。 棺盖被开启的那一刻,整个墓室立即被死亡的味道所弥漫,盗墓人竭力闭上眼睛、紧紧捂住鼻子和嘴巴,转过头去不敢朝棺椁里面看…… 片刻之后,三个盗墓人不约而同地扭回头、瞪大了饥渴的双眼,将敬畏、饥渴、激动、悔意的目光聚焦于棺椁内。 盗墓人再一次失望了。 他们甚至都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静静地躺在棺椁中的人真是五百年前西汉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开国丞相、留侯张良吗? 棺内一切十分简朴,没有任何金银财宝,张良原本瘦弱的身躯只剩下了一架骷髅,风化了的简朴衣着紧贴着骨头,局部白骨露在风化的寿衣之外,尸骨旁边只有一块非常显眼的黄色的石头。 盗墓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颤抖着伸手试着去摸捏尸骨上的衣服,衣服已经像纸灰一样,一碰就碎,事实证明真的没有任何珠宝遗留。 但是,就在盗墓人绝望之时,事情再一次峰回路转了。 当盗墓人将手伸向尸骨的头部,看看那全数脱落的一堆发丝下面是否藏着什么时,他们摸到了一个坚硬的、冰凉的、光滑的枕头。 这一发现给了盗墓人天大的惊喜! 职业经验告诉盗墓人:枕头一定是宝贝! 所有的宝贝都藏在了枕头中!P4-5 序言 在以往两千年的士大夫心目中大多有着一座谁也不曾逾越的丰碑,这座丰碑就是张良。 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士大夫都只是从这座碑上看到了“亡秦灭楚”、“运筹帷幄”、“帝王师”、“谋略天才”、“全身而退”、“留侯”等诸如此类的标签。 诚然,这些标签的确都是史实,都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士大夫心中丰碑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依然只是个表象,事实上这座丰碑的灵魂并非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些标签,而是一部掩藏于浩瀚历史中的一部奇书,这部书就是《素书》。 我一直都想去讲一个故事,用朴素的文笔,以通俗的语言、细腻的情节去讲述一下张良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奇才和一部世人并不十分熟悉的奇书——《素书》的故事。 但是,这部博大精深、集“道、德、仁、义、礼”的思想学说体系、“抱道潜居”的处世哲学、安邦治国之道、识人识才以及寓用兵之法于一体的、高度浓缩的《素书》却令我迟迟不敢动笔。 终于,对汉史的热爱之情还是驱使着我下定决心去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开始讲述这个故事。今天,我终于讲完这个故事了,这就是《张良与素书》。 笔者将在以历史史实为根基的故事情节中逐一揭示奇才张良与那部奇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在故事情节中展示《素书》灿烂的一面、博大精深的一面。 透过故事,我们还将揭示一些核心秘密:其实,运筹帷幄的张良并非天才,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深刻领悟了那部千古奇书《素书》,并且还一板一眼地实践了恩师黄石公的学说。 如此说来《素书》真有那么神奇吗? 煮史问道 后记 我想我应该声明一点:《素书》原本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文,而笔者才疏学浅,诸多地方只能蜻蜓点水般地敞开心扉,聊聊自己的感悟,这些解读也不一定正确,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解读。 再次,笔者想说,关于西汉这一段历史,诸多地方还是存在着学术争议的,如韩信是否参与了彭城之战这类的细节,在学术方面是存疑的,笔者只是按照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与研究给出了我的观点:在笔者看来,韩信是一定参与并指挥了的,虽然此战终于还是败给了项羽,但是谁的开始又不曾失败过呢! 写了一年之久的作品终于出版了,有点依依,有些不舍,有些意犹未尽,张良的一生太深、太玄、太厚、太重,但愿能撼动读者的心灵,能让我们都有所思考、有所领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张良与素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煮史问道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8324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 |
CIP核字 | 2013172182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