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在艰难曲折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湖南人做出了突出贡献。由刘建武主编的这套《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丛书(共5册)》从百年历史时段中遴选出50位湘学人物,通过概述他们在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现代化等方面的成就,诠释了千年湘学的精神特质,揭示了湖南在中国近现代独领风骚的历史之谜。
图书 | 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丛书(共5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在艰难曲折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湖南人做出了突出贡献。由刘建武主编的这套《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丛书(共5册)》从百年历史时段中遴选出50位湘学人物,通过概述他们在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现代化等方面的成就,诠释了千年湘学的精神特质,揭示了湖南在中国近现代独领风骚的历史之谜。 内容推荐 由刘建武主编的这套《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丛书(共5册)》包括《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推进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 其中,《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选取陈宝箴、谭嗣同、唐才常、黄兴、宋教仁、谭延阊、杨度、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10位湘学政治名人,记述了他们在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写下的不朽篇章,诠释了他们身上所彰显的湘学精神。 《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选取丁取忠、邹代钧、宾步程、李待琛、周凤九、任理卿、汤飞凡、刘敦桢、欧阳翥、曾昭抡10位湘学科技名人,概述了他们秉承湘学精神,在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成就。 《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选取左宗棠、蔡锷、程潜、彭德怀、贺龙、罗荣恒、粟裕、陈赓、肖劲光、许光达10位湖南军事名人,述及了他们自近代以来为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们身上所彰显的湘学精神。 《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选取曾国藩、刘坤一、梁焕奎、廖树蘅、熊希龄、聂云台、范旭东、李烛尘、李国钦、林伯渠10位湘学经济名人。展现了他们秉承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湘学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所取得的突出事功。 《推进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选取唐鉴、魏源、郭嵩焘、皮锡瑞、陈天华、杨毓麟、杨昌济、易白沙、蔡和森、李达10位湘学思想名人,概述了他们站在时代潮头提出的先进思想主张,呈现了他们推进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事功。 目录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 前言 陈宝箴 戊戌维新重臣 一 早年岁月,初染湘学 二 投笔从戎,效力湘军 三 开府湖南,平定苗地 四 宦海沉浮,认同湘学 五 初掌全湘,整顿吏治 六 戊戌初变政,壮志未酬 谭嗣同 维新变法的践行者和殉道者 一 世家子弟 二 接受湘学,以重振湘学为己任 三 办浏阳算学馆,开新学先河 四 维新运动中的改革先锋 五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唐才常 武装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先驱 一 浏阳山乡小三元 二 长沙城里习实学 三 武昌城里忧天下 四 浏阳家乡兴算学 五 湖南新政的有力推手 六 从正气会到自立会 七 武装推翻帝制的革命先驱 黄兴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干家 一 家世少年:一第岂能酬我志 二 缔造华兴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三 孙黄共创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四 辛亥革命:此复神州第一功 五 创造共和:有史必有斯人 宋教仁 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最早设计师 一 家世与少年时代 二 参与创立华兴会 三 流亡日本期间的爱国革命活动 四 醉心学习政治法律与译述西方政法著作 五 “革命三策”与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六 描绘共和国蓝图的早期实践 七 设计并践行共和国方案的“民国政治家” 八 “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 谭延闿 从清末翰林到国民政府主席 一 少年奇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会元 二 请愿与组党:推进清末宪政运动 三 走向革命:坚持反清共和政治路线 四 三次督湘:首倡制宪自治 五 追随孙中山: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完成 杨度 宪政曲径,桑榆未晚 一 新学勇士,支持“骚乱”变革 二 倡导金铁主义,主张君主立宪 三 倡导宪政运动,投身宪政实践 四 联络南北,支持孙中山 五 加人中国共产党,隐忍为公 毛泽东 改天换地,复兴民族 一 立志出乡关,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二 创建湖南共产党组织,投身工农革命运动 三 开创革命新道路,建设和保卫苏区 四 夺取长征胜利,确立新的党中央领导 五 奠基西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六 巩固延安政权,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七 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 八 建设新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刘少奇 伟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领导人 一 少年怀志:走向马克思主义 二 工运领袖:安源一炬山川赤 三 奠基党建理论:修养一书贡献巨 四 谋划土地改革,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五 深谋远虑,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 参与制定宪法,奇辱沉冤 任弼时 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党和人民的骆驼 一 接受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 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 三 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确引导肃反和土改工作 四 率军长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五 再赴莫斯科,架起中共与共产国际的桥梁 六 整顿中央机构,加强边区经济建设 七 参与重大决策,推动共青团工作 参考文献 《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 前言 丁取忠 中国算学“长沙学派”的开创者 一 家宗汉宋 绝学拾遗惊楚南 二 鄂湘往返 丁吴合著新算书 三 荷池精舍 英才荟萃深研讨 四 发明公式 纪鸿圆率算百位 五 剩余定理 终篇求一术通解 六 格术和算 古义新研引圜理 七 文史哲学 思想开放见识高 八 学派余波 廿一世纪启新猷 邹代钧 地理学“新化派”之发扬光大者 一 地理世家 绵延七代成佳话 二 祖父两辈 勋池繇诒陶冶深 三 沅帆继起 随使英俄维国权 四 测量绘图 建社宣导舆地学 五 变法新政 绝意仕进重教研 六 邹氏族裔 亚新地学续家声 宾步程 20世纪中国工程学科的先驱者 一 湘南农子 赴鄂留欧渡学海 二 中德文教 科技引介做先驱 三 同盟欧会 孙文黄兴生力军 四 验车议桥 军工矿冶担重任 五 工程学科 十载兴校倡求是 六 晚年言行 卓识特立诫世风 李待琛 抗日战争军事工程界之国宝 一 学贯西东 社团湘厂试创新 二 湖大兵专 木铎金声育干城 三 高瞻远瞩 庙算兵工抓实干 四 情操晶洁 修身养性励群工 五 等身著述 不倦鼓吹警国人 六 索赔成虚 未能返湘难瞑目 周凤九 现代公路与桥梁建设之开拓者 一 博采中外 土木工程担重任 二 民族解放 追求进步屡建功 三 技术创新 路桥建设占鳌头 四 乐诚巍堂 框架结构启后人 五 岳阳崇楼 谨护文脉牵今昔 任理卿 纺织科学技术之一代宗师 一 聂厂徒工 追求学历最高境 二 叔侄情深 智救弼时助革命 三 技术管理 沪湘纱厂游刃余 四 植李栽桃 培实根本结硕果 五 强化科研 建立中央实验馆 六 创建学会 引领同行论学术 七 殚精竭虑 振兴中华纺织业 八 桑榆晚景 为霞满天献余热 汤飞凡 微生物衣原体之发现者 一 湘雅师兄 协和哈佛博士后 二 蜚声上海 登楼望尽天涯路 三 抗战八年 防疫开发功劳高 四 研青霉素 生物制品全自力 五 擒衣原体 沙眼病因得确证 六 含冤逝世 零距诺贝尔金奖 刘敦桢 中华古典营造学之传承者 一 湘军族裔 九载东洋磨一剑 二 沪苏湘宁 几番肇建试霜刃 三 营造学社 双雄聚会探骊珠 四 中央学府 春风桃李满天下 五 宏文十卷 承先启后警愚氓 欧阳翥 捍卫民族“球籍”的神经解剖学家 一 文理兼修 生物学科成主业 二 神经解剖 民族之林卫“球籍” 三 八年抗战 教学科研育良才 四 求与时进 病患缠身竞自沉 曾昭抡 中国化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之主将 一 无凭祖荫 清华麻工勤研读 二 初上讲台 示范科研结硕果 三 竭智疏财 建会编刊强学术 四 科学考察 政军社情擅时评 五 赴美寻搜 原子武器研制法 六 荣辱跌宕 鞠躬尽瘁科教业 参考文献 《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 前言 左宗棠 反侵略的伟大爱国者 一 初显军事才能 二 创办福州船政局 三 首重塞防,整军经武 四 缓进速战,收复新疆 五 筹划抗法军事 蔡锷 再造共和之功臣 一 把“军国民主义”当作新“国魂” 二 加强边防建设,培养军事人才 三 领导辛亥昆明起义 四 撰重要兵书《曾胡治兵语录》 五 以国防为重,制订边防计划 六 与蒋百里研讨现代化国防建设 七 反袁称帝,再造共和 程潜 一生追求进步的民国将领 一 投身反清革命与“二次革命” 二 反袁护国,维护共和 三 北伐扬名,创办讲武学堂 四 参与国防建设,率部奋起抗日 五 领衔湖南和平起义 彭德怀 攻坚克难的人民军队创建者 一 红军的创建者 二 参加指挥伟大的抗日战争 三 解放大西北,以“新式整军”提高部队素质 四 推动建立健全高效的中央军委领导体制 五 重点突出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六 参与制订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方针 贺龙 人民军队的重要创始人 一 加入革命洪流,领导“南昌起义” 二 创建红军与革命根据地 三 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 四 为解放大西北、大西南而战斗 五 殚精竭虑,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 罗荣桓 人民军队的重要缔造者 一 投身革命军队 二 为保证党对军队的统一指挥而尽责 三 以“游击战”与“翻边战术”打击敌人 四 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五 参加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粟裕 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人 一 红军时期的战斗生涯 二 抗日游击战的卓越指挥者 三 兵团作战大师 四 致力于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五 忍辱负重,为人民军队建设操劳 陈赓 人民军队的卓越军事家 一 浴血长征的干部团团长 二 以伏击与围困创新敌后游击战术 三 以运动战与“牵牛战术”建立奇功 四 大力推动攻防兼备的坑道战术 五 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萧劲光 人民海军的创建者 一 红军时期屡建战功 二 投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洪流 三 对海军建设方针的思考 四 全面推进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许光达 人民装甲兵的创始人 一 参加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二 训练抗日干部,钻研军事理论 三 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游击作战 四 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 五 筹划组建装甲兵部队 主要参考文献 《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 前言 曾国藩 近代中国新式工业的开创者 一 湘学的传承者和光大者 二 书生领兵 三 “师夷智造炮制船” 四 江南造船厂的前世今生 五 “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 刘坤一 近代中国东南经济现代化的推动者 一 经世之学影响了一生 二 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地区的变革者 三 东南前沿地区现代化最有力的推动者 四 敢抗朝命维护江南现代化成果的人物 五 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开启了现代化的新探索 廖树蘅 近代中国铅锌矿业的先驱 一 一位德才兼备具有实干精神的人 二 用现代观念来开采铅锌矿 三 苦心孤诣,“谁识局中之艰苦!” 熊希龄 近代中国一流的实业家和理财家 一 受经世致用的湘学熏染,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变革 二 筹划和推动东北开发,以图强国富民,抵御外侮 三 奔走苏宁各地,推动东南现代化 四 着眼未来筹办全国煤油事宜,促推国家经济发展 梁焕奎 近代中国锑矿业第一巨擘 一 怀着振兴民族实业的满腔热情,毅然投身锑业 二 要办就办世界一流的炼锑公司 三 大企业华昌公司自有一套成功的秘诀 四 忧心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前途 聂云台 近代中国纺织工业的一面旗帜 一 一个湖湘人家的家国责任、济世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 20世纪初上海最大的纱厂 三 出任上海总商会会长 四 在整个民族纺织工业不景气的浪潮中应对 五 借《保富法》宣扬慈善,激励人心 六 东山再起,又创造了一段繁荣 范旭东 中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一 第一个精盐工厂的成功,为中国现代化学工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 第一个制碱工厂的成功,中国基本化工的一只翅膀伸出来了 三 第一个独立的化工科研机构的建立,中国化学科学的希望出现了 四 第一个硫酸铵厂的建立,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只翅膀又伸出来了 五 下决心再创立一个化工中心 李烛尘 中国现代盐碱工业的开创者 一 立志实业救国,开创盐碱大业 二 另起炉灶,创新技术,支援抗日救国 三 注重实地考察,提出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思路 四 追求真理与正义,投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李国钦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战略物资的国际商人 一 长沙学堂里的求学岁月 二 在纽约伍尔沃思大厦51层设办公处 三 实业活动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 四 以自己在美国政商界的声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林伯渠 推动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红色理财家 一 渴望在中国“实行新经济学理” 二 经济建设必须和战争动员联系起来 三 推动财政工作更好地为革命战争和人民生活服务 四 坚决地执行适合抗战利益的新民主主义财政经济政策 五 用我们建设的模范成绩,来影响和推动全中国 主要参考文献 《推进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 前言 唐鉴 近代中国义理学派巨擘之一 一 生活环境与道统论思想 二 理学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 三 经世思想与晚清理学的复兴 魏源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 一 敦厚家风与勤学不倦的少年时代 二 游学天下与思想的转寰 三 经学研究与《皇朝经世文编》的编撰 四 爱国思想的表达与放眼世界 郭嵩焘 近代中国出使西方第一人 一 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二 科举仕途,馆幕生涯,思想初变 三 “通知洋务第一人” 四 出使西方第一人 五 积极推动湖南的现代化 皮锡瑞 近代中国通经致用的变法经师 一 家世与早年生活 二 甲午前后思想的转变 三 主讲南学会,开通近代湖南变法风气 四 融通古今,以经学为变法旗帜 五 尽瘁桑梓、推动近代湖南教育现代化 陈天华 近代中国革命党之最强音 一 青少年时期 二 游学日本、投身革命 三 近代中国最美丽的民主共和国之梦 四 革命党之最强音 五 难酬蹈海亦英雄 杨毓麟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思想家 一 少年经历与早年倡导维新思想 二 民主革命思想的成型 三 日本留学期间的革命活动 四 《神州日报》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宣传 五 欧洲游学期间革命思想的继续发展 杨昌济 近代中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与教育家 一 家世与赴日本留学 二 教育经世思想与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群体的形成 三 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四 体育思想的形成、实践与人才的培养 易白沙 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读经第一人 一 家世与早期革命活动 二 流亡日本与民主思想的发展 三 无鬼论的哲学思想 四 《孔子平议》的思想内涵 五 《帝王春秋》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蔡和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 一 早年时期的艰辛探索 二 “极端的马克思派” 三 党内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 四 大革命时期的蔡和森:总结党史第一人 五 精诚贯日月,烈士万千年 李达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一 早年求学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接受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 三 共产党“一大”的组织者和筹备者 四 马克思主义研究成就卓越 五 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魏源的努力并非是没有回报的,常年的勤学苦读使得他的学业进步明显。8岁时便达到了“受书即解大义”的境界。9岁时魏源参加了童子试。童子试是当时能够进途科举的入门考试,其内容主要以做对联为主,由考官随意出对,转南考生应答。魏源的应试过程十分有趣,考试开始之后,考官拿起桌面上印有太极图案的茶杯随口吟道:“杯中含太极”。这样随意的出题让很多考生都议论纷纷,似乎不知道如何回答。恰在此时,魏源却高声应道:“腹中有乾坤”。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一对仗工整的应答所惊异,而魏源似乎显得很平静。原来当考题一出之后,魏源突然想起母亲早起害怕他饿,出门时放了两个饼在其怀中,一时间便偶得此句。这句对仗不仅工整,而且大气磅礴,根本不似出自如此年幼的学童之口。考官听完之后,不禁大为感叹。魏源的学识自此开始为人所知,他的勤学成果也终于得到了展示。 在那个重视功名的年代里,魏源的成功对魏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鼓舞,全家陷入无尽的喜悦之中。但谁承想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快打破了这个家庭的美好憧憬。邵阳地区自古是苗人的聚居地,从乾隆年间开始的苗民起义,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魏家作为当地大户自然也不能幸免。直至1804年(嘉庆九年),恰逢邵阳地区遭遇大旱,全县农业减产。然而官府继续强征田赋,引起民怨沸腾,就在此时慷慨仗义的魏源祖父孝立公主动站出来担保了全县的税款,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一义举赢得了乡里的广泛赞誉,但魏家因此转为衰落,祖父孝立公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祖母也随即病倒。年幼的魏源失去了重要的精神依靠,漫长的日夜就只剩下留守在家的母亲和他相伴,在入夜的灯光下,魏源仍坚持着自己的学习。 家道中落并没有阻挡魏源求学的脚步,1808年(嘉庆十三年),年方14岁的魏源来到了县城,在城内的爱莲书院读书。爱莲书院其实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故居,因其著名的作品《爱莲说》而得名,院内亭台楼榭,柳岸莺啼,环境十分优美。魏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感沐了古代大家的书卷气质,更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他曾咏诗赞美道:“为人身兼妇,从师谊废亲。池莲应人梦,门柳正扶春。忧患攒千古,天人定此身。遗经须共正,交道岂无神。” 在年少的魏源心中,爱莲书院是他一生求学的起点,更使他对未来抱有十分美好的憧憬。在这里魏源接受了系统的理学教育,为其后来的思想发轫转向经世致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入学后的第二年,魏源与同窗好友们一起参加了一系列考试,学问早已成熟的魏源连战连捷一路通过,获得入县学的机会。嘉庆十三年,15岁的魏源获得了秀才的资格,进入县学学习。与同龄人比起来,魏源此刻颇有几分少年得志的优越感。但他并未就此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在家人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魏源仍刻苦学习。三年县学结束时,魏源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了廪生。1811年(嘉庆十六年),魏源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设立私塾来教授学生,同时他还进行著述,完成了如《孔子年表》、《孟子年表》等作品。 身虽在乡村,但魏源从未放弃自己的求学梦想。1814年(嘉庆十九年),魏源毅然离开了邵阳的深山来到省城长沙,开始在岳麓书院学习。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象征,在岳麓书院的短暂学习对魏源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魏源不仅接受了更为精深的程朱理学思想的洗礼,而且岳麓书院为他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使得他最终获得进入北京学习的机会。就在魏源入学的这一年,在由湖南巡抚广厚亲自主持的会试中,魏源顺利获得了贡生的资格,得以人京师就读。短短一年的岳麓书院学习让魏源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博大,书院的教育不局限于对理学义理观念的宣讲,更将经世致用之学贯穿其中,使得初入学府的魏源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冲击,成为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启蒙之所。魏源的求学也逐渐走出书斋,开始自己行走天下的学习路途。 P24-26 序言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18世纪中叶以后,古老的中国却在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落伍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进人了百年苦难时期。也正是从那时起,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梦想。 “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在百年艰难曲折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湖南人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近代史上,涌现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等杰出人物,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闸门和实践进程;近现代以来,又涌现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和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物,比如,民族矿业先驱梁焕奎、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盐碱大王”李烛尘等实业家,著名工程师宾步程、兵工大师李待琛、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科学家,画家齐白石、历史学家翦伯赞、剧作家田汉等文化大师;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涌现了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这些湘籍杰出人物,都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湘学名人,他们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如此众多的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化名人,在百余年内高度集中地出自湖湘大地,其勋名之著、业绩之丰、人数之众,全国无出其右,这绝非偶然。可以说,正是湘学所倡导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激励着湖湘人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既是时代大潮呼唤催生的产物,更是千年湘学氤氲荏苒的结果。 为了深入研究和生动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推出了这套《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丛书。丛书包括思想卷、政治卷、军事卷、经济卷、科技卷五卷,集中展现了我国现代化早期50位湘学名人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就,生动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深刻揭示了湖南在中国近现代独领风骚的历史之谜,为我们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优良传统,增强三湘儿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湖南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而宝贵的精神养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湘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加强湘学研究,努力把湘学研究院打造成为有影响的“湘”字号文化品牌,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湖湘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丛书的出版,是我省湘学研究的又一有价值的成果,必将有力地推动湘学研究和宣传的进一步深人,引导人们不断弘扬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为加快富民强省凝聚起更大更强的正能量。 当前,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7200万三湘儿女理当传承湘学名人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湘学优良传统,自觉担当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责任,为加快我省改革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是为序。 许又声 2014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湘学名人丛书(共5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建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472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48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784 |
CIP核字 | 2014193476 |
中图分类号 | K820.864 |
丛书名 | |
印张 | 8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