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附光盘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附光盘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以孙渝烽细微的观察和亲身经历记录了身边22位配音艺术家的事业与人生故事。他的文字平实生动,那些不加修饰的描述记录了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它是关乎个人的记忆也是伴随“经典好声音”由辉煌到平淡的历史记忆。

内容推荐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附光盘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作者孙渝烽以译制导演和演员的身份,把自己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亲身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22位配音艺术家的人生故事,他们包括邱岳峰、毕克、李梓、孙道临、张瑞芳、曹雷、刘广宁、童自荣等。孙渝烽的文字平实生动,那些不加修饰的描述,发自内心的喟叹,记录了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它是关乎个人的记忆,也是伴随“经典好声音”由辉煌到平淡的集体记忆。

目录

自序 人生不易

序一(张瑞芳)

序二 (苏秀)

那年头,这样译制“内参片”

陈叙一,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奠基人

邱岳峰,你不该走得这么早

尚华,嗜“配音”如命

毕克,高仓健的中国声音

从主演到配音的卫禹平

李梓,好声音永驻人间

孙道临的点滴小事

怀念瑞芳老师

喜剧大师——韩非

我眼中的帅哥康泰

个性鲜明的温锡莹

“大声说话”的胡庆汉

“晚景凄凉”的富润生

好人于鼎

杨文元的坎坷人生

盖文源:一块配音的好材料

刘广宁:以声传情 以情夺人

曹雷:“林岚”转到幕后

童自荣:中国版佐罗

赵慎之、苏秀的战友情

附录一 我的父亲母亲

附录二 我和我的家人

后记 衷心感激

试读章节

初识邱岳峰

1971年我从奉贤电影五七干校借到上海译制厂参加“内参片”配音工作。尽管我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但译制配音我只是个新兵。译制厂老厂长陈叙一为了让我尽快熟悉工作,就让我跟他参加多部影片的全过程:从做对白配音剧本的初对开始一直到审看影片完成拷贝止。当时正好在赶译一部英国故事片《简爱》,作为“内参片”译制的,后来才在全国公映。搞完《简爱》的对白剧本,老厂长就把男女主角的配音名单定了下来,简爱由李梓配音,罗切斯特由邱岳峰配音。名单交给当时来领导上层建筑“革命”的工军宣队审批。让邱岳峰配主角立即遭到工宣队的异议:“一个监督劳动对象怎么能参加内参片,还配主角,这不行。”工宣队负责人马上找老厂长:“邱岳峰不可以参加配戏,你另外换人配。”陈叙一很干脆:“这个角色只有他合适,换不出别人。”工军宣队只好又开会商量。军宣队好像明智些:内参片是无产阶级司令部下达的任务,保证译制质量是前提。内参片交给上译厂译制,是因为看中了陈叙一这位译制片的权威,不听他的不行。就这样邱岳峰从木工车间的监督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配音工作。

当时我跟老邱(后来我一直这样称呼他,他叫我小孙)并不熟悉,听过他配过的好多电影,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他知道我是从演员剧团借来的,我们很友好地点点头。过两天进录音棚录音配戏,让我惊叹不已!他把罗切斯特配神了,连呼吸、喘气声都和人物贴切得天衣无缝。

第三天早上老邱进棚时手里捧着个大咖啡瓶(当茶杯用),我看杯子里有几片西洋参片。老厂长录音的实录班次排得很科学,他把整部戏打乱了,开始总先录一些过场戏,让演员摸准了角色才进入重场戏的录音,而把一些大喊大叫的戏放在最后录音,以防演员把嗓子先喊哑了,影响整部戏的配音。这种录戏方法很科学,当然导演是花些功夫,认真研究戏之后才能排出实录计划。后来我们当导演的都是这样做的,不像现在录戏都是按顺序从头录到底的。

上午录了罗切斯特和简爱的两场重场戏:“花园夜谈”以及影片最后那几场戏。下午录简爱离开庄园,罗切斯特醒来发现简爱出走了,他痛苦地哭喊着:“简爱,简爱……”这是一场撕心裂肺的感情戏。

老邱站在话筒前默默地看了两遍原片,对老厂长说:“来吧!”打了无声,他又对着画面轻轻地念了两遍。实录棚红灯亮了,正式录,老邱对着画面喊着:“简爱,简爱……”一直喊到简爱在马车上,简爱在牧师的怀抱里……回放一遍,我感到老邱配得很动情,语气跟画面上的罗切斯特很贴切,他从楼上奔下来那喘气声也配得很真切,可老厂长坐在那里什么也没说,抖着二郎腿。

老邱一看就明白了,说:“我再来一次。”这次喊得更动情,最后那个“简爱”声音都有点嘶哑了。回放再听,老厂长只说了一句:“还不够揪心。”

老邱说:“我明白了。”再录时老邱中途主动打断:“我口型不好。”

老厂长说:“再听两遍原声。”这既是为了让演员歇口气,更是让老邱重新找到人物的状态,老邱喝了一大口水,认真地看原片。

老厂长说:“实录。”

老邱一口气把这一大段戏拿了下来,我情不自禁地轻轻鼓起掌来,那撕心裂肺的喊声最终把简爱召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老邱一身汗,嗓子也哑了。后来他告诉我:“这些年来难得遇上这样的好戏,我怕顶不下来才舍命买了点西洋参提提神。”

我对他的敬重油然而生。后来工作接触多了,我执导的很多影片,他都帮我出点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成了好朋友。

P26-28

序言

自序:人生不易

记得1980年参加谢晋导演执导的电影《秋瑾》的摄制组有幸和于是之老师同住一屋。我们常常海阔天空谈艺术谈人生,他的博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结人生有三不易:事业有成不易,尊老爱幼不易,为人处事不易。一个人要能健健康康地走完人生之路实为不易。

当我步入古稀之年后,回顾我这大半生是如何走过来的,深感庆幸。幼年、少年时期有父母的教诲,进入青年、中年时期一直有很多前辈、师长为我作榜样,并接受他们的教导。虽然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有过坎坷,有过磨难,但至今回想起来,活的还是很舒心,无大愁无大悔!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儿一女,他们又为我增添一个孙女,一个外孙,让我到了晚年能尽享天伦之乐。我虽然并不富裕,可我从不攀比,自己有什么条件就过什么样子的日子,知足常乐,够用就是富。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活着就不累。

关于出书,退休后我曾经整理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有影评,有电影小说,有一些杂志之类的文章。进入新世纪后我作为民革成员也先后发表了一些参政议政的文章。写了不少社情民意,也不间断地写了些怀念前辈艺术家的文章。退休了有时间我常常去看望张瑞芳老师,也带去我写的一些东西请她指教,她十分认真看后告诉我哪些有意义,哪些有点过时了,并鼓励我成册,作为一份历史保存下来。故此她于2014年7月为我写了一篇序,鼓励我早日出版。可后来我发现,现在的社会现状是出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我到福州路书市去走走,很多书店在论斤出售书籍,让我出书的热情立即冷了下来。这时,我耳边又想起妻子的反对声:“你一个平头百姓出什么书?出书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是大牌明星的事情,你写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是当年为维持生计写下来的东西,早已成为历史,谁还想知道?那时候为写东西天天熬夜,把一头秀发都写没了,如今七十多岁的人了,当心把命搭上了。”故此,出书的念头也就打消了。

但是对老前辈的回忆怀念我并没有终止。因为是他们的带领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他们的人品艺德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觉得应该把这些如实地记录下来,所以这几年我不间断地写着……

今年1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配音演员李梓因病离去,消息传开让很多影迷十分震惊。李梓的离去代表着一代好声音的远去。上海先后组织了多场对译制片对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怀念活动。香港凤凰台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组织了一场大型活动,接着是上海劳动报又组织经典译制片回顾展。吸引大批影迷、老中青三代人都来欣赏“好声音”。

导演、制片人李彤、姜红、李冬妮和蔡颖等,以及一些电影爱好者、译制片迷,他们早几年就想策划搞一次纪念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活动一直未能举行。李梓的离去对他们的触动太大了,再也不能拖延了,经过多方努力,4月18日、19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终于举行了“辉煌时代——介绍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经典作品”的演出。这次活动规模之大,请的嘉宾之多,观众之踊跃,是空前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香港影迷搭乘飞机赶来北京,各地的影迷有乘高铁,有自驾车赶来北京看演出。10月,这个节目又被带到上海,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以满足影迷们对那个远去的时代的怀念。

东方出版中心的领导和朋友们也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里约我出版这本书来共同怀念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这些幕后工作者。人们喜爱的老一辈配音演员,让他们永驻人们的心间,再次我深表感谢!

2014.8.31夜

附录二我和我的家人

后记衷心感激

后记

年轻时常听老人们说:“记忆不行了,眼前的事情一会儿就忘了,而过去的事情却常常会浮现在眼前。”当时我真不能理解,怎么会这样呢?现在自己迈入老年行列,进入古稀之年后才深有体会:昨天我干了些什么,一下子会想不起来,出门前刚关的窗、关的煤气,突然会想关了没有,又返回再看一遍。而与此相反的是,那些过往岁月、陈年旧事,却常常会浮现在脑海之中,如同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清晰可见。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记录了我成长过程中良师益友们工作和生活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在这些看似十分平凡一点不起眼的琐事中,却显露出他们的人品、他们的爱憎,他们的可贵可亲之处,是他们把我引导到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使我健康的成长。这里有我在译制厂工作多年的恩师、同事们,也有我在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共过事的老师、前辈和朋友们..

我十分感谢文联《上海采风》杂志社的主编刘巽达先生,我们以前并不熟识,只是以文交友,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抒发情怀的平台,记录老艺术家人生的点点滴滴……没想到这两三年也积累了30多篇我对师长、同事、朋友的回忆文章。今年趁人们回顾精彩译制影片、怀念很多难以忘怀的“好声音”之际,把这几年散见于报刊上的文字集合成册,作为对一个远去时代的念想,我深感欣慰。在这里,我要感谢鼓励我并促成这本书能顺利出版的巽达先生以及他的夫人刘挺女士,更要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领导和朋友们以最短的时间出版这本书。我的很多稿件都是皮可先生为我打印、整理的,他的细心、认真让我十分感动。是这些热心人给我鼓励,给我帮助,给我晚年生活送来一份欢愉和勇气。

是为后记。

孙渝烽

2014年8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附光盘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渝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7243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4212480
中图分类号 J909.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