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亦说论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无论世事如何演绎,人间如何变迁,人性如何荒芜,唯有读书,读经典的书,我们才能安然于生,也安然于死。《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不仅是华夏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人的,也是今人的,更是未来人类的,因为它看清了世界,明白了人间,知晓了人性。《亦说论语(精)》是作者陶雪良读《论语》的一部心得笔记。

内容推荐

每一个人对《论语》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人读之,就会有一千部不同的《论语》。《亦说论语(精)》是作者陶雪良读《论语》的一部心得笔记。仔细阅读过品味《论语》,为其思想和精神之伟大、明理、常新而心旷神怡,是人生之大幸。

目录

学而篇1

为政篇2

八佾篇3

里仁篇4

公冶长篇5

雍也篇6

述而篇7

泰伯篇8

子罕篇9

乡党篇10

先进篇11

颜渊篇12

子路篇13

宪问篇14

卫灵公篇15

季氏篇16

阳货篇17

微子篇18

子张篇19

尧曰篇20

试读章节

学而篇1

《论语》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去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作为 《论语》 的开篇之句,这段话在中国的读书人中几乎耳熟能详。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呢?不断地学习,怀着对人生、对世界的敬意,安贫乐道地实践和感悟,难道这样的日子不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相聚相谈,岂不相欢?其实,这应该是两种同一属性的快乐。学习研读经典,就是在与圣贤交心相谈,当然能更加透彻地领悟天地之道、生命之性和人生之本。

一个人默默学习,间或与朋友相聚,即使众生并不知晓你,即不能闻达于天下,而能淡然处之,无以烦忧,这样的人可谓君子。“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读书人最高境界的快乐是养气养性,是淡泊明志,是与天下万物浑然于一体的快乐,这是一种真正的“诚意”。

《论语》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少有;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不会有。君子务本,本树立起来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这儿讲到了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和人如何立于社会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人推祟孝,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子是良民的先决条件,因为家国一体,由家推演成国,为人须在家为孝,出门行良。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因为他不会去随意破坏社会的秩序。同时,一个真正识大局有智慧的人,应当向内用功,着力于生命的基础和人生的本义,即将仁义礼智信这些最为基本却又最高标准的为人德行实践好,而不是一开始就眼睛向外,将精力施放于对物的索求和对欲的满足。

人生是一个长长的棋局,应该遵循“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弈棋准则,先从基础入手,再向外发展,下有根的棋,下有生命力的棋。所谓“有根才生,无根则亡”。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为人,为人即为仁,让自己成为孝子和良民,则家幸国福。辜鸿铭说:“孔子所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给了中华民族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可见,儒学是现世的,它试图将个体德行与国家信仰统一起来,而国家就是一个良民的忠诚所在,这与西方宗教中凭空确立了一个万能的上帝的观念全然不同。

《论语》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孔子识人的见解影响了国人看人的态度。巧言令色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是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芸芸众生中何其之多!但这样的人显然不是仁义之人,他们的目的性太强了,为了达到自己心中不够磊落的愿望,宁愿委屈自己,言不由衷,色不由心,装出一副假仁假义的样子来。这样的人当然不是正人君子,一旦达成了目的,其言语和脸色必有变化。所以,做人须一以贯之,堂堂正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生是门大学问,难处是做人。言为心声,容为心盛,有的人面目清秀,举止得体,言语温和,心中自然坦然;有的人则面目可怖,举止出格,言语尖刻,心中必定冲突。因此,人的外在来自于心体,心体是本原,外在是表象。这种由心体向外在的传导,最终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遭际,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看来,人生没有比在心体上下功夫更重要的事了。

P1-4

序言

人所共知,《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里,《论语》一直是中国人发蒙初学的必读之书。《论语》今本共二十篇,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对华夏民族的道德心理模式的形成起了独一无二的作用。《论语》能够如此经久不衰,那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论语》是一部堪称伟大的书。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O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问,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相继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哲人——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等,他们原创性的思想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育走向。雅思贝尔斯指出:“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论语》成书于约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400年间,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反映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里华夏文明的伟大思想成果。与《圣经》相比,(《论语》比其最早成书的《约伯记》(约公元前1500年)要晚,但比其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一96年之间)等要早得多。因此,从成书时间、思想内容和影响力、世界地位而言,《论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书,也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书。  第二,《论语》是一部旨在明理的书。

《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塑造人格,如何处理家国关系,乃至如何安邦定国的道理。这些平易近人的教诲之言,或论辩严整,或应答简明,读来令人浸润其问,不胜享受。《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等,共为华夏民族的几部源头性典籍,它们是古代圣哲穷思达智、体悟天道、修身明德后的思想结晶,也无疑是文化道德的不二载体。

一个人,读过《论语》与没读过《论语》,反复读之与偶尔读之,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论语》中的思想深厚通透、旷若天地,若不施以扎实的功夫,不加以深入的体会,根本无法领悟汲取其中的道理。为此,我们还应结合朱子、程子等名家的经典注释,细细琢磨。《论语》就是一部旨在明理的书,所明之理人人听得懂,但不一定人人悟得到,更不用说人人做得到。所以,知《论语》是其一,行《论语》才是其二,知知行行,知行合一,方不无从容,始有一个敞亮的人生。

第三,《论语》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

无论世事如何演绎,人间如何变迁,人性如何荒芜,唯有读书,读经典的书,我们才能安然于生,也安然于死。《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不仅是华夏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人的,也是今人的,更是未来人类的,因为它看清了世界,明白了人间,知晓了人性。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唯《论语》一书,可陪伴人之一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第一章。孔子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学习,要有朋友,要耐得住寂寞。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是《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认为,不懂得命运,就无法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足于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思想,难道不是常读常新的吗?

我与《论语》结缘不算太晚,读大学时有幸翻阅过,当时只觉不可思议,但沉下心来细品其味已是眼下的当知天命之时了。人生恍惚,一切都会成过眼烟云,但我以为,只要下功夫仔细阅读过品味过《论语》,为其思想和精神之伟大、明理、常新而心旷神怡过,便是人生之大幸。当然,每一个人对《论语》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人读之,就会有一千部不同的《论语》。《亦说论语》可当是我读《论语》的心得笔记,虽难避粗浅,却至真至实。各感荣光的是,《论语》书稿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先生鼓励、肯定和指正后才敢付梓出版,在此我要表达对张学智先生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孩子,令我有毅力直面艰困,乐此不疲,利用每天碎片化的时间将这件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做完。

2014年8月28日

陶雪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亦说论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5771
开本 32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421970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