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单向街002
内容
编辑推荐

《单向街》第二期仍然坚持“纪录、探索、批评”的理念,邀请中国最好的记者、作家,关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写最好看的故事,带给读者沉静、愉悦的阅读体验。

全书内容包括《先锋已死》、《图书帝国》、《告别纯真年代——杨典访谈》等,本期同时还邀请了台湾作家张大春创作小说《狮子头》,张铁志写作《U2:政治摇滚先锋队》——摇滚乐队U2许多歌曲的创作都起源于一个政治事件,赖声川讲述自己的话剧创作历程。

内容推荐

《单向街》第二期仍然坚持“纪录、探索、批评”的理念,邀请中国最好的记者、作家,关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写最好看的故事,带给读者沉静、愉悦的阅读体验。

林兆华、孟京辉、田沁鑫、牟森,这四位被称为中国当代先锋话剧的代表。他们最早从1980年代开始,突破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理念,探索新的话剧形式。今天,小剧场话剧遍地开花,商业上获得成功,却失去了当年的实验精神。而没有实验精神,也就不可能有伟大的作品。记者分别访问四位曾经的先锋人物,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个性、人生经历,对于今天的话剧创作,他们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先锋已死?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正值北京青年戏剧节。大部分剧目仍然令人失望,但仍有个别令人眼前一亮,同时,在北京皮村举行的新工人文化节上演的、由农民工(新工人)演出的话剧《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也酝酿着“民众话剧”的可能。我们写下这个耸动的标题,是希望呼唤每一代人当中不甘平凡者内心的冒险精神,来为这个世界添加新的可能,而非加固其庸常之处。

印度和中国,是当今世界最瞩目的两个国家,同为历史古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也经常被拿来比较。帕拉维·艾亚尔(PallaviAiyar)是印度记者,她曾在中国生活五年。在这五年当中,她常常面对这个问题:你觉得印度和中国哪个好?如果可以选择,你想生活在中国,还是印度?《印度记者在中国》一文,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比较了印度和中国的不同之处。

哈金出生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现居美国。2000年,他的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使他成为英文世界最受肯定的华人作家。1980年代末之后,哈金从未回过国。他接受了《单向街》的专访,谈论他热爱的文学,讲述用非母语写作的孤独。

在中国电影谱系中,应亮会是张艺谋、贾樟柯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的人物。但困惑在于,张艺谋在《红高梁》之后便拍出了《代号美洲豹》,迫不及待地尝试过《英雄》式的堕落;贾樟柯在拍摄《世界》的时候已流露出其处世的圆滑,和不担当,以至《二十四城记》成了一次让年轻人乏味,让年长者绝望的表白。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艺术家的退缩,蜕变,和褪化,多一个应亮会怎样?在对应亮的访谈《孤独的勇气》中,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图书帝国》,描写的是民营出版业巨头之一——磨铁文化。磨铁曾经出版过《北京娃娃》《草样年华》《诛仙》《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等多部畅销书,开创了“草根文学”、“玄幻武侠系列图书”等多种出版行业运作的先河。在以小巧、灵活为原则的中国民营出版行业,磨铁如同一艘急速前进的巨型航空母舰。磨铁的创办人沈浩波是一名诗人,面对“畅销书就是垃圾”的指责,他有自己的见解。

闹闹,媒体人,占星师,八零后年轻人的icon。她认为,星座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荣格与占星学》中,她讲述了荣格——这位心理学宗师对于占星学的重要贡献,正是他将精神分析与占星学熔炼在一起,将密室占卜的古代占星学转变为性格分析为特点的现代占星学,焕发了这项神秘学说的青春。

本期同时还邀请了台湾作家张大春创作小说《狮子头》,张铁志写作《U2:政治摇滚先锋队》——摇滚乐队U2许多歌曲的创作都起源于一个政治事件,赖声川讲述自己的话剧创作历程。

目录

[专题]

 先锋已死? 郭玉洁

 孟京辉 :戏剧二十年 周雅婷

 田沁鑫 :寻找我想说的话 肖海生

 牟森 :心里的远方更遥远 刘晋锋

 林兆华 :我渴望自由 谢丁

[纪录]

 图书帝国 丁小牙

 俊兴街 224 巷 顾玉玲

 让土地为我们疗伤 哑河

[访谈]

 哈金 :回不去的奥德塞 郭玉洁

 应亮 :孤独的勇气 一谋

[艺术]

 告别纯真年代——杨典访谈 常鲁

[随笔]

 U2 :政治摇滚先锋队 张铁志

 走神儿 杨典

 狮子头 张大春

 荣格与占星学 闹闹

[沙龙]

 赖声川 :生活是一出创意话剧

试读章节

1990年的秋冬之际,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在北京电影学院小剧场登台。这是他成立工作室以后的第一部戏,内部演出。消息是通过嘴巴传出去的。

舞台看起来凌乱不堪。背景的整面墙上,挂着一块肮脏褶皱的黑灰色幕布。同样肮脏褶皱的黑灰色幕布铺满地面。左右两侧临近台口处,有一堆可以转动、敲打起来叮当作响而实际上已经毫无用处的废旧机器。上方,悬吊着五台时转时停、残破不堪的电风扇。一把普通的废旧理发椅,是国王或王后的御座。这构成了林兆华心目中的北欧宫殿。

时年37岁的濮存昕饰演哈姆雷特。但他不再是穿紧身衣、披斗篷的王子装束,而是中性颜色的随身便装。其他演员的服装色调灰暗,质地粗糙,制作粗放,袍服的下摆任其袒露着未加工过的毛边。在林兆华的宫殿里,世界和人,都是由这类粗糙、丑陋和肮脏的东西包装起来。

在现实世界,整个社会正经历高潮之后的喘息。林兆华后来对我说,那时大家都很迷惘。人的思想是困惑不解的。人只要有思想,就有痛苦,没有思想就变得麻木。

1989年,时任人艺副院长的林兆华“秘密”成立了自己的戏剧工作室。在人艺体制内,林兆华常常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排戏。他在人艺的外号是“业余院长”。他不喜欢做行政工作,也不喜欢一个剧院只有一种戏剧风格。林兆华说,“从我内心来讲,如果没有一个极强的冲击力,我就下不了决心去排戏。”所谓“极强的冲击力”,一个是他得在剧本里发现新的东西,然后是可以在舞台上制作出新的东西。但这些“新东西”要实行,就得往前走。而在人艺,稍微往前走一点都是很难的。林兆华说,“我当了副院长以后,知道有些东西实际上在剧院里是实现不了的,也不可能。如果那样做,我也会给剧院带来麻烦。”但是他更受不了在艺术创作上有所限制。从导演的状态上说,他渴望每部戏都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戏剧工作室成立后,第一部戏就是《哈姆雷特》。

脱离了体制束缚的林兆华,决定在哈姆雷特上寻找新的东西,能对他产生极大冲击力的东西。他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同时也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困惑。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的说明书上,林兆华写下几行“导演的话”:

“哈姆雷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是或者不是,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在舞台上,哈姆雷特的扮演者濮存昕,会突然转换角色,饰演起国王来。奥菲莉亚的扮演者也许会突然变成王后。掘墓者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大臣波洛涅斯,奥菲莉亚的父亲。角色之间的转换,错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荒诞粗陋的舞台布景一样,林兆华营造出一个混乱颠倒、黑白不分的复杂世界。

《哈姆雷特》剧组汇集了一大帮戏剧热爱者。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实验话剧院、人艺,以及搞先锋戏剧的牟森,他们一共9个年轻人,凑成一个自由团体。1990年的夏天,他们发出了宣言:“像一群浪游者,我们偶尔相聚,只是为了排一次《哈姆雷特》,清除道上的垃圾,抖掉身上的尘土。眼睛时而会睁不开,两腿抖抖索索。”

“也许我们永远只是一群路人,过客和漂泊者,但我们毕竟已经启程,我们将继续体味那迈动在无际荒原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在回归故乡的路上有时还会当当乞丐,但这又何妨呢?!”那年冬天,尽管《哈姆雷特》只在北京电影学院内部演出了六七场,但看过的人很快把它带来的震撼,传到了全世界。德国慕尼黑艺术节给中国文化部打电话,邀请林兆华携戏参加,但因为它属于“个体户”制作而被官方拒绝。成就《哈姆雷特》的梦幻戏剧团队,也让林兆华至今怀念。此后,他可能再也没有这么一个强大的阵容去排一部戏。他再也没有专门为一部戏去写满一纸“导演的话”。在这篇只有442个字的短文中,林兆华最后写道:“我们今天面对哈姆雷特,不是面对为了正义复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对人文主义的英雄,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能够面对自己,这是现代人所能具有的最积极、最勇敢、最豪迈的姿态。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别的了。

“真的,我们除了面对自己,没有别的办法。”P5-8

序言

[一]

手上的这一本《染匠之手》,1968年版的旧书,黑色的封皮已脱落,内页均匀地泛黄。奥登的随笔集,一个诗人的勉强之作。当他需要金钱或是面对难以推辞的邀请时,他暂时放下分行的诗歌,写下这些连贯的段落。

“攻击劣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品性不利,”他在第11页写道,“如果我发现一本书真的糟糕,而仍去评论它……一个人不能不带炫耀地去评论一本坏书。”我坐在克莱尔堂的阳台上读到这句话,想为自己即将要写的文章寻找某种启发。

我还记得八月中旬,临行前和朋友们坐在北京世贸天阶,谈论着中国现实的种种,一种空前的庸俗感,让我们倍感窒息。电视上无穷尽的选秀节目,互联网空间的谩骂和煽情,名为海德堡花园的楼盘,书店里积压的成功学,从《货币战争》到《明朝那些事儿》、《中国不高兴》的畅销,再到山寨手机的扩音器中放出的流行音乐……

“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一位朋友感慨说。我清楚她的意思。我们大多2000年前后从大学毕业,接着都成为新闻记者,算是半吊子的专家,不够深刻的知识分子。我们都相信人生具有某种意义,精神世界应该是丰富和开阔的,而事物也有其标准。尽管对于这意义和标准,我们也说不太清楚,但我们都感受得到,眼前的社会正给人一种压倒性的印象,昔日的意义和标准都失效了,同时一种更强大的标准到来了。

作为一本书,它不需要精致的写作和富有逻辑的结论;作为一位歌手,她不需富有创造力,只要善于摹仿;作为一位导演,他只要画面惊人,不要引人思考;作为一家电视台和一份报纸,只要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它可将所有的节目和版面都变成娱乐……只要获得了成功,没人在乎它的不择手段和臭名昭著。所有的界线也都模糊了。你分不清文化和娱乐,高雅和粗劣创造和摹仿,秩序和混乱,公共与私人,可爱与幼稚,它们的区别到底何在,或者这种区分是否还有意义。

这是每个时代都共有的问题,还是在此刻的中国尤其突显?我记得那种批评的快感,我们列举了种种现象,然后为它们都加上了粗鄙的标签。在两杯咖啡之后,带着满足离去,似乎刚刚与一头怪兽搏斗一番,然后扬长而去。

这些年来,尽管写过很多对当下文化的批评,但我觉得自己很难再超出前几年的描述与分析水准。我仍旧习惯排比与铺陈,将庞杂的现象罗列在一起,然后给予它们一个整体性的结论。似乎也正是从那篇文章开始,我越来越习惯在写作中强调姿态和立场。是的,在这个时代敢于宣称“知识分子”和“精英”立场的人实在太少了,以至于这姿态和立场本身就构成了某种内容。

但是姿态也能吞噬很多。在此刻的社会,那种公然的愚蠢和丑陋太多了,它们不断重复地出现,你可以不断地表明对它们的批评态度。但是在批评背后,却一直使用着同样的逻辑、甚至腔调。是的,你可以从芙蓉姐姐批评到小沈阳,从东莞的白宫谈论到北京的CCTV大火,你可以对各个热门话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你却经常发现自己成为了批评对象的俘虏,“理性”变成了偏执,“冷静”退化成固执,而你批评的对象仍层出不穷,傲慢地我行我素。正如有人评论李敖,他一辈子和蒋氏父子斗争,结果也被局限于这种斗争,他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而终其一生,他的学识、思想与想象力被笼罩在斗士的阴影之下。

抗争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但关键是你抗争的对象是否是强有力的,而你抗争的方式是否具有独特性。与中国传统的紧张感,曾造就鲁迅的锐利,但他又不仅仅是锐利,他还用无穷诗意来面对绝望。那个传统强大、绵延,很多时刻仍富有无穷的诱惑,他成长于此,想摆脱它,又时常被它吸引,而且在孤独的时刻,它又总是能够提供慰藉,他精心地延展开内心的恐惧、焦虑、依恋和绝望……

那我试图抗争的是什么?庸俗的社会现实吗?我的方式又是什么?仅仅是为它们贴上庸俗的标签,表明自己的立场吗?

[二]

我从那座像是20世纪30年代厂房一样的图书馆里借到了的文选。当写作发生障碍时,我总是去寻找某种参照。面对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一方面,帝国蒸蒸日上,全英国都陶醉在富强的情绪中,认定钢铁和煤的产量,是国家的荣耀所致;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面临剧烈的变革,民主改革业已开始,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不仅改变了政治的面貌,也改变了文化的标准,人人都在谈论一切都是平等的,再没有美与丑、高与低之分。

一些最保守的心灵,比如托马斯·卡莱尔,对这种新趋势嗤之以鼻,他认定只有恢复贵族传统才能保持文化的水准,而另一些最乐观的人士,比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则相信,只要保持自由精神,价值观念上的混乱自然会在争论中寻找到一个新的秩序。而马修·阿诺德站立在这两者之间,他承认新的现实已经到来,混乱不可避免,但也强调某种更高标准的指引作用,他将希望寄托在希腊与罗马文化中的追求完美的精神。

不过,这一次他没给我太多的鼓舞。我厌恶那无处不在的中国现实,是因为它们机械地重复、毫无个性,它们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只是由一些既有的元素组成。它们一方面无序和喧闹,另一方面又连结成一个强大的秩序。你在深圳的山寨手机市场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的选拔现场,发现了某些相似吧;你在网络聊天室感受到的情绪,和你观察中国的城市建筑的感觉也颇有相同的吧……当今社会令我们很多人愈发感到压抑的最重要原因,不仅是来自于外在的政治或者经济压力,而是一种越来越强大的既定思维和秩序,人们觉得除去加入它、迎合它以外,似乎找不到别的出路。

而我似乎也在陷入相似的逻辑。每当在理解中国现实遭遇的困境时,我就求助于一位或是很多位思想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过去,大多早已死去。他们也构成一个既有的秩序。历史经常重复自身,而人们也经常遭遇相似的困境,发出的忧虑和寻找的解决方案,也经常是共同的。谁能说马修·阿诺德的判断,不适合于这个时代的社会?但是,我的思考也经常在这精彩引用的瞬间,戛然而止。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理解现实社会的某种捷径,却很少想象这捷径是否真的能顺畅地进入到现存庞杂的道路上。在我排列出的无穷捷径中,我却找不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了。

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的道路,甚至放弃了去寻找的努力,那么这个社会最终就会充斥着陈词滥调,而人们在其中长久地生活,以至于失去了判断力与感受力,最终产生更多的陈词滥调。

[三]

我终究不能依靠阿诺德、奥登与奥威尔来面对我的现实。他们的精妙语言,有时还遮蔽了我的视线,放弃了自我发现的可能性。我需要耐心,需要更具体的描述和分析,需要重新在每一个现象之间寻找内在的脉络建立联系。

此刻社会的粗鄙化与1993年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有着内在的关联吧?1990年代初,也是个旧文化秩序死亡,而新文化秩序尚未降生的年代。空气中飘荡着厌倦、无奈、不确定还有强烈的饥渴。想想那个时候的繁多文化现象与此刻是多么相似?那些身穿印有“别理我,烦着呢”T恤衫的青年,与今日网络上的草泥马们,不无类似吧;商业化的浪潮,诱惑着作家们关心销售的数量而不是作品的质量,人们不谈理想了,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生活似乎不存在着更高的意义……正是在这种焦虑之下,一场“人文精神”的讨论展开了。  那是一次喧闹却失效的讨论,论辩的双方成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姿态的俘虏。经历种种“伪崇高”的作家们,放弃了对真崇高的渴望;而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者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理想,他们所渴望的仅仅是一种集体式的理想,真正的个人无足轻重。

但接下来的16年中,我们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滑落的呢?1993年,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商业秩序的兴起,它试图将每个人都弱化为经济人,知识分子没能回应这场巨大的变化;而在过去的10年中,人们则又目睹了一场技术革命席卷全社会,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公众参与,也重塑了社会情绪。但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回应的能力,连一场热烈的争论都没有。一个更加强大的系统形成了,而且它看起来又是如此自由和喧嚣,牢固控制和无羁的状态,可以并行不悖,更多的时刻,人们乐在其中,人们也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还是受害者,或者三者都是。

该怎样将这些模糊的感受变成更清晰的言说呢?一场大雨刚刚过去,空气里有草和泥土的清香,我仍毫无头绪。

书评(媒体评论)

今天的戏剧创作者们向观众、市场百般讨好,失去了自己在美学上的骨气,失去对重要命题的直面思考,无法在形式上进行革新,也无法与生活产生深沉的连接……看起来,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平庸的年代。

先锋已死?我们写下这个耸动的标题,是希望呼唤每一代人当中不甘平凡者内心的冒险精神,来为这个世界添加新的可能。

专题《先锋已死?》

在中国电影谱系中,应亮会是张艺谋、贾樟柯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的人物。但困惑在于,张艺谋在《红高梁》之后便拍出了《代号美洲豹》,迫不及待地尝试过《英雄》式的堕落;贾樟柯在拍摄《世界》的时候已流露出其处世的圆滑,和不担当,以至《二十四城记》成了一次让年轻人乏味,让年长者绝望的表白。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艺术家的退缩,蜕变,和褪化,多一个会怎样?这大概是我采访应亮真正想得到的答案。

——一谋

34岁的沈浩波也许是行业中最年轻又最具野心的出版人。在中国出版界,他的名声并不好;他还是一个彻底的市场决定论者,他似乎总能抓住大众的心理期待,并及时提供他们需要的精神读物,《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而在另外一部分人眼里,这些读物都是垃圾。在沈浩波的身上,戏剧性地呈现着中国民营出版的矛盾与困境。

——丁小牙

三十年来,U2总是在思考他们所身处时代的大问题。

恐怕没有乐队比U2更能展示摇滚如何产生政治力量:深刻的信念、动人的音乐,戏剧化的舞台效果,形成看起来最“真诚”而动人的表演。

如果摇滚乐不敢质问大的问题,那还是摇滚吗?

——张铁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单向街00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玉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4604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6-5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