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悦读MOOK(第16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水杯中的花朵带出一抹明丽,黑与白的静默里,是这一刻,母女俩的安谧时光。一本书,能盛载多少幽雅的情致,一个故事会带来几许温郁的心绪。柔和的光从窗外透过来,绮丽的沙发前,那一缕忧郁的眼神,投向那书页,而此时,少女的心思,在哪里?

内容推荐

本卷刊发了一组议论和介绍当代文学创作的文章,目的就是为了活跃思想,激发思考。我们要特别向读者推荐李建军先生的《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一文。欢迎广大读者就文化艺术、出版等领域的种种现象,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旧的种种问题不时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涌现,如果能认真思考,真诚交流,也许会促使我们透过现象发现某些问题的实质所在。

目录

特稿

 钱锺书先生横遭青蝇之玷

 孤独的力量

 我更喜欢教育成年孟子的孟母

特别关注

 当代文学怎么了?

 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

 文学的危机与文坛的分制

 “八○后”写作观察

议论风生

 老故事

 续貂录/吴晓波的“独特性”

 遭遇宋江

 安逸成都

 百姓的苦与公卿的苦——夜记之三

域外风

 走近高尔基

 异域奇观

 印在十澳元纸币上的作家

书与插图

 被遗忘的偶像

人物志

 “良医良相尽”:张耀曾的最后十年

 易君左其行其状

怀念集

 它山画语

 中国现代美术的“守护神”——缅怀张仃

 与张仃共同生活的日子

海外书情

 两个施莱辛格——巴拿马运河背后的故

 事——智商的来源——以革命的名义——

 改变世界的海流——元老出版社的前世今

 生——在反恐的第一线——新大陆的礼物

书海巡游

 有此一说

我国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在私营企业工

作——论文买卖居然成了新“产业”——温家

宝关于大学的两句话——教育经费:十年未

实现的指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珠

宝消费市场——我国白领健康状况堪忧

 历史往事

苏联放蒋经国回国的内幕

杨尚昆“秘密窃听”的真相

孔子墓蒙难记

相关链接/“文革”中的部分名人墓

从“镇远”舰的几张旧照片说起

 内幕揭秘

解放台湾计划的搁浅

海峡两岸军队的默契配合

相关链接/何谓“海峡中线”

 人物志

梁漱溟最后的日子

一次对江青的批判会

杨振宁传递的信息带来的风波

被“人肉搜索”出来的贪官

 文物天地

谁盗走了“北京人”

陕西在挖祖坟

令人遗憾的定陵发掘

 国情点滴

我们“地大物博”吗?

 四面八方

为领导人特制服装

一个北漂艺人之死

世界每年有多少种语言在消失?

试读章节

如今的学者称道说,孟母“有意选择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这就是说那些邻家(屠户、商贩之类),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了。他们是鸡鸣狗盗之徒吗?或者他们宰杀病牛瘟猪、贩卖假货、坑蒙拐骗吗?故事里并没有这样的记述。他们只是从事着正当的职业——社会所必需、人们(包括贵族和士君子)离不开的职业。试问:他们让小孟轲学到什么“不健康”的东西了?至于小孟轲在墓地仿效丧祭之礼,从儒家角度来看,也谈不上“不健康”。翻阅儒家经典《礼记》,可以看到里面大量记载着丧祭之礼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怎么跳脚怎么号哭的繁琐细则。何况,小孟轲当时学那些,只是玩游戏而已,跟小孩子玩“老鹰抓小鸡”或“官兵捉强盗”,其实没多大区别。在等级分明的古代,“士”以下的阶层被鄙视为“低贱”——所谓“士、农、工、商”——那是理所当然的,孟母有那样的想法也毫不足怪。而在“平等”观念成为主流价值的现代社会,学者将孟母择邻扯到“健康”与否上去,这难道不是陈腐的等级意识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吗?

其三,“孟母三迁”故事藉各种载体和形式,被反反复复地宣扬,且由学者名家们解说它的“教育意义”。然而,只要用头脑稍微认真想一想,问题就来了——这里且不说许多有小孩子的家庭与商贩(或商家)及各种“劳力者”为邻,他们是否有能力和可能迁居到文人雅士云集的“高尚社区”;单说那些自己就生活在底层劳动者(如农民、清洁工、窑炉工、屠宰工、泥瓦匠、修鞋的或擦鞋的、摆摊或游走的小畈……)家庭的孩子们,他们读了或听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又受到所谓“选择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之类教导,然后他们该怎么办呢?他们能向父母提出搬迁到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地方去吗?——那就得“迁”出自己的家了!这当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父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地做人,敬业地工作,以此影响、教育孩子,并力所能及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学习条件,这样的家庭是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的。事实证明,有无数优秀杰出的人才,就是出自底层的劳动者家庭——尽管他们并没有“三迁”择邻之类的经历。

“孟母三迁”故事传世之后,历两千余年各朝各代,未闻再有张母、李母或别的什么母的“三迁”事迹,是效仿、操作有难度呢,还是因为不够格(不是圣贤之母)而声名不彰?不得而知。然而,近年来却从报章上看到,“孟母”骤然间多了起来,只不过当代“孟母”们不是“择邻”,而是要为子女“择校”——想方设法把子女的户口迁到重点中小学校所在的区域。“可怜天下‘孟母’心”!好在如今这“孟母”做起来似乎也不算太难,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在那区域购置房产,手头只要有足够的人民币就OK了。当然,家里没有什么积蓄,纵有“孟母”心,也是当不成的。

关于“孟母三迁”及其所谓“教育意义”说词的可疑之处,大致如上所述。笔者并不自以为“慧眼独具”,事实上,笔者只是以常识思维,作出上述求达事理的疑析。有些学者、名家满腹经纶,辩才无碍,但一旦事涉“圣人”。他们的头脑里就只有“崇圣”思维,没有常识思维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巧言称颂,抉发“大义”,即使因此而悖于事理,不讲起码的逻辑,也在所不惜。

“断织”诫子的孟母

“孟母断织”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孟母迁至近学宫的新居之后。在此之前,孟轲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定居于学宫附近住所后没多久,孟轲大概就该上学了。贵族子弟的学宫,寒士家的孟轲未必进得了,可能上的是私办的学校。

迁居到学宫附近之初,孟轲“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孟母欣喜地以为这里是儿子该住的好地方。但事实上,以学宫为邻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对小孟轲来说,模仿俎豆揖让进退之事,仍然不过是“嬉”(游戏)而已,这跟孔子幼时以“陈俎豆,设礼容”(摆出祭祀器具,学做祭礼的动作)为“嬉戏”是差不多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孔子才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孟子什么时候“志于学”,他似乎没有说过,反正在他上学之初,还是玩心很重,心思不在学业上。因此就有孟母“断织诫子”的故事。

“断织诫子”故事大致有两种版本,其一出自《韩诗外传》,说孟轲有一次背诵,背到一半停了一会儿,正在织布的孟母问他为什么中断背诵,他说忘了(可见不专心),孟母随即拿起刀将布割断,“以此诫之”。其二见诸《列女传》,是说孟轲有一天放学后回家,织着布的孟母问他学得怎么样,他漫不经心地说“还是那样么”,孟母看他无所谓的样子,生气地用刀割断刚织好的布。孟轲害怕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接着讲了一番道理,大意是:你荒废了学业,就跟我割断这布一样,织了布又加以废弃,怎能没有衣食之忧?学业荒废了,便不免于一事无成,而且难以远离祸患。其中说得最重也是让孟轲害怕的话是:“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男人若是荒废学业、放弃修德,其结果不是去做盗贼。便是干下贱的劳役。孟母这一番断织训诫,犹如当头棒喝,使孟轲幡然而悟,从此早晚勤学不息。这则记述中称孟子“师事子思”,明显有误,孟轲呱呱降生时(公元前372年),子思早在三十年前(公元前402年)就已“作古”,怎么可能“师事”?孟子所能“师事”的,顶多是子思的某个门徒。《列女传》所记虽有可疑处,但它指称孟母“断织”的缘由——孟轲对学业表现出懈怠的态度,比起《韩诗外传》所说的只是因为孟轲背诵不够熟,显然更合情理一些。P024-025

序言

《悦读》创办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心愿:经常向读者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影响自己的成长,甚至一生。可是,近些年来,虽四处征询,却难以找到众口称誉的好作品。

原因何在?是不是如今写小说的人少了?不!据了解,如今每年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超过三千部,加上网络小说,真可谓数不胜数。那么,许是作家们生活条件不理想,影响创作的激情?也不是,我国作家的待遇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独一无二的“作家协会”保障着他们的创作权益,其中有的还享受着“部级”“局级”待遇,有的常年得到国家的津贴。那为什么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不多见呢?

这个现象颇令人费解。其实,不光是文学创作,其他艺术领域也有类此情况。而对这一现象的评估,存在着分歧。有的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自己“生逢盛世”,面前的文学艺术创作“一派繁荣”。此话也许不虚。且看文学出版、文艺演出市场,广告做得轰轰烈烈,某些豪华奢侈的场面,令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相形见绌。可是一睹之余,又有几多能留在人们印象之中,可以传之于世呢?也有人认为,如今感人的影视、优美的旋律,难忘的画面已很少见到,似乎离开现实生活愈来愈远,与时下飞速发展的经济很不相称。这些现象颇可引起深思。

本卷刊发了一组议论和介绍当代文学创作的文章,目的就是为了活跃思想,激发思考。我们要特别向读者推荐李建军先生的《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一文。欢迎广大读者就文化艺术、出版等领域的种种现象,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旧的种种问题不时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涌现,如果能认真思考,真诚交流,也许会促使我们透过现象发现某些问题的实质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悦读MOOK(第16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褚钰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56507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60
17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