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基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宝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历经数年在他三十五岁于1900完成,小说——莱西特说得正确——饱含同情逼真地揭示了东方式的忍耐服从和神秘主义。这些特点在那些栩栩如生的喇嘛的身上得以具体化,对于西方军国主义及行为方式而言那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感召力。莱西特认为《基姆》这本书表明吉卜林“处于他最具有颠覆性理念的顶峰,把他的那些并不奇特的观点看法装进了小说人物中的头脑,肯定文化和知识多元化的好处,主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权利,呼吁艺术家有固守自己精神守护神的自由,而且,如果必要,有持相反意见的自由。”

内容推荐

基姆是个小孩的名字,英国白人小孩却生於印度长於印度,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小牛团队的旗手,流落东方殖民地,在基姆三岁时抽鸦片死去,把孩子留给一个欧亚混血的穷女人,但他这位潦倒的父亲坚信,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转的,有一天会有骑骏马率领世界最精锐部队的上校来迎接基姆,会有九百个奉绿地红牛为神的健儿吹号欢迎基姆,这个预言遂像咒语般,被封存在基姆脖子上所掛的护身符里,护身符里其实是三份文件,一是他老爸的退伍证书,一是基姆的出生证明,另一份只是他老爸的签字。

年幼的基姆成长於贫穷大街,生存技俩无一不精,被街坊所有人称之为 “世界之友”,有一天,他意外结识了一名来自北方雪山的西藏年老喇嘛,莫名其妙成为喇嘛的徒弟。这位道行崇高的肃仁寺住持德秀喇嘛有个悲愿,他千辛万苦打算走遍印度,寻找一条传说中的河,一条可涤尽人世罪恶的河,相传是释迦牟尼还身为王子时射出一箭所涌现出来的河,这奇怪的一老一少、一白一黄便由此结伴而行,在广阔无边的印度找寻自己的召唤——在无限大的世界中一种幸福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

目录

世界之友有了师傅

神秘的血统证明

老军人也彻底折服

心直口快的王后娘娘

绿地红牛

人种学家帮了大忙

印度最好的学校

铁路边惊魂夜

魔法水罐和珠宝游戏

小试牛刀

E·23变身托钵僧

贺瑞带来新任务

雪山上的枪声

山姆里格之花

箭河破土而出

试读章节

基姆骑在拉合尔老博物馆对面的喷火龙大炮上,和小伙伴们玩山大王的游戏。毫无疑问,他就是威风凛凛的山大王。

旁遮布政府明令禁止攀爬这尊青黄铜大炮,可是基姆毫不理会。他一边用脚跟敲着大炮,一边还敢冲着博物馆前的警卫说粗话。

政府的命令只能管束那些印度小鬼,基姆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置若罔闻。因为英国人控制了旁遮布,而基姆正是个英国人。

虽说他浑身晒得黑乎乎的,和印度小孩子没什么两样;虽说他更喜欢讲本地方言,说起英语反而有些吐字不清;虽说他早已融入这里,和街坊的孩子打成了一片,但他依然是个白人。

他的父亲曾是爱尔兰小牛军团的一个旗手,叫基姆·欧哈拉,因为爱上了上校家的一个爱尔兰女佣安妮’莱特,就离开了军团,在铁路上做事。小基姆三岁那年,母亲死于霍乱。可怜的欧哈拉从此一蹶不振,成天借酒浇愁,醉醺醺地带着儿子在铁路上闲逛。后来欧哈拉遇上了一个欧亚混血女人,就跟着她抽上了鸦片,没过几年,就像他的很多白人同乡那样,贫病交加地死在了印度。

欧哈拉只给儿子留下了三份文件,一份叫“不得转让”,这四个字印在他的签名下面;一份是他的退伍证;还有一份是基姆的出生证明。这三份文件,基姆都不陌生,他听父亲一次次地叮嘱过,让他要随时带在身边,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法力,是博物馆后面的英国国教共济会会堂里的人才拥有的法力。父亲还说,将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世界上最精锐部队的上校会骑着骏马,来迎接基姆,亲自照料他。基姆一定会比他的父亲走运。那些把绿地红牛奉为神灵的九百个优秀壮士,如果没有忘记他们的伙伴欧哈拉,也一定会向基姆伸出热情的手。每次说完这些,父亲总是悲从中来,坐在阳台的破柳条椅子上哭上好久。

欧哈拉死后,那个欧亚混血女人就负责照顾基姆。她把这三份文件缝在一个小布袋里,为基姆挂在脖子上,当作他的护身符。

她也记得欧哈拉的预言:“一头绿地大红牛会来接你的,还有一位上校骑着高头大马,对,还有,还有,九百个……”

“是壮士,好啦好啦,我都知道,到时候那些法力就会安排的。”基姆年纪不大,主意可不小。他不许那个女人把他交给共济会,更不愿意被送进共济会的孤儿院里,他就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那是传教士或者严肃体贴的白人所无法体会的刺激和美妙。

基姆在这里小有名气,有“世界之友”的美称。因为年纪小,不引人注意,常常被一些油头粉面的年轻人指派去帮他们办事。他心里有数,那都是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是他偏偏喜欢这种紧张刺激。在漆黑的小巷和沟渠里穿行;从水管爬上屋顶,偷听人家的谈话;借着夜色掩护,像猫一样从这个房顶蹿到那一个,等等等等,他都完成得漂亮极了。

照顾他的女人管不住他,即便让他穿上欧洲人的长裤衬衫,也要哭哭啼啼地求他半天。可基姆常常一出门,就换了打扮。他更喜欢穿印度服,那是一个年轻人送他的一套印度野孩子的服装。旁遮布最高法院附近有个尼纳蓝姆木场,那里堆满了从拉维河上运来的喜马拉雅杉木。基姆就把这套衣服藏在那些大木头下面,要办什么事,或者找乐子,他就到这儿来换衣服。基姆家里常常没东西可吃,要填满肚皮,他还得靠他的印度朋友。他与那些修行的人也相处愉快。那些浑身像抹了灰的托钵僧讨饭回来时,基姆趁没有人注意,也会和他们分享钵里好心人的施舍。

警卫听到基姆的粗口,只是宽容地冲他笑笑——他是基姆的老朋友了。事实上,这街上的人,除了那些到博物馆来参观的农民,谁不喜欢大名鼎鼎的基姆呢!

基姆骑在大炮上,嘴里哇哇叫着:“喷火龙是属于我的!”忽然,他停了下来,热闹非凡的大街上走来了一个他从没见过的人。基姆一向自诩阅人无数,什么人看一眼就能猜出他的身份,可这个人还真让他有些疑惑——

他个头很高,几乎有两米,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像是披着一条全是折皱的毯子。他的腰带上挂着一只长盒子,铁的,上面全是网状细孔。脖子上戴着一串托钵僧常用的那种木头念珠,头上戴着一顶扁扁的大帽子。他的脸黄黄的,布满皱纹,眼睛细长,眼角向上翘,有些像山猫。乍一看,轮廓有些像街上的那个中国鞋匠福兴。

他走到博物馆门前,和警卫搭话,可是警卫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好向基姆求援:“嗨,世界之友,你来听听他说什么。”

基姆满不在乎地从大炮上跳下来,光光的脚板踏在地上,冲警卫发号施令:“叫他过来,笨蛋,看不出来吗?他是个外国人!”

老人无可奈何地走到基姆身边,用乌尔都语问:“孩子,那个大房子是什么地方?”

“那是个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一些印度工艺品。想了解得多些,还可以请馆长给介绍介绍。”

“啊,随便什么人都让进吗?”

“当然,门上写着呢,‘欢迎参观’。”

“不要买门票,不用给钱?”

“哈哈,我成天进进出出的,又不是银行老板!”

“谢谢啦,我这个老头子可不知道啊。”老人一边拈着念珠,一边向博物馆转过身去。

 “你从哪儿来?”基姆好奇地问。

 “嗯,很远很远的地方,从雪山那边来的,那儿的空气和水都是冰冷冰冷的,新鲜极了。你知道那儿吗?”

“啊,你是中国人!”“是山民!”小伙伴七嘴八舌地议论道。

“孩子们,我从西藏来,我是个喇嘛,也就是你们所说的法师。”

“西藏法师?我还真的从没见过呢。”基姆恍然大悟。

“我想要在死之前看看四大圣地,对于那里的情况我还一无所知呢。”老人慈祥地微笑着。

基姆情不自禁地牵住了他的手,“你不是想去看看博物馆吗?我带你进去吧。”

一进门,老人就被门厅里希腊风格的大塑像惊杲了,他停在了一件浮雕前。佛陀端坐在一朵莲花上,莲花的每一个花瓣都刻得极为精致,仿佛可以嗅到清雅的花香。周围是虔诚膜拜的君王、长者,一个个栩栩如生。佛陀头顶有两个长着蝴蝶翅膀的飞天,捧着花环;更高处,是一对举着宝伞的飞天,伞顶装饰着宝石。

老人喃喃低语:“释迦牟尼在这儿,世尊啊,我的朝圣之行从这里开始,真是太好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

“瞧,洋大人来了。”P1-6

序言

英国作家吉卜林于1865年12月30日出生在印度孟买,6岁时被送到英国的亲戚家里寄养,17岁回到印度。他起初在拉合尔出版的《军民报》编辑部工作,二十多岁时在阿拉哈巴德编辑《先锋报》。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曾漫游印度各地,对于印度的风土人情和世相百态,洞若观火,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细腻感性地描摹尽致。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吉卜林的作品比开掘苏伊士运河更促进了印度和英国的亲密关系。

《基姆》是吉卜林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历时数年才得以完成,倾注了他一生的才华和心血,被评论界公认为其最出色的长篇小说。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评论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基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基姆》中不乏吉卜林的生活影像。小说中那位学识渊博、与人为善的拉合尔博物馆馆长,原型正是吉卜林的父亲。而出生在印度的白人小孩基姆,谁又能说没有吉卜林童年的影子,或者心向往之?

相对于吉卜林一直深受父亲的呵护和疼爱,基姆是不幸的,他幼年丧父,基本上靠吃百家饭长大,但骨子里的乐天和十足的聪明劲儿让他自由游走于印度底层社会,也让那些原本格格不入的多种文化元素在他的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

同样是顽童,《汤姆·索娅历险记》中的小主角显得天真无邪,捣蛋使坏也只限于刷刷围墙、私自下河游泳,而基姆身上更多地展现出成长于印度社会底层的圆滑以及在复杂成人世界的游刃有余。他懂得如何利用肤色的优势,抢占喷火龙大炮的制高点;他敢于对警卫员出言不逊,也知道如何打动菜铺老板娘的心,顺利地讨要好菜好饭;他善于察言观色,窥豹一斑也能卖出几只豹子的好价钱……

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随基姆一同“游戏”,看他七十二变,左右逢源,既佩服惊叹、忍俊不禁,又暗自担心这孩子会在世故油滑中走向何方。

幸好,他遇到了西藏肃仁寺住持、到印度来寻访箭河的喇嘛。

喇嘛年逾古稀,心灵却纯净得像个孩童。他精通佛理,执着虔诚,为了谋求超脱的信念,不顾老迈之身,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寻找箭河;他仁慈为怀,为了一个不相干的孩子可以成材,主动提出负担三年高昂的学费;他宽厚大度,面对群情激愤的山民,想到的不是为自己一雪奇辱,而是别让更多的人犯错……

 在黄沙滚滚的大地上寻访,艰辛异常,是基姆陪伴着他,照顾着他,也成全了他。同样,喇嘛的博学高深以及完美崇高的人格魅力,也让基姆如沐春风,难分难舍。尤其是来自喇嘛这样一位陌生人的无私的爱与信任,就像融化的雪水涤荡了这个孩子心灵的尘埃。

那个瞬间,幸福就像一只巨鸟降临,用金色的目光温柔地注视着,展开羽翼,把他们紧紧包裹。

当代学者李敖说过,读书要读十年前出版并且再版的,道理浅显得很: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才是真金。那么100年前出版到今天还再版的书,可以称得上是经典。

《基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基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宝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吉卜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650338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4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0: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