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丰收--主播宁远的家园记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园梦想,还有多少人在追求?还有多少人能坚守?

宁静的乡野,纯真的童年,反复的阅读和怀念。

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地方,渴望诗意地栖居。宁远用她的方式,在流年中将乡野听风的感受、开辟菜地播种、丰收的喜悦、记忆中的童年和世界的样子一一记录下来。看着这字里行行的自然意象,心里澄澈,我们生活里的困乏也顷刻消散了。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四川卫视主播宁远的散文、随笔集。宁远用质朴、简单的文字叙说对乡野生活的记忆和感受,以及对匆忙都市生活的反思。身体力行于朴素生活方式的她,用怀念的情感书写着记忆里的童年,在一则则充满稚趣的童年故事里,表达着对纯真、质朴的回归心绪。

目录

[壹]在乡野听风的记忆

 在乡野听风的记忆/可以写进诗歌的地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奶奶/曾是想当乡村教师的女孩子/当学生,重拾青春快意/美丽青春战“痘”史/

 手工/梦里花落知多少/家有家的风格/写下我的祝福/就要一个田园的家/

 怀念有粮食味道的月饼/想念萤火虫/在粗糙的生活里等候从容/

 这一天,幸福启程了/放轻松,道路自然显现/望野/写给城市的最后一封情书/

 这是经得起热爱的生活吗——和望野的通信/你们都在这个爱里面——望野的回信

[贰]远远的阳光房

 我们在郊外有一幢自己的房子/农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我爱有窗帘的房子/

 这回是要种真的菜/在幸福梅林播种/就像地里长出的草和蔬菜/丰收/

 植物们自己在生长/土地需要休息/睡在被黎明唤醒的梦乡/植物和愿望都不怕冷/远远的阳光房

[叁]怀念奔跑的滋味

 错愕/强迫症、牙齿及其他/人人都在反抗/不要再跟我提感恩/我热爱的人们他们早已出现/

 给无聊的兴奋剂/做人不能太完美/不是每一滴水都想汇入大海/尤其柔软,尤其温暖/

 妈妈的短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更让我热爱的,是生活/想起支同学/

 怀念奔跑的滋味/扔不得的/两部电影,两种表情/爱与哀愁/想象纸房子/当我写专栏时我写些什么/

 爱情不再是她的焦虑/爱是唯一道路/孤独的人是不可耻的

[肆]我和小贝壳

 一、小贝壳是我表妹/二、生财之道/三、你吃过什么?/四、我最多只吞一下口水/

 五、同桌小贝壳/六、记不住自己的名字/七、体验晕车/八、写血书/九、小贝壳放鞭炮/

 十、茄子的纠纷/十一、懂事的小贝壳/十二、小贝壳数鹅/十三、我成了张胆大/

 十四、慢慢地摸索和等待/十五、翻窗专业户/十六、藏起来的发花/十七、由你胀/

 十八、一年级结束了/十九、小喜小二五两个跟屁虫/二十、后来

跋:善妻宁远

欢迎加入杨帆计划

试读章节

《在乡野听风的记忆》

我是个农村孩子。如今生活在城市。

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乡野生活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一个完整的人生,首先要学会的是和自然相处。我庆幸自己生长在农村,当然也庆幸有机会进入城里,体味到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忧愁、挣扎和不可思议。

叶芝在《乡村鬼魂》里写:“在大城市,我们活在自己的小团体里,对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小镇或是村庄人口稀少,没有这些小团体。因此,你必然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关于小时候,我最初的记忆是早晨起来爬到鸡窝里看看母鸡有没有下蛋,那时大约两三岁吧。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我有一次被一只母鸡攻击,并且不小心把捏在手里的鸡蛋打碎了。这是我那时人生的重大事件。

并不是所有记忆都那么清晰可见的,此刻闭上眼睛,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些如潮水般涌入脑海的片段,不明确,却是全部。

我记得在村庄背后的山坡上疯跑,听松林被风吹过的啸声;记得在小河里摸鱼,游泳;记得看到火烧云和彩虹;记得田里的蛙声半夜把我唤醒;记得很多个晚上,爸爸的一位猎人好朋友走进我家院子,肩上扛着一只野鸡……

最记得的,是漫长的时间,记得中午在阳光下犯困,记得大人们出工后,那种乡野里安静得让人能听到自己平静呼吸的时刻,记得很多时候的无所事事。

那时候的我当然还不理解“无聊”这个词的含义,不知道城里的像我一样大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正被玩具、培训、图书和五花八门的游戏填满。他们生活在一个“有聊”的世界。而我,正在学习如何面对无聊。为了“混时间”,我学会了用泥巴做小汽车,学会了爬树,学会了织袜子,学会了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给自己煮饭,学会了把山里野生的兰草挖回家种在院子里,学会了采摘桑叶养蚕宝宝……

当然,也学会了有些特别的时候安静地坐在院子里看阳光爬过窗台,让大脑处于放空的状态。

小你有篇文章说:空白是绝对必要的。每个人面对空白时间的态度,每个人在打破空白时间时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的不同。个人的成长正是从面对无所事事,打破无所事事开始的。我深以为然。

没有显而易见的表象证明在乡野里长大对我的人生造成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那一段特殊的生活,我将不是现在的我,不是现在这个对生活保有热情,自认为有爱的能力的我。有时候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和一个个奔波着的面无表情的陌生人擦肩而过,我会从心里生发出一种自豪感,我在想,我和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对于自己是农村孩子的身份认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也曾经懊恼。那是当我八九岁进城上学的时候,我发现全班同学就我一个是在农村长大的。就像一只放养的小兽,我不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他们,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多么令人惊叹的世界和眼界啊,他们知道的东西我都不知道。但是,很快,他们知道的东西我全知道了,但我知道的东西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就像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如今,我生活在城里,可还是像个农村野孩子一样,对大自然有天然的比别人强烈得多的需要。我在城郊附近租下了一块地和一个院子,空下来的时候就跑过去做做手工、种种菜、发发呆。居然有人说我这样很“小资”,那些人就是喜欢这样乱给人贴上标签。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土地最深的眷念。

最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初试啼声》,片子拍摄到一个女人选择在一处小镇附近的海水里生孩子,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的最初,是泡在蓝天白云下茫茫的海水里的。我被那个画面打动了,那个时刻我完全相信生命与某种我们不可知的力量(神性?)的连接。

我想,我始终还是个乡下人。

《可以写进青歌的地名》

凉桥,小河,头碾,撒莲,丙谷……

垭口,柳贤,攀莲,米易,安宁……

这些名字来自我的老家,是一处处我熟悉的地名,我的小时候被这些名字包围。

“凉桥”是我出生的地方,“头碾”是我上过几年学的地方,“小河”是种满玫瑰、甘蔗和蔬菜的地方,“丙谷”是有火车经过、有芒果的地方,“撒莲”是有吊桥的地方,“攀莲”是有我暗恋的男孩的地方。

“垭口”是我从城里的学校回家要经过的地方,而“米易”,就是那座叫“安宁”的大河穿过的小城的名字。为什么叫米易呢?小时候我这么问过我爸,他回答:你什么时候饿过肚子嘛?我们这里吃米很容易。

“柳贤”是小城以北的另一个地方,是一个姑娘出嫁的地方,很小的时候我和妈妈、小贝壳、二姨一起去迎接那个出嫁的姑娘,那个姑娘作为新娘要离开柳贤的时候,妈妈说,你叫她表婶。通往柳贤的路上开满了一种我后来才知道叫雏菊的野花(我们当时就叫它柳贤花)。

除去这些时常把我包围的地名,还有很多常常在耳边听到心中想到的好听的名字,它们可能是我们常去野炊的河湾,可能是长满野蘑菇的小山,也可能是爸爸曾经工作过的小镇,或者是好伙伴那会做好吃的玉米饼的外婆的家,是我中学同学常提起的一个美丽的寡妇和人私奔的村庄……

总之,它们好听的名字连同一段段故事、一张张表情、一个个传说永远定格在了关于老家的我的记忆里,比如:草场、莫老海、海塔、坪山、弯秋、秀水沟、芭蕉箐、茶花箐、青皮……你要知道,当我在电脑上打出这些名字的时候,就像是拾起一颗又一颗美丽的果实,就像我的指间按下的不是键盘,而是,琴弦。

这些好听的名字有的并不出现在正式场合,有的从来没有变成过铅字,还有的在一段特殊时期里被从此改了名,“凉桥”变成了“新安”,“小河”变成了“新河”,“弯秋”变成了“团结”,但是当地人还是在私下里叫着它们本来的名字,一直叫到我们这一代。

我上中专的那座城市以前也有个好听的名字:“渡口”,后来被改成了“攀枝花”。攀枝花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这种植物的学名其实没有这么俗气,这种植物叫木棉。木棉,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那儿就叫攀枝花了。我们那儿,小河边、公路旁、山脚下、校园里、街道上,所有你能想到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攀枝花,不,木棉。木棉花开的时候,叶子全落光了,树枝上只余下硕大的红花,每一朵花都被粗壮的树枝稳稳当当地托举起来。木棉树很高,小小的我们仰着头往上看,看到的是红花和蓝天组成的世界,那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最纯粹最美好的心意。

舒婷在《致橡树》那首诗里是这样写木棉的: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喜欢这两句话,也在想,舒婷一定像我一样仔细观察过木棉花,没错,木棉花开放的时候像英勇的火炬,每一朵都努力地向上生长着,而当花朵终于从大树上落下,掉在土里的时候,那沉重的落下的声音:叭——叭——叭——不就是沉重的叹息么?

舒婷把自己比作木棉呢,你说当她知道木棉又叫攀枝花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P7-14

序言

认识宁远是从读她的博客开始的,算是文字缘。我很少看电视,所以,之前并不认识电视主持人宁远。她先来我博客,踩了一个“脚印”,我便追着“脚印”,去看了她的博客,这是2007年的事。从此,上网时去她博客看看,成了习惯。

当然,后来也见到了电视上的她,尤其是2D08年地震的时候。她是川台的新闻主播,很大部分有关地震的报道都是从她主持的节目中知晓的。而她的博客也在这之后访问量暴涨,拥有了很多粉丝。我起初还有点担心,接下来她怎么写博客?结果,“成名”对她没有影响,她还是像以前那样,写自己的琐事,与博友们分享自己读书、观影的心得,以及生活中的小感悟,并继续贴一些好玩的生活照片,供大家一乐。

她当然知道自己已经是公众人物,但却没有“端…‘装”成一个“公众人物”的样子,说些高于人或低于人的话;也没借此机会炒作,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我真的很佩服她,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面对撞上门来的诱惑,能不改本色,守住自己的本性,很不容易。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文如其人。

文字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是什么人便写什么样的文字,没法伪装的。一个品位不高、内心扭曲的人,即使练就了一套娴熟的文字技巧,以为将自己装扮成了另一个人,但读者还是能够从字里行间,嗅出他本质上的气息。这种现象在一些职业写作者(所谓作家)的身上尤其明显。所以,他们的文字尽管文采飞扬,从语法、修辞到逻辑都无可挑剔,但你却每每嗅到一股伪善、俗气而又傲慢的气息。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写作在态度上已经失去了诚意。这是没有灵魂的写作。

像许多博客写手一样,宁远的写作初衷并非为了成为一名作家。她选择写作,是因为她热爱生活,希望将生活中的那些感触和感动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单纯的写作动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诚恳的文字风格。她通过写作传达出自己积极、正面而又清新、活泼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写作本身也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没有强烈的目的性,而是真心实意地体会着生活的过程,为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惊喜而感动。

我特别喜欢她写自己小时候,写家乡的那些文字。没有矫情的怀旧,也没有刻意的美化,但透过朴素而不乏幽默的文字,却感受到一种清新而温暖的诗意。这些诗意是她比照现在身处的都市,有感悟有反思而自然流露出来的。都市的职业生涯,并没消耗和磨损她对生命及生活的感受力。她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美的,始终将心安放在心里,而不是在流俗中成为一个假人。正如“远远的阳光房”一样,来自阳光之城攀枝花的宁远,心中始终盛放着一片阳光。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宁远即将做母亲了。我想,她心中的那片阳光一定更加的喜悦和温暖。在这里,我想用我前不久写的一首诗,代表所有喜爱她、关心她的朋友和粉丝,向她表达一份美好的祝愿。

孕妇的美

几年前,在芳草街路口

农业银行门前

看见一位孕妇

我怦然心动

写了一首诗

但没写好

没写出孕妇的美

写完就删掉了

现在,我又怦然心动

想为孕妇写一首诗

希望这一次  可以写出她的美

后记

宁远大学毕业前夕,问我适合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很多职业都是下级怕上级,但是有一种职业在我看来下级不怕上级,那就是大学教师。”没想到一个不经意的回答,让她选择报考并求得了大学教师的职业。

宁远与大学是两情相悦的。她的专业素养和认真、亲和的态度得到同学们的喜爱,“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训使她不敢懈怠,忙于修身养性,读书学习。作为主持人,有机构请她主持或出席活动,总要介绍宁远是大学教师、知性主持人;而学校在全国招考播音主持类新生时,则要宣传宁远是其专业教师。大学让宁远分享到天下桃李的快乐。有一次在北京“两会”报道期间,适逢宁远生日,那天晚上突然十多个同学手捧鲜花和蛋糕到宾馆为老师庆贺,她回来后打开电脑中的照片给我显摆:这位是某某,那位在新华社,那位在北京电视台……大学教师也让宁远拥有做人的尊严。宁远很少用名片,用她的话说,不骗人也不想被人骗,她厌倦去发展那些不疼不痒不远不近的关系,可以不用理会那些她不想理会的人和事。

宁远是容易满足的。“成都全接触”是成都电视台一档收视率很高的民生新闻节目,创办之初宁远应聘担任主播,兼职两年,她唯一的遗憾是老家的父母收看不到这个节目。后来参加全国主持人大赛,应聘到四川电视台,最初一个简单的动因就是让父母看到她主持的节目。听宁远说,当她的节目第一次可以在老家收看时,妈妈把电视机从屋里搬到院子里,邀请来几十个乡亲,端茶倒水吃点心,十分热闹。宁远实现了愿望,她也满足了。为了能与我“师出同门”,宁远报考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去年怀孕期间完成了论文的撰写,通过了答辩,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宁远实现了愿望,又满足了。

“5·12”汶川大地震,宁远连续几个通宵直播,后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每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靠在我的胸前大哭一场。地震直播后,荣誉纷至沓来,但她的冷静和淡定却超出我的想象,她还是和以前一样,倒是最怕出门被人认出来。有人认出她惊讶地叫出她的名字,她比叫她名字的人还紧张。有时我的朋友希望我把宁远叫出去一起吃饭,她却像在完成一个艰巨而不光荣的任务。

在学校,宁远不时帮助一些贫困学生渡过难关,她曾帮一个准备退学的成绩优秀的贫困生交了一年的学费,让他完成学业。为一个杂志每周写专栏文字的稿费她让编辑直接寄给了西藏的一所小学。地震过后,宁远发现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和能力做更多的事。去年,在参加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帮助“十大梦想青年”实现青春梦想活动中,宁远将自己的电视“金鹰奖”奖杯拍卖所得的125万元,捐给了中华思源基金会“扬帆计划”。按照宁远的意愿,连续五年每年在四川贫困地区特别是地震灾区选送一百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著名高校参加夏令营,让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有朋友说,金鹰奖杯拿走了好可惜。宁远笑言:“不可惜啊,我还欢迎有人来买我的火炬和金话筒呢。”

宁远做主持人背台词,几乎过目不忘,许多人喜欢与她合作做节目,但在家务琐事中她却经常丢三落四。打电话找不到手机,煲汤闻到糊味才去关火,经常临开车时火急火燎到处找钥匙,很多事迷迷糊糊还时不时耍点娃娃脾气。有天晚上我俩吵架,她一生气就跑出去了,恰好又来了个座机电话,通完话我正准备出门找人,突然她哭哭啼啼地推门进来了,问我为什么不去找她,我说刚接完电话,正要去找你,你回来得也太快了。她又破涕为笑了。

宁远淳朴而深深地爱着她的亲人。老家有“大拖小”的传统,她大学毕业不久,就把小八岁的弟弟接到成都上学,去年弟弟大学毕业已在成都谋得一份工作。为让父母既安享晚年又不舍弃一辈子劳动的习惯,她和表妹小贝壳合伙在三圣乡幸福梅林租下一处农家小院,办起了一个叫“远远的阳光房”的农家乐,两家父母一起劳动,还聘有专业厨师,没想到现在人气很旺,一到周末,门庭若市。

宁远的天性是快乐的,她的快乐还与童年和大自然连在一起。《丰收》留下了许多她童年的美好回忆:两三岁时爬到鸡窝里看母鸡下蛋,在小河里摸鱼、游泳,学会了爬树,学会了织袜子,学会了摘桑叶养蚕宝宝,和小贝壳卖葱卖鸡蛋,放鞭炮,过月月生日……

我去过宁远的老家,宁远的老家靠近彩云之南,那湛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墨色的山峰,遍地的野花,静静流淌的安宁河水,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的村民年复一年地劳作着。正是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宁远,陪伴着宁远。宁远做主持人了,我说播音名就叫宁远吧,你从老家安宁河畔走来,安宁河会护佑着你一生安宁,渐行渐远。

今年是宁远而立之年,我们刚刚收获了可爱的女儿小练。“练”者,素绢也,洁白的丝绸。在古代,丝绸十分珍贵,缫丝又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劳动,我们希望女儿从小珍爱劳动,热爱生活。《丰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宁远怀孕时写给刊物的专栏文字。作为孕妇,她每周坚持写一篇专栏,需要不小的毅力,这个动力来自宁远希望宝宝出生时有一本她写的书作为纪念。《丰收》是宁远送给小练的礼物,也是献给许多关心她、支持她、喜欢她的朋友们的礼物,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喜欢。

书评(媒体评论)

宁远和我一样,也是乡下人,从农村开始成长的。知道鸡蛋是鸡下的,不容易;知道蚕丝是蚕吐的,不容易。于是,土里土气地明白了感恩。

——崔永元 著名主持人

说到宁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让无数观众感动的那个著名主持人,这是她的A面。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B面,一个充满了母性、妻性、女儿性的温润可爱的姑娘。这一面,是宁远的常态;也正是这一面,成就了关键时刻迸发出灿烂的人性之光的宁远。

——洁尘 著名作家

我特别喜欢她写自己小时候,写家乡的那些文字。没有矫情的怀旧,也没有刻意的美化,但透过朴素而不乏幽默的文字,却感受到一种清新而温暖的诗意。

——何小竹 著名作家、诗人

宁远是个剔透的人。很多人都说她的眼眸里有着一种难得的纯净,像高山上的湖水,让人感觉舒坦。同柔和的目光一样,她的笑颜也如阳光般明亮。

——胡思客 媒体工作者、专栏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丰收--主播宁远的家园记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18183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39:26